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霍克明確表態(tài):支持悉尼,反對2000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
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下,中國申奧勝負機率充其量是一半對一半。歐洲一位國際奧委會成員對魏紀中說:“魏,我不是反對你們中國辦2000年奧運會,而是時機不成熟。你們這一年辦不好。等你們發(fā)展了,條件成熟了,再申辦我會投你們一票?!?/p>
1993年,魏紀中在蒙特卡洛為中國申奧做宣傳。當地的記者都在攻擊他們,他憑著新聞鼻敏銳地嗅到了不祥的兆頭。
1993年9月24日2點30分,當國際奧委會主席宣布2000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結果時,澳大利亞人欣喜若狂,而中國人卻承受了巨大的失落。很多人都哭了,隨團而去的中國少女合唱團的小姑娘“淚飛頓作傾盆雨”,可魏紀中這個剛強的漢子卻沒有掉一滴淚。他就是不服這個氣!他相信:中國總有一天會申辦成功的!
盡管只有一票之差敗北,可這個結局卻在預料之中。因為一到蒙特卡洛,他就明顯感到形勢對我們不利。他的心充滿了苦澀,他覺得是自己沒有做好工作,傷了國人的心。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12億中國人派我們幾個人出來申奧,難道就要這樣的結局嗎?一票之差多冤枉?。〉侥膬翰荒茏ヒ黄卑??國家養(yǎng)我們這些人,難道是讓我們吃干飯的嗎?
晏子使楚,重任在肩。作為一個中國人,他心不甘?。∽约阂呀浗咏字g了,如果在有生之年不能把奧運會爭下來,到見馬克思那一天,他不會瞑目!
他認真地總結經驗:東西方文化本來就有差異,再加上語言不通,中國讓世界了解自己申奧誠意的重要砝碼就是外文的申辦奧運宣傳片。動感給人刺激,海外電視宣傳片中的蒙太奇都是動多于靜。而2000年北京申辦奧運的宣傳片中,除去內容和色調外,在剪接上的缺點就是偏靜。片子雖然是一位美國著名體育片導演拍攝的,可他的成名作誕生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給咱們中國拍片時過了鼎盛期,其靈感可想而知。
音響效果在宣傳片中至關重要,國際上非常重視音樂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的作用,比如巴魯克音樂對人的閱讀學習效果就有正面影響??墒?000年北京申辦奧運的宣傳片中,主調卻選用了霍爾斯特的“大行星組曲”第四組曲。這首曲子是英國戴安娜王妃生前最喜歡的,她的葬禮就播放了這首曲子。葬禮上演奏的曲子能給人帶來信念和信心嗎?人的頭腦對故事的反應能力極強,文字宣傳要講究情節(jié)和前后連續(xù)性,要有明顯的主題性,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到。
另外,北京2000年奧運會申辦口號意識形態(tài)色彩過重。“改革開放的中國盼奧運”的提法缺乏前瞻性和對奧運本身目標的體現(xiàn)。這也是由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所決定的,因為世界上不少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持懷疑態(tài)度。
說來也怪,2004年奧運會中國不申辦了,柏林、曼徹斯特、伊斯坦布爾和巴西利亞這4個競爭對手也不爭了。結果,雅典順利地贏得了2004年奧運會舉辦權。
2008年,北京!
2001年7月,李嵐清、劉淇、袁偉民、魏紀中等人組團飛往莫斯科申辦2008年奧運會。這次的申奧隊伍陣容小多了,雖然官方比較低調,可中國的老百姓卻熱情高漲,自費去莫斯科為中國申奧助威。此次出征魏紀中心里只有一套方案:必須成功!
7月13日,莫斯科一個迷人的晚上。國際奧委會將投票選出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參加角逐的5個城市分別為北京、巴黎、多倫多、伊斯坦布爾和大阪。當年和北京一道在蒙特卡洛競爭申辦權的5個國家中,只剩下了北京和伊斯坦布爾。
當魏紀中在莫斯科列寧運河邊上的一個演播點,翹首盼望國際奧委會做出決定時,他心里對中國申辦成功胸有成竹。各國記者知道魏紀中心中有數,便絞盡腦汁套他的底。可當結果沒有出來時,面對眾多記者的提問,他的答記者問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知,風趣幽默博聞強記令人忍俊不禁。他頂著烈日淋著雨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足足侃了七八個鐘頭,可就是不透露半點風聲。
5個城市分別做完了申奧陳述,北京時間22點2分,投票開始了。共有104位委員參加首輪投票。會場一片寂靜,連地上掉根針的聲音都能夠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