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不華,字兼善,本姓伯牙吾臺氏。初名達普化,文宗賜他現(xiàn)在名字。先祖世居于白野山。父塔不臺入宮為宿衛(wèi),后任臺州錄事判官,全家遷于臺州。
泰不華家貧,好讀書,集賢待制周仁榮教養(yǎng)他。十七歲在江浙科舉鄉(xiāng)試中考第一名。第二年在朝廷考策論,賜進士及第,授集賢修撰,后轉(zhuǎn)任秘書監(jiān)著作郎,又拜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當(dāng)時御史大夫脫歡,仗勢貪暴,被泰不華彈劾罷官。文宗建奎章閣學(xué)士院,升他為典簽,拜中臺監(jiān)察御史。
順帝即位,加文宗皇后以“太皇太后”之稱號,對大臣燕鐵木兒、伯顏皆賜地封王。泰不華與同朝官員上書說“:嬸母不宜加美好稱號,相臣不當(dāng)受土封王?!碧笈?,要殺掉說這番話的人。泰不華對同僚說:“此事是我發(fā)起的,我甘愿受戮,決不連累諸公?!焙髞硖笙⑴炊f“:臺諫官中有這樣的人,我怎能不遵守祖宗成法?”賜泰不華金彩緞二匹以表彰其耿直忠貞。后出任僉河南廉訪司事,很快又調(diào)往淮西,既而調(diào)任江西行御史臺經(jīng)歷,由于他辭不赴任,改為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大水災(zāi),泰不華入京極力說服中書省免浙西租稅。升秘書省監(jiān),后改任禮部侍郎。
至正元年(1341),授紹興路總管。在此任上,他革除吏弊,取消沒官牛租,令百姓自報田地面積以便使他們的賦役負擔(dān)公平合理。還改革江浙一帶風(fēng)俗。奉詔回朝,入史館,參與纂修遼、宋、金三史。書成之后,授他為秘書卿。后又升禮部尚書兼會同館事。黃河決口,泰不華奉詔用圭玉白馬致祭河神。事畢上書言“:淮安以東之黃河入海處,最好仿效宋朝置‘撩清夫’,用輥江龍鐵帚攪混沙泥,使隨潮入海?!背⒙爮乃慕ㄗh,但因當(dāng)時征發(fā)民夫屯田,這件事被迫中止。
至正八年,臺州黃巖民方國珍被蔡亂頭、王伏之逼得入海為寇,劫掠海運糧食,捕俘海道千戶德流于實。此事上報朝廷,詔令江浙參政朵兒只班統(tǒng)領(lǐng)水軍追捕。追至福州五虎門,方國珍知事情危急,焚舟準(zhǔn)備逃跑。但這時官軍卻自相驚怕潰散,朵兒只班反被方國珍所捕。國珍迫使朵兒只班上書朝廷招安。朝廷答應(yīng),并授國珍兄弟為官。國珍不肯赴任,且其勢力更加橫暴。至正九年,詔令泰不華去調(diào)查實情。泰不華把事情查實之后,上書獻招安之策,但朝廷未采納。不久,任泰不華為江東廉訪使,后改任翰林侍讀學(xué)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不久出任都水庸田使。
十年十二月,方國珍再度入海為寇,燒掠沿海州郡。十一年二月,詔令孛羅帖木兒為江浙行省左丞,統(tǒng)兵至慶元。因泰不華熟知方國珍情形,故調(diào)他任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領(lǐng)兵于溫州與孛羅帖木兒夾攻方國珍。國珍攻溫州,泰不華用火筏焚燒方國珍的船只,方國珍連夜逃走。不久,孛羅帖木兒密與泰不華約定于六月十八日合兵進討,孛羅帖木兒于六月十五日先期至大閭洋,國珍夜間率勁兵縱火,殺聲連天,官軍不戰(zhàn)皆潰,赴水淹死者過半數(shù),孛羅帖木兒也被捕。泰不華聞訊痛恨不已,至數(shù)日不食。朝廷還不知道,又派大司農(nóng)達識帖木邇等到黃巖來招安。方國珍兄弟皆上岸拜見朝廷使者。當(dāng)晚,中秋月明,泰不華欲命壯士襲殺方國珍兄弟,達識帖木邇恰在此夜來泰不華處,泰不華向他說明秘密襲殺方氏兄弟的計劃。達識帖木邇說“:我是奉詔來招降的,你要自行其是嗎?”因此襲殺之事就不進行了。命泰不華親至海濱,解散國珍的兵卒,沒收他們海船和兵器,國珍兄弟各授官職。泰不華調(diào)任臺州路達魯花赤。
