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秋水文章不染塵,京華鄉(xiāng)夢未曾休(1)
我并沒有失去我的故鄉(xiāng)。當年離家時,他們把那塊根土生土長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帶到天涯,只要一寸土,只要找到一寸干凈土,我就可以把故鄉(xiāng)擺在上面,仔細看,看每一道折皺,每一個孔竅,看上面的銹痕和光澤。
——王鼎鈞
1949年前后,有上百萬軍民渡過一灣海峽,來到臺灣。
時移物易,憂患飄零,這些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們,從精壯歲月到垂老之年,愁腸百結,難以自遣,一生常懷家園之思;故土如同胎記,深嵌在他們的肌膚上。北京人梁實秋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1937年北平淪陷后,梁實秋就曾全家南下,先后在昆明、重慶和廣州等地輾轉??箲?zhàn)結束后,他們一家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北京,但是戰(zhàn)火并沒有就此熄滅。1948年底,國內的形勢已經開始劇變,各種傳聞像北方的晨霧一樣四處飄散。那是一個人心惶惶的年月,對于梁實秋這位左翼文壇昔日的論敵而言,走與不走,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兩難。
據梁實秋的女兒梁文薔回憶:“父親帶我和哥哥先從北京趕赴天津,想搶購船票去廣東。母親留在北京處理親戚的房產,準備第二天去天津與我們會合。不料當天晚上鐵路中斷,我們父子三人進退維谷。母親急電,囑我們立即南下,不要遲疑。第二天,我們三人惶恐不安地登上了輪船,卻不知以后會怎么樣?!?br>
他們漂泊了十六天到達廣州后,梁實秋夫人成了北京城最后起飛的兩架客機上的乘客之一。那時北京還沒有天安門廣場,于是臨時把東長安街上的樹砍倒,作為臨時跑道,她們乘坐的飛機擦著樹枝尖起飛。這驚險一幕,為家國離亂寫下了個人的見證。
這一家人于是在廣州又團聚了。“當時大姐文茜已從北大畢業(yè),因為結婚嫁人,沒有同我們一起走。而哥哥文騏正在北大讀書,到了廣州后,哥哥覺得臺灣沒有什么好大學,最后決定回北京繼續(xù)上學。結果我們自此與哥哥、姐姐生死不明地分隔了幾十載。當時沒有人會預料到分隔得那么久,如果預料到那種結果,我想我們一家死也不會分開的。”
后來,梁文薔在臺灣與父母一起生活了十年,因為哥哥姐姐的黯然離散,成了“獨生女”。烽火離亂,因緣聚散,在動蕩的時局里,一個亂世書生顛沛流離,多少親情愛情鄉(xiāng)情從此都沒了著落。
由于心理時間與歷史時間的錯位,一個巨大的歷史時差形成了。故都北平的百般韻致從此被拋到身后,一位作家回望故鄉(xiāng)的地理空間由是落定。梁實秋從此成為游子,在黑暗闃寂里,一次次夢游者的旅行開始了,他苦苦尋覓著故鄉(xiāng)的心影,如同在找尋有關自己前世的印記。
北京的內務部街20號(即今天的39號院),從此成了梁實秋一生魂牽夢縈的地方。1903年,他就出生在這個院子的西廂房中。那一天正巧是農歷臘八節(jié)。
北京的內務部街原本是一條不起眼的小胡同,名為“勾欄胡同”。后來,清廷將內政部設在這條胡同里,“勾欄胡同”便改稱為“內政部街”。到了民國,內政部更名為內務部,這條街也就隨之更名為“內務部街”。20號院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院落很大,共有三十多間房屋。
梁家從梁實秋的祖父梁芝山這一輩起,就遷到了北京。梁芝山利用自己在廣東做官時存下的積蓄,買下了內務部街的這所老宅。
我并沒有失去我的故鄉(xiāng)。當年離家時,他們把那塊根土生土長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帶到天涯,只要一寸土,只要找到一寸干凈土,我就可以把故鄉(xiāng)擺在上面,仔細看,看每一道折皺,每一個孔竅,看上面的銹痕和光澤。
——王鼎鈞
1949年前后,有上百萬軍民渡過一灣海峽,來到臺灣。
時移物易,憂患飄零,這些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們,從精壯歲月到垂老之年,愁腸百結,難以自遣,一生常懷家園之思;故土如同胎記,深嵌在他們的肌膚上。北京人梁實秋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1937年北平淪陷后,梁實秋就曾全家南下,先后在昆明、重慶和廣州等地輾轉??箲?zhàn)結束后,他們一家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北京,但是戰(zhàn)火并沒有就此熄滅。1948年底,國內的形勢已經開始劇變,各種傳聞像北方的晨霧一樣四處飄散。那是一個人心惶惶的年月,對于梁實秋這位左翼文壇昔日的論敵而言,走與不走,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兩難。
據梁實秋的女兒梁文薔回憶:“父親帶我和哥哥先從北京趕赴天津,想搶購船票去廣東。母親留在北京處理親戚的房產,準備第二天去天津與我們會合。不料當天晚上鐵路中斷,我們父子三人進退維谷。母親急電,囑我們立即南下,不要遲疑。第二天,我們三人惶恐不安地登上了輪船,卻不知以后會怎么樣?!?br>
他們漂泊了十六天到達廣州后,梁實秋夫人成了北京城最后起飛的兩架客機上的乘客之一。那時北京還沒有天安門廣場,于是臨時把東長安街上的樹砍倒,作為臨時跑道,她們乘坐的飛機擦著樹枝尖起飛。這驚險一幕,為家國離亂寫下了個人的見證。
這一家人于是在廣州又團聚了。“當時大姐文茜已從北大畢業(yè),因為結婚嫁人,沒有同我們一起走。而哥哥文騏正在北大讀書,到了廣州后,哥哥覺得臺灣沒有什么好大學,最后決定回北京繼續(xù)上學。結果我們自此與哥哥、姐姐生死不明地分隔了幾十載。當時沒有人會預料到分隔得那么久,如果預料到那種結果,我想我們一家死也不會分開的。”
后來,梁文薔在臺灣與父母一起生活了十年,因為哥哥姐姐的黯然離散,成了“獨生女”。烽火離亂,因緣聚散,在動蕩的時局里,一個亂世書生顛沛流離,多少親情愛情鄉(xiāng)情從此都沒了著落。
由于心理時間與歷史時間的錯位,一個巨大的歷史時差形成了。故都北平的百般韻致從此被拋到身后,一位作家回望故鄉(xiāng)的地理空間由是落定。梁實秋從此成為游子,在黑暗闃寂里,一次次夢游者的旅行開始了,他苦苦尋覓著故鄉(xiāng)的心影,如同在找尋有關自己前世的印記。
北京的內務部街20號(即今天的39號院),從此成了梁實秋一生魂牽夢縈的地方。1903年,他就出生在這個院子的西廂房中。那一天正巧是農歷臘八節(jié)。
北京的內務部街原本是一條不起眼的小胡同,名為“勾欄胡同”。后來,清廷將內政部設在這條胡同里,“勾欄胡同”便改稱為“內政部街”。到了民國,內政部更名為內務部,這條街也就隨之更名為“內務部街”。20號院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院落很大,共有三十多間房屋。
梁家從梁實秋的祖父梁芝山這一輩起,就遷到了北京。梁芝山利用自己在廣東做官時存下的積蓄,買下了內務部街的這所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