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傾聽生命(3)

與自己的生命對話 作者:(美)柏克·巴默爾


志向并不是用意志求來,它是從聆聽得來的,或者說,找到個人的志向,就是要聆聽生命的召喚。我必須聽聽我生命的聲音,試著了解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我想要它變成怎么樣就怎么樣,否則我的生命是絕不可能在這個世界展現(xiàn)其真實的一面,就算我的企圖再怎么真誠,都是枉然。

因此,志向不是指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我聽到的召喚。我得先聽聽生命告訴我我是什么人 ,才能夠告訴生命我要怎么過。我必須傾聽、跟隨存在于我的本質(zhì)中的真理與價值;這里指的并非那些我“必須”遵守的標準,而是如果我過的是屬于我的生活,就不得不實踐的那些標準。

在這一層對生命的召喚的理解背后,存在著一個事實,那就是自我并不想要傾聽,因為這會危及它的勢力范圍:每個人都有另一種生活,不同于每天意識到的這個“我”,試圖穿越皮囊底下的這個“我”。詩人對這一點相當明了,也難怪古今先哲都這樣訓誡我們:自我戴著防護的面具,以自圓其說的本領(lǐng),用它自己的方式來界定自己,這跟真實自我中間存在巨大的鴻溝。

要感受到這兩者中間之不同,是需要時間跟困苦的遭遇的――在所謂生活的經(jīng)驗底下,有一個更深入、更真實的生活等著被感知,它一直在那里蠢蠢欲動,等著被揭發(fā)。光是這點就夠讓“傾聽生命的聲音”無從依循。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一直被教導要傾聽萬事萬物和身旁每一個人的聲音,就是不要聆聽自己的聲音;要從環(huán)繞在我們四周的人群和力量中,去找出關(guān)于生活的所有線索。這樣的訓練,無異讓“傾聽生命的聲音”難上加難。

我?guī)н^幾次靜修活動,在靜修的過程中,時不時就會有參加者給我看他們的筆記。多半不脫這樣的情況:靜修指導員說什么,他們就全盤照抄,有時則是記下群體中某些智者的話語,不過卻很少在筆記中看到從他們自己口中說出的話。我們到處尋找指引,但就是不往自己內(nèi)心當中去找。

我敦請靜修者換個方式記筆記,因為我們講出來的話通常都含有一定的咨詢效果,可能是我們想要給自己的建議。在我們的文化中有一個很奇怪的迷思,認為每個人都了解自己嘴巴里講出來的話!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真正理解這些話的意義――尤其是當這些話來自比智力或自我更深沉的地方,當我們內(nèi)在的導師感到很安全,愿意說出真相時,便會冒出這些話來。在那些時候,我們必須仔細聽聽生命在講些什么,并且將它記下來,免得忘記這些真理,或者否認自己曾經(jīng)聽到過這些聲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