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離開同學蘇秦后決定投奔秦國。西行之路,關山重重,千里迢迢,張儀又囊中羞澀,想去秦國見秦王,對一個窮書生來說也不是容易的事。然而,張儀居然時來運轉,剛踏上征程就遇見了一位慧眼識英雄的好心人。這位好心人是個家資萬貫的富豪,不僅給張儀出錢供吃供喝,還像忠實的奴仆對待高貴的主人一樣,伴他同行同宿,讓張儀一帆風順地到了秦國。要見秦王,必得有人引薦,張儀也沒有這筆引薦的資財。這個好心人再一次慷慨解囊,不惜金銀,幫張儀在朝廷內外頻繁活動。
張儀見到了秦惠王。秦惠王正后悔失去了蘇秦,見張儀是蘇秦的同學,也能言善辯,足智多謀,立刻拜為張儀為客卿,參與謀劃軍國大事。
張儀千辛萬苦,終于如愿以償,心中不勝欣喜。他正琢磨著該如何酬謝為他搭橋鋪路的好心人,誰知那好心人卻要辭謝而去。張儀很是不解,問道:“我依賴先生,得以深居顯位,現(xiàn)在剛到報德之時,何故要匆匆辭別?”那人道:“此恩此德,純系蘇君所施?!睆垉x聽罷,又是感激,又是羞愧,嘆道:“我在他人圈套之中,卻全不覺悟,我不如蘇秦已顯而易見,何況我又剛到異都,哪能謀攻趙國!請代我謝蘇君,他用事時,我絕不貿然建言。”
無論是受挫后刺股苦讀的蘇秦,還是不斷受侮辱仍然堅持說秦的張儀,他們都在實現(xiàn)自己當官理想之前,能夠忍辱負重。官場上的小人物,在沒有得勢之前,誰也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聰明才智;如果自以為是的在官場上瞎闖亂打,自然會遭受挫折。但是面對這些挫折,是自負地放棄自己的目標,還是繼續(xù)忍受并克己修身,走蘇秦、張儀那樣的為官之路呢?
●多面手
小人物能當上官并非一件難事,但是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能出仕當官,有人勤習武藝,有人苦讀詩書,有人練習口才,有人忙著打點關系,更有人想辦法為自己造勢,顯示自己是一個多才多藝之人。一個人具備多才多藝的本領,自然需要下功夫,潛心修練自己。這樣的能人除非不想進入官場,如果想進,官場的門就朝他大開著,而且一開始就能官運亨通。但這是在為官之后,為官之前他們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古代官場上把自己武裝成多面手的大有人在,姜子牙這位被后世尊稱太公的人,就是一個多才多藝、又敢于自我推薦入官的多面手。
我們知道姜子牙曾經被自己的老婆拋棄過。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姜子牙作為一個人,在當時的社會上是沒有任何地位的,甚至作為一個男人在自己的家里都沒有可擺之處。被老婆趕出來,完完全全是個拿不到桌面上的小人物,但是就是這樣的小人物卻在高齡時走上官場,當上了大官。
姜子牙出生時,家境已經敗落,成為一個貧窮家庭的孩子。為了生活,姜子牙干宰牛賣肉的活,做屠夫做了很久;有些積蓄后,就自己開酒店賣酒。這些活計在當時重農抑商的社會里,被認為是最低賤的營生。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罷,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地處商朝的一個屬國周逐漸上升的時期。姜子牙聽說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經濟發(fā)達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大得人心,便很想為興周滅商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時姬昌也正在為治國興邦而廣攬人才。于是姜太公便下定決心,離開了商朝,不辭勞苦,來到了周的領地渭水之濱,終日以釣魚為生。其實他是在觀察世態(tài)的變化,尋找大展宏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