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事君”,我們再以同樣的方法來看看“朋友”,其實這里的“朋”與“事”一樣是作動詞用,這是我們正確理解這句話的重要前提。
在《論語·顏淵》里有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對話。
學(xué)生子貢向老師問“友”。孔子回答他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p>
孔子的意思是說,如果發(fā)現(xiàn)朋友有不是之處,應(yīng)該對他提出忠告,并且要善于勸導(dǎo)他,這里的“道”是“導(dǎo)”的意思;如果好好勸導(dǎo)他沒能達到效果,實在沒辦法的時候“不可則止”,就不要再勉強,不然就可能要自取其辱了,甚至不僅朋友的交情沒有了,還相反倒成了冤家。
中國文化中的友道精神提倡“規(guī)過勸善”,這也是我們現(xiàn)代社會交友、待友的重要原則之一。有錯誤互相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正的朋友。但“規(guī)過勸善”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所謂“過猶不及”,許多事情太過往往其效果并非最佳。不注意對方的反應(yīng),抓住對方的不是,嘮嘮叨叨,沒完沒了,雖然有可能覺得自己出于一番好意,但實際效果很可能是對方早都難以容忍了。
看來《論語》說的“朋友數(shù),斯疏矣”(《論語·里仁》),解釋為“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好像也不大對了。
于丹在解釋所引的“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時,還出現(xiàn)了一個非??尚Φ腻e誤,就是“事君數(shù)”中的“事”字,她解釋成“有事沒事”,這種解法比有人將古文中的“泣涕”翻譯為“眼淚和鼻涕”更為荒唐。
于丹說完《論語》中的那段話后,接著說:
“你會覺得:我的好朋友應(yīng)當對我好一點,我也會自覺地對他好一點。你會覺得:你們家有什么私事,比如兩口子打架了,為什么不告訴我呢?我可以給你們調(diào)停?。 ?/p>
看完這段,大家也許就明白了她是如何讓孔子成為“于丹心得”的代言人了。于丹在向大家拋售所謂“于丹心得”的時候,從《論語》中找來了許多經(jīng)典話語,經(jīng)過似是而非的重新雕塑后,以改頭換面的新論調(diào)出現(xiàn)在“心語”(新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