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逛市場,以一個中國人的眼光來看,總覺得那里的蔬菜品種太少了。翻來覆去的也就是番茄、蘑菇、土豆、胡蘿卜、燈籠椒等等。我們習慣了吃綠葉蔬菜,而那里有綠葉的菜屈指可數(shù),除了各種沙拉,就只剩下菠菜了。
常見的綠葉菜沒見著,不常見的綠花球倒是有一種。綠色花瓣一層層地緊抱著,圓白菜大小,憨憨的模樣。每次看見它,也不知是怎么個吃法。后來問法國人,才知道那叫洋薊,也叫法國百合。洋薊還有另外一個別名,朝鮮薊,也不知道哪里能和朝鮮聯(lián)系得上。
吃洋薊的歷史大概是從2000多年前的羅馬人開始的,作為一種綠色的健康食品,洋薊在歐洲很受追捧。據(jù)說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到訪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夫婦一行舉行宴會時,晚宴主菜只有簡單的四道,它們是:小羊排配洋薊和土豆,龍蒿燒小紅蘿卜,奶油綠皮南瓜,用蕃茄松露和白葡萄酒燒制的比目魚片。其他為西餐必有的沙拉、水果、慕斯蛋糕等甜點及各種開胃酒。
估計白金漢宮的洋薊,就如同紅樓夢中的茄子,看上去原料簡單,做起來不知用多少工夫。洋薊最家常的做法,是用一大鍋將整棵扔進水里煮熟。整株的洋薊先用手吃,其方式是從最外層開始,每次掰下一個葉子,然后用葉子的根部蘸醬(通常是熱化的黃油)吃,我喜歡蘸加了蒜茸和橄欖油的醋。因為大多情況下只有葉子的中部和根部才可以吃,吃時用手把洋薊葉子放在上下齒之間,根部朝內(nèi),然后用手向外拉,這樣,嫩的可吃的部分即留入嘴中,老的不可吃的外圍部分被拉出嘴外。不可吃的部分應放在盤子的邊上。
洋薊自身是沒什么味道的,有一種綠色植物的青澀和寡淡,蘸上作料后也很爽口。我喜歡的是吃洋薊的過程,一片片的花瓣放在嘴里,有點像那個愛情花瓣的故事。摘一朵花然后將花瓣一瓣瓣取下來問:愛,不愛,以求愛情的答案。我吃洋薊時也是吃一口問一聲:愛,不愛,很好玩。洋薊還有一個好聽的別名叫法國百合,我個人以為是從這愛,不愛的吃法來的,雖然我沒有任何根據(jù),瞎說八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