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周平王即位,把都城往東移到了洛邑(今洛陽),東周開始。不過東周的周王室可沒那么大權力了,諸侯列國,征戰(zhàn)不休。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生氣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東周時,商人比以前更牛,有的大富豪還控制了國家政權。比如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管仲、鮑叔牙,就是商人出身,從政之前兩人曾一塊兒做過生意,算是一個合伙公司的。
東周時期的商業(yè)也更加發(fā)達了。齊國的臨淄當時是商業(yè)中心,繁華得產(chǎn)生了中國最初的交通擁擠問題。著名縱橫家蘇秦說,走在臨淄的大街上,只見“馬車輪軸相撞,人肩膀挨著肩膀,大伙舉起袖子來就成了帳幕,一揮汗就如雨”,這還了得嗎?
商業(yè)發(fā)達,貨幣的流通量也就加大,貝幣不夠用,金屬貨幣——銅幣,于此正式登場。
那時候的青銅鑄造手段已不成問題了,各國都能自行鑄造。不過諸侯國太多,銅幣沒辦法統(tǒng)一,形制不一樣,流通范圍不一樣,貨幣體系也不一樣。
那是一個古代貨幣 “百花齊放” 的時代。
首先我們要講一個問題——今天人們常掛在嘴邊的“錢”,就是在東周時期出現(xiàn)的。
錢為什么叫“錢”?說來話長。銅質貨幣已經(jīng)不是自然物了,是人造物,那么它究竟應該采取什么形狀為好呢?不同地域的古人,思路幾乎一樣,就是選用了生產(chǎn)生活工具的樣子。
首選是農(nóng)具——鏟子。
那時候有一種鏟子叫“劃”(讀作“搖”),鑄成這種鏟子形狀的銅幣,一開始也叫“搖”,后來轉音為古音相近的“錢”。這就是“錢”的來歷。
“搖”——“錢”,真是不搖不來錢啊!
看來,古代人民還是樸實的,知道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財富,鑄造貨幣還不忘做成勞動工具的樣子。
錢,從一開始就是“老大”。誰有錢,誰就比你大一級。
為什么這樣說?有典故。
我們把比自己年長的同胞兄弟叫什么?叫“哥哥”,古人也叫做“家兄”,是吧。
好,我告訴你:這個“家兄”,原本不是指哥哥,而是錢的別號。因為哥哥在家中為大,弟弟妹妹都要恭恭敬敬地對待他,就像對待錢一樣,所以古人就把哥哥稱為“家兄”。
還有一個說法,咱們姑妄聽之,就是哥哥原本也不是指兄長,“哥哥”也是錢的別稱。
根據(jù)何在?你看,繁體字的錢,是寫作“錢”。這里又要考你的智力了,看出來什么沒有?
——把“錢”字的三個偏旁部首拆開,念,是什么?
金、戈、戈!金哥哥!
過去用貝幣,稱呼心肝寶貝的人就叫錢?,F(xiàn)在用銅幣,稱呼哥哥也叫錢。
錢,你的確是老大!
從錢型上也能看出楚國人最有才
自從世界上有了錢,錢就同時成了幸福和苦惱的源泉。成語說:“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卞X也是,越多越好,世上沒有嫌錢多的人。
可是取之無道怎么辦?有的文人想錢想瘋了,就制造出美麗神話來,起碼可安慰一下自己。
西漢初年,淮南王、也就是漢武帝的叔叔劉安,找了幾位門客,一塊兒編了一本《淮南子》。里面講了一個故事,說是遠古南方有一種水蟲,叫“青蚨”,又名“魚伯”。形狀像蟬或蝶,個頭兒還要稍大一點,翅膀就跟蝴蝶一樣,顏色鮮艷。
把這種蟲子的子母各取相等的數(shù)量,放在甕中,埋在背陰的東墻下,三天以后再打開,一母一子就時刻相隨了。
然后,你就可以變魔術了,把母血涂在81枚錢上,把子血也涂在81枚錢上——把這錢拿去買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