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記載約翰庫克的是哈世本滋?博斯沃斯(HusbandsBosworth)村里的萬圣教堂(AllSaintschurch)的名冊,這個村莊就在萊斯特的南邊。1608年9月18日,約翰在萬圣教堂接受洗禮,由此可以推算他在那前幾天就出生了。他來自一個貧困的農(nóng)民家庭,有著健康的家族基因,父親艾薩克那年25歲,后來在74歲時去世。艾薩克的父親亞伯拉罕(Abraham Cooke)有12個兒子,1620年去世,終年也是74歲。當時有三分之一的幼兒都在5歲之前夭折,如果約翰可以安然度過嬰幼兒時期,按照莎士比亞——當時正為倫敦劇院撰寫他最后的劇本——的預言,他就有希望活到80歲。約翰的家人都是虔誠信教的農(nóng)民,在離伯比奇(Burbage)小鎮(zhèn)20英里的郊外土地上,分配到零星的幾塊土地。哈世本滋村以它的農(nóng)夫(husbandmen)命名,農(nóng)夫們以自己微薄的收入支撐整個家庭。對艾薩克和伊麗莎白(ElizabethCooke)來說,最重要的是小約翰能過一種節(jié)制的、虔誠信教的生活,他們相信只要有了這種能力,在耶穌基督重回大地時,他就會被選中,進入天堂。
身為清教徒的艾薩克和伊麗莎白,把第一個孩子約翰的洗禮當作大事。為此他們特地從自己位于伯比奇附近的農(nóng)場趕到伊麗莎白家族的簡樸的教堂里。伯比奇教區(qū)的教長是一位家世顯赫并遵從主教(bishop)的英國國教徒(Anglican)。這里的牧師喜歡施與“不純潔”的儀式,比如在受洗禮的嬰兒頭上移動十字標記。像這樣小小的舉止是英格蘭教堂的主教們和清教徒主要的爭議點。主教們對禮儀和記號堅持己見,而清教徒則希望“純潔”教會,認為這些儀式和記號是爭吵的焦點,使英國圣公會(ChurchofEngland)內(nèi)部出現(xiàn)裂痕。像庫克家族這樣的清教徒在中部和東部地區(qū)分布比較稠密。當?shù)氐暮芏嗄翈煻枷矚g簡潔的禮拜儀式,這是詹姆斯國王和他的主教們所無法容忍的。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ElizabethI)去世,死后無嗣,她的遠親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JamesVI)繼承英格蘭王位,稱詹姆斯一世(JamesI)。英格蘭的清教徒中存在一種樂觀情緒,以為這個來自嚴謹?shù)募訝栁淖谔K格蘭教會(CalvinistKirk)的人能因兩種教派禮拜儀式的相似而同情地對待清教徒。這種樂觀情緒很快就遭到打擊:詹姆斯在大主教(archbishop)和主教的支持下,宣揚“君權(quán)神授”,厲行專制。他的身邊圍繞著一群阿諛奉承的顧問大臣。在他統(tǒng)治初期,英國國教的權(quán)威要嚴格訓練牧師,牧師不得拒絕實行已經(jīng)批準通過的禮拜儀式,也不得在講道壇里談論政治。詹姆斯一世被稱為“基督世界里最聰明的傻瓜”:他受過高等教育,行事謹慎,他清楚地知道清教徒在教堂里反對主教,于是喊出口號“沒有主教,就沒有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