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往事襲上心頭,無論大小,總能教張岱逸神,琢磨個中況味。他隨筆記下:“甲寅夏,過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異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天為白。又如輕嵐出岫,繚松迷石,淡淡欲散?!睆堘沸南?,不知以此水煮茶,滋味如何?于是試了幾回,發(fā)覺泉水若置放三宿,待石腥味散去,而后用來煮茶,更能烘托茶香。若是取水入口渦卷,以舌舐顎,泉水特有的味道更為明顯。
張岱的三叔張炳芳飽歷世故,品味精純。叔侄二人切磋品鑒,百般調配,以各處名泉煮各地名茶,找出最能相配的茶與泉。這對叔侄的結論是:取斑竹庵泉水,放置三宿,最能帶出上等茶葉的香氣,再注入細白瓷杯,茶色如籜方解,綠粉初勻,舉世無雙。至于茶葉應否雜入一兩片茉莉,叔侄二人意見不一,但都認為最好是先將沸水注入壺中少許,待其稍涼,再以沸水注之:看著茶葉舒展,“真如百莖素蘭同雪濤并瀉也”,遂將此茶戲稱為“蘭雪”。
張岱總是想嘗試各種新奇口味,還鉆研各種蘭雪茶的飲法。張岱曾養(yǎng)過一頭牛,研制做奶酪的方法。張岱取乳之后,靜置一夜,等到乳脂分離。以乳汁一斤、蘭雪茶四甌,摻和置于銅壺,久煮至既黏且稠,如“玉液珠膠”。待其涼后,張岱認為其吹氣勝蘭如“雪腴”,沁入肺腑似“霜膩”。張岱還拿它做更多的嘗試:以當?shù)丶厌勍胩贞嫡糁?,或摻入豆粉發(fā)酵,或煎酥,或縛餅,或酒凝,或鹽腌,亦可用蔗漿霜溫火熬之、濾之、鉆之、掇之,印模成帶骨鮑螺狀。無論何種料理妙方,張岱都將烹調秘訣鎖于密房,“以紙封固,雖父子不輕傳之”。
不出五年,也就是約萬歷四十八年(1620),張岱和三叔張炳芳命名的蘭雪茶已經甚受名家青睞。但是卻有不肖商賈以蘭雪之名,在市場上哄售劣質茶,而飲者似乎并不知道。后來,就連斑竹庵禊泉的水源也不保。前有紹興商人以此泉釀酒,或在泉水旁開茶館,后又有地方貪官一度封泉,想將泉水據(jù)為私有。這反倒讓斑竹庵禊泉的聲名更大,引來無賴之徒,向庵內僧人討食物、柴薪,若是不從便咆哮動粗。最后,僧人為了恢復昔日寧靜,就把芻穢、腐竹投入泉水,決庵內溝渠以毀泉水。張岱三度攜家仆淘洗,僧人三度在張岱離去后毀泉。張岱最后只好作罷,但說來諷刺,一般人還是難擋“禊泉”的昔日名氣,繼續(xù)以斑竹庵不潔的水來煮茶,還盛贊水質甘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