至正十二年,朝廷征徐州,命江浙行省募水軍守大江。國珍懷疑是針對他們的,再叛元入海。泰不華表示甘愿以死報國,發(fā)兵扼守黃巖之澄江,另派義士王大用去方國珍那里表示信義,勸他們歸降。國珍更加懷疑,扣留了王大用,派小船二百只襲擊海門,入州港,進犯馬鞍山等地。泰不華對眾人說:“我本一書生,顯任要職,真怕所學(xué)不能用。今守海隅,賊降叛無常,請大家助我剿捕,勝是眾之功,若敗我以死報國?!贝蠹叶急硎驹鸽S他出兵征剿。泰不華率水軍乘潮進軍,與方國珍大戰(zhàn),陣亡,年四十九歲。這是正至十二年三月間的事。
泰不華殉難,朝廷尚不得而知,仍授他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行臺州路達魯花赤事。至正十五年,追贈榮祿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柱國,封魏國公,謚忠介,在臺州為之立廟紀念,賜匾額《崇節(jié)》。
泰不華注重氣節(jié),不隨俗沉浮。太平為臺臣被彈劾而罷相,泰不華為之餞行,送至都門外。太平勸他止步,不要為他受牽連。泰不華說:“士為知己死,還怕什么禍嗎!”后雖被當(dāng)時的宰相排斥,但人們沒有說他的不是。他善寫篆書隸書,其字溫潤蒼勁。曾重纂《復(fù)古編》十卷,根據(jù)經(jīng)史考證訛字。
泰不華家貧,好讀書,集賢待制周仁榮教養(yǎng)他。十七歲在江浙科舉鄉(xiāng)試中考第一名。第二年在朝廷考策論,賜進士及第,授集賢修撰,后轉(zhuǎn)任秘書監(jiān)著作郎,又拜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當(dāng)時御史大夫脫歡,仗勢貪暴,被泰不華彈劾罷官。文宗建奎章閣學(xué)士院,升他為典簽,拜中臺監(jiān)察御史。
順帝即位,加文宗皇后以“太皇太后”之稱號,對大臣燕鐵木兒、伯顏皆賜地封王。泰不華與同朝官員上書說“:嬸母不宜加美好稱號,相臣不當(dāng)受土封王?!碧笈?,要殺掉說這番話的人。泰不華對同僚說:“此事是我發(fā)起的,我甘愿受戮,決不連累諸公?!焙髞硖笙⑴炊f“:臺諫官中有這樣的人,我怎能不遵守祖宗成法?”賜泰不華金彩緞二匹以表彰其耿直忠貞。后出任僉河南廉訪司事,很快又調(diào)往淮西,既而調(diào)任江西行御史臺經(jīng)歷,由于他辭不赴任,改為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大水災(zāi),泰不華入京極力說服中書省免浙西租稅。升秘書省監(jiān),后改任禮部侍郎。
至正元年(1341),授紹興路總管。在此任上,他革除吏弊,取消沒官牛租,令百姓自報田地面積以便使他們的賦役負擔(dān)公平合理。還改革江浙一帶風(fēng)俗。奉詔回朝,入史館,參與纂修遼、宋、金三史。書成之后,授他為秘書卿。后又升禮部尚書兼會同館事。黃河決口,泰不華奉詔用圭玉白馬致祭河神。事畢上書言“:淮安以東之黃河入海處,最好仿效宋朝置‘撩清夫’,用輥江龍鐵帚攪混沙泥,使隨潮入海?!背⒙爮乃慕ㄗh,但因當(dāng)時征發(fā)民夫屯田,這件事被迫中止。
