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ㄋ模騽?宋代的戲劇,統(tǒng)稱作雜劇,但已沒有完整的劇本流傳,內(nèi)容與結構都不能詳知。金代稱為院本,即“行院之本”。扮演戲劇的人多為倡伎,演員們所住的地方稱作行院,他們的演唱本即稱作院本,在金院本和諸宮調(diào)的基礎上,形成了盛極一時的元雜劇。它的科白即表演動作與對話部分,承襲了院本的體制;曲即唱詞部分,則明顯地源于諸宮調(diào)。它的新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宋、金的敘事體改變成為代言體:二是在曲調(diào)上更多的采用了民謠小曲。元雜劇的形成,是我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
元雜劇基本上是一種歌劇,演出時添加一些科白,借以表述劇情,使場面顯得生動活潑。曲詞也就是唱 元刊本關漢卿劇作《單刀會》書影詞。元劇唱詞一般是由同一宮調(diào)中的幾支曲子或十幾支曲子組成的套曲。每一支曲于都由韻律鏗鏘的長短句組織而成,有其一定的格式,但在定格之外,可以增加襯字。句尾十之八九都押韻。在形式上既自由,又復雜,聲律上也很優(yōu)美。套曲一韻到底,配合科、白,便成為一折(相當于一幕)。元劇一般由四折組成,另外可加“楔子”,置于各折之前或之間,充當開場或過場的作用。通常一個劇自始至終都由一個角色演唱,即由正未或正旦唱曲。但在各折中他所扮演的人物可以不同。由正末唱的叫未本;正旦唱的叫旦本。其他角色充當配角,只有賓白。劇本的最后有二句或四句詩對,叫“題目”“正名”,用以點出劇本的主題。
元雜劇產(chǎn)生在金元之際,到元成宗時而臻于極盛。它是宋金以來的戲劇合乎邏輯的發(fā)展,是在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的土壤中生長繁榮的。邾經(jīng)《青樓集序》,說:“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自蘭谷、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風弄月,留連光景”。金元之際,連年戰(zhàn)亂,社會上的一些文人不愿或不能仕進,借編寫雜劇以抒發(fā)憤悶。他們和廣大城市居民多有聯(lián)系,有的即與演員們一起,粉墨登場。因此,他們的作品能從各個方面比較深刻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下層群眾的思想感情。
金元之際的雜劇,在山西一帶最為流行。元初發(fā)展到大都路(今河北地區(qū))。元朝滅宋后,又傳入江南。
元代的雜劇作家,有姓名可考的有一百七八十人,見于記載的雜劇作品達七百三四十種。實際的數(shù)目當然還要遠遠超過?,F(xiàn)在保存下來的有一百六十余種。元雜劇的發(fā)展,大體可分為二期。成宗大德以前為前期,以后為后期。前期的人才最盛,都是北方人。白樸可能是最早的雜劇作家,字太素,號蘭谷,山西隩州人。生于一二二六年,死于一三○六年以后。與關漢卿、馬致遠等同稱為雜劇大家。白樸寫過雜劇十六種,現(xiàn)存三種。他的代表作《墻頭馬上》,描寫一對青年男女自由結褵的離合故事,最后由官居尚書的公公和婆婆牽羊擔酒向兒媳“陪話”,才又重新完聚。故事情節(jié)曲折,是出色的佳作。
關漢卿,號已齋,約生于金末。他可能原居山西解州,以后來到大都。所以,《錄鬼簿》說他是大都人,《析津志》說他是燕人。他在元朝沒有任過官職,《錄鬼簿》說他是“太醫(yī)院戶”,大約是系籍醫(yī)戶。他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劇作家,并且“躬踐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親自參加演出活動。元朝滅宋后,他去到杭州,約在成宗時死去。他寫過雜劇六十幾種,現(xiàn)存十五種,對元雜劇的形成與發(fā)展,貢獻最多。他所寫的雜劇,結構謹嚴,人物性格鮮明。一些劇作具有較強的思想性?!陡]娥冤》大約是他晚年寫成的代表作。劇中描寫一個孤苦善良的少女竇娥,被屈含冤而被處斬。臨刑前憤怒地控訴:“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暗匾?,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元曲選》本)。