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蚿、蛇和風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什么
文/申郁文
《于丹〈莊子〉心得》的第88頁里: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花費有太多太多的時間來羨慕他人。所以,莊子在他的《秋水》篇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一條腿的神獸叫做夔。夔特別羨慕蚿,因為蚿比它腳多能夠行走。蚿是一種長了很多條腿的蟲子。蚿又羨慕蛇,因為蛇沒有腳,卻比蚿行走得還要快。蛇又羨慕風,因為風比蛇要移動得更快,卻連形狀都沒有。風又羨慕什么呢?風羨慕人的眼睛,因為目光所及,風沒有到,人的目力已經到了。目光是不是最快的呢?目光最終羨慕一樣東西,就是人心。當目光未及的時候,人心可以到。我們的心中一動,有所思而心意已達。
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边@個憐,憐愛的憐,也就是羨慕、喜歡,覺得別人的境界比自己高。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曾經有過榜樣的力量。過去叫榜樣,今天叫偶像,也就是說,總會有一些人比我們完美,總讓我們羨慕,總想要成為像榜樣、偶像一樣的人。
我們真地能成為別人嗎?
當我們看到這幾段話,馬上想起的便是“于丹心得”的一貫邏輯:先是用于丹式的白話解讀一段經典,然后用對這段經典的解讀來得出一些對現(xiàn)代生活的啟示。這不失為一種經典現(xiàn)代解讀的好方法,也不失為讓古代經典在現(xiàn)代社會重見天日的好契機,但聰明的讀者朋友們也許都明白,兩千多年前的經典,需要的是我們研讀的耐心,相反,本著現(xiàn)代的浮躁,希望以一蹴而就的態(tài)度,是難以得出古人智慧的結晶的,更別想用古人的思想來指導我們的現(xiàn)代生活了。
其實,這幾段論述是于丹對《莊子·秋水》篇其中一段的誤讀,為討論的方便,我們先來看看《莊子·秋水》中的原文: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shù)也。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蓖p謂蛇曰:“吾以眾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何也?”蛇曰:“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無有,何也?”風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則勝我,我亦勝我。雖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為大勝者,唯圣人能之?!?/p>
讓我們覺得可惜的是,《于丹〈莊子〉心得》附錄:《〈莊子〉原文》中所錄的這段(第122頁),有一個標點上的錯誤,就是她把“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為大勝者,唯圣人能之”獨立出來,不認為是“風”的話。其實,我們仔細看看,這句結論式的語言實際上是“風”與“蛇”對話的總結,這個總結正是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
雖然這也許是個小疏忽,但從文本闡釋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標點的錯誤很有可能導致對文本的不同理解。所以,我們有必要指出這處錯誤,因為這關系到我們對這段話的整體分析,這也是我們的理解與于丹的心得有分歧的外在表現(xiàn)之一。
更讓我們不解的是,于丹對這段《莊子》的解讀,注重了故事的開頭,卻省去了它的結尾。
我們回到本文開篇所引的于丹心得,她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花費有太多太多地時間來羨慕他人。所以,莊子在他的《秋水》篇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笨磥碛诘な钦J為莊子在《秋水》篇講的寓言其主題是關于“羨慕”的了。于丹將那個寓言扯上“羨慕”的主要理由是“這個憐,憐愛的憐,也就是羨慕、喜歡,覺得別人的境界比自己高?!?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覺得,這個問題還得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