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別在事前尋找答案(2)

生命的余味 作者:(德)魯培希特·施密特


他跟自己發(fā)誓,以后再也不睡在有鐘的房間里。他不想知道,他沉思了多久或是都想了些什么。最好能按一下按鈕就終止他的胡思亂想,尤其是他最近總?思考的那個問題。托馬斯?韋伯在試著想象死亡是什么樣子的,人在臨死時會有什么感覺,而死亡又能給人帶來什么?!坝幸惶炷闼懒耍阆Я?,然后就是這樣了,不會再有別的什么,對吧?”

主廚快步穿過走廊,他還有兩個房間要去。如果想在中午準(zhǔn)時把大頭菜做好的話,那他要抓點兒緊了。

在有的房間里,他只停留很短的時間,解釋一下菜單的問題就完了。在另外一些房間里,向他傾訴的病人越來越多,對話時間越來越長,而他也不忍心打斷他們,這點時間他還是有的。剛剛的那個問題——有多少人活著離開病所——魯培希特已經(jīng)聽了不知多少遍了。他不想奪走他們的希望和勇氣,不愿把確鑿的數(shù)據(jù)告訴他們,98%來到這里的病人最后都會從這里走向死亡。這對他們來說會是一件多么殘忍的事!理論上來講,每個人都有可能是那2%里面的,都有可能得到與醫(yī)生預(yù)測相反的結(jié)果,擺脫了死亡的厄運。

在與病人的交往中,魯培希特很快便學(xué)到一點:人們在正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行為和反應(yīng),在安寧病所里也一樣會出現(xiàn)。每個人會為自己樹立不同的希望,也會在死亡面前流露出不同的恐懼。此時,人們不同的情緒波動便顯現(xiàn)出來:一部分人變得萬念俱灰、意志消沉、滿腹怨憤;另一部分人則變?玩世不恭,言談中滿是黑色幽默和自嘲諷刺。作為一個局外人,對于他們的感受和反應(yīng)妄加評論,其實是很不公平的。

“對我來說,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有的時候我也會想象,如果換成是我身患絕癥,將不久于人世,我會做何反應(yīng)?我的想象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因為它只停留在想象上面,只是一種猜測。我希望,到時候不要變得惶惶不可終日,應(yīng)該盡量保持冷靜。我想,這也是每個人都希望的吧?!濒斉嘞L?施密特笑了起來。他已經(jīng)放棄了要在事前找到答案的想法,這種答案根本不存在,而這樣反而更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