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論語》對生活的啟示

朋友的志趣

傅佩榮《論語》心得 作者:傅佩榮


  亨利·亞當斯說:“人的一生,能結交一位好友,已屬難得;能結交兩位,可謂幸運之至;至于結交三位,則根本不可能?!比绻雅笥呀缍ㄔ凇爸骸钡膶哟?,這段話確實反映了人生經驗。我國古人不也說過“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嗎?

  知己難尋,除了緣淺之外,恐怕自己也要負些責任。希望別人知道自己,但是自己是否值得別人知道?再向上推一步: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如果缺乏自我認識的工夫,對自己的志趣也搞不清楚,又如何期待別人成為自己的知己呢?

  人的一生,能結交一位好友,已屬難得;能結交兩位,可謂幸運之至;至于結交三位,則根本不可能?!嗬啴斔挂陨系姆词w結到《論語》里的一句話:“無友不如己者?!保ā蹲雍薄罚┩ǔ5姆g是:“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或“不要主動向不及自己的人交朋友”。

  乍聽之下,這是很好的建議,“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應該多交益友,提升自己的水準。

  但是問題在于:如果我專找比我優(yōu)秀的人做朋友,那么這個人是否也要根據(jù)相同的原則,拒絕與我交友了?他也可以“無友不如己者”,如此一來,天下人在交友之前,都要互相比較,比較難免有高下之分,結果則是:沒有人或很少人可以找到朋友了。

  這當然不是孔子的意思。“不如”可以解為“不及、比不上”,也可以解為“不像、不類似”。根據(jù)后者,則“無友不如己者”是說:“不要結交不像自己的朋友。”“不像自己”是指在志趣上與自己分道揚鑣者。譬如:就志向來說,有人要服務社會,也有人要拼命賺錢;有人要追求學問,也有人要游戲人間。

  再就興趣來說,室內的下棋、打牌、品茗、閱讀、看電視,室外的登山、旅游、打球、慢跑、交際應酬等,亦是人人有別,或是大同小異,或是小同大異。

  如果貿然選擇志趣不相投的人做朋友,不僅事倍功半,也可能貌合神離,甚至反目成仇。天下許多仇人都是朋友演變成的,可不慎乎?

  若欲追究此一解釋的根據(jù),則可參考孔子所云“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衛(wèi)靈公》)一語中的“如”,正是“像、類似”之意。

  此外,孔子也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保ā缎l(wèi)靈公》)由志趣衍生到人生目標的抉擇,都不必勉強與那些“不像自己”的人多作溝通。然而,問題關鍵仍舊回到:究竟自己的志趣何在?性向測驗過于籠統(tǒng),星座命宮過于迷信,結果則是大家靠緣分或運氣來結交朋友。孔子在《論語》以許多實例告訴我們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的方法,等著我們細加品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