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孫丑章句下

孟子他說 作者:熊逸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孟子的這一節(jié)真是名文中的名文,可謂盡人皆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些名言差不多每個中國人全都知道。

  我念初中的時候,這一節(jié)是被放進語文課本里的,不知道現(xiàn)在還是不是這樣?當(dāng)時學(xué)的時候,讀也讀了,背也背了,老師講也講了,自己稀里糊涂也就糊弄過去了,不過絕大多數(shù)人恐怕都跟我一樣。不信的話,我把孟子這節(jié)的頭兩個字拿出來問問:到底什么叫"天時"?

  別急著回答,再往下看,這是在說攻城的事,攻啊攻,結(jié)果"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什么叫"環(huán)而攻之"?就是把城包圍起來,從四面八方一起進攻--這倒容易理解,可不好理解的是,孟老師為什么說"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難道只攻打北門,或者只攻打南門就不得天時了嗎?又為什么"環(huán)而攻之"沒攻下來就可以論證出"天時不如地利"?--難道在同樣的時間,自然也是同樣天氣的條件下,沒有"環(huán)而攻之"而是分而攻之,或者圍城打援,最終沒能得手,就不足以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嗎?

  --能把這個問題解開了,一條賺錢之道也就隨之打開了。

  大家先想想我在上一本書里講到的"為長者折枝"那個例子,在這個層面上,"天時"和"折枝"具有相同的意義:無非都是再平常不過的詞語罷了,讀書的時候眼睛稍微一轉(zhuǎn)就溜過去了,其實卻遠沒有那么簡單。

  一般我們理解"天時",無非這樣幾個意思:正值農(nóng)閑季節(jié),糧食也都收完了,大家閑著也是閑著,不如收拾收拾一起打仗去吧;或者游牧民族趁著秋高馬肥,南下欺負欺負漢人;或者趁著天干物燥,對敵人采用火攻;兩個流氓打架,懂得利用天時的流氓會知道站在上風(fēng)口的位置,還要背向太陽;兩個女人不對付,懂得利用天時的女人會知道要趁對方來例假的時候上前撕打……

  我們還是先看看朱熹在《四書集注》里為"天時"作的解釋吧。

  朱熹的解釋非常簡單,寥寥幾個字而已:"天時,謂時日支干、孤虛、王相之屬也。"

  另一位古代的孟子問題專家趙歧也是和朱熹差不多的解釋:"天時,謂時日、支干、五行、王相、孤虛之屬也。"

  咦,怎么沒人提農(nóng)閑,也沒人提秋高馬肥和女人例假啊?

  他們這些解釋看上去都很神秘,到底是什么意思?。?br />
  我們慢慢來看:

  所謂"時日支干","時"是指時辰,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古裝戲里一男一女約會,男的在墻根底下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嘟囔著:"都等了兩個時辰了,怎么還不來!"我們就知道他已經(jīng)等了四個小時了。

  最讓那些喜歡讀讀歷史書的現(xiàn)代人覺得討厭的是,古人不用數(shù)字來標記時辰,要是十二個時辰按順序從一排到十二,這多簡單,可古人好像唯恐不麻煩,非要用十二個怪字來標志十二個時辰,這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怪字,古人稱之為"地支"。

  說完"時"再說"日",這里的"日"可未必就是指"一天",而是指"十天"。十二個時辰是"地支"數(shù),而十天則是"天干"數(sh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這就是朱熹和趙歧所謂的"支干"--我們現(xiàn)在一般倒過來說,叫"干支"。古人用干支系統(tǒng)來標記時間,現(xiàn)在一般人都知道干支紀年,像"戊戌變法"就是發(fā)生在戊戌年的變法,"辛亥革命"就是發(fā)生在辛亥年的革命,天干和地支兩兩相配,到六十年走完一個周期,然后從頭再來。其實古人用這套干支系統(tǒng)不僅僅是紀年的,而是從年到月、日、時無一不包。比如,說一個人的生日,是"戊戌(年),辛亥(月),甲子(日),丁未(時)",如果數(shù)一數(shù),一共是八個字,這就是所謂的"生辰八字"。