至正八年,臺州黃巖民方國珍被蔡亂頭、王伏之逼得入海為寇,劫掠海運糧食,捕俘海道千戶德流于實。此事上報朝廷,詔令江浙參政朵兒只班統(tǒng)領(lǐng)水軍追捕。追至福州五虎門,方國珍知事情危急,焚舟準(zhǔn)備逃跑。但這時官軍卻自相驚怕潰散,朵兒只班反被方國珍所捕。國珍迫使朵兒只班上書朝廷招安。朝廷答應(yīng),并授國珍兄弟為官。國珍不肯赴任,且其勢力更加橫暴。至正九年,詔令泰不華去調(diào)查實情。泰不華把事情查實之后,上書獻招安之策,但朝廷未采納。不久,任泰不華為江東廉訪使,后改任翰林侍讀學(xué)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不久出任都水庸田使。
十年十二月,方國珍再度入海為寇,燒掠沿海州郡。十一年二月,詔令孛羅帖木兒為江浙行省左丞,統(tǒng)兵至慶元。因泰不華熟知方國珍情形,故調(diào)他任浙東道宣慰使都元帥,領(lǐng)兵于溫州與孛羅帖木兒夾攻方國珍。國珍攻溫州,泰不華用火筏焚燒方國珍的船只,方國珍連夜逃走。不久,孛羅帖木兒密與泰不華約定于六月十八日合兵進討,孛羅帖木兒于六月十五日先期至大閭洋,國珍夜間率勁兵縱火,殺聲連天,官軍不戰(zhàn)皆潰,赴水淹死者過半數(shù),孛羅帖木兒也被捕。泰不華聞訊痛恨不已,至數(shù)日不食。朝廷還不知道,又派大司農(nóng)達識帖木邇等到黃巖來招安。方國珍兄弟皆上岸拜見朝廷使者。當(dāng)晚,中秋月明,泰不華欲命壯士襲殺方國珍兄弟,達識帖木邇恰在此夜來泰不華處,泰不華向他說明秘密襲殺方氏兄弟的計劃。達識帖木邇說“:我是奉詔來招降的,你要自行其是嗎?”因此襲殺之事就不進行了。命泰不華親至海濱,解散國珍的兵卒,沒收他們海船和兵器,國珍兄弟各授官職。泰不華調(diào)任臺州路達魯花赤。
至正十二年,朝廷征徐州,命江浙行省募水軍守大江。國珍懷疑是針對他們的,再叛元入海。泰不華表示甘愿以死報國,發(fā)兵扼守黃巖之澄江,另派義士王大用去方國珍那里表示信義,勸他們歸降。國珍更加懷疑,扣留了王大用,派小船二百只襲擊海門,入州港,進犯馬鞍山等地。泰不華對眾人說:“我本一書生,顯任要職,真怕所學(xué)不能用。今守海隅,賊降叛無常,請大家助我剿捕,勝是眾之功,若敗我以死報國?!贝蠹叶急硎驹鸽S他出兵征剿。泰不華率水軍乘潮進軍,與方國珍大戰(zhàn),陣亡,年四十九歲。這是正至十二年三月間的事。
泰不華殉難,朝廷尚不得而知,仍授他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行臺州路達魯花赤事。至正十五年,追贈榮祿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柱國,封魏國公,謚忠介,在臺州為之立廟紀念,賜匾額《崇節(jié)》。
泰不華注重氣節(jié),不隨俗沉浮。太平為臺臣被彈劾而罷相,泰不華為之餞行,送至都門外。太平勸他止步,不要為他受牽連。泰不華說:“士為知己死,還怕什么禍嗎!”后雖被當(dāng)時的宰相排斥,但人們沒有說他的不是。他善寫篆書隸書,其字溫潤蒼勁。曾重纂《復(fù)古編》十卷,根據(jù)經(jīng)史考證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