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非正常誕生與早期成長中的痛苦(5)

第三共和國的崩潰 作者:威廉·L.夏伊勒


但是,怎么樣才算是保守的呢?這一問題很快就被一場政治危機解決了。這場危機震撼了全國,打垮了極端的保守派,最后由人民投票建立了一個被稱為“共和派的共和國”。這一事件以其發(fā)生的日期為標志而載入現代法國史冊:( 一八七七年 )五月十六日( Seize Mai )。它賦予法蘭西一個存續(xù)至一九四○年那場災難性結局的共和國。

五月十六日危機

一八七六年初,根據新憲法舉行的第一次大選不可避免地選出了一個保守派-保王黨占多數的參議院和一個共和派擁有壓倒多數--大約三百六十三席對一百八十席,后者包括七十五名波拿巴主義者--的眾議院。萊昂·甘必大,這位富于激情的演說家是共和派在眾議院獲勝--盡管三個共和派組織最初甚至都不能結成一個聯盟--的主要指揮者,因而合乎邏輯地成為首屆政府首腦的候選人。但是,麥克馬洪總統(tǒng)甚至拒絕考慮他。在這位極端保守的元帥眼里,他過于熱衷共和制,過于激進。作為替代,總統(tǒng)選擇了一位沒有黨派色彩的溫和的名叫迪弗爾的人擔任第三共和國的首任總理,在迪弗爾很快下臺之后,麥克馬洪挑選了一位保守的共和派人士朱爾·西蒙。但是,身為大學里的哲學家和多產作家的西蒙的保守程度不足以令這位身為總統(tǒng)的老兵滿意。麥克馬洪給總理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譴責信,這封信使西蒙除了辭職之外別無選擇。這封信是五月十六日發(fā)出的,因此,這次危機以這個日子命名。

總統(tǒng)在圍繞著他的保王黨小集團的催促下,任命布羅伊公爵擔任總理,但是,眾議院拒絕接受布羅伊。麥克馬洪隨即解散了眾議院,號召舉行新的大選。盡管總統(tǒng)本人到全國各地巡回演講,布羅伊政府也運用一切手段施加壓力進行恐嚇以“贏得”選舉,全體選民仍然選出了一個共和派擁有相當大的多數的眾議院。麥克馬洪無所顧忌地指定一名將軍擔任總理,眾議院沒人投他的票。保王黨人和將軍們陰謀通過軍事政變奪取權力并且廢除已經創(chuàng)立的共和制,但是,保守而正直的麥克馬洪元帥拒絕支持他們。最后他做出讓步,不情愿地指定了一個眾議院可以接受的總理。一八七九年,由地方議會投票的部分議員的改選出人意料地使共和派在參議院獲得多數--法國的農村終于發(fā)動了自己平靜的革命。這是麥克馬洪根本不能接受的,于是他辭職了。接替他的是一位溫和而嚴肅的鄉(xiāng)村律師、富有獻身精神的共和派人士朱爾·格雷維。

一八七七年五月十六日危機和兩年后麥克馬洪總統(tǒng)的辭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們確定了第三共和國成為一個實行民主的議會制政權。它們標志著保王黨人的最終失敗及其在法國復辟君主制的希望的破滅。對于與共和國的崛起進行過激烈搏斗的右翼保守勢力以及軍隊和教會來說,這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雖然他們絕不承認這是一次最后的打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