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引文內(nèi)容相似的,還有《續(xù)高僧傳》四《玄奘傳》里的一段話,為了利于比較,為了糾正上引文中的一些錯字和難解之處,為了免去讀者翻檢之勞,我也把它抄在下面:
尋又下敕,令翻《老子》五千文為梵言,以遺西域。奘乃召諸黃巾,述其玄奧,領(lǐng)疊詞旨,方為翻述。道士蔡晃、成英等競引釋論《中》、《百》玄意,用通道經(jīng)。奘曰:“佛道兩教,其致天殊。安用佛言,用通道義?窮核言跡(疏),本出無從?!被螝w情曰:“自昔相傳,祖憑佛教。至于三論,晃所師遵,準義幽通,不無同會。故引解也。如僧肇著論,盛引老莊,猶自申明,不相為怪。佛言似道,何爽綸言?”奘曰:“佛教初開,深文尚擁。老談玄理,微附佛言?!墩卣摗匪鶄?,引為聯(lián)類。豈以喻詞,而成通極?今經(jīng)論繁富,各有司南。老但五千,論無文解。自余千卷,多是醫(yī)方。至如此土賢明何晏、王弼、周颙、蕭繹、顧歡之徒,動數(shù)十家,注解《老子》,何不引用?乃復(fù)旁通釋氏,不乃推步逸蹤乎?”既依翻了,將欲封勒。道士成英曰:“老經(jīng)幽邃,非夫序引,何以相通?請為翻之!”奘曰:“觀者治身治國之文,文詞具矣。叩齒咽液之序,其言(辭)鄙陋。將恐西聞異國,有愧鄉(xiāng)邦?!庇⒌纫允侣勚T宰輔。奘又陳露其情。中書馬周曰:“西域有道如老莊不?”奘曰:“九十六道并欲超生。師承有滯,致淪諸有。至如順世四大之術(shù),冥初六諦之宗,東夏所未言也。若翻《老》序,則恐彼以為笑林。”遂不譯之。50,455b~c。
大家一看就可以知道,對于研究中國佛教史,中國佛道關(guān)系史,甚至中國宗教史來說,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字,可惜過去鮮為人注意。把上錄兩個文本對比一下,可以看出,兩者敘述的內(nèi)容基本相同,個別字句可以互?;パa。兩者是否同一來源?其中最大的區(qū)別是,后者沒有涉及“末伽”與“菩提”的問題。也許《續(xù)高僧傳》的道宣認為這無關(guān)緊要,所以略而不談,但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很關(guān)鍵的問題。看完我在下面的分析,讀者會同意的。
這一段文字不但詳盡,而且具體、生動,其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從表面上來看,它講的是翻《老》為梵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它涉及的問題面要廣闊得多,深刻得多。它主要講了中國宗教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即佛道之爭。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佛道之間又對抗斗爭又妥協(xié)融合的情況,是中國宗教史上的主軸問題之一。關(guān)于這—點,我這里無法詳細討論,請參閱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一書。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同中國土生土長的儒學和道教,狹路相逢。宗教是最具有排他性的,但是同時又富于適應(yīng)性。在這個普遍規(guī)律約束之下,佛教與儒道二家長期展開了極其漫長極其復(fù)雜的對抗斗爭,同時又想方設(shè)法互相接近,以求得共同的生存。儒家我在這里不談,只談佛道二教。這兩教斗爭與調(diào)和的歷史發(fā)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有時以對抗為主,有時又以調(diào)和為主,錯綜復(fù)雜,簡直令人眼花繚亂。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情況,請參閱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我在這里只講7世紀唐太宗時期的情況,也只限于翻譯《道德經(jīng)》為梵文的問題。從這一件事情可以看出來,道家此時是想向佛教靠攏,至少道士蔡晃和成英的態(tài)度是這樣的。但是佛家采取的卻是拒絕的態(tài)度,至少玄奘的態(tài)度是如此的。根據(jù)《集古今佛道論衡》,還有《續(xù)高僧傳·玄奘傳》的記載,佛道矛盾至少表現(xiàn)在下列五個方面:
一、道士引用佛經(jīng)《中》、《百》等論,以通玄極。玄奘卻說:“佛教道教,理致大乖。安用佛理通明道義?”
二、道士誦佛教的四諦四果。玄奘卻說:“諸先生何事游言,無可尋究?……不得引佛義宗用解老子,斯理定也?!薄八木啞保喾Q“四圣諦”,梵文是catv ry ryasaty ni,即苦、集、滅、道?!八墓敝傅氖穷A(yù)流果、一來果、不還果、無學果(阿羅漢果)。
三、道士說:“自昔相傳,祖承佛義……佛言似道,如何不思?”他還講到僧肇,說他著論,盛引老莊,說明在義理方面,佛道可以不分家的。玄奘卻認為,僧肇之所以著論引用老莊,是因為當時“佛教初開,深經(jīng)尚壅”,為了讓中國人士理解佛典要義,以老莊相比附,是一種權(quán)宜之計,“非謂比擬,便同涯極”。到了唐代,情況大變,“佛經(jīng)正論繁富,人謀各有司南,兩不諧會”,不能再引道釋佛了。玄奘講的這一番道理,征之中國佛教史,是完全符合的。早期佛教僧侶提倡的“格義”,就與此相當。道安允許慧遠不廢俗書,也是同一用意。
關(guān)于道家向佛家靠攏,甚至取媚于佛家的說法很多,都是道家片面地一廂情愿地捏造出來的。歸納起來,約略有如下幾種說法:
(一)老子轉(zhuǎn)生為釋迦牟尼。見《佛祖歷代通載》八49,541c。,還有其他一些書。
(二)釋迦牟尼是老子的老師,這說法見于許多地方,比如宋釋僧愍作《戎華論》以折顧歡的《夷夏論》,其中說:“大士迦葉者,老子其人也?!?參閱湯一介:《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