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主剿派的勝利和晉升三邊總督(6)
首賊闖王驍雄,屢被遼兵殺敗,由湖廣越漢中焚掠,秦中必須汝等秉力合剿,方可蕩平。
祖寬受命之后,即傳諭官兵,要他們踴躍助剿。十六日,祖寬率兵至臨潼時,洪承疇又親自犒賞兵丁,并部署進攻方位,下令“臨陣不許割級,不許掠財,□獲闖王者,重授上賞”。當祖寬到達西安時,又接到撤兵的命令。他遵命回師,看到來自盩厔告警的塘報,說高迎祥在黑水峪山里,距省城不過一百五十多里,要求迅速援剿。緊接著,他接到洪承疇密札:
朝廷費多少金錢,調(diào)兵費若干苦心,大賊在前,可因奉撤而卸責乎?必滅此朝食,始見戮力。
就是要祖寬配合洪的部下共同剿滅高迎祥部。祖寬奉命于二十日趕到盩厔縣馬朝地方。那時洪承疇親自督兵同高迎祥交戰(zhàn),祖寬率部趕到,一起攻下高迎祥營盤,并生擒高迎祥。上面材料是李光濤在《論洪承疇的〈流賊敗遁〉題本》一文中引用《崇禎年奏疏冊》里的祖寬塘報記載的,應(yīng)當比較屬實。另一種說法是,洪承疇和陜西巡撫孫傳庭在同高迎祥交戰(zhàn)的時候,明軍初戰(zhàn)不利,參將李遇春被農(nóng)民軍擊傷,敗下陣去。洪承疇見戰(zhàn)勝不了農(nóng)民軍,就對高迎祥實行離間計。高迎祥的部將干公雞張二、一斗谷黃龍私下向明軍投降。他們利用雙方交戰(zhàn)時的雨后大霧,乘高迎祥下馬張弓射敵的機會,把他的馬和部眾向南拉走。高迎祥發(fā)現(xiàn)時,已成為孤身一人,他忙躲入草叢,但還是被官軍抓到。記載雖然不太一樣,但抓住高迎祥是洪承疇起了主要作用,這是很明顯的。明王朝把俘獲高迎祥當作一件大事,崇禎帝下令,將高迎祥獻俘押入北京,隨后又將他殘酷殺害。
然而,高迎祥犧牲以后,明末農(nóng)民起義并沒有低落,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在陜甘、中原以至湖廣等地仍然十分活躍。崇禎帝決定任命有能力、有魄力的人任兵部尚書,以進一步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他選中了楊嗣昌。崇禎十年(1637),新任兵部尚書楊嗣昌主張“必安內(nèi)方可攘外”的總方針,決心下最大力量消滅農(nóng)民軍,認為農(nóng)民軍是心腹之患,主張在消滅農(nóng)民軍之后,再集中力量向東北用兵。于是他以三個月內(nèi)消滅農(nóng)民軍為限期。楊嗣昌是楊鶴的兒子,其父當政時,對農(nóng)民起義主撫,結(jié)果落得革職戍邊,死于戍所。楊嗣昌同父親相反,對農(nóng)民起義主張以剿為主。崇禎帝看中了他,將他由宣大總督提升為兵部尚書,讓他主持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楊嗣昌新上任血氣方剛,提出了“張十面之網(wǎng)”,三個月“滅賊”的計劃。實際上,他并不很了解農(nóng)民軍的實力,也提不出合乎實際的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的方案,只是徒說大話而已。
洪承疇對楊嗣昌的計劃有看法,但怕追剿不利,受到朝廷處治,就下決心追擊李自成。同年十月,洪承疇調(diào)總兵曹變蛟等在漢中擊敗李自成。李自成被迫退入四川。入川后,李自成大顯身手,一個月里攻下三十八座州縣,然后幾路大軍會合于省城外。崇禎帝得報,催促洪承疇入川。洪承疇忙率部進入四川。李自成在四川難于立足,就在崇禎十一年(1638)正月,北行入陜后又進入甘肅。洪承疇也自四川返回陜西,讓曹變蛟等率部進入甘肅,追擊李自成。洪承疇本人于五月中旬進駐秦州(今甘肅天水),對追剿農(nóng)民軍進行部署。從四月開始,在洪承疇的追擊下,農(nóng)民軍連連失利,處于被動狀態(tài)?!按嗽轮?,闖賊為洪所逐,足不得停。”洪承疇部下總兵左光先追擊李自成甚猛,李自成處境危險。后幸好官軍在馬塢歇兵一日,李自成得以脫險,進入川、陜交界地區(qū)。洪承疇為此十分惱怒、懊喪,只好如實報告朝廷,請求處分。他在給朝廷的一份奏疏中承認了這個事實,他說:
