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就是他人對自己提出明確的希望,同時本人也必須領會他人對自己所寄予的期望。理論認為,人們的業(yè)績表現(xiàn)極大地受到他人期望的影響。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把期待的效果稱之為皮克馬利翁效應。傳說皮克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一個主人翁的名字。他是一名雕刻師,曾用象牙精心塑造了一個美麗的姑娘,他對所塑造的人物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與感情,最后感動了上帝,使所雕刻的姑娘獲得了生命。
當然,這只是一個荒誕的傳奇,但是,如果每一個組織管理者都能夠像皮克馬利翁那樣對自己的下屬寄予殷切的期望,提出合理的要求,下屬的角色行為就一定會朝著那些期望更加努力,行為也就更加具有方向性。現(xiàn)實的情況是,許多員工不知道組織對他們的期望,他們也不知道該調整自己的哪些行為以適應新的要求。
所以,為了使員工盡快地進入新的角色,除了使他必須掌握承擔角色的一整套行為模式外,組織還需要認真并清晰地把期望傳遞給他。
組織的變化總會給人們帶來角色的種種變化。如何盡快地進入角色是組織和個人發(fā)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角色認知是履行角色的前提,全方位的學習可以使員工掌握更全面的知識去駕馭新的角色,而明確的期待則能夠激勵其產生積極的行為,并克服由于剛剛進入角色而產生的角色沖突。
顯然,所有方法的關鍵是溝通。
附:角色原是戲劇、電影中的名詞。也稱“腳色”,指戲劇中的人物。社會心理學的“角色”概念則是指與一定社會位置相聯(lián)系的行為模式,是占有某一社會位置的人應有的行為表現(xiàn)(如應盡的義務,能享受的權利等)。它規(guī)定了一個人活動的特定范圍,即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其中也包含有對人對己的感情、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心理成分。
任何角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其對應的角色伴侶,如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子女、老師與學生、醫(yī)生與病人等,其相互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緊密聯(lián)系的。
理想角色與實際角色是有差別的。當人們不能認清自己的角色時便產生了“角色差距”,當一個人不能同時扮演幾個角色而造成內心矛盾時便產生“角色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