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文化

超越的內在性:道教儀式與宇宙論中的洞天

本文是著名漢學家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教授早年的重要學術作品,也是“洞天福地”研究的奠基之作。

2021-07-10

澎湃新聞

“吉金耀河東”,北大賽克勒博物館展山西青銅文明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近日推出“吉金耀河東——山西青銅文明特展”,展覽以山西青銅文化的歷史進程為線索,展示山西孕育的青銅文化,涵蓋所爵、鼎、觥、鬲、簋、豆等多種…

2021-07-10

澎湃新聞

重讀《仁學》:譚嗣同其人其學新研

如何破解思想經典“雜糅”迷霧下的真義,如何通過譚嗣同了解其所在的“變局”時代,如何理解《仁學》反映的立德(思想史)、立功(政治史)與立言(文獻學)之勾連與牽絆?

2021-07-10

澎湃新聞

“無界”演講:從文學的邊界,走向更廣闊的原野

7月9日,由陜西省作家協會主辦,陜西文學院、《小說評論》雜志社、《收獲》雜志社承辦的文學活動“‘小說革命’與無界文學”在西安舉行。

2021-07-10

澎湃新聞

地方社會的世界性:藏戲、遺產和博物館

本文基于筆者2019-2020年在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對藏戲的遺產化過程的民族志田野調查,重新思考地方傳統(tǒng)在被“遺產化”的過程中,現代性、全球化、國家、市場的角色和意義。

2021-07-09

澎湃新聞

托比·利希蒂希:當一回文學獎評委

以每屆布克獎一百六十多部參賽作品的標準來看,EBRD(歐洲復興開發(fā)銀行)文學獎對評委而言并不是那么壓力巨大:有悠閑的三個月時間來讀完大約二十八部小說和短篇集,又適逢冬天英國…

2021-07-08

澎湃新聞

網絡媒介的暴力:我的形象還屬于我嗎?

在社交媒體上,私人與公共、虛構與現實之間的邊界愈發(fā)模糊,網絡媒介比精神分析的躺椅更能煽動人“不加評判地說出你腦海中的東西”。

2021-07-08

澎湃新聞

86歲葆拉·雷戈作品回顧:呈現孤獨,揭露人性的真相

現年86歲的葡萄牙裔英國藝術家葆拉雷戈(Paula Rego)對于20世紀50年代后英國具象藝術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力。

2021-07-08

澎湃新聞

是胡騰舞俑,還是胡人術士?甘肅山丹藏“胡騰舞俑”辨析

在中國“絲綢之路”大型展覽中,多次代表甘肅文物精品展出的,最著名的莫過于山丹縣博物館收藏的青銅“胡騰舞俑”了。

2021-07-08

澎湃新聞

跨過太平洋:“非典型”漢學學者戴維·拉鐵摩爾的一生

在孔夫子舊書網檢索“英文典大全”或者“David Lattimore”,可以獲得數十個結果,有數十本不同版次的《英文典大全》

2021-07-08

澎湃新聞

秦“廿六年詔”陶權領銜,周秦漢唐特展來到安徽

“雄風盛歌——周秦漢唐文明菁華展”7月6日在安徽博物院新館開展。展覽以周、秦、漢、唐中國歷史的四個階段為時間軸,分為“赫赫宗周”“東方帝國”“大漢雄風”“盛唐氣象”四個單…

2021-07-08

澎湃新聞

永樂宮特展就要來了,山西博物院將展“觀妙入真”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杰作,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其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

2021-07-08

澎湃新聞

江蘇何以稱“魚米之鄉(xiāng)”?南博考古展有答案

“考古江蘇”這些天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澎湃新聞獲悉,展覽分“實證魚米之鄉(xiāng)”“追溯文明之源”“探尋古國蹤跡”“印證大漢雄風”“勾勒六朝風華”等7個單元

2021-07-08

澎湃新聞

書籍封面理應和讀者建立精神上的連接

早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我還在上高中時,存在主義為那些精神饑餓、自我放縱、身處絕望的年輕人提供了精神食糧。

2021-07-08

“大英”“遠東”與“話語主權”

全球化的時代,中西文明以更為緊迫的姿態(tài)將相互間的理解提上議事日程,文明將因對話而更加精彩。

2021-07-07

澎湃新聞

熱門文章排行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