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中國的黃金時代(16)

大國興亡錄 作者:(美)艾米·蔡


        唐帝國所奉行的寬容戰(zhàn)略在于這個帝國從來沒有嘗試將漢人身份強加給非漢人國民的身上。因此,在龐大的唐帝國版圖內(nèi),沒有一種共同的政治,語言,或者文化“黏性”將“野蠻人”和中國人團結(jié)起來。相反,早在八世紀初,唐明皇就發(fā)現(xiàn)自己統(tǒng)治的龐大臣民由非常不同和具有獨立性的社會群體組成,而且這些人對于中國缺乏忠誠和善意。
  
  為了維護帝國的正常政治秩序,唐明皇不得不依靠不斷增長的外族軍隊,尤其是鮮卑(Xi)和契丹(Khitan)人組成的軍隊。這些部落的首領(lǐng)被唐王朝任命為地方軍政首長,他們控制著大量永久性編制的邊防軍,并擁有幾乎無限的民事、經(jīng)濟和軍事管理權(quán)。在公元712年至733年之間,唐朝建立了九個這樣的都護府(militarygovernorship)。都護府的將軍常常根據(jù)自己的意愿拓展唐朝的邊界。因為成功的進攻性軍事行動常常得到獎賞,所以類似的獨立軍事行為越來越普遍。因此,在唐明皇統(tǒng)治時期,中央控制權(quán)不斷喪失,和外族人掌握軍事權(quán)力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從某種角度來看,唐帝國賦予非漢族軍事統(tǒng)帥軍權(quán)和行政權(quán)的行為,是唐統(tǒng)治者試圖彌合漢人和草原“野蠻人”之間隔閡的成功嘗試。但是,唐帝國招募的龐大外族軍隊一直保留著外族人的身份。當這些突厥人,西藏人,或者蒙古人在本族將軍的帶領(lǐng)下,認為自己被漢人利用和支配時,他們很快地就叛離了唐朝。最后,大唐帝國被那些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中央帝國一部分的外族人所削弱。
  
  公元755年,安祿山領(lǐng)導(dǎo)的叛亂給唐帝國帶來致命打擊。在八世紀四十年代,年近六十時,唐明皇瘋狂地愛上了自己兒子的一個妃子,楊貴妃。很短時間內(nèi),楊貴妃就幾乎完全控制了這位暈頭轉(zhuǎn)向的皇帝,并在皇宮里安插了自己聲名狼藉的親戚和黨羽。正是由于楊貴妃的影響,安祿山,這個普通的肥胖軍官才掌握了軍權(quán),并且最后組織了叛亂,永遠地改變了唐帝國的命運。
  
  對于安祿山的準確民族身份,歷史學(xué)家們有著不同觀點。根據(jù)一個歷史文獻,他屬于突厥族契丹部落;還有另外一些資料認為他屬于突厥和古索格代亞納人的后代(Turk-Sogdian)。但是,有一點大家都是公認的,即他不是漢族人,身材很胖,沒有什么文化,性情粗俗。還有一點非常清楚,安祿山是一個詭計多端的人,非常善于逢迎他的上司。公元750年,他獲得了將軍稱號,得到了皇室寵信和楊貴妃的賞識,并且通過滑稽的表演迎合了皇帝的嗜好。
  
  雖然皇室中的其他成員感到安祿山圖謀不軌,但是楊貴妃成了他的保護傘,甚至將他認為義子。結(jié)果,他有權(quán)在內(nèi)宮拜見楊貴妃,這可是前所未聞的特權(quán)。這意味著,就像很多歷史學(xué)家們懷疑的那樣,他們之間可能存在著什么風流韻事。不管怎么樣,盡管他出身卑微,還擁有外國血統(tǒng),安祿山還是掌握了巨大的軍權(quán)。公元754年,讓皇帝的親屬們非常震驚的是,安祿山被任命為皇家“閑廄使”,這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職位。在叛亂前夕,安祿山握有北方三道節(jié)度使的軍權(quán),包括今天的北京、山西、山東,有權(quán)調(diào)動二十萬軍隊和三萬匹戰(zhàn)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