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一身詩意四月天(5)
還有一封寫給費慰梅的信也令人感嘆,寫的是向昆明逃難的經(jīng)過:“我們在令人絕望的情況下又重新上路。每天凌晨一點,摸黑搶著把我們少得可憐的行李和我們自己塞進長途車,這是沒有窗子、沒有點火器、樣樣都沒有的玩意兒,喘著粗氣、搖搖晃晃、連一段平路都爬不動,更不用說又陡又險的山路了……”一路上她又發(fā)冷又發(fā)熱,車子還在被稱之為“七十二盤”頂上突然拋錨,全家只好幾乎凍僵的摸黑走山路——在這其慘無比的境遇里,她的心情卻能峰回路轉(zhuǎn):
間或面對壯麗的風(fēng)景,使人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心疼。玉帶般的山澗,秋山的紅葉和發(fā)白的茅草,飄動著的白云,古老的鐵索橋,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國小城,這些我真想仔細地一樁樁地告訴你,可能的話,還要注上我自己情緒上的特殊反應(yīng)……
憑這兩封信,就可以讓我們體會林徽因的性情一二。在混亂的年代里,任誰都無法更改她的積極與樂觀,像她自己所說:“我認定了生活本身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體驗到極端的愉快,靈質(zhì)的、透明的、美麗的、近于神話理想的快活?!?br>
1950年,林徽因受聘為清華大學(xué)一級教授,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梁思成是這個委員會的副主任。夫婦二人對未來首都北京的建設(shè)充滿了美好的憧憬。他們曾著力研究過北京周圍的古代建筑,并合著《平郊建筑雜錄》一書,其中有一段精彩的表述:“北平郊近二三百年間建筑物極多,偶爾郊游,觸目都是饒有趣味的古建……無論哪一個巍巍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或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边@不像是理論研究書籍中的文字,簡直是為北京地區(qū)的古代建筑唱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贊美詩。在他們眼中,那些飽經(jīng)滄桑的亭臺樓閣、寺廟塔院也有其靈魂,它們在為昔日的繁華吟詠著纏綿悱惻的挽歌,而且是神秘的歷史最可信賴的證物。
他們想把北京城這“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作為當(dāng)時全世界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來,成為一個“活著的博物館”留給后人。然而,他們一生志業(yè)所系的古建筑研究與保護工作,尤其是北京城前景的規(guī)劃,注定要在此時遭到最嚴重的挫敗。
從1953年5月開始,對古建筑的大規(guī)模拆除開始在北京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dān)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wù)。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一些完整牌樓街不致毀于一旦,梁思成與吳晗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由于情緒過于激動,梁思成被氣得當(dāng)場失聲痛哭?!冻怯洝防镉羞@樣的記載:“毛澤東對上述爭論定了這樣的調(diào)子:‘北京拆牌樓,城門打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br>
但更令他難過的還在后面。當(dāng)時的北京還有四十六公里長的明清城墻完整而巍然地環(huán)抱著,林徽因稱之為“世界的項鏈”。1935年,她在自己的小詩《城樓上》還曾寫道:“你愛這里城墻/古墓,長歌/蔓草里開野花朵?!彼幸粋€絕妙的構(gòu)想,讓城墻承擔(dān)北京城的區(qū)間隔離物,同時變外城城墻和城門樓為人民公園,頂部平均寬度約十米以上的城墻可砌花池,栽種花木;雙層的門樓和角樓可辟為陳列館、閱覽室、茶點鋪,供市民休息娛樂、游戲納涼。
林徽因為自己的設(shè)計畫出了草圖,幻想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空中花園”,幻想著一場視覺的盛宴。然而,城墻公園計劃注定只能是一個紙上風(fēng)光了。北京市的規(guī)劃不僅僅拆毀了物質(zhì)性的城墻、城樓這些“土石作成的史書”,也葬送了林徽因的杰作?!拔灏倌旯懦菈?,包括那被多少詩人畫家看作北京象征的角樓和城門,全被判了極刑。母親幾乎急瘋了。她到處大聲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聲淚俱下的程度。……然而,據(jù)理的爭辯也罷,激烈的抗議也罷,苦苦的哀求也罷,統(tǒng)統(tǒng)無濟于事。”(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
