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的這段時間里,在巴黎法國電影資料館的只有50個座位的小放映廳內(nèi),亨利·朗格魯瓦(Henri Langlois)每天放映七場老電影。這些老電影包括各種各樣的類型,來自世界上每一個能夠生產(chǎn)電影的國家。在這里,新一代影迷第一次看到1910年代初到1920年代發(fā)行的格里菲斯、卡爾·德萊葉(Carl Dreyer)、謝爾蓋·愛森斯坦、茂瑙、埃里克·馮斯特勞亨、莫里斯·斯蒂勒(Maurice Stiller)以及其他人創(chuàng)作的無聲電影作品。而且,觀眾們還在這里看到了霍華德·霍克斯、約翰·福特、阿爾弗雷德·希區(qū)柯克和奧遜·威爾斯的美國有聲電影。通過在這里觀賞盧米埃爾、喬治·梅里愛、路易·費雅德(Louis Feuillade)、讓·雷諾阿(Jean Renoir)和其他人的作品,這批觀眾同樣形成了他們自己電影經(jīng)驗的積淀。
電影資料館成了一小批對電影癡狂的觀眾的聚會場所,他們觀看了亨利·朗格魯瓦放映的每一部影片,尤其是五個年輕人,他們來得最為頻繁,每次看完影片之后便聚在一起進行交談。這五人成了這一新生電影文化的中心,他們觀賞、談?wù)撾娪?,展開爭論,滿懷激情地為新創(chuàng)刊的《電影手冊》撰寫評論,并將他們的電影知識應(yīng)用在自己的電影作品中,他們的名字是弗朗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埃里克·侯麥(Eric Rohmer),雅克·里維特(Jacques Rivette),克勞德·夏布洛爾(Claude Chabrol)。這幾個人成為被評論界稱為“新浪潮”(the New Wave)運動的核心人物——1950年代末期,由這批年輕的法國導演執(zhí)導的處女作大量地出現(xiàn)在銀幕上。
夏布洛爾于1958年拍攝的第一部作品《漂亮的塞爾日》(Le Beau Senge)可以看做是“新浪潮”的發(fā)端。隨后是1959年,特呂弗的《四百擊》(The Four Hundred Blows,1959)和戈達爾的《筋疲力盡》不僅在國際上贏得了盛譽,而且也獲得了票房上的成功。他們在經(jīng)濟上的成功使其他人看到了機會。在之后的兩年里,有67位法國的新聞工作者、學者、作家和學生導演了他們的第一部影片?!靶吕顺薄敝械膶а菰谂臄z他們的第一部作品之前從來沒有像學徒一樣在電影業(yè)中經(jīng)過長期的學習,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卻對電影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他們在法國的電影俱樂部、電影資料館和電影院中學習電影。他們的一些作品反映出了電影學徒制的變化。
像《筋疲力盡》這樣的電影很難歸入學院派,但它所傳遞出的對于電影史的理解是在“新浪潮”之前的銀幕上從未出現(xiàn)過的。這部影片是獻給莫諾格雷姆(Monogram)公司——是一家在1930-1940年代拍攝B級影片的美國制片廠。影片向亨弗萊·鮑嘉致敬:影片主人公聚精會神凝視著亨弗萊·鮑嘉的照片,好像是在對著鏡子凝視自己。一張亨弗萊·鮑嘉主演的影片《無冕霸王》(The Harder They Fall,1956)的海報被明顯地張貼在臨近影院的外面(并排張貼著一部新近由杰克·帕蘭斯主演、羅伯特·阿爾德里奇導演的電影海報)。《筋疲力盡》的敘述方式看起來像美國的犯罪片,影片的主人公,一個在逃的存在主義的英雄(讓-保羅·貝爾蒙多扮演)愛上了一個蛇蝎美人(珍·茜寶[Jean Seberg]扮演)而不能自拔——這又可以歸為美國的黑色電影。而主人公的死亡則影射了詹姆斯·卡格尼和亨弗萊·鮑嘉的老片(《怒吼的二十年代》和《夜困摩天嶺》[High Sierra,1941])的結(jié)尾。盡管影片里同樣充滿對更為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形式和藝術(shù)家(如狄蘭·托馬斯、威廉·福克納、里爾克、莫扎特、保羅·克萊、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和巴伯羅·畢加索)的影射,但卻堅定地拒絕進行高雅和低俗的比較與區(qū)分,至少對戈達爾而言,亨弗萊·鮑嘉與莫扎特的地位并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