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淡江——《夏潮》
一、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
多年來的教訓,使我曉得該把“中國”和“傳統(tǒng)”分開了,該把“現(xiàn)代”和“西方”分開了,我想登高一呼:“中國就是我,現(xiàn)代就是我!”
——民歌手李雙澤
李雙澤1949年生于福建晉江,父親是菲律賓華僑。他幼年隨家人來臺,在中學時代開始畫畫,學吉他和唱歌。在淡江文理學院數(shù)學系畢業(yè)之后,曾經(jīng)分別到西班牙、美國學畫。在西方音樂的熏陶下,他在回臺后每周定期在臺北哥倫比亞咖啡廳演唱西洋歌曲,被譽為“臺灣的鮑勃·迪倫”。
1973年底,李雙澤認識了頗負盛名的歌手胡德夫,隨后一起籌劃1974年胡德夫“美麗的稻穗”演唱會,也就是楊弦首次正式發(fā)表作品《鄉(xiāng)愁四韻》的那場民謠演唱會。那時起,李雙澤與胡德夫就決定一起努力“要寫自己的歌,要唱自己的歌”。據(jù)李雙澤《歌從哪里來》一文中描述那個冬天與胡德夫、楊弦在一起的情景:
冬天的夜晚,洛詩地餐廳曲終客散,門外飄著細雨,這是一段好時光,可以供我們自己演練。不知是誰唱起了楊三郎的《港都夜雨》:“今夜又是風雨微微,異鄉(xiāng)的都市,路燈青青,照著水滴,叫我的悉意;青春男兒,不知自己,要朝哪里去?”凄凄清清的,確是真實的心聲??!可悲啊可恥,我們這一代怎么唱不出自己語言的歌?
在唏噓嘆息聲中,胡德夫猛然撇出了一把琴音:“打魚兒呀,游啊游……”喃喃地,聲音還哽在喉頭。
“唱呀,肯波①,大聲唱呀!”
“Ijustcan’t!”胡德夫頹然地把鋼琴合了起來。
是的,我們無能,我們這一代無法唱出自己語言的歌,多么可恥的事,我們這一群人腦袋里的音符詞匯真被強奸了!
楊弦?guī)砹擞喙庵械脑?,要求在胡德夫民謠演唱會中發(fā)表,他在哥倫比亞商業(yè)推廣中心的咖啡座上,作了第一次非正式的介紹:
“給我一瓢長江水呀長江水……”
又是一位有勇氣的人。楊弦敢把那不能唱的詩唱了起來,又可以不理會臺下有人在罵:“干你娘,長江水是圓是扁,你知道個鳥!”
唱吧!是歌都可以唱,可是詩人們到哪里去了?世路艱困,他們都回到上帝身邊去了?
(注:以上資料來源于夏潮網(wǎng)李雙澤專欄)
李雙澤的這篇《歌從哪里來》可以在夏潮網(wǎng)中找到。在文章的結(jié)尾,他說:“我要把這篇東西獻給前水瓶社的朋友們,并紀念第一次淡江民謠演唱會——那也是北區(qū)大專院校的第一次,更想告訴我們后面的人:我們曾經(jīng)努力地走過一條‘錯’的路?!睙o從知道李雙澤寫這篇文字時的心情,而他認為的“錯”的路究竟錯在哪里。但在這篇文字中,那種悲涼與哀傷卻使讀者更深地體會到這位英年早逝的少年,曾經(jīng)背負著多么沉重的責任。
1976年10月,出國游歷學習的李雙澤回到臺灣。他在文中提到的那場淡江民謠演唱會,就是發(fā)生使李雙澤引起普遍關(guān)注的“可口可樂事件”的場所。某些觀點甚至認為,當年李雙澤為抗議演唱西洋歌曲在演唱會上摔了一個可口可樂瓶是導致臺灣現(xiàn)代民歌運動開始的標志性事件。關(guān)于“可口可樂事件”,一直有多個版本,據(jù)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臺灣現(xiàn)代民歌運動史》一書記載,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1976年冬,一如其他大學的學生活動一般,位于臺北盆地旁淡水鎮(zhèn)上的淡江文理學院舉辦了一場以西洋民謠為主的演唱會,主持人為當時頗負盛名的陶曉清。
節(jié)目進行到第二位演唱者,李雙澤,這是一位淡江的校友。除了吉他之外,他還提了一只可口可樂瓶上臺;他首先與全場觀眾、第一位歌手及陶曉清之間有一小段問答,大意如下:
李(向全場觀眾):從國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真令人高興,但我現(xiàn)在在喝的還是可口可樂……(向第一位歌手)你一個中國人唱洋歌,什么滋味?
第一位歌手:只要旋律好的歌,中國歌外國歌都唱。
李:那么我們請今天主持的陶小姐回答這個問題。她主持節(jié)目十多年,一定可以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復(fù)。
陶:今天我來主持節(jié)目,沒想到還要來考試呢!并不是我們不唱自己的歌,只是,請問中國的現(xiàn)代民歌在什么地方?
李:黃春明在他的《鄉(xiāng)土組曲》中說:“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寫出自己的歌之前,應(yīng)該一直唱前人的歌,唱到我們能夠?qū)懗鲎约旱母鑱頌橹??!?/p>
陶:那么,我們就請您給我們唱幾首吧!
接著,李雙澤唱了三四首閩南語的臺灣民謠,包括《補破網(wǎng)》、《恒春之歌》、《雨夜花》等,以及國語的《國父紀念歌》。其間,臺下的觀眾有鼓掌叫好的,也有開汽水瓶的(筆者注:當時一種喝倒彩的方式之一),李雙澤有些憤怒地向臺下喊道:“你們要聽洋歌?洋歌也有好的。”
隨后李雙澤唱了迪倫的Blowinginthewind,然后下臺。
陶曉清上臺表示,關(guān)于中國人唱不唱英文歌的問題是值得考慮的嚴肅問題,回家之后不妨想一想,但不適合當場討論,今晚還是以愉快的心情繼續(xù)欣賞節(jié)目。語畢,現(xiàn)場不知誰在喊:“陶曉清!不要掩飾你的洋奴心態(tài)?!?/p>
這個在臺北淡江文理學院所發(fā)生的未經(jīng)排演的突發(fā)事件,就是著名的“可樂可樂事件”,也稱為“淡江事件”,并由此發(fā)展出一支以李雙澤為代表,以淡江文理學院乃至《夏潮》為中心的民歌新脈絡(luò)——“淡江——夏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