所有保護北京的建筑、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的努力,因為與新時代的城市規(guī)劃大相抵牾,一條完整的明清城墻轉(zhuǎn)瞬之間即化整為零,大部分城磚被用作修房子、鋪道路、砌廁所、建防空洞。這對于林徽因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一次出席文化部酒宴,正好碰上也是清華出身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她竟在大庭廣眾下譴責(zé)他保城墻不力。她痛心疾首地預(yù)言:等你們有朝一日認識到文物的價值,卻只能悔之晚矣,造假古董罷。
歷史驗證了她沉痛的預(yù)言。四十年后,大約是1996年的歲末,北京市開始修繕一小部分破損的明清城墻,整個北京城都掀起了一場捐獻舊城磚的活動。當(dāng)然這個景觀林徽因沒有看到,恐怕也是她不想看到的。
古都北京終于在林徽因的美麗夢想中沉淪了。五百年來從改朝換代的兵災(zāi)中得以完整幸存的北京古城墻,卻在和平建設(shè)中被當(dāng)作封建余孽徹底鏟除了。她在病榻上眼睜睜地看著,卻無能為力。
1955年,林徽因住進了醫(yī)院。為避免刺激,眾人封鎖了批判梁思成的種種消息,但她從細微處都察覺出來了。憂憤交加,拒絕吃藥,終于在那個冬天,林徽因離開了梁思成,也離開這個世界。史景遷說,她是“在寒風(fēng)凜冽的北京,在最后一堵龐大的古城墻頹然倒塌之時”死去的。
林徽因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整座墓體是由梁思成親手設(shè)計,墓身沒有一字遺文。然而就像北京的城墻沒有幸免一樣,她的墓碑在“文革”中被清華大學(xué)的紅衛(wèi)兵砸碎;她在病榻上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所畫的圖稿被付之一炬,她成熟時期的詩作文章,也有很多在浩劫中毀失殆盡。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世人斷不了昨日的舊夢,跨入二十一世紀后,海峽兩岸又開始共同打造一個“嶄新的”林徽因——因為那一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獨特氣質(zhì)已無從復(fù)制,我們這個時代可以生產(chǎn)成批的珠光寶氣、魅影四射的明星,但卻已經(jīng)不可能再造具有同樣氣質(zhì)的“林徽因”了。所以在大眾媒體中,林徽因以一種令人詫異的形象出現(xiàn),比如在《人間四月天》里,一代才女卻變成了卿卿我我的小女生。這的確是一種遮蔽、遺忘與誤讀,引來林氏后人嚴重抗議,也是不足為奇的。當(dāng)然更令人遺憾的是,那個時代的溫潤風(fēng)華,早已不堪歷史激烈演進的沖擊而漸行漸遠了。
還有一封寫給費慰梅的信也令人感嘆,寫的是向昆明逃難的經(jīng)過:“我們在令人絕望的情況下又重新上路。每天凌晨一點,摸黑搶著把我們少得可憐的行李和我們自己塞進長途車,這是沒有窗子、沒有點火器、樣樣都沒有的玩意兒,喘著粗氣、搖搖晃晃、連一段平路都爬不動,更不用說又陡又險的山路了……”一路上她又發(fā)冷又發(fā)熱,車子還在被稱之為“七十二盤”頂上突然拋錨,全家只好幾乎凍僵的摸黑走山路——在這其慘無比的境遇里,她的心情卻能峰回路轉(zhuǎn):
間或面對壯麗的風(fēng)景,使人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心疼。玉帶般的山澗,秋山的紅葉和發(fā)白的茅草,飄動著的白云,古老的鐵索橋,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國小城,這些我真想仔細地一樁樁地告訴你,可能的話,還要注上我自己情緒上的特殊反應(yīng)……
憑這兩封信,就可以讓我們體會林徽因的性情一二。在混亂的年代里,任誰都無法更改她的積極與樂觀,像她自己所說:“我認定了生活本身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體驗到極端的愉快,靈質(zhì)的、透明的、美麗的、近于神話理想的快活?!?br>
1950年,林徽因受聘為清華大學(xué)一級教授,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梁思成是這個委員會的副主任。夫婦二人對未來首都北京的建設(shè)充滿了美好的憧憬。他們曾著力研究過北京周圍的古代建筑,并合著《平郊建筑雜錄》一書,其中有一段精彩的表述:“北平郊近二三百年間建筑物極多,偶爾郊游,觸目都是饒有趣味的古建……無論哪一個巍巍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或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边@不像是理論研究書籍中的文字,簡直是為北京地區(qū)的古代建筑唱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贊美詩。在他們眼中,那些飽經(jīng)滄桑的亭臺樓閣、寺廟塔院也有其靈魂,它們在為昔日的繁華吟詠著纏綿悱惻的挽歌,而且是神秘的歷史最可信賴的證物。
他們想把北京城這“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作為當(dāng)時全世界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來,成為一個“活著的博物館”留給后人。然而,他們一生志業(yè)所系的古建筑研究與保護工作,尤其是北京城前景的規(guī)劃,注定要在此時遭到最嚴重的挫敗。
