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面對也門歷史對夏商周聯(lián)想(1)

夏商周與紅海的可疑關系:鎖定紅海 作者:蘇三


無論“夏商周”與阿拉伯地區(qū)有著怎樣的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夏商周”只是中國在3000年前的國家或民族之一。“夏商周”存在期間附近的方國成千上萬,它們三者僅只是最大而已,不可一葉障目以為天下只有“三代”。中國古代的文明以及人種形成要比我們想像到的復雜得多。

張光直先生曾經說:“據顧祖禹(1624-1680年)的統(tǒng)計,夏禹時代有國萬余;到建立殷商的成湯時,存者三千余國;至滅商的周武王時期,商余一千八百國;東周初年(公元前771年),存一千二百國;迄春秋末年(公元前481年)僅剩下百余國,而可稱大國者唯十四”。

一言以蔽之,當時的世界“小國林立”,并不是今天想像的那樣統(tǒng)一,它反映了原始社會的自由散漫狀態(tài),更給人口的頻繁自由流動留下了很大的空間。當初的也門地區(qū)實際上也差不多,幾個王國錯落并立。

常常翻閱“夏商周”三代王表,我產生了一些迷惑,但也有了一些新的設想。

從現(xiàn)有的“三代王表”看(參見本書結尾“附表”),他們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統(tǒng)一共性。比如“夏王”多為單字,商王多用“天干”,周皆為“王”。從夏商周一直到秦來看,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規(guī)律,中國的統(tǒng)治者一直在“升格”:夏、商從王表上看其實他們都沒有被稱呼為王,他們只有名字,很可能這個期間的首領只是相當于酋長類;但是到了周,“王”出現(xiàn);到了秦則更是由“王”而“皇”。這個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最直接的答案是,東亞在逐漸強大,東亞在逐漸脫離某種勢力而走向獨立。一直控制他們的人是誰?以什么方式達到這個控制手段?這是個問題。

另外,關于三代之間的宗親關系人們有各種各樣的假設。我則直接去他們的名字里去尋找共同點。三者宗族里都有名“Qi”者,夏為“啟”,商為“契”,周為“棄”。另外一個是“kang”,夏王有“太康”、“仲康”、“少康”;商王有“太康”和“康丁”;周王直接有“康王”。以上皆可視作三者之間的文化關聯(lián)。名字,尤其是帝王的名字或者封號,肯定是當朝文化的一種象征。

我有一個特別重大的設想:中國“三代”不是一般的聯(lián)姻,他們是同宗的,后來才慢慢分化為不同的“國家”。

并且,上面我們提到過的三個“Qi”實際上為同一個人,“商朝”就是由“夏啟”的另外一個后代發(fā)展而來?!吧唐酢?2代后有“商朝”,而這個數目“12”恰好與“夏啟”之后的夏王到“商湯”的數目基本一致,15人。“夏啟”實際就是“商契”。從商契到商湯大約12人平均一代為大約33歲,從夏啟到商湯大約每代平均為26歲,都比較可信,并且我尤其傾向于后者。

可以假設這個“Qi”有很多兒孫,以至支系還延續(xù)到西伯周朝?!爸軛墶敝蟆笆淮嫦取奔由稀肮殴玠an父”、“王季(季歷)”和“文王”才有周朝。周朝在“三代”最后,理應“Qi”與周開國帝王之間有更多代才合理,最好是20代左右才更符合我的推理,但遺憾的是只增加到15代,這將意味著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前的“夏啟”到“周武王”的大約1000年間是由15人跨越的,確實有些牽強,但據說文王百歲(可查具體),剩余大約900年由14人平分為65歲。此間還需考慮,由于“文明”的發(fā)展,時代愈近帝王的年歲應該愈長,商武丁一人在位的時間就有59年。但是我還有一個更充分的理由來解釋這個縮短,實際上它是由于歷史的“模糊”造成的。依照《圣經》來看,有繼承權的人才入家譜,沒有繼承權就不寫下來。周朝距離夏朝最遠,在夏朝時周朝無望為王,到了商朝依然還有遙遙500年,轉眼1000年就過去了,這對于周人詳細回憶他們的祖先造成了困難;尤其是假如過分在意自己的族系會被看做嫌疑謀反就更會加重這個困難。商朝與“夏啟”之間只有十一代,他們的世系很快就能追溯出來,但周卻因為距離遙遠而模糊了很多代,只知道最尊貴的“Qi”是他們的祖先,最近的幾位祖先也記得,所以這個“15代”可能只是個大約數。

對于“Qi”這一推斷我還有一個怪異的資料提供,我知道在現(xiàn)有的基礎之上讓大家接受(甚至是邏輯的接受)都很困難,但我還是要告訴大家,在此后的一本書里大家將不再會為之感到突兀。在地中海的馬耳他小島上有一個古老的神廟,它的名字叫“Hagar Qim”。它的時間一般推斷為4500年前左右。前者可以翻譯為“夏甲”,后者可翻譯為“契”“啟”“棄”“齊”等等,合起來就是“夏啟”。當然推斷這就是我們認為的夏朝的國母“夏甲”是可笑的,但是不敢猜想這或許是與“夏甲”有關的祖先一支也是“不嚴謹”的。到底三者之間是什么關系,要等到夏甲的身份徹底清理之后才有結論,不過對于他們之間為什么可以發(fā)生關系我有一個簡單的結論:通過腓尼基人,而夏甲很可能就是腓尼基人的一個祖先。

三代的族源之近是可以想像的②。實際上夏、商兩代都在河南偃師建都,相距只有幾公里。第一代的商成湯在這里建都,是不是可以推測他們兩者本來就相安無事呢?也許商就是夏的一個支系,后發(fā)滅夏而已。

另外,當時存在于中國的方國成千上萬,為什么單單強調記錄了此“三代”,或許正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著緊密的族源關系,所以只記錄自己的家事,無關的就根本不記存,并且也只有這個民族有記錄歷史的習慣(如猶太文化),所以我們今天只看到了“三代”。連南方三星堆那樣的方國竟然沒有人記得,不失為一個旁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