劇中竇娥的恨天罵地,正是對元朝統(tǒng)治下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是反映了作者的心聲?!栋菰峦ぁ穭∶鑼懡鹦跁r人民的流離,實際上是直接揭露蒙古侵金所帶來的災禍。《望江亭》《救風塵》兩劇分別描寫改嫁的州官夫人和仗義勇為的妓女。她們都是機智英俠,勇于和邪惡勢力較量,與南宋理學統(tǒng)治下“三從四德”的婦女形象迥然不同。關漢卿劇作的題材極為廣泛,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但他往往把理想的完滿結局,寄托于“明主”“恩官”,這又反映了他的思想的局限。關劇的曲文,造語遣句,清新蘊藉,文采風流,在金元詞曲中亦是上品。元人鐘嗣成著《錄鬼簿》為劇作家立傳,列關漢卿為首。明初賈仲明稱關漢卿為“梨園領袖”“編修師首”“雜劇班頭”。關漢卿是元代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戲劇家,也是當時的劇作者和演員們公認的首領。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大部人。元世祖時,曾任過江浙省務官,大約是在一二八五年以后。成宗時,他曾參與組織“元貞書會”,著有雜劇十三種,現(xiàn)存七種。金元之際,全真道在北方地主文人中傳播,馬致遠受到一定的影響。在他的劇作中,消極遁世的思想時有表露。他長于寫抒情的悲劇,語言平易而情致深濃,自成一家。他的名作《漢宮秋》描寫王昭君在出離漢境后,投江而死。匈奴單于與漢朝重新和好。劇中指責漢王朝文官武將“在被金章紫綬”,“都寵著歌衫舞袖”,邊關有事,“沒個人敢咳嗽”。毛延壽“叛國敗盟,致此禍釁”。這是一個悲劇,情節(jié)不合于歷史的實際。但它在元朝統(tǒng)治下演出,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明臧晉叔編輯《元曲選》,以《漢官秋》為首篇,給予頗高的評價。《中原音韻》作者周德清論元曲制作,以關、白、鄭(光祖)、馬為代表。大抵成宗以后,馬致遠是繼關漢卿而起的最有影響的劇作者。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跡不詳。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主要是在成宗大德年間。撰劇十四種,現(xiàn)存三種。他的代表作《西廂記》,以董西廂諸宮調(diào)為藍本,把唐代《鶯鶯傳》中的輕薄少年改寫成忠實于鶯鶯的“志誠種”,以張君瑞中狀元,“慶團圓”而結束。《西廂記》以爭取婚姻自主為主題,成為六七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佳作。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一說第五本為后人續(xù)作),實際上是由五個四折的劇本聯(lián)成一個長劇,首尾條貫。這就有足夠的篇幅,便于描寫情節(jié)的變化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戲劇沖突也得以向多方面展開。這種長劇的體制,為雜劇發(fā)展為“傳奇”,開辟了道路。
大德以后的劇作家,成就較大的是鄭光祖(名德輝)。他的作品以歷史劇為多,但代表作愛情劇《倩女離婚》構思新奇,富于浪漫色彩。無名氏的劇作《陳州糶米》揭露權豪勢要的橫行與百姓的冤苦,塑造了為民除害申冤的清官。清官戲在元代大量出現(xiàn),是昏暗的現(xiàn)實社會中人民大眾的政治理想的反映。元仁宗朝實行科舉,提倡理學。此后出現(xiàn)的一些劇作,宣揚倫理綱常,成為理學的宣傳品。但以北宋梁山泊起義為題材的劇作,也在此時陸續(xù)出現(xiàn)。宋江、李逵、燕青等為主角的戲劇,逐漸流行,使他們成為人所熟知的人物。
大德以后,杭州代大都而成為戲劇的勝地。北方的許多劇作家陸續(xù)遷來杭州。陳旅《送揚州張教授還汴梁》詩:“花邊細馬踏輕塵,柳外移舟水滿津。莫向春風動歸興,杭城半是汴東人”。雜劇在杭州盛行,是以擁有北方觀眾為基礎的。但是,成宗以后,南曲也逐漸吸取北曲而得到發(fā)展。
