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學修養(yǎng)的三個層面

國學大師之死 作者:同道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

如問中國自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魯迅的小說,比之中國幾千年來所有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隨筆雜感,更提供了前不見古人,而后人又絕不能追隨的風格。首先其特色為觀察之深刻、談鋒之犀利、文筆之簡潔、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飄逸幾分幽默的氣氛,就難怪讀者會感到一種即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厲的風味。

——郁達夫

生卒年 : 1881~1936

享  年 : 55歲

死  因 : 肺結(jié)核

最后的話 : 要茶。

主要思想 : 反對封建禮教,反對自由主義與虛無主義。

人生理想 : 救國強民,振興中華。

主要著作 : 《吶喊》、《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祝福》、《藥》、《記念劉和珍君》、《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等。

關于魯迅當選“國學大師”的爭論

2006年6月,據(jù)說全球有130萬的華人通過網(wǎng)絡投票的方式,評選出了10位“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王國維、錢鍾書、胡適、魯迅、梁啟超、蔡元培、章太炎、陳寅恪、郭沫若、馮友蘭。結(jié)果公布后,立刻引起了一番爭論,爭論最為激烈的是郭沫若和魯迅的入選。關于魯迅,反對者認為,魯迅是文學家,而不是國學家,更談不上是“國學大師”,因為他在國學方面幾乎沒有什么論著?!巴︳斉伞眲t針鋒相對地舉出了《中國小說史略》一書,并且引述了另一位入選的國學大師對該書的評價:“(這)是一部開山的創(chuàng)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斷制也甚謹嚴?!保êm《白話文學史》)“挺魯派”進而舉出魯迅的另一部學術專著《漢文學史綱要》,以及《嵇康集》、《后漢書》、《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會稽郡故書雜集》等一大堆經(jīng)魯迅??闭磉^的古籍,增強己方的說服力。結(jié)果爭論以反對者的妥協(xié)讓步而告終。不過這妥協(xié)、讓步是看在“史”和“古”這兩個字的面子上做出的,至于“小說”、“文學”、“??薄薄ⅰ罢怼?,反對者骨子里仍然是反對者,因為在他們看來,所謂國學是以“經(jīng)”、“史”才變得尊貴,小說之流,即便允許它踏一只腳到“國學門”的門檻里邊來,終屬末流。所以,反對者的妥協(xié)讓步是極不情愿的。

筆者在此無意加入這場熱鬧的辯論,不過由此卻對國學根底深厚的魯迅不研究“經(jīng)”、“史”而轉(zhuǎn)投小說創(chuàng)作和雜文寫作這兩個“非正統(tǒng)”領域的原因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魯迅出身于書香門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辛未科的翰林,做過江西金溪縣令,后調(diào)任內(nèi)閣中書。周家的大門上有一塊“欽點翰林”的匾額,大長周家在紹興城中的身份地位。周福清大有讓兒孫一起考取翰林,在門上懸一塊“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匾額的雄心。所以,從魯迅5歲開始,就讓本家兄弟周玉田教他讀經(jīng)。魯迅11歲時,又被送到紹興城內(nèi)的三味書屋跟壽鏡吾繼續(xù)讀經(jīng),這一讀又是五年。魯迅在讀經(jīng)時期基本讀完了《十三經(jīng)》,包括非常難懂的訓詁書《爾雅直音》。這可以說是魯迅國學基礎的第一個層面。

有學者曾說,魯迅有“三絕”,指的是魯迅在創(chuàng)作、翻譯和輯佚三方面的成就。其中的“輯佚”是指魯迅??闭砉偶脱芯抗疟乇尽t斞冈谶@方面花費的時間委實不少:??惫偶饕性?909年至1927年之間,從《古小說鉤沉》到《唐宋傳奇集》達十多部;抄古碑研究拓本主要集中在1915年至1920年間,包括金石拓本、漢唐石刻造像和墓志拓本,搜集種類達數(shù)百種,可以裝四個皮箱。這兩樣工作實際上是版本學的范疇,在清代就叫“輯佚”,是所謂‘漢學’的基本工作之一,最考驗一個學者周密小心的校勘和博大宏闊的披覽能力。魯迅的抄寫能力是從小養(yǎng)成的,他從私塾之初就抄寫《康熙字典》,然后從陸羽的《茶經(jīng)》、陸龜蒙的《耒耙經(jīng)》,一直抄到《西酉叢書》里的古史傳和地方志。這是魯迅國學修養(yǎng)的第二個層面。

魯迅國學的第三個層面是對佛教的獨特研究。許壽裳的話一直是研究魯迅與佛教關系的指南:“民三之后,魯迅開始看佛經(jīng),用功很猛,別人趕不上。”“民三”就是民國三年,即1914年。從魯迅的日記可知,1912年購買《觀無量壽佛經(jīng)圖贊》,1913年購買《釋迦譜》,別人贈送了他一本《勸發(fā)菩提心文》。

1914年是他購買閱讀佛書的“瘋狂期”:1月至3月,購《翁松禪書書譜》。4月18日、19日先后購買《選佛譜》一部,《三教平心論》、《說句經(jīng)》、《釋迦如來應化事跡》、《閱藏知經(jīng)》各一部,以及《華嚴經(jīng)》三十冊、《決疑論》二冊、《維摩詰所說經(jīng)注》二冊、《寶藏論》一冊。5月23日“往琉璃廠文明書局買《般若燈論》一部三冊、《中觀釋論》一部二冊、《法界無差別論疏》一部一冊、《十住毗婆沙論》一部三冊……這種狂熱購買、借閱佛書的日子,一直持續(xù)到10月,共計購買閱讀81部、211冊。

如此大規(guī)模而猛烈地閱讀佛書,在同時代學人中非常少見。在中國,佛教文化早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學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猛烈的研讀中,佛教教義中的精髓也滲透到了魯迅的思想深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