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在下面舉出了說明這種情況的兩個例子:一個是隋朝的智,一個是唐代的玄奘。兩個都是變枝葉為根干的中國高僧。
先談智,所謂智者大師。
《系》對智的提法是“無相空教出乎龍樹,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所謂“無相空教”指的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大乘空宗”?!断怠返倪@幾句話是完全準確的。但是,如果同下面的關(guān)于玄奘的幾句話聯(lián)系起來,就容易出問題。這件事這里先不談。我認為,最好先把印度佛教大乘空宗與有宗的輪廓大體勾勒一下;否則我們就無法真正了解智,也無法真正了解玄奘,更無法了解二位高僧的傳承關(guān)系。
印度佛教在發(fā)展過程中,先小乘,后大乘。原始大乘的起源可能始于公元前二世紀。到了公元一、二世紀以后,古典大乘開始出現(xiàn)。后來逐漸形成了兩大宗派:空宗和有宗。一般的說法是,屬于空宗的中觀派(m dhyamika)創(chuàng)始人是龍樹(N garjuna,約公元150~250年),他的繼承人是提婆(Deva,約170~270年),一直傳下來,還有很多一代傳一代的繼承衣缽者,不必細述。屬于有宗的瑜伽行派(yog c ra)的創(chuàng)始人是彌勒(Maitreya n tha,約350~430年)。關(guān)于這個人,因為同著名的彌勒佛或彌勒菩薩同名,所以產(chǎn)生了一些混亂。這是不是一個歷史人物?學者們中意見有分歧。一般的看法(我也是這個看法)是,他是一個歷史人物,只是取的名字與彌勒佛相混而已。這一派的創(chuàng)始人傳無著 (Asan·ga,約395~470年)和世親(Vasubandhu約400~480年),一代一代傳下去。一直傳到戒賢。《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jīng)大德法藏和尚傳》說:“近代天竺有二大論師,一名戒賢,二稱智光。賢則遠承慈氏(羨林按:即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立法相”宗以一乘為權(quán),三乘為實,唐三藏玄奘之所師宗。50,284c。
一個空宗,一個有宗,從字面上來看,好像是根本對立的,根本矛盾的。但是,實際上并不完全是這個樣子。我們先看一看什么叫“空”?!斗鹱娼y(tǒng)紀》六:
二祖北齊尊者慧文……師又因讀《中論》《大智度論》《中觀》一品,至《四諦品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被腥淮笪?,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49,178c。
意思是說,一切東西(諸法)無非是由于眾多關(guān)系(因緣)湊集在一起而產(chǎn)生出來的。只有關(guān)系,沒有物質(zhì)性的東西存在??兆谑沁@樣主張的。所謂有宗,也并不承認所有的東西,包括物質(zhì)性的,即所謂“諸法”都是真實存在的,都是真“有”的。他們著重保護的是“真如佛性”等等,堅持“真如”、“佛性”是真“有”的,真存在的。空宗和有宗的根本區(qū)別,就在這里。
交代完了空有關(guān)系,現(xiàn)在再談智。
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在佛典中有大量關(guān)于他的記載,給他立了不知道有多少傳。最重要的有《續(xù)高僧傳》一七《智傳》,50,564a~ 568a;《神僧傳》五《智傳》,50,978a~c等等。我在這里不想談他的生平,請讀者自行參閱。他的思想和理論,我在這里也不想去談,那樣要費很多篇幅。我想集中談一談,智是如何“演”龍樹的無相空教的,“演”,我理解約略等于“發(fā)展”的意思,這個問題弄清楚了,智者的理論如何,為何“倒流”回印度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先抄一段材料?!斗鹱娼y(tǒng)紀》六《四祖天臺智者傳》后面有一段話:
義神智曰:吾祖出世,雖說諸經(jīng),而本懷得暢,唯在《法華》。自阿難結(jié)集之后,天親作論,雖曰通經(jīng),然但約文申義,舉其大略而已。至于斯經(jīng)大事,教化始終,則晦而未明。暨羅什翻譯,東傳此土,造疏消釋者,異論非一。唯我智者,靈山親承,大蘇證悟,發(fā)揮妙旨,幽贊上乘,以五義釋經(jīng)題,四釋消文句,而又能以十章宣演明凈法門,于是解行俱陳,義觀兼舉,可謂行人之心鏡,巨夜之明燈。雖天竺大論,尚非其類,豈震旦人師,所能跂及云云。又設(shè)問曰:《輔行》指《止觀輔行傳弘決》,46,141a~446c。引九師相承,謂北齊以前,非今所承。且北齊既用覺心重觀三昧,今此何故斥于覺覓,但是一轍耳。將非智者斥于北齊耶?答:妙玄開演《法華》十妙,尚云莫以中論相比。又云:天竺大論,尚非其類。蓋智者用如來之意,明《法華》之妙,故龍樹、北齊亦所不及。若無生宗旨三觀行門,其實祖龍樹,宗北齊,稟南岳,師資相承,宛如宿契云云。又曰:天臺所談三諦三觀,出乎《仁王》及《瓔珞經(jīng)》,三智三德,本乎《涅槃大品》,所用義旨,以《法華》為宗骨,以《智論》為指南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