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經理人經常無法理解他們自己的期望值是如何影響下屬的業(yè)績的。如果我看到某人潛力很大,就會給予特殊的關注來開發(fā)他的這種潛力。當他成熟了,我就感到自己原來的判斷很準確,于是就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幫助他。反過來,那些被認為是潛力很差的人,就會由于被忽視和遺棄,而陷入懈怠和凋零狀態(tài),工作失去活力,而這又在我心中印證了我不重視他們的理由。
心理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是第一位命名了這一現象的人,他稱之為“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8蕭伯納著名的話劇作品[后來被改編為《窈窕淑女》(My Fair Lady)]還把這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蕭伯納的這一命名來自希臘和羅馬神話中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人物,這個人十分強烈地相信他的雕塑作品就是美麗少女,以致雕塑最終得以活現,有了生命。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無數場合都有驗證。9有一個在學校的例子:一位老師對一個學生的看法,影響了那個學生的表現。珍很害羞,在新學校的頭一個學期,成績特別不好(因為父母總吵架)。于是,她的老師就認為她沒有學習熱情。第二個學期,老師對她關注更少了,她的成績仍然很糟,而且更害羞了。結果珍陷入了越來越糟的惡性循環(huán):退縮,成績差,老師的指責和歸類,遭到忽視,進一步的退縮。像這樣,學生就被無意中“圈進”對自己能力的自我形象定式:被重視的學生對外展示出的自我形象很高大;而成績差的、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學生,對外展示出的自我形象就很差。
在皮格馬利翁效應這樣的正反饋過程中,有一點變化就能帶來不斷的自我增強。不管什么動作,一發(fā)生就會被放大,就會在同一方向上產生越來越大的動作。小動作得到滾雪球般的放大,同樣的動作越滾越大,就像利上滾利。其中,有些正反饋(放大反饋)作用是“惡性循環(huán)”:壞的開端導致越來越糟的結果?!捌臀C”是個經典案例。一旦汽油緊缺的消息傳播出去,到加油站排隊加油的浪潮就被觸發(fā)了。一旦人們看到加油站排隊的場景,就對危機的到來深信不疑了,恐慌和囤積行為就被觸發(fā)了。很快,即使油箱還剩大半箱油,每個人也都要去加滿油,以防加油站沒了油。一場暴風雪來臨以前,同樣的情況也會發(fā)生在食品和水上面,因為大家預計會出現電力中斷和其他正常供給中斷的情況。銀行擠兌是另一個例子;而某種股票價格下跌的消息傳出去以后,引發(fā)恐慌拋售浪潮,又是一個例子。這些都是逐步升級的結構模式:在不想看到的方向上發(fā)生一個小動作,就會引起不斷加劇的惡性循環(huán)。
但是,正反饋并非一定都是壞事。還有良性循環(huán),即在想看到的方向上不斷增強的過程。比如,體育鍛煉就能帶來良性循環(huán):你感覺良好,于是更積極地參加鍛煉,于是感覺更好,于是鍛煉更積極。反恐戰(zhàn)爭如果能持續(xù)地逆向進行,也會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新產品的市場培育也是正反饋循環(huán)過程。例如,許多新產品都從“口口相傳”,開始其市場增長的歷程。產品口口相傳就能有滾雪球效應(大眾汽車的甲殼蟲車型和蘋果公司的iPod都是如此),滿意的顧客告訴別人去購買產品,更多滿意的顧客又告訴更多的人。今天的網絡設備給分享信息(或歌曲)的行動增加了另一層正反饋機制:一旦有人使用某種網絡設備,信息分享就只能通過同類的設備進行。
下面就是口口相傳增加銷售和滿意度的正反饋示意圖:
如何看正反饋圖
因為消費者談論你的產品而產生的正反饋銷售過程
下圖顯示了包含滾雪球效應的正反饋過程。同樣,你可以隨著這個過程,沿著循環(huán)走一圈:
如果產品本身是個好產品,那么其銷量越多,滿意的顧客也越多。這意味著正面的評價也越多,進而會帶來更多的銷量,而更多的銷量又將帶來更廣泛的好評,以此類推。反過來說,如果產品有缺陷,那么良性循環(huán)就變成了惡性循環(huán):在購買了產品的顧客里,滿意的人寥寥無幾,也沒什么正面評價,這將導致該產品的銷量越來越少。
正反饋環(huán)路的表現不是加速的增長,就是加速的衰減。比如,過去半個世紀的核軍備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