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jié):期望管理(3)
“財爺守財 中產(chǎn)少甜 減稅少差餉升 左袋入右袋出”(《經(jīng)濟日報》);
“財爺太孤寒 滅赤派砂糖”(《成報》);
“月入萬一 交少20元 減稅得啖笑”(《新報》);
“薪俸稅略減 差餉小加 供樓扣稅延長 派粒細糖 中產(chǎn)失望”(《文匯報》)。
其實,當時埋單結(jié)算,上一年財政盈余僅有58億,政府基于審慎理財?shù)目紤],不大幅度向市民大派甜頭,本也無可厚非,為何外間的反應(yīng)會如此大?
事情就壞在唐英年自己事先張揚,制造了傳媒和公眾對減稅的“虛假期望”,到頭來,就像“拿起石頭砸自己腳”。
實情是那一年的新春大年初一,唐英年在一個與傳媒團拜的場合,當被記者問到預(yù)算案會否派發(fā)甜頭、減稅時,他以一句“心想事成”來做回應(yīng)。
一次也就算了罷,到了公布預(yù)算案的前一個禮拜,在一個電視專訪中,被再次問及有關(guān)減稅的問題時,唐英年又再次多贈一句“萬事勝意”來回應(yīng),并重申聽到市民想減稅的聲音,又指過往多年政府加稅時都加重了中產(chǎn)人士的負擔,所以理解政府有能力時應(yīng)要考慮紓緩中產(chǎn)的壓力。
如此這般,在反復(fù)說了多次以及傳媒廣泛報道的情況下,公眾對減稅的期望不斷被升溫,結(jié)果,唐英年便反被這煲沸水燙傷。
這真是一次期望管理的反面教材。
手上有一本十分有趣的書,是由Robert Levine所著的The Power of Persuasion: How We’re Brought and Sold。這本書的其中一章叫做“如何把黑色說成白色”,教的就是利用對比差異、期望管理、“印象即現(xiàn)實”(perception is reality)等那幾套技巧,來令人不知不覺間把你要推銷的貨品照單全收。
舉個例,書中提到有一種以Norman Mailer命名的“梅勒技巧”,指的就是某些人一開始便著力描述自己的缺點,令對方不由不折服于其自知之明與誠實,在這一過程中,大家就很易忘記和包容了他這些缺點。
其實,這一套不必只是由高官、政客所壟斷的政治伎倆,類似技巧完全可以應(yīng)用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上,大家不妨看看: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絕對不會相信這件事!”他可能是要減低你對他接著所說之事的懷疑;
如果有人走過來向你說:“這件事聽來很蠢!”他可能是要為緊接而說自己所干的蠢事,先找下臺階;
如果新相識的男朋友,一開始便著力數(shù)出自己的缺點,例如說自己如何自我中心、粗心大意、不解溫柔……你可能反而會因為他的自知之明和誠實而產(chǎn)生好感,忘記了他是如何的自我中心、粗心大意和不解溫柔。
其實說穿了,大家年輕時都一定玩過一些視覺測驗游戲,就是在背景的襯托下,直線會看似曲線,美女成了老婦人,長變成了短……
“財爺守財 中產(chǎn)少甜 減稅少差餉升 左袋入右袋出”(《經(jīng)濟日報》);
“財爺太孤寒 滅赤派砂糖”(《成報》);
“月入萬一 交少20元 減稅得啖笑”(《新報》);
“薪俸稅略減 差餉小加 供樓扣稅延長 派粒細糖 中產(chǎn)失望”(《文匯報》)。
其實,當時埋單結(jié)算,上一年財政盈余僅有58億,政府基于審慎理財?shù)目紤],不大幅度向市民大派甜頭,本也無可厚非,為何外間的反應(yīng)會如此大?
事情就壞在唐英年自己事先張揚,制造了傳媒和公眾對減稅的“虛假期望”,到頭來,就像“拿起石頭砸自己腳”。
實情是那一年的新春大年初一,唐英年在一個與傳媒團拜的場合,當被記者問到預(yù)算案會否派發(fā)甜頭、減稅時,他以一句“心想事成”來做回應(yīng)。
一次也就算了罷,到了公布預(yù)算案的前一個禮拜,在一個電視專訪中,被再次問及有關(guān)減稅的問題時,唐英年又再次多贈一句“萬事勝意”來回應(yīng),并重申聽到市民想減稅的聲音,又指過往多年政府加稅時都加重了中產(chǎn)人士的負擔,所以理解政府有能力時應(yīng)要考慮紓緩中產(chǎn)的壓力。
如此這般,在反復(fù)說了多次以及傳媒廣泛報道的情況下,公眾對減稅的期望不斷被升溫,結(jié)果,唐英年便反被這煲沸水燙傷。
這真是一次期望管理的反面教材。
手上有一本十分有趣的書,是由Robert Levine所著的The Power of Persuasion: How We’re Brought and Sold。這本書的其中一章叫做“如何把黑色說成白色”,教的就是利用對比差異、期望管理、“印象即現(xiàn)實”(perception is reality)等那幾套技巧,來令人不知不覺間把你要推銷的貨品照單全收。
舉個例,書中提到有一種以Norman Mailer命名的“梅勒技巧”,指的就是某些人一開始便著力描述自己的缺點,令對方不由不折服于其自知之明與誠實,在這一過程中,大家就很易忘記和包容了他這些缺點。
其實,這一套不必只是由高官、政客所壟斷的政治伎倆,類似技巧完全可以應(yīng)用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上,大家不妨看看:
如果有人告訴你:“你絕對不會相信這件事!”他可能是要減低你對他接著所說之事的懷疑;
如果有人走過來向你說:“這件事聽來很蠢!”他可能是要為緊接而說自己所干的蠢事,先找下臺階;
如果新相識的男朋友,一開始便著力數(shù)出自己的缺點,例如說自己如何自我中心、粗心大意、不解溫柔……你可能反而會因為他的自知之明和誠實而產(chǎn)生好感,忘記了他是如何的自我中心、粗心大意和不解溫柔。
其實說穿了,大家年輕時都一定玩過一些視覺測驗游戲,就是在背景的襯托下,直線會看似曲線,美女成了老婦人,長變成了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