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戈森的書只賣出了幾冊,他在失望和痛苦之余要求停止發(fā)行并銷毀余書,而這位可憐的德國人不久就因肺病默默離開了人間。
幸運的是,30年后,一個英國鐵器商人的兒子,最終讓世人知道了這位他,這個英國人名叫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
15歲的杰文斯已經(jīng)進入倫敦大學,當時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有成就的思想家,不過這位最喜歡化學和植物學的思想家在1860年6月1日的一封信中,完全而準確的表達了邊際效用的基本原理:“隨著一個人所消費的任一商品(例如進餐)數(shù)量的增加,得自所用的最后一部分商品的效用或福利在程度上是減少的。
進餐的開頭和結束之間享樂的減少可以作為一個例證。
一般來說,效用的比例是商品數(shù)量的某種連續(xù)的函數(shù)。
事實上,政治經(jīng)濟學家們在更復雜的形式上,以供給與需求規(guī)律名義已經(jīng)提出了這個效用規(guī)律?!?/p>
當時的杰文斯還不滿25歲,這封信也是邊際效用基本原理的最早陳述,杰文斯在其《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中詳細介紹了戈森的思想體系和觀點,并承認戈森這些觀點是先于自己的。
從這些學術的言論回到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想起吃自助餐時的場景。
回憶一下你進入自助餐廳嘗到的第一片烤肉和離開餐廳前,強吃下去的最后一片肉的感覺,會讓你對所謂的邊際效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再來看看杰文斯關于經(jīng)濟學和效用的一段堪稱經(jīng)典的描述:“經(jīng)濟學是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滿足,以最小厭惡的代價獲取最大欲望的快樂,使快樂增至最大,就是經(jīng)濟學的任務?!?/p>
英國的杰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和法國的瓦爾拉斯,三位經(jīng)濟學家?guī)缀跬瑫r獨立提出了主觀價值論,因此他們三人也被稱為“邊際三杰”。
杰文斯建立了事實和理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論,門格爾是頑強的價值觀捍衛(wèi)者,而瓦爾拉斯則構建了偉大的一般均衡體系,三位邊際革命的創(chuàng)始人在不同的維度上留下了不同長短的坐標。
當時,瓦爾拉斯把邊際效用叫做稀缺性, 杰文斯把它叫做最后效用,但不管叫法如何,說的都是微積分中的“導數(shù)”和“偏導數(shù)”。
在他們看來,商品價值是一種主觀心理現(xiàn)象,表示人對物品滿足人的欲望能力的感覺和評價,價值既來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為條件。
商品首先要能給人帶來效用,否則沒有人會需要;同時也必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否則就沒有必要用其他物品來進行交換。
在杰文斯所處的時代,人們對李嘉圖提出的勞動價值論深信不疑,普遍相信勞動是價值的源泉,而邊際效用的提出改變了人們的認識。
比如,水中的珍珠是有價值的,勞動價值論認為珍珠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人必須潛入水中才能獲得珍珠,杰文斯則告訴我們珍珠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買者可以從珍珠中獲得效用,而人們之所以愿意潛入水中則是因為珍珠的這種效用。
正如杰文斯指出的,成本決定了供給,而供給決定了效用的最后程度,效用決定了價值。
邊際效用學派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開端,因為從此開始經(jīng)濟學家們的注意力從單一的成本轉向它的邊際效用,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開始真正研究以主觀評價為基礎的經(jīng)濟學。
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那個鉆石—水悖論中,這里的關鍵在于區(qū)分總效用與邊際效用。
水的總效用很高,但是邊際效用并不高,因為對于一個不渴的人而言,多喝一瓶水不會帶來任何效用,而鉆石的邊際效用卻很大,即使你是一位百萬富翁,10克拉的鉆石對你也是一筆不菲的財富。
同樣的道理,人人都知道食物對我們何等的重要,我們離開食物將無法生存,但富裕國家的家庭中,食物所占的開支比例卻不斷地減少,難道食物對他們不重要么?顯然不是。
效用定價策略
對于消費者來說,最后一個饅頭帶來的邊際效益最小,同樣,愿意為最后一個饅頭花費的錢也最少,因而聰明的商家會把每個饅頭賣出不同的價格。
瓶裝水在不同的地方銷售,價格相差很大,一般大型超市中一塊錢一瓶,而加油站、小區(qū)雜貨店就要2元,電影院、KTV里就可能更高,商家針對不同的購買特點盡可能索取更高的利潤。
使用新產品帶來的滿足感,使得新品的效用遠高于舊款,發(fā)燒友們對新款的追捧,讓商家費盡腦筋研發(fā)新品,但也每次因新款的推出而大賺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