  現(xiàn)在還有不少人喜歡找個算命先生給自己批批生辰八字,算過的人都知道,算命先生把你的八字批下來之后,是會像報紙、雜志分欄似的分成年、月、日、時四欄,這四欄就是所謂的"四柱"--現(xiàn)在不少算命網(wǎng)站上常有什么"四柱"、"八字"的,看上去很神秘,其實它的基礎(chǔ)就是干支系統(tǒng)的一套排列組合方式。

  --本來是講《孟子》的,講著講著怎么像是要練攤算卦了?

  再看看什么叫"孤虛"。

  要說"孤虛"這兩個字,聽說過的人恐怕不多,可要說起"奇門遁甲",中國人恐怕沒有不知道的。不錯,"孤虛"就是奇門遁甲的祖師爺。

  "孤虛"這套東西的全名應(yīng)該叫"六甲孤虛法",如果想把它搞得更神秘一點兒,也可以叫"六甲孤虛秘法"。據(jù)說這東西是黃帝他老人家傳下來的,第一代傳人叫風(fēng)后,是黃帝手下的一個小弟,后來姜太公學(xué)了它才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平定天下,張良學(xué)了它才輔佐劉邦打下漢家江山,看看,這可是驚天地、泣鬼神的絕世秘技,是歷代高人的不傳之秘,而現(xiàn)在,各位簡直太幸運了,因為我這就要把這門蓋世絕學(xué)無私地傳授給大家。

  六甲孤虛法是建立在天干地支的基礎(chǔ)上的,"孤"和"虛"各有其意。

  這套法門分為兩個體系,一是"年孤"和"月孤",一是"日孤"和"時孤"--看看,前面剛講的關(guān)于"時日"的內(nèi)容這里馬上就用上了。"年孤"和"月孤"的實用意義不大,我就節(jié)約篇幅不講了,只談?wù)?日孤"和"時孤"。

  什么叫"孤"?天干和地支兩兩相配,十個天干分別配了十個地支,還剩下兩個地支沒地方擺,這剩下的兩個地支就叫做"孤"。

  為了說明方便,最好弄一塊表來,得是那種傳統(tǒng)式的鐘表,十二小時的刻度齊全的,現(xiàn)在有些鐘表設(shè)計得很時尚,沒有刻度,或者只有四個刻度,這都不行。

  好了,手表拿在手里,該算地支了:表盤上表示十二點的那個刻度就是"子",然后順時針來看,一點的位置就是"丑",兩點是"寅",照這個順序排列下去。排完了你會發(fā)現(xiàn):十二點是"子",六點是"午",一個在最頂端,一個在最底端,兩端之間拉上一根直線,這就是所謂的"子午線"--干支系統(tǒng)既表示時間,也表示方位,宋朝李彌遜有一句詩,叫"辛壬癸甲常為客,南北東西只問山",寫得很有趣,對句里的"南北東西"和起句里的"辛壬癸甲"其實全是一回事。那么,如果把干支畫在地圖上的話,"子"就是正北,"午"就是正南,北京故宮的建筑群就是按照這個子午線來布局的,北京發(fā)展到現(xiàn)在,原來的子午線就成了中軸路。

  現(xiàn)在你要和敵人打仗,日子已經(jīng)定好了,這時候就要算出你的"日孤"。十天是一旬,這十天當(dāng)中的每一天在干支體系里都用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配對來表示。十個天干分配在十天里,恰好一天一個天干,可十二個地支分配在十天里卻剩下兩個,這兩個就是"孤"。

  現(xiàn)在假定你已經(jīng)算出了你的"孤"是"子"和"丑",這時候就該去找"虛"了。

  把你那塊手表拿出來,我們已經(jīng)知道,"子"是十二點的那個刻度,"丑"是一點的那個刻度,如果這兩個刻度是"孤",那他們對面的兩個刻度就是"虛"。在這個例子里,"虛"就是六點和七點的刻度所在,按古人地支的說法,就是"午"和"未"。

  知道了"孤"和"虛",有什么實際作用么?