祝允明《猥談》說:“南戲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也稱為“永嘉雜劇”或“戲文”。入元以后,南戲仍很流行,據(jù)記載當時有一百六十八種劇本,現(xiàn)存的仍有十六種左右。南戲早期的唱詞據(jù)宋詞和俚謠巷曲雜湊而成,結構疏散,科諢較多,藝術形式比較自由而粗糙。北方雜劇南傳之后,南戲吸收了北劇的某些優(yōu)點,唱詞采用聯(lián)套的辦法,減少了科諢,以便集中刻畫人物。同時出現(xiàn)了南北腔合調(diào)的新唱腔,沈和、范居中都能作“南北腔”。北雜劇與南曲戲文的逐漸合流,形成南北曲兼用的體制,最后導致明人“傳奇”的產(chǎn)生。這是中國戲劇史的一大進步。
一般說來:南戲的體制具有以下一些特點。一個劇本沒有固定的出數(shù),可長可短,不象北雜劇那樣通例作四折(少數(shù)有五折的)。每一出中也不象北雜劇那樣通押一韻,更不機械地限制使用同一宮調(diào)中的曲牌。至于登場演唱的角色,可生可旦,不必由一人唱到底,完全按劇情的需要,可以由二人互唱,甚至數(shù)人合唱。這些改進使南戲較之北雜劇有了更多的靈活性,便于表達故事和抒寫感情,增強了戲劇的效果。
現(xiàn)存的南戲中比較著名的有《荊釵記》、《白兔記》、《殺狗記》、《拜月亭》等。北方雜劇題材廣泛,為甫戲所吸收?!栋菰峦ぁ坊旧鲜且罁?jù)關漢卿《閨怨佳人拜月亭》雜劇改編而成。劇中描寫蒙古侵金時期,金朝的青年男女蔣世隆與王瑞蘭的悲歡離合。曲詞優(yōu)美動人,人物性格的描寫比關劇細膩,內(nèi)容也較豐滿。這個劇本在南戲的發(fā)展中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
元末著名的南戲作家高明,字則誠,溫州瑞安人。順帝至正五年(一三四五年)舉進士,在處州、杭州等地任過小官吏。一三五六年后隱居慶元南鄉(xiāng)的櫟社,以詞曲自娛。他的名著《琵琶記》可能就是在這時候?qū)懗傻?。《琵琶記》寫蔡伯喈和趙五娘的離合,是南宋民間廣為流行的一個故事。陸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毙煳肌赌显~敘錄》里列舉的宋元南戲劇目中,有《蔡伯喈琵琶記》和《趙貞女蔡二郎》二本,并注明“即蔡伯喈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高明把原來的不忠不孝改為“全忠全孝”,頌揚綱常節(jié)義,充滿程朱理學的說教。這顯然是理學長期在江南傳播的產(chǎn)物。但《琵琶記》中人物性格刻畫細致,語言豐富多采。這些都標志著南戲已發(fā)展成熟,也標志著這個劇種已達到了頂點。明王朝建立后,“南戲”傳入北方、乃由雜劇和“傳奇”取代了。
元雜劇基本上是一種歌劇,演出時添加一些科白,借以表述劇情,使場面顯得生動活潑。曲詞也就是唱 元刊本關漢卿劇作《單刀會》書影詞。元劇唱詞一般是由同一宮調(diào)中的幾支曲子或十幾支曲子組成的套曲。每一支曲于都由韻律鏗鏘的長短句組織而成,有其一定的格式,但在定格之外,可以增加襯字。句尾十之八九都押韻。在形式上既自由,又復雜,聲律上也很優(yōu)美。套曲一韻到底,配合科、白,便成為一折(相當于一幕)。元劇一般由四折組成,另外可加“楔子”,置于各折之前或之間,充當開場或過場的作用。通常一個劇自始至終都由一個角色演唱,即由正未或正旦唱曲。但在各折中他所扮演的人物可以不同。由正末唱的叫未本;正旦唱的叫旦本。其他角色充當配角,只有賓白。劇本的最后有二句或四句詩對,叫“題目”“正名”,用以點出劇本的主題。
元雜劇產(chǎn)生在金元之際,到元成宗時而臻于極盛。它是宋金以來的戲劇合乎邏輯的發(fā)展,是在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的土壤中生長繁榮的。邾經(jīng)《青樓集序》,說:“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自蘭谷、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風弄月,留連光景”。金元之際,連年戰(zhàn)亂,社會上的一些文人不愿或不能仕進,借編寫雜劇以抒發(fā)憤悶。他們和廣大城市居民多有聯(lián)系,有的即與演員們一起,粉墨登場。因此,他們的作品能從各個方面比較深刻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下層群眾的思想感情。