從1953年5月開始,對古建筑的大規(guī)模拆除開始在北京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dān)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wù)。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一些完整牌樓街不致毀于一旦,梁思成與吳晗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由于情緒過于激動,梁思成被氣得當(dāng)場失聲痛哭?!冻怯洝防镉羞@樣的記載:“毛澤東對上述爭論定了這樣的調(diào)子:‘北京拆牌樓,城門打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br>
但更令他難過的還在后面。當(dāng)時的北京還有四十六公里長的明清城墻完整而巍然地環(huán)抱著,林徽因稱之為“世界的項鏈”。1935年,她在自己的小詩《城樓上》還曾寫道:“你愛這里城墻/古墓,長歌/蔓草里開野花朵?!彼幸粋€絕妙的構(gòu)想,讓城墻承擔(dān)北京城的區(qū)間隔離物,同時變外城城墻和城門樓為人民公園,頂部平均寬度約十米以上的城墻可砌花池,栽種花木;雙層的門樓和角樓可辟為陳列館、閱覽室、茶點鋪,供市民休息娛樂、游戲納涼。
林徽因為自己的設(shè)計畫出了草圖,幻想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空中花園”,幻想著一場視覺的盛宴。然而,城墻公園計劃注定只能是一個紙上風(fēng)光了。北京市的規(guī)劃不僅僅拆毀了物質(zhì)性的城墻、城樓這些“土石作成的史書”,也葬送了林徽因的杰作?!拔灏倌旯懦菈?,包括那被多少詩人畫家看作北京象征的角樓和城門,全被判了極刑。母親幾乎急瘋了。她到處大聲疾呼,苦苦哀求,甚至到了聲淚俱下的程度。……然而,據(jù)理的爭辯也罷,激烈的抗議也罷,苦苦的哀求也罷,統(tǒng)統(tǒng)無濟于事。”(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
所有保護北京的建筑、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的努力,因為與新時代的城市規(guī)劃大相抵牾,一條完整的明清城墻轉(zhuǎn)瞬之間即化整為零,大部分城磚被用作修房子、鋪道路、砌廁所、建防空洞。這對于林徽因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一次出席文化部酒宴,正好碰上也是清華出身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她竟在大庭廣眾下譴責(zé)他保城墻不力。她痛心疾首地預(yù)言:等你們有朝一日認識到文物的價值,卻只能悔之晚矣,造假古董罷。
歷史驗證了她沉痛的預(yù)言。四十年后,大約是1996年的歲末,北京市開始修繕一小部分破損的明清城墻,整個北京城都掀起了一場捐獻舊城磚的活動。當(dāng)然這個景觀林徽因沒有看到,恐怕也是她不想看到的。
古都北京終于在林徽因的美麗夢想中沉淪了。五百年來從改朝換代的兵災(zāi)中得以完整幸存的北京古城墻,卻在和平建設(shè)中被當(dāng)作封建余孽徹底鏟除了。她在病榻上眼睜睜地看著,卻無能為力。
1955年,林徽因住進了醫(yī)院。為避免刺激,眾人封鎖了批判梁思成的種種消息,但她從細微處都察覺出來了。憂憤交加,拒絕吃藥,終于在那個冬天,林徽因離開了梁思成,也離開這個世界。史景遷說,她是“在寒風(fēng)凜冽的北京,在最后一堵龐大的古城墻頹然倒塌之時”死去的。
林徽因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整座墓體是由梁思成親手設(shè)計,墓身沒有一字遺文。然而就像北京的城墻沒有幸免一樣,她的墓碑在“文革”中被清華大學(xué)的紅衛(wèi)兵砸碎;她在病榻上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所畫的圖稿被付之一炬,她成熟時期的詩作文章,也有很多在浩劫中毀失殆盡。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世人斷不了昨日的舊夢,跨入二十一世紀后,海峽兩岸又開始共同打造一個“嶄新的”林徽因——因為那一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獨特氣質(zhì)已無從復(fù)制,我們這個時代可以生產(chǎn)成批的珠光寶氣、魅影四射的明星,但卻已經(jīng)不可能再造具有同樣氣質(zhì)的“林徽因”了。所以在大眾媒體中,林徽因以一種令人詫異的形象出現(xiàn),比如在《人間四月天》里,一代才女卻變成了卿卿我我的小女生。這的確是一種遮蔽、遺忘與誤讀,引來林氏后人嚴重抗議,也是不足為奇的。當(dāng)然更令人遺憾的是,那個時代的溫潤風(fēng)華,早已不堪歷史激烈演進的沖擊而漸行漸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