  --作用大大的!

  六甲孤虛法的原則就是四個字:"背孤?lián)籼?,也就是說,你要把自己的軍隊安排在"孤"的方位上去攻打處于"虛"的方位上的敵人。用上面那個例子來說,你和敵人在方位上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你在子、丑(正北和正北稍稍偏東),敵人在午、未(正南和正南稍稍偏西),這樣你的勝算就會大大增加。

  大家別以為像什么諸葛亮排八陣圖、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等等神奇陣法都是小說家言,古代不少將軍是真研究過這一套的,管用不管用不好說,不過倒有那種將計就計打勝了仗的:有人算計,敵人明天要是按照"背孤?lián)籼?的法子來打我,一定會從東北方的那條小路打過來,我得趕緊在那條小路兩邊安排好伏兵!

  大家也別以為這套東西只在古代行軍打仗時有用,其實現(xiàn)代社會依然有人用它。

  一旬有一旬的孤虛,一天有一天的孤虛,一個時辰也有一個時辰的孤虛,你如果約了人在明天下午兩點鐘談判,就可以事先把明天下午兩點的孤虛推算出來,如果地點是你們公司的會議室,那就更好辦了,把對方的座位安排在"虛位",把你自己的座位安排在"孤位",這樣你就可以"背孤?lián)籼?,勝算大增。--假如你是一位大老板,馬上要有一個重要談判,心里沒底,請我熊半仙來了,我是姜太公的第一百二十代玄孫,祖上秘傳六甲孤虛法,有神鬼莫測之機、翻天覆地之法??傻任医o你這么一排完了,你倒起疑心了:"什么六甲孤虛法?聽名字很神秘,怎么算起來這么簡單?這么簡單的東西能可靠么?"

  你的這種疑慮古人早就有過:這東西看來只有搞復(fù)雜了,搞出技術(shù)壁壘了,才能取信于人。那,怎么搞復(fù)雜呢?老辦法--加料!

  加進去陰陽和五行。

  我們現(xiàn)在看一些專業(yè)級的算命大師算起命來一套套什么陰陽、五行、八卦,和四柱八字之類的攪和在一起,最后批給你一張紙,復(fù)雜無比,其實在古代,陰陽、五行、八卦本來全都各是各的,誰也不挨誰,是靠了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最后才全給捏在一起了。孤虛也不例外,干支分了陰陽,然后又配上了五行。和上本書講的原理一樣,這些東西通常都是有脈絡(luò)可循的。干支分陰陽是怎么回事?《禮記》里講占卜,說過一旬里的十天,單數(shù)的日子是"剛?cè)?,雙數(shù)的日子是"柔日",這"剛?cè)?其實和陰陽沒什么區(qū)別,無非說法不同而已?!兑捉?jīng)》"十翼"之一的《說卦》講卦爻的來歷,說立天之道是陰和陽,立地之道是柔和剛,立人之道是仁和義,這就把陰陽、剛?cè)?、仁義給摻和到一起了,聽上去似乎也很有道理。再說說摻和進來的"五行",前文里朱熹和趙歧為"天時"作注,除了"孤虛"之外不是還有個"王相"嗎,這個"王相"就是五行的概念。

  說"王相",十個人里恐怕有九個不明白,可要說"旺相",就會有一些人覺得眼熟了。"旺相"和"王相"是一樣的。那,這和五行有什么關(guān)系呢?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么?不錯,可除此之外還有五個字,叫做"旺、相、休、囚、死",找江湖大師算過四柱八字的人可能見過這幾個字,這五個字的頭兩個字不就是"旺相"么?