首賊闖王驍雄,屢被遼兵殺敗,由湖廣越漢中焚掠,秦中必須汝等秉力合剿,方可蕩平。
祖寬受命之后,即傳諭官兵,要他們踴躍助剿。十六日,祖寬率兵至臨潼時,洪承疇又親自犒賞兵丁,并部署進攻方位,下令“臨陣不許割級,不許掠財,□獲闖王者,重授上賞”。當祖寬到達西安時,又接到撤兵的命令。他遵命回師,看到來自盩厔告警的塘報,說高迎祥在黑水峪山里,距省城不過一百五十多里,要求迅速援剿。緊接著,他接到洪承疇密札:
朝廷費多少金錢,調(diào)兵費若干苦心,大賊在前,可因奉撤而卸責乎?必滅此朝食,始見戮力。
就是要祖寬配合洪的部下共同剿滅高迎祥部。祖寬奉命于二十日趕到盩厔縣馬朝地方。那時洪承疇親自督兵同高迎祥交戰(zhàn),祖寬率部趕到,一起攻下高迎祥營盤,并生擒高迎祥。上面材料是李光濤在《論洪承疇的〈流賊敗遁〉題本》一文中引用《崇禎年奏疏冊》里的祖寬塘報記載的,應(yīng)當比較屬實。另一種說法是,洪承疇和陜西巡撫孫傳庭在同高迎祥交戰(zhàn)的時候,明軍初戰(zhàn)不利,參將李遇春被農(nóng)民軍擊傷,敗下陣去。洪承疇見戰(zhàn)勝不了農(nóng)民軍,就對高迎祥實行離間計。高迎祥的部將干公雞張二、一斗谷黃龍私下向明軍投降。他們利用雙方交戰(zhàn)時的雨后大霧,乘高迎祥下馬張弓射敵的機會,把他的馬和部眾向南拉走。高迎祥發(fā)現(xiàn)時,已成為孤身一人,他忙躲入草叢,但還是被官軍抓到。記載雖然不太一樣,但抓住高迎祥是洪承疇起了主要作用,這是很明顯的。明王朝把俘獲高迎祥當作一件大事,崇禎帝下令,將高迎祥獻俘押入北京,隨后又將他殘酷殺害。
然而,高迎祥犧牲以后,明末農(nóng)民起義并沒有低落,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在陜甘、中原以至湖廣等地仍然十分活躍。崇禎帝決定任命有能力、有魄力的人任兵部尚書,以進一步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他選中了楊嗣昌。崇禎十年(1637),新任兵部尚書楊嗣昌主張“必安內(nèi)方可攘外”的總方針,決心下最大力量消滅農(nóng)民軍,認為農(nóng)民軍是心腹之患,主張在消滅農(nóng)民軍之后,再集中力量向東北用兵。于是他以三個月內(nèi)消滅農(nóng)民軍為限期。楊嗣昌是楊鶴的兒子,其父當政時,對農(nóng)民起義主撫,結(jié)果落得革職戍邊,死于戍所。楊嗣昌同父親相反,對農(nóng)民起義主張以剿為主。崇禎帝看中了他,將他由宣大總督提升為兵部尚書,讓他主持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楊嗣昌新上任血氣方剛,提出了“張十面之網(wǎng)”,三個月“滅賊”的計劃。實際上,他并不很了解農(nóng)民軍的實力,也提不出合乎實際的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的方案,只是徒說大話而已。
洪承疇對楊嗣昌的計劃有看法,但怕追剿不利,受到朝廷處治,就下決心追擊李自成。同年十月,洪承疇調(diào)總兵曹變蛟等在漢中擊敗李自成。李自成被迫退入四川。入川后,李自成大顯身手,一個月里攻下三十八座州縣,然后幾路大軍會合于省城外。崇禎帝得報,催促洪承疇入川。洪承疇忙率部進入四川。李自成在四川難于立足,就在崇禎十一年(1638)正月,北行入陜后又進入甘肅。洪承疇也自四川返回陜西,讓曹變蛟等率部進入甘肅,追擊李自成。洪承疇本人于五月中旬進駐秦州(今甘肅天水),對追剿農(nóng)民軍進行部署。從四月開始,在洪承疇的追擊下,農(nóng)民軍連連失利,處于被動狀態(tài)?!按嗽轮?,闖賊為洪所逐,足不得停。”洪承疇部下總兵左光先追擊李自成甚猛,李自成處境危險。后幸好官軍在馬塢歇兵一日,李自成得以脫險,進入川、陜交界地區(qū)。洪承疇為此十分惱怒、懊喪,只好如實報告朝廷,請求處分。他在給朝廷的一份奏疏中承認了這個事實,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