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兵法》沒有以原著形式流傳下來,而在杜佑的《通典·兵典》中保留了一些內(nèi)容。李靖晚年曾受唐太宗指示教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告狀說李靖"獨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因而預言"李靖將反"。唐太宗問起李靖,李靖說:"此乃君集欲反耳。今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盡臣之術,非反而何!"(《資治通鑒》卷197)可見李靖對于自己的兵法是秘不示人的,怎么會無償?shù)毓谑?,杜佑是通過什么渠道弄到手的?這些問題今天已無從解決,姑且存疑?!锻ǖ?middot;兵典》以《孫子》的說法為經(jīng)來組織文章,引用《李靖兵法》服從于這種結(jié)構(gòu),每段必稱"大唐《衛(wèi)公李靖兵法》曰"。杜佑交代道:"《衛(wèi)公兵法》悉出《孫子》,如本已具,不復重出。"(《通典》卷150)因而《通典·兵典》所載《李靖兵法》僅僅是原書中與《孫子兵法》不盡雷同的部分。清光緒十四年(1888)汪宗沂搞了本《衛(wèi)公兵法輯本》,一共三卷,卷上題為《將務兵謀》,卷中題為《部伍營陣》,卷下題為《攻守戰(zhàn)具》。全書只有一條"將務"輯自杜牧《孫子注第四形篇》所引李靖語,其余完全依據(jù)《通典·兵典》。但卷中的烽臺、馬鋪、土河、游弈,卷下的全部內(nèi)容,《通典·兵典》卻沒有交代"大唐《衛(wèi)公李靖兵法》曰",我認為不是《李靖兵法》的內(nèi)容,而是李筌《太白陰經(jīng)》的內(nèi)容。那么,今日所能見到的《李靖兵法》就只包含"將務兵謀"和"部伍營陣"兩大宗內(nèi)容了。
這兩大宗內(nèi)容涵蓋面很寬,由于李靖認為將帥在戰(zhàn)爭中起著關鍵作用,因而對于將帥的素質(zhì)和職責著重加以論述,這里就其重要方面予以評述。
其一,將帥"重其名節(jié)"才能忠于國家和職守
李靖認為將帥的操守決定其職守。國家設置軍隊,指望它發(fā)揮作用,"寧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勝"。對此,將帥起著關鍵作用。他舉了兩個例子予以表彰。一是白起對秦王說:"明王愛其國,忠臣愛其名。臣寧伏其重誅,而不忍為辱軍之將。"二是嚴顏向張飛表示:"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李靖總結(jié)道:"二將咸重其名節(jié),就死而不求生者,蓋知敗衄之恥,斯誠甚矣。"(《通典》卷150)將帥所以重名節(jié),是由于自身具有責任感和廉恥感。這是李靖對將帥的"忠"所作的論述。
其二,"料敵制勝"取決于將帥的綜合素質(zhì)和主觀能動性
李靖認為戰(zhàn)爭的勝負固然不排除雙方的綜合條件,但將帥對雙方情況的分析判斷、因勢利導、把握時機、決策指揮,對于戰(zhàn)爭結(jié)局起著極大的作用。他歸納出"十敗",指"軍有賢智而不能用者","上下不相親而各述己長者","賞罰不當而眾多怨言者","知而不敢擊,不知而擊者","地利不得而卒多戰(zhàn)厄者","勞逸無別,不曉車騎之用者","覘候不審而輕敵懈怠者","行于險道而不知深溝絕澗者","陣無選鋒而奇正不分者";指出:"凡此十敗,非天之殃,將之過也。"因此,將帥應該具有完備的軍事素質(zhì),不僅武藝出眾,而且智謀高超,以便為奪取勝利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帥若想穩(wěn)操"決勝之策",必須能夠做到"察將之材能,審敵之強弱,斷地之形勢,觀時之宜利,先勝而后戰(zhàn),守地而不失"。這里包含著對敵我雙方和天時地利人和的考察。因此,"料敵制勝","當料彼將吏孰與己和,主客孰與己逸,排甲孰與己堅,器械孰與己利,教練孰與己明,地勢孰與己險,城池孰與己固,騎畜孰與幾多,糧儲孰與己廣,工巧孰與己能,秣飼孰與己豐,資貨孰與己富。"同時,對于敵人制造的假象迷障,要善于分析,不受迷惑。將帥個人的見聞和智慧總是有限的,要想彌補這個缺陷,必須善于捕捉信息,集思廣益。"軍無小聽,聽必審也。……審聽之道,詐亦受之,實亦受之,巧亦受之,拙亦受之,其詐而似實亦受之,其實而似詐亦受之,但當明聽其實,參會眾情,徐思其驗,鍛煉而用。不得逆詐自聽,挫折愚人之詞;又不得聽庸人之說稱敵寡弱,輕侮眾心,而不料其實。"將帥根據(jù)雙方的具體情況,既不輕易錯過戰(zhàn)機,又不盲動蠻干,"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然后可立大功矣"。(《通典》卷150)這是李靖對將帥的"智"所作的論述。
其三,"持軍之急務,莫大于賞罰"