  對這幾個字的解釋就連專家都犯過錯誤。王力的《古漢語字典》里解釋"旺相"為:疊韻連綿字,第一種意思是"得時,運氣好",例句是王充《論衡》里的"春夏囚死,秋冬旺相"。--"得時,運氣好"這個解釋大意不錯,可這兩個字其實是分別的兩個詞,而不是"纏綿"一類的疊韻連綿字,所以,例句《論衡》里的"春夏囚死,秋冬旺相"正確斷句應(yīng)該為"春夏囚、死,秋冬旺、相",這里的"囚、死、旺、相"正是"旺、相、休、囚、死"這一套五個字里的四個。王老前輩沒學(xué)過算命,所以智者千慮也在這里出了個小小的疏漏。(我給自己聲明一下:侏儒雖然看見了巨人的一粒頭皮屑,可巨人依然是巨人,侏儒依然是侏儒,我可沒有對老前輩不敬的意思。)

  "旺相"這套東西是和五行配起來用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從最好到最差的五個分數(shù)。比如,春天來了,五行里的"木"就是最得時的,也就是"木旺",火的狀態(tài)稍微差一些,這就叫"火相"、然后是"水休"、"金囚"、"土死",到了夏天再換一換。這套東西配上前邊講過的孤虛,再配上八卦什么的,就變得無比的復(fù)雜,變得只有專家才能掌握--當(dāng)然,也只有傻瓜才會上當(dāng)。

  --就到這里了,我就不再詳細解釋了,這套東西要真想講清楚了一整本書都講不完,我可不想把話扯得離主題太遠了。嗯,話說回來,"天時不如地利"(說到這兒我都快忘記要講的是《孟子》了),什么叫"天時"?

  答案是:六甲孤虛法這類東西才是"天時"。

  大家仔細讀讀原文,看看為什么要"環(huán)而攻之"?為什么不是"使勁而攻之"?不是"拼命而攻之"?這是因為:如果"環(huán)而攻之",你的部隊把敵人圍起來,四面八方一起打,無論在任何時間也總會有一處攻打的方位是合乎孤虛、旺相等等的要求的。你就算不會算干支、不會排孤虛、不會演旺相,可你就是蒙,也一定能有蒙對的時候。如果"環(huán)而攻之"都沒攻下來,那就足以說明"天時"的作用是有限的,人家城高池深,你再得"天時"之利也拿人家沒辦法,所以才證明出"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費了這么多口舌,解釋這個"天時",嗯,好像說得很有道理哦。

  可我說的就一定對嗎?呵呵,也不一定!

  清代有位樸學(xué)家周柄中,捉摸這個問題,把重點放在了"環(huán)而攻之"的"環(huán)"字上。他老人家從《周禮》里找出佐證,認為所謂"環(huán)"并不是把敵人包圍起來,而是指一種占卜活動--打仗之前先占卜,神靈要說你能贏那你再打。所以呢,"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意思就是占卜占了個大吉大利,可真一發(fā)動進攻,卻發(fā)現(xiàn)老天爺剛才是跟你開玩笑!

  那,周柄中就說得對嗎?呵呵,也不一定。不過呢,"天時"跟一些虛頭八腦的東西脫不了干系,這看來是錯不了的。

  看看,什么叫"天時",看似很簡單,其實很復(fù)雜;看似不是問題,其實很是問題。讀歷史會發(fā)現(xiàn)很多類似的情況,我們習(xí)以為常的一些概念如果深究一下的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滿不是那么回事。我在上一本書里已經(jīng)提到過"禮儀之邦"、"炎黃子孫"、"封建社會"等等,其實還多著呢,你若不信,不妨自己查查什么"四大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之類,我們習(xí)以為常卻又似是而非的歷史概念如果一一考證的話,足以寫一本厚書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