本章提要
清楚地認識自己
應(yīng)用一點民間心理學的知識
澄清人們對心理學的誤解
很多我認識的人有他們自己對心理學的看法。我是個心理學家,但我是干什么的呢?從字面看,心理學家是通曉心理學的人,但僅此而已嗎?每當假期,我和家人、朋友聚會時,他們似乎總搞不明白我究竟靠什么來謀生。我的病人曾說過,“你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說話。你能給我開些藥嗎?”另外一些人想當然地認為我的知識具有超能力,可以治愈任何人。我寫這本《身邊的心理學》就是來澄清人們對心理學的認識。?奧普拉?溫弗瑞,1954年生于美國密西西比州的科斯休斯克。1984年移居芝加哥主持WLS電視臺的早間脫口秀節(jié)目――《芝加哥的早晨》。一個月之后,躍居脫口秀節(jié)目排行榜首位。不到一年時間,節(jié)目延長到1小時,并更名為《奧普拉?溫弗瑞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敢于踏入別人不敢問津之地,在節(jié)目中以自己超乎尋常的直覺和非凡的才能與人交談,了解人們最脆弱的隱秘,挖掘觀眾真正想聽的個人故事。每天都有近1 400萬觀眾收看她的節(jié)目,她的觀眾不受信仰、性別、文化程度和年齡的限制,包括那些尋求寬慰的人群、賦閑而追求新知和興奮的主婦、尋覓伴侶的孤獨的離婚者以及那些渴望理解的非正統(tǒng)生活方式者。――譯者注
當人們談?wù)撈鹦睦韺W話題的時候,他們的腦海中會閃現(xiàn)出什么樣的情景呢?不同的人會給你不同的答案。有時,我會把自己想象成一個電視臺脫口秀節(jié)目的嘉賓,就像奧普拉(Oprah)訪談節(jié)目觀眾用許多我回答不了的問題對我一頓狂轟濫炸,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滿頭大汗。我開始站起來想逃離這個現(xiàn)場,可是馬上就有人過來不讓我離開座位。我真的想問問觀眾,他們怎么看待心理學?為什么他們認為心理學家可以回答任何關(guān)于心理學的問題?在我對心理學下定義之前,我想花幾分鐘時間了解大家對心理學的看法。這本書為什么吸引你?你在尋找答案?你希望得到建議?是什么問題在困擾你?
人們向心理學家提出太多的問題,實際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jié)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yōu)槭裁醋鞒鲞@樣的行為?”從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檢驗出,你是一個專業(yè)心理學家、心理學研究人員還是外行。
第1章人如何理解自己的行為?
第一部分解讀行為
為什么會發(fā)生槍擊事件?
為什么我禁不住難過?
為什么她要和我分手?
為什么人們那么自私?
這些問題是我們常見的例子,它們是推動心理學這門學科發(fā)展的動力。從根本上說,心理學是知識的一個分支,但是這個解釋只觸及皮毛。不管是個體還是群體,心理學都是以人為主題,這也就是為什么本章的題目沒有定為“如何理解海象的行為?”當然,一些心理學家的確是在研究動物行為,所以他們可能會問這樣的問題。就本章觀點,心理學是研究“人們?yōu)槭裁催@么做”的一門學科。心理學的另一個基本問題是“怎么辦”的問題:我怎么才能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我怎么能讓兩歲的孩子不再哭鬧?
大腦是怎么運作的 還有一個“是什么”的問題:什么是情緒?
什么是心理疾???
什么是智力?
這些為什么、怎么辦、是什么的問題就構(gòu)成了心理學理性和哲學的核心。因此,心理學可以被定義為對人類行為和心理過程進行科學研究的一門學科。心理學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
做個業(yè)余心理學家某種程度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業(yè)余心理學家。不只是專業(yè)的心理學家才想研究人,我們普通人也想。當我開始學習心理學課程時,我有了我自己對人的一些理解。可能有時我會贊同弗洛伊德和其他人的觀點,有時我完全不同意某些觀點。我知道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看法,我們大部分人都有自己對他人動機獨到的見解。心理學最值得稱道的是它研究了一個我們所有人都熟悉的話題――與人交往。但是化學和天文學這兩門學科就不一樣了。當然,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化學物質(zhì),但是我記不得自己上一次是什么時候問道,“他們怎么把漱口水弄成薄荷味道的?”如果你想看看業(yè)余心理學家們是如何工作的,最好的地方就是當?shù)氐目Х劝伞4蠹覈谧雷又車?,談?wù)撝渌说男袨椋诰蛑袨楸澈蟮脑?。“我想說的是……”“你應(yīng)該告訴他……”有時,像是置身于群體治療的情境中。沒錯,我們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地探究人的奧秘。心理學家有時把這種坐在椅子上進行的業(yè)余心理學活動稱作民間心理學――普通人用來理解、解釋、預測他們自己和其他人行為與心理狀態(tài)的一系列行為模式的框架。實踐中,我們用許多心理名詞和概念來解釋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人格或者情境的影響。許多人常用的兩個詞是信念和欲望。我們所有的人都相信人有信念,而且會按照自己的信念來行動。人為什么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行為?因為他們的信念不同。當我們在實踐民間心理學時,我們假想人們的行為是源于他們的思想和心理過程――即他們的信念和欲望。民間心理學不是空想心理學家們使用的唯一工具,有時候,人們經(jīng)常也會用到運氣、詛咒、保佑、報應(yīng)、命運、劫數(shù)或者其他非心理學術(shù)語來解釋人們的行為。用這些解釋來剖析人們行為的原因也許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單純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一個人中獎的原因恐怕很難。但是,為什么某人在連續(xù)不中的情況下還堅持買彩票?這個問題的解釋就要用到心理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