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貶掉的價值,是不會蒸發(fā)的。到哪兒去了?到我劉玄德的腰包里來了。
這是多好的幻術(shù)!財富真就能無中生有。
劉備的“直百五銖”一開始還鑄得挺大,一枚有8克以上,后來因為要節(jié)省,越鑄越小,到最后竟然只有克,連一銖的分量都不夠了。
可是他在鑄錢時,還是感到原料嚴重不足——小國寡民嘛,資源有限。于是下令把民間的銅床架子也都毀了,統(tǒng)統(tǒng)拿來鑄錢。
——咱們砸鍋賣鐵,也要跟姓曹的斗!
為了漢朝的復興大業(yè),老百姓們,你們也就出點血吧。
說完了其實并不仁義的劉備,咱們再來看東吳。
東吳就更厲害了,孫權(quán)鑄的錢,叫“大泉五百”,一錢頂五百錢!當時鑄錢也是銅不夠用,孫權(quán)就命令民間獻銅,酌量付給報酬。
后來越搞越厲害,又出了“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滿手都是大錢,找零都沒法找。再說,好好的五銖錢,就換成這些“冤大頭”回來,誰干?
東吳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應(yīng)激烈,堅決抵制,就是不用你這個“大泉”。
孫權(quán)還算明智,見此情況,下詔不再鑄大錢。已流入民間的大錢繳還官府,官府按比值兌換五銖錢,以此來減緩官民對立情緒。但政府有時候也會裝聾作啞,實際上有很多大錢并沒有被收回。
蜀、吳的領(lǐng)袖在鑄大錢的時候,總要有個堂皇理由,不然就很顯得自己太無賴了。鑄大錢的理由當然有,就是小錢不值錢以后,用起來太不方便了。
經(jīng)過黃巾、董卓之亂,處處經(jīng)濟凋敝,五銖錢隨之狂貶,百姓去買一點東西,要背上一麻袋錢。
當然了,蜀、吳鑄大錢的初衷,除了想搜刮點民財外,可能也真的有想方便流通的一面。但是只要鑄一次大錢,老百姓就要被剝一層皮,這是鐵定的。
那時候的“撲滿”,可能都沒人用了。你存進去一百錢,放上一百天,錢沒變,市場的東西也沒變,可是等你取出錢來想買東西時,一百錢就只能頂一個錢用了。
越窮,就越買不起;越買不起,過一段時間就更窮。惡性循環(huán),生生不已。
——這就是很多人認為“傻瓜才存錢”的原因。
人們寧肯把錢拿去干更傻的事,也不愿意存錢!
獲得諾獎的美國經(jīng)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有個論斷說得好:“人類應(yīng)該汲取的真正教訓是:政府讓他們失望。貨幣體系的管理不當,才是引發(fā)大蕭條的元兇?!?/p>
得過諾獎的,說話就是具有普世價值。漢末的情況豈止是政府“管理不當”,而是政府在玩貨幣幻術(shù),公然搶百姓的錢!
漢末以后,五銖錢可謂命途多舛,名義上還存在,其實質(zhì)量大大下降,政府只是利用它以往的好名聲而已。三國歸晉以后,在很多時候,形形色色的“五銖錢”因為貶值,甚至沒辦法流通。
看出規(guī)律來沒有?中央財政一危機,執(zhí)政者就搞貨幣貶值,爭鑄“惡錢”,實不抵值。投入流通后,中央財政憑空增加,百姓存款無形減少,因此人民極其厭惡“惡錢”。
老百姓為了應(yīng)對貨幣貶值,就大量使用價值比較穩(wěn)定的絹,來充作代金券。絹是論匹計算的,不用剪裁。無論官府還是民間,買賣、計價、賞賜、借貸,甚至行賄受賄,大家都用絹。這好歹解決了問題,但唯一的遺憾是行賄時比較麻煩,不好藏著掖著。
看吧,歷史并不都是時時刻刻在前進,有時候它會大踏步倒退?,F(xiàn)在,就是又退回到神農(nóng)氏時代了,統(tǒng)治者作的孽,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