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山辟路,自古以來就是最為艱巨的事情。為此,林梧桐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積蓄,動用了家族公司的一切設備和資源,包括各種重型機械,帶領著他的工程隊,以三年日夜不停的 24小時輪班制施工,終于建成了這條“天路”。在筑路的工地上,年近 50的林梧桐一馬當先,集總經(jīng)理、工程師、探山隊隊長和監(jiān)工等職務于一身,一切親歷親為,披星戴月,在荒山中尋找自己的夢想,這期間他先后六次或因大樹突然倒下,或因泥土突然塌方,或因汽車差點滑落懸崖,而與死神擦肩而過。
也許是冥冥之中,上天對這位有著堅定信念,敢于創(chuàng)造奇跡的硬漢格外眷顧,每次他都能逢兇化吉、平安無事。后來,每當被問及當時的情景時,林梧桐總是幽默而平靜地說:“能夠活著重述當年的驚險,真是一件大幸事?。?”
路修好了,林梧桐卻依然不敢松懈,因為接下來的山頂度假勝地的建設同樣是一項極為巨大而艱辛的工程。從 1965年開山建路到 1971年云頂對外營業(yè),整整七年,林梧桐的企業(yè)只有支出沒有收入。更為艱難的是,這期間他還曾因為甘姆布水利灌溉工程一度陷入經(jīng)濟危機、公司瀕臨破產(chǎn)的困境,個人的健康也曾幾度亮起了紅燈,但是無論多苦、多難,林梧桐從未想到過放棄。
在云頂度假勝地的建設過程中,林梧桐曾多次邀請一班好友和同行投資入股,但均遭到了拒絕,大多數(shù)人勸他放棄計劃,也有一些人不懷好意地嗤笑說:“看吧,林梧桐的‘瘋病’又犯了! ”
林梧桐早已習慣了在別人的嘲笑中前行,在他看來,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已經(jīng)壓下“賭注”,就沒有后悔的余地,他就是要將別人的嘲笑變成一股強大且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把工程做成功來證明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
林梧桐后來回憶說:“我很慶幸當初他們拒絕了我的邀請。不錯,我得孤軍作戰(zhàn)??墒菦]有其他股東的干預,我作決定時就可以當機立斷,掌握先機。如果當初有其他股東介入,人多,意見也多,決策難免會有諸多的拖延,云頂?shù)拈_發(fā)肯定難以成功。 ”
路通以后,水電的供應又成了問題。在水的方面,因為山上有水源,林梧桐就自建了一套供水系統(tǒng):建立一座水源收集站,把從山澗取得、貯存的天然泉水,經(jīng)過凈化處理后,再用水泵抽送到山頭需要用水的地方,實現(xiàn)了自給自足。由于水源是山峰的一邊才有,他又把有水的一邊作為專門的水供區(qū)嚴加保護,把無水的一邊作為排污用途。既保證水源供應,又確保了環(huán)境不被破壞。這項供水系統(tǒng)一直沿用至今。
云頂?shù)碾娮畛跏怯勺灾玫?12架大型發(fā)電機所組建的中央發(fā)電系統(tǒng)提供。需求增加后,林梧桐曾請求國家電氣局為其供電,但對方因架設線路耗費太大而拒絕了。于是,林梧桐就自己拿出 2000多萬令吉把云頂?shù)碾娏鞴到y(tǒng)與山下國家電氣局的電流網(wǎng)絡作了連接。之后,他又再耗巨資提升了原有的發(fā)電設備,確保了云頂不會因政府供電中斷而停電。
由于云頂與外界隔離,在消防安全方面,林梧桐也是自組隊伍,建造了一座有電訊警報的五層樓的消防大廈,對各種火災及安全事故進行防控和搶救服務。直到 1997年,云頂?shù)摹跋啦筷牎保庞烧庸?。之后,林梧桐又以個人名義購進大量先進的消防滅火設備贈送政府,讓云頂高原消防局成為了馬來西亞設備最優(yōu)良的消防局之一。在整個修建過程中,林梧桐特別重視對高原林木及環(huán)境的保護。林梧桐認為,云頂四周的森林是云頂作為高原旅游勝地的特征,也是吸引旅客的一項重要資本,如果喪失了這大片青蔥翠綠的林地,那它與其他旅游勝地便沒有什么差別了。
林梧桐最初給云頂( Genting)命名的中文名字是銀頂。他當時認為,開發(fā)高原旅游勝地的念頭是在金馬侖高原萌生的,銀正好與金相對,是富貴吉祥的好兆頭,而頂則把旅游勝地的位置描繪得非常貼切,所以把 “Genting”翻譯成銀頂是非常恰當?shù)摹?br>
但銀頂啟用不久就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議,有人說它并不能真正反映山頂?shù)囊馑?,也有人說讓名稱穿金戴銀太俗了。最后,林梧桐鮮少參與商業(yè)意見的太太提議說: “Genting既然在山上,伸手就可以摸到四周飄浮的云,為什么不干脆就叫云頂?”一言驚醒夢中人,林梧桐當即拍板,定名“云頂”。
就這樣,在一片荒原之上,林梧桐憑借著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和信念,終于建造了一個世界級的度假勝地,一個他夢想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