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子的弟子都是“活雷鋒”,在亂糟糟的春秋時代努力做好事。做好事分為兩種,一種如顏回,躲在破巷子里哪兒也不去,天天思考人生的意義,有個窩頭吃,有一瓢清水喝,顏先生就樂呵呵的了。在孔子看來,這就是做好事,世道這么亂,一個人呆在屋里不出去添亂就是最大的德行。
帕斯卡爾說:世上一切災(zāi)難都起于人不肯呆在自己的房間里,做一棵“思想”的蘆葦;顏回有蘆葦之風(fēng),孔子在眾弟子中對他評價最高。說起來,孔老先生也有些凡人的毛病,看《論語》就知道,他也喜歡背后議論人,但他對顏回是一貫地夸獎,這可能是因為顏回能做到的,孔夫子本人也做不到。
孔子就是個不肯呆在屋里的人,他要奔走,要實踐,總想干點什么,他的大部分弟子都和他一樣,很積極,很忙,忙于做官、辦外交、做買賣,忙于改變世界。這當(dāng)然也屬于做好事,是做好事中的行動派。
行動派的代表人物是子貢和子路,他們做的好事想必很多,但歷史上鮮有記載――古代的史家如同現(xiàn)在都市報的記者,對人性抱著相當(dāng)陰暗的看法,他們通常喜歡報道壞事――但有幾件還是流傳下來了,連同孔子的評論。
比如有一次,子貢在外地碰見了一些魯國老鄉(xiāng),也不知是擄去的還是騙去的,老鄉(xiāng)們已經(jīng)淪為奴仆;子貢是仁人,有不忍之心,況且又是老鄉(xiāng),于是出錢把他們贖出來帶回了魯國。
然而當(dāng)時的魯國有一項政策,凡贖回在外為奴的魯國人,贖金由國家財政支付。但子貢在做好事啊,怎么能拿著發(fā)票去報銷呢?所以,“來而讓,不取其金?!?/p>
至此,子貢算是把好事做到底了,他完滿實現(xiàn)了中國人對“好事”的全部預(yù)期,但事情傳到孔子那兒,老爺子卻不以為然,子曰:都像子貢這樣,以后魯人被拐賣了恐怕就沒人再去贖了。
相反的,有一次子路見義勇為,搶救了落水者,被救的人千恩萬謝,最后說:也沒別的,這頭牛你牽了去吧。子路竟不客氣,施施然牽著?;亓思摇_@件事真的有點不靠譜,把好好的一件“事跡”弄的不好報道,但孔子得知,竟大加肯定,斷言:魯國人民從此必將爭先恐后地拯救“溺者”矣。
兩件好事,兩種態(tài)度,由此可見孔子對人的道德實踐抱著相當(dāng)現(xiàn)實的態(tài)度,他相信人有道德之心,但也相信人有利己的本性,他的意思是,你的境界那么高,高得凡人跟不上,那么德行也可能就變成怪癖,失去了教育意義。
當(dāng)然,按我的想象,子貢也可能不服氣,心里說:做好事還做出錯了,都像顏回那樣倒是不會出錯??墒撬隽耸裁??
孔子則說:都像顏回那樣,也就不需要做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