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節(jié):民調與管治藝術(3)

新君王論 作者:蔡子強


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之核心幕僚Dick Morris,在其另一本著作Behind the Oval Office中解釋,關鍵在于知而善用,它就可以不淪落為暴民的工具,可以令領導人掌握輿論,與公眾進行更廣泛及深入的對話與溝通,改善領導。他舉了多個例子來作出說明:

有一段時間,美國右派人士要求廢除“平權保障”(affirmative programs),當時加州的公民投票結果,似乎顯示選民也認同這個訴求,以維護弱勢社群為任內主要目標的克林頓,感到十分為難。但后來再作仔細的民意調查,發(fā)現(xiàn)國民反對的其實是這三大流弊:一、配額制度;二、以種族或性別作為裁員之標準;三、縱使資歷不合也獲優(yōu)先任用的政策。這時克林頓便見到一線曙光,他參考這些民調結果,修訂而非廢除平權保障,結果正反雙方都大致可接受妥協(xié)了的結果。相反,加州政府沒有利用及參考民調結果來修訂平權保障的內容,結果自然是全盤輸?shù)簟?/p>

再舉一例,書中亦透露了這位前總統(tǒng)當年如何借著民調,在派遣軍隊到波斯尼亞問題上扭轉劣勢之內幕。當時不同民調均顯示,有高達35%到55%的美國人反對派遣軍隊,但更深入的民調卻同時顯示,國民大都不清楚美軍派駐當?shù)睾蟮墓ぷ骷叭蝿?,以為是類似“越?zhàn)”式的山地殲滅戰(zhàn),實時聯(lián)想到的便是死傷枕藉之慘況。但如果被清楚告知是維持和平任務后,反應卻大大不同。結果克林頓重點出擊,在一個全國電視廣播中清楚說明,維持和平任務與戰(zhàn)斗任務的重要分別,遂爭取到民眾支持,順利出兵波斯尼亞。

Morris說在上述例子中,克林頓都沒有放棄個人原則,民調只是協(xié)助他與公眾加強溝通,把方案去蕪存菁罷了。反而如果沒有深入的民調,意志薄弱的總統(tǒng)碰上以上情況,可能立時掉頭就跑,不能最終成就大事。

Morris在The New Prince一書中更斷言,如果一位總統(tǒng)的民望跌破50%,便再沒有人會認真當他是總統(tǒng)。他以克林頓1993年剛上任時的弱勢為例,共和黨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內,只有在1995年當克林頓的民望回升至50%以上之后,他才變回一個像樣的總統(tǒng)。

他說以往選舉結束后,大家便可以松一口氣;但時至今日便大大不同,選舉結束,只是政治領袖持續(xù)尋求多數(shù)民意支持過程中一個短暫的逗號。在美國,每一天都是選舉日。

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為其民調顧問Pat Caddell在白宮內提供了一個正式的辦公室;另一位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則更讓其民調顧問Richard Wirthlin,成為決策核心幕僚之一。民調專家終于都有揚眉吐氣的一天。

<<< 文中提到的兩本書是:Dick Morris,The New Prince: Machiavelli Update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Renaissance Books,2000;Dick Morris,Behind the Oval Office: Getting Reelected Against All Odds,Renaissance Books,1998;除了前述提到的兩本書之外,本文多個有關民意調查對政治家決策影響的例子,參考自John G. Geer,F(xiàn)rom Tea Leaves to Opinion Polls,1996,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