金元之際的雜劇,在山西一帶最為流行。元初發(fā)展到大都路(今河北地區(qū))。元朝滅宋后,又傳入江南。
元代的雜劇作家,有姓名可考的有一百七八十人,見于記載的雜劇作品達七百三四十種。實際的數(shù)目當然還要遠遠超過?,F(xiàn)在保存下來的有一百六十余種。元雜劇的發(fā)展,大體可分為二期。成宗大德以前為前期,以后為后期。前期的人才最盛,都是北方人。白樸可能是最早的雜劇作家,字太素,號蘭谷,山西隩州人。生于一二二六年,死于一三○六年以后。與關漢卿、馬致遠等同稱為雜劇大家。白樸寫過雜劇十六種,現(xiàn)存三種。他的代表作《墻頭馬上》,描寫一對青年男女自由結褵的離合故事,最后由官居尚書的公公和婆婆牽羊擔酒向兒媳“陪話”,才又重新完聚。故事情節(jié)曲折,是出色的佳作。
關漢卿,號已齋,約生于金末。他可能原居山西解州,以后來到大都。所以,《錄鬼簿》說他是大都人,《析津志》說他是燕人。他在元朝沒有任過官職,《錄鬼簿》說他是“太醫(yī)院戶”,大約是系籍醫(yī)戶。他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劇作家,并且“躬踐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親自參加演出活動。元朝滅宋后,他去到杭州,約在成宗時死去。他寫過雜劇六十幾種,現(xiàn)存十五種,對元雜劇的形成與發(fā)展,貢獻最多。他所寫的雜劇,結構謹嚴,人物性格鮮明。一些劇作具有較強的思想性?!陡]娥冤》大約是他晚年寫成的代表作。劇中描寫一個孤苦善良的少女竇娥,被屈含冤而被處斬。臨刑前憤怒地控訴:“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暗匾?,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元曲選》本)。劇中竇娥的恨天罵地,正是對元朝統(tǒng)治下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是反映了作者的心聲?!栋菰峦ぁ穭∶鑼懡鹦跁r人民的流離,實際上是直接揭露蒙古侵金所帶來的災禍。《望江亭》《救風塵》兩劇分別描寫改嫁的州官夫人和仗義勇為的妓女。她們都是機智英俠,勇于和邪惡勢力較量,與南宋理學統(tǒng)治下“三從四德”的婦女形象迥然不同。關漢卿劇作的題材極為廣泛,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但他往往把理想的完滿結局,寄托于“明主”“恩官”,這又反映了他的思想的局限。關劇的曲文,造語遣句,清新蘊藉,文采風流,在金元詞曲中亦是上品。元人鐘嗣成著《錄鬼簿》為劇作家立傳,列關漢卿為首。明初賈仲明稱關漢卿為“梨園領袖”“編修師首”“雜劇班頭”。關漢卿是元代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戲劇家,也是當時的劇作者和演員們公認的首領。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大部人。元世祖時,曾任過江浙省務官,大約是在一二八五年以后。成宗時,他曾參與組織“元貞書會”,著有雜劇十三種,現(xiàn)存七種。金元之際,全真道在北方地主文人中傳播,馬致遠受到一定的影響。在他的劇作中,消極遁世的思想時有表露。他長于寫抒情的悲劇,語言平易而情致深濃,自成一家。他的名作《漢宮秋》描寫王昭君在出離漢境后,投江而死。匈奴單于與漢朝重新和好。劇中指責漢王朝文官武將“在被金章紫綬”,“都寵著歌衫舞袖”,邊關有事,“沒個人敢咳嗽”。毛延壽“叛國敗盟,致此禍釁”。這是一個悲劇,情節(jié)不合于歷史的實際。但它在元朝統(tǒng)治下演出,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明臧晉叔編輯《元曲選》,以《漢官秋》為首篇,給予頗高的評價。《中原音韻》作者周德清論元曲制作,以關、白、鄭(光祖)、馬為代表。大抵成宗以后,馬致遠是繼關漢卿而起的最有影響的劇作者。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跡不詳。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主要是在成宗大德年間。撰劇十四種,現(xiàn)存三種。他的代表作《西廂記》,以董西廂諸宮調(diào)為藍本,把唐代《鶯鶯傳》中的輕薄少年改寫成忠實于鶯鶯的“志誠種”,以張君瑞中狀元,“慶團圓”而結束。《西廂記》以爭取婚姻自主為主題,成為六七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佳作。全劇共五本二十一折(一說第五本為后人續(xù)作),實際上是由五個四折的劇本聯(lián)成一個長劇,首尾條貫。這就有足夠的篇幅,便于描寫情節(jié)的變化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戲劇沖突也得以向多方面展開。這種長劇的體制,為雜劇發(fā)展為“傳奇”,開辟了道路。