李靖認為將帥"勵眾勸功之要術"在于對部下行使賞罰,這樣才能夠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克敵制勝。他認為部下"畏我者不畏敵,畏敵者不畏我"。要想扭轉(zhuǎn)這個局面,必須動用刑殺。"古之善為將者,必能十卒而殺其三,次者十殺其一。三者威振于敵國,一者令行于三軍。""罰"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對于正面的情況,則須行"賞"。賞罰應該公正嚴明,不徇私情。具體地說:"盡忠益時、輕生重節(jié)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惰、敗事貪財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質(zhì)直敦素者,雖重必舍。游辭巧飾、虛偽狡詐者,雖輕必戮。""故知威克其愛,雖少必濟;如愛勝其威,雖多必敗。蓋賞罰不在重,在必行;不在數(shù),在必當。"總之,要做到"善無微而不贊,惡無纖而不貶"。軍隊制定并公布了詳細的教令,涉及方方面面,讓將士們了然于心,避免違反。對于情節(jié)同樣的事情,此一時彼一時,賞罰程度可以不同,要根據(jù)實際需要定奪,"隨時而與之移,因機而與之化,可謂不濫矣"。賞罰應該趁熱打鐵,立竿見影。"諸有功合賞,不得逾時;有罪合罰,限三日內(nèi)。"只有這樣,才能嚴肅軍紀,鼓舞士氣,提高戰(zhàn)斗力。有時看似可以原諒的事,為著大局著想,卻要處分。李靖引《尉繚子》一段話說:戰(zhàn)國時期,吳起帶兵同秦國打仗,尚未正式開戰(zhàn),一位部下自恃其勇,怒吼著沖向敵陣,拼死殺敵,手提敵人首級返回。吳起認為他違反調(diào)度,要斬首示眾。吏士說:"此壯士也,不可斬。"吳起說:"雖壯士,然不從令者,必斬之。"李靖因而得出結(jié)論:"故須勸之以重賞,威之以嚴刑。"(《通典》卷149)這是李靖對將帥的"嚴"和"信"所作的論述。
其四,勤勉無懈,體恤士卒,要作為將帥的日?;顒雍突疽?/p>
李靖要求將帥專心致志地從事本職工作。由于戰(zhàn)爭態(tài)勢千變?nèi)f化,再加上防止泄密,將帥雖然要有對全過程的通盤考慮,但重要的是對眼前的情況做好規(guī)劃。"其軍內(nèi)節(jié)度,大總管臨時改變處分,每晨朝即共諸軍將論一日事,至暮即共論一夜事。若先為久長定法,則恐有漏泄,狂賊萬一得知,翻輸機便。"(《通典》卷157)將帥要深入基層,尊重部下,關心疾苦,自己不搞特殊化。"諸將三日一巡本部吏士營幕,閱其食飲粗精,均勞逸,恤疾苦,視醫(yī)藥。有死即上陳,以禮祭葬,優(yōu)給家室。……破敵所得資物、仆馬等,并給戰(zhàn)士。每收陣之后,裨將、虞候輩收斂,對總帥均分。"(《通典》卷149)只有這樣,將帥才能贏得部下的愛戴和擁護,以便上下和睦,指揮有效。這是李靖對將帥的"勤"和"仁"所作的論述。
其五,氣勢、地勢、因勢是將帥臨戰(zhàn)必須把握和利用的三項要素
將帥只有正確審視敵勢,才能處于主動地位,牽著敵人鼻子走,使戰(zhàn)爭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fā)展。李靖認為正確的做法是利用"三勢"。一是"氣勢":"若將勇輕敵,士卒樂戰(zhàn),三軍之眾志厲青云,氣等飄風,聲如雷霆,此所謂氣勢也。"二是"地勢":"若關山狹路,大阜深澗,龍蛇盤陰,羊腸狗門,一夫守險,千人不過,此所謂地勢也。"三是"因勢":"若因敵怠慢,勞役饑渴,風波驚擾,將吏縱橫,前營未舍,后軍半濟,此所謂因勢也。"氣勢是就我方的士氣來說的,要及時鼓動,不斷加強,"鼓而怒之,感而勇之,賞而勸之,激而揚之"。地勢是就客觀條件來說的,要"整其三軍,礪其鋒甲,設其奇伏,量其形勢"。因勢是就利用敵方的弱點來說的,"當潛我形,出其不意,用奇設伏,乘勢取之"。如此,則"能無強陣于前,無堅城于外,以弱勝強,必因勢也"。(《通典》卷158)這是李靖對將帥的"智"和"勇"所作的論述。
《孫子·計篇》原則性地提到將帥素質(zhì)的五個方面:"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李靖立論雖然不出孫子的窠臼,但論述得更加具體周密。所以這樣,一方面由于唐代依然處于春秋時期那種戰(zhàn)爭的狀況,理論上不可能有大幅度突破,一方面由于歷史畢竟發(fā)展了,一些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李靖的說法絕大部分都很有道理,但他鼓吹欲整軍立威十人必殺其三或其一,則未免過于機械和殘忍,難道不能以獎賞為主來加以引導嗎?
《李靖兵法》中還有許多內(nèi)容,諸如:部隊的各級編制,正兵、奇兵的比例和調(diào)配,軍旗、號角、鑼鼓的運用,士兵的操練、生活、行動、醫(yī)療、死亡,軍隊各項紀律,軍器、糧餉的保存和供應,驢馬的放牧、飼養(yǎng)、醫(yī)療和使用,甚至安營扎寨時廁所的刨挖,等等。凡此種種都是以將帥為綱而展開敘述的,舉綱張目,這些問題便不至于被認為細碎零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