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閃回:一個作者的誕生(8)

誰在敲我的門 作者:(美)弗里德曼


直到1960年,18歲的斯科塞斯尚未與教會決裂,也不曾將自己的宗教激情徹底轉(zhuǎn)投到電影中去。也許,他對宗教的早期熱忱并非出于強烈的信仰,而僅僅是受到了宗教儀式與視覺形象的吸引。在回顧個人成長的時候,斯科塞斯曾經(jīng)表示:他之所以想當(dāng)一名教士,是因為他認為那是一種最可靠的自我拯救的手段,“我想選擇那個職業(yè),帶著私心,以為如此一來我就可以得救。最終我投身于電影業(yè),也是帶著同樣的激情”。拍電影,最終成了一種帶宗教意味的職業(yè),它對自我拯救的追求,絲毫不遜于當(dāng)一個教士??梢灶A(yù)見,越是斯科塞斯的早期作品,越是散發(fā)出強烈的、直白的、熱切的宗教精神?!陡F街陋巷》里便洋溢著這種迷醉:“你不是在教堂里贖你的罪。你是在街頭,在家里,贖你的罪。”在1973年11月《時代》(Time)雜志為他做的專訪里,斯科塞斯把《窮街陋巷》稱作是“關(guān)于信仰的宣言”。在他看來,《窮街陋巷》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否還能在當(dāng)今的社會環(huán)境里成為一個圣徒?”這部電影將天主教對于罪惡、懲罰及贖罪的看法,用電影手段形象地表達了出來?!跋胱鍪ネ?,此路不通”,這就是《窮街陋巷》的結(jié)論。然而,斯科塞斯并未就此止步,想做圣徒的愿望自始至終貫穿在他的作品里。甚至可以說,斯科塞斯幾乎所有的作品都在論述同一個主題:如何在一個不道德的世界里,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斯科塞斯的很多男主角都爆發(fā)出無節(jié)制的暴力,而這恰恰是因為他們對于道德純潔的熱望在一個如此骯臟的世界里受到了挫折。

斯科塞斯拍電影的激情,確切地說,直到1960年才被真正點燃。那一年,海格·曼努金(Haig Manoogian)在紐約大學(xué)舉辦了一系列關(guān)于電影史的講座。斯科塞斯高度評價這一時刻,稱那是一個“真正動手將我的感覺付諸行動”的時刻。然而,這種棄教從影的傾向,其實早早地就露出了端倪。孩童時代的斯科塞斯患有哮喘病,他的父母不知道該怎么照顧他,只得一遍又一遍地拖著他去看電影。三歲以后,他的哮喘病愈發(fā)嚴重,于是這個男孩就幾乎整日泡在電影院里,要么就守在電視機前(斯科塞斯家在1948年就購置了電視機,是整個街區(qū)里最早擁有電視的家庭)。大量的觀影經(jīng)驗在小斯科塞斯頭腦中留下了奇妙的效果,其神奇力量強大到足以與教會的精神力量相匹敵。斯科塞斯關(guān)于電影的最早記憶,是在三歲時看到的一部羅伊·羅杰斯(Roy Rogers)西部牛仔片的片花,這部影片是用真彩膠片拍攝的。從此,斯科塞斯夢想成為一個牛仔,西部片也成了他此后若干年間的至愛。在斯科塞斯于文法學(xué)校所做的圖畫作業(yè)里,神圣的形象與瀆神的形象開始交叉出現(xià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