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原本也是扶余的別種,在京師東六千多里,大海之北,西是越州,南是倭國,北是高麗,都要渡海才得到,東邊則是新羅。王的居處有東西二城,官職有內臣佐平,掌管宣諭命令、接納奏書;內頭佐平,掌管庫藏;內法佐平,掌管禮儀;衛(wèi)士佐平,掌管軍事;朝廷佐平,掌管刑獄;兵官佐平,掌管在外兵馬事。還有六方,每方統(tǒng)領十郡。國內有八家大姓:沙氏、燕氏、碬氏、解氏、貞氏、國氏、木氏、日艸氏。其國法:叛逆者處死,抄沒其家;殺人的,送三名奴婢可贖罪;官人受賄及偷盜者,賠償三倍,還要終身監(jiān)禁。
風俗與高麗同。有三個島,產黃漆,六月割刺取汁,色澤如金。王穿大袖紫袍,青錦褲,素色皮帶,黑皮鞋,烏羅冠用金花為飾。群臣穿絳色衣,冠用銀花裝飾,禁止百姓穿絳紫色衣。有文字書籍,記時月之法與華人同。
武德四年(621),王扶余璋才派使者來獻果下馬,從此多次朝貢。高祖冊封他為帶方郡王、百濟王。五年后,來獻明光鎧,同時控告高麗阻塞進貢道路。太宗貞觀初年,詔派使者去調和其糾紛。
百濟又與新羅有世仇,多次相互侵伐。
皇帝賜璽書給王“:新羅,是我的蕃臣,是你的鄰國。聽說你們多次相互侵擾。我已詔令高麗、新羅言和,你該捐棄前嫌,不