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代代有,良人卻朝朝缺,尤物似乎從未獲得過正確的對待。在以嚴謹治史的《史記》里,司馬遷筆下的尤物故事就是一個典型。在書寫褒姒命運多舛的故事時,他用了大量筆墨詳細記載了褒姒的近乎怪誕的身世:怪龍附體于一個宮女之身,宮女未嘗人事就開始懷孕,一懷就是四十年!褒姒終于被生下來后,還遭到母親的拋棄,被逃亡中的賣餅夫婦收養(yǎng)。數(shù)年后褒姒出落得花容月貌,剛好褒國有難,她被選中救主獻給了周幽王,周幽王自然以貌取人,放了那一個臭男人,換了一個香美人。褒姒怪誕的身世體現(xiàn)在臉上,她從進宮后就不茍言笑,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烽火戲諸侯”。自此,周代也走上了滅亡的命運。周幽王毫無疑問,又成為一個無德暴君的代表。這樣一來,褒姒“一笑傾國”的惡評就得到了坐實,即化為“一笑亡國”。
褒姒的故事戛然而止,司馬遷安排褒姒無理由失蹤了,與先前的大肆鋪張褒姒身世在邏輯上完全講不通,只有結合司馬遷本身的宮刑遭遇才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秘密:尤物命運大抵是值得同情的,用不著對她大肆鞭撻,無德暴君才是一切禍亂的根源。但可笑的是,后人總是糾著褒姒的容貌不放,誤讀歷史。
蕭皇后的事跡也許能說明這一點。歷史上最著名的尤物是蕭皇后,她的經(jīng)歷是中國歷史獨一無二的特例。
奇人神相袁天罡的《推背圖》在今天都有人深信不疑,他著名的推斷當屬看出了武則天的皇者之相。他對蕭皇后也有一個判斷:“母儀天下,命帶桃花?!辈恢朗窃祛柑忻?,以致后來那些眼花繚亂的皇帝都想把蕭皇后拉到身邊以證明自己才是真的王者,還是蕭皇后真的命該如此,反正她后來的經(jīng)歷都印證了那八個字。
蕭皇后十三歲是晉王王妃,后來做了隋煬帝的皇后,她作過一篇《述志賦》,告誡隋煬帝要對房事有所節(jié)制。之后宇文化及起兵造反,殺了隋煬帝,蕭皇后落入宇文化及之手,成為淑妃;后來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所殺,蕭皇后再次易手,成了竇建德的寵妾;當時天下大亂,突厥染指中原,竇建德被迫把蕭皇后拱手讓給突厥可汗,于是蕭皇后又成了可汗的妃子;突厥可汗死,頡利可汗繼位,把蕭皇后也繼承了,她又做了王妃。最后,唐太宗貞觀四年,李靖打敗突厥,帶回了蕭皇后。她以四十八歲的高齡變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愛姬――昭容王妃,陪太宗十八年后安然離去。真是數(shù)風流人物,女子當數(shù)蕭皇后為第一。據(jù)說蕭皇后歸來之時,唐太宗舉行了一場宴會來迎接,太宗還讓蕭皇后比較今日之排場與往日有何不同。蕭皇后對太宗說:“你是開基立業(yè)的明君,怎么與亡國之君相比呢?”
尤物真的只是有德者才能據(jù)之么?
生在盛世的元稹,沒有盛世的氣象風度,這個出賣愛情隱私的家伙,其錚錚若事拋棄鶯鶯的理由,其實就是叔向母親話語的延伸。他借用張生口說:像崔鶯鶯這樣美麗的尤物,一定會害人害己。要是嫁了富貴公子,一定會得到寵愛,要云得云,要雨得雨,化做蛟龍就可以上天,前途不可限量??墒且幌氲揭蠹q王和周幽王由富而衰的國運,無非不是因為區(qū)區(qū)一個女子所導致的,他們眾叛親離,死無葬身之地,被天下人所恥笑。我的德行還不能罩住妖孽,只有忍痛割愛,不要她啦。
今天讀元稹這番話,會覺得此人是多么能說會道,直逼申公巫臣,他們倒像一對知己。兩個用相同的詞語,干了要與不要的兩件事。今天許多女子自比尤物、妖精,是不是也會遇到軒軒般的煩惱?如果有,建議先考察下身邊男人的德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