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2)

日本戰(zhàn)國史 作者:陳杰


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尚武好斗,許多人都對日本武士的剖腹自殺印象深刻,西鄉(xiāng)隆盛等人的故事也體現(xiàn)出這個民族的血液中有著好斗、勇武、桀驁的種子。在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俠士刺客輩出,他們崇尚忠誠信義,懷著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舍生取義,為達到目的甚至自殘肢體,不惜生命。這能從側(cè)面反映出當時中國人的性格特點。秦漢一統(tǒng)后,思想亦歸于一統(tǒng),在儒家中庸之道的熏陶下,傳統(tǒng)文化中好勇輕生的一面逐漸消退,但這一文化個性卻在我們的鄰邦日本得到了發(fā)揚光大。日本人非常津津樂道于“田橫五百壯士”這樣的故事,認為這是勇武的表現(xiàn)。古代的日本武士也把這些輕生尚義之人視為武士道的典范。

本尼迪克特同時認為: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還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比如,日本人對美的東西有著天生的親近感,但他們同時又崇拜毀滅進而崇尚黷武;他們生活在一個君主制國家,擁有數(shù)百年的武家統(tǒng)治歷史,因而提倡服從和忠誠,但同時又熱衷于“下克上”,對權威不乏顛覆的思想;他們樂于接受新的東西,每一次的變革幾乎都有外界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同時又頑固地堅持傳統(tǒng)。

尚禮而好斗,愛美而黷武,馴服而叛逆,喜新而頑固,在本尼迪特克的眼里,日本人就是這樣一對對矛盾的混合體。她把這一對對的“悖論”歸結(jié)為四個字:“恥感文化”。她說:

恥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恰如一切看重恥辱的部落或民族一樣,其意義在于,任何人都十分注意社會對自己行動的評價。他只需推測別人會做出什么樣的判斷,并針對別人的判斷而調(diào)整行動。當每個人按照同一規(guī)則玩游戲并相互支援時,日本人就會愉快而輕松的參加。當他們感到這是履行日本的使命時,他們就會狂熱的參加……本尼迪克特把日本人的矛盾性歸結(jié)到一種“受外力的干預”的“恥感”上,就是因為如此,日本人才能根據(jù)外部的普遍價值而不斷改變自己的性格特點和文化精神,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矛盾性格。

但本尼迪克特的思想真的說明了日本文化的本質(zhì)了嗎?學術界頗有爭議。本尼迪克特的觀點確有道理。但關鍵在于:她作為一個從未到過日本的美國人,對日本文化的了解僅限于手上的資料和數(shù)據(jù),她的總結(jié)是否真的能奉為圭臬?

事實上,要了解一個民族,先要了解其歷史。戰(zhàn)國時代是日本歷史上兩個非常典型的時代之一(另一個時期是明治維新時代)。這個時代首先是一個亂世、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許多的傳奇人物紛紛登場,為解決天下事或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貢獻自己的力量。其次,這個時代是日本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轉(zhuǎn)折點,是日本從中古社會向近世社會轉(zhuǎn)變的一個重要時代,所以能夠非常集中地體現(xiàn)日本人的民族性格與心理?!耙磺€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日本人的性格與文化究竟該如何認識,恐怕每個讀過戰(zhàn)國史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研究戰(zhàn)國史,應該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菊與刀--日本人的文化與性格我們的鄰邦--日本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國。在日本史上有一個時代:雖然沒有秦齊燕趙韓魏楚七雄并立,沒有孫龐斗智、長平鏖戰(zhàn),沒有合縱連橫、蘇張對峙,沒有完璧歸趙、澠池爭鋒,但這個時代的精彩程度似乎不亞于中國歷史上的戰(zhàn)國時代。這就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一般所說的日本戰(zhàn)國時代,起于1467年的應仁之亂,至于結(jié)束,一般認為是在1573年室町幕府結(jié)束時期。但在很多有關戰(zhàn)國史的作品中,也把1573年以后到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的這段被稱為“安土桃山時代”的歷史一并敘述。因為1573年的室町幕府結(jié)束并不代表“天下一統(tǒng)”時代的到來?!皯?zhàn)國”已經(jīng)成為日本史上那段長達百年的亂世的代名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