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自己為例,我在政治大學(xué)地政系教書,從政大到最近的地鐵站,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所以每天都是走路或開車上下班,我的家人也很少坐地鐵,一個月可能乘不到一次地鐵,所以根本無須在地鐵旁買房子。
與我情況相同或類似的上班族不在少數(shù),有些人因為上班地點與地鐵距離遙遠,所以得開車或騎摩托車;有些人則因為健康或經(jīng)濟因素,選擇騎自行車。如果家人對地鐵依賴也不深,那么用比較高的價格在地鐵旁買房,可是一點都不劃算。
這好比家中根本沒有求學(xué)階段的兒女,卻選擇在明星學(xué)區(qū)買房子,不但房價較貴,也不一定真的可投資獲利。
第二個問題:住得離地鐵越近,生活品質(zhì)就越好嗎
答案應(yīng)該是否定的,住得離地鐵越近,可及性及便利性雖然提升,但住宅寧適性卻相對降低,因此生活品質(zhì)反而越差。地鐵旁多為商店,配合地鐵營運時間,店家大多也開業(yè)到晚上十一二點,整晚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并不是居住的好地方。
然而,這并非說選購房子之前,完全不用考慮地鐵的便利性。因為,許多人所認定的“地鐵旁”,指的是距離地鐵站100米之內(nèi),但如果以到地鐵站步行10分鐘內(nèi)可到為標準,那么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答案了!
我一向主張,房子與地鐵之間最好“距離不遠不近”,不需要“door to door”,是因為從地鐵站步行10分鐘可及的房子,不但比緊挨地鐵的房子更便宜,比如在臺北,每坪(一坪約合3 3平方米)可比地鐵站100米內(nèi)的房子便宜5萬~10萬元左右,而且生活品質(zhì)又比較好,可說是較佳的居家地點。
不過,房子與地鐵站的遠近,并不是是非題,而是居住品質(zhì)與便利性之間的選擇題。住得離地鐵站近一些,選擇的便是交通便利,勢必要犧牲部分生活品質(zhì);住得離地鐵站稍遠一些,選擇的便是生活品質(zhì),那么也得花更多時間在交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