大德以后的劇作家,成就較大的是鄭光祖(名德輝)。他的作品以歷史劇為多,但代表作愛情劇《倩女離婚》構思新奇,富于浪漫色彩。無名氏的劇作《陳州糶米》揭露權豪勢要的橫行與百姓的冤苦,塑造了為民除害申冤的清官。清官戲在元代大量出現(xiàn),是昏暗的現(xiàn)實社會中人民大眾的政治理想的反映。元仁宗朝實行科舉,提倡理學。此后出現(xiàn)的一些劇作,宣揚倫理綱常,成為理學的宣傳品。但以北宋梁山泊起義為題材的劇作,也在此時陸續(xù)出現(xiàn)。宋江、李逵、燕青等為主角的戲劇,逐漸流行,使他們成為人所熟知的人物。
大德以后,杭州代大都而成為戲劇的勝地。北方的許多劇作家陸續(xù)遷來杭州。陳旅《送揚州張教授還汴梁》詩:“花邊細馬踏輕塵,柳外移舟水滿津。莫向春風動歸興,杭城半是汴東人”。雜劇在杭州盛行,是以擁有北方觀眾為基礎的。但是,成宗以后,南曲也逐漸吸取北曲而得到發(fā)展。
祝允明《猥談》說:“南戲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也稱為“永嘉雜劇”或“戲文”。入元以后,南戲仍很流行,據(jù)記載當時有一百六十八種劇本,現(xiàn)存的仍有十六種左右。南戲早期的唱詞據(jù)宋詞和俚謠巷曲雜湊而成,結構疏散,科諢較多,藝術形式比較自由而粗糙。北方雜劇南傳之后,南戲吸收了北劇的某些優(yōu)點,唱詞采用聯(lián)套的辦法,減少了科諢,以便集中刻畫人物。同時出現(xiàn)了南北腔合調(diào)的新唱腔,沈和、范居中都能作“南北腔”。北雜劇與南曲戲文的逐漸合流,形成南北曲兼用的體制,最后導致明人“傳奇”的產(chǎn)生。這是中國戲劇史的一大進步。
一般說來:南戲的體制具有以下一些特點。一個劇本沒有固定的出數(shù),可長可短,不象北雜劇那樣通例作四折(少數(shù)有五折的)。每一出中也不象北雜劇那樣通押一韻,更不機械地限制使用同一宮調(diào)中的曲牌。至于登場演唱的角色,可生可旦,不必由一人唱到底,完全按劇情的需要,可以由二人互唱,甚至數(shù)人合唱。這些改進使南戲較之北雜劇有了更多的靈活性,便于表達故事和抒寫感情,增強了戲劇的效果。
現(xiàn)存的南戲中比較著名的有《荊釵記》、《白兔記》、《殺狗記》、《拜月亭》等。北方雜劇題材廣泛,為甫戲所吸收?!栋菰峦ぁ坊旧鲜且罁?jù)關漢卿《閨怨佳人拜月亭》雜劇改編而成。劇中描寫蒙古侵金時期,金朝的青年男女蔣世隆與王瑞蘭的悲歡離合。曲詞優(yōu)美動人,人物性格的描寫比關劇細膩,內(nèi)容也較豐滿。這個劇本在南戲的發(fā)展中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
元末著名的南戲作家高明,字則誠,溫州瑞安人。順帝至正五年(一三四五年)舉進士,在處州、杭州等地任過小官吏。一三五六年后隱居慶元南鄉(xiāng)的櫟社,以詞曲自娛。他的名著《琵琶記》可能就是在這時候?qū)懗傻?。《琵琶記》寫蔡伯喈和趙五娘的離合,是南宋民間廣為流行的一個故事。陸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毙煳肌赌显~敘錄》里列舉的宋元南戲劇目中,有《蔡伯喈琵琶記》和《趙貞女蔡二郎》二本,并注明“即蔡伯喈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高明把原來的不忠不孝改為“全忠全孝”,頌揚綱常節(jié)義,充滿程朱理學的說教。這顯然是理學長期在江南傳播的產(chǎn)物。但《琵琶記》中人物性格刻畫細致,語言豐富多采。這些都標志著南戲已發(fā)展成熟,也標志著這個劇種已達到了頂點。明王朝建立后,“南戲”傳入北方、乃由雜劇和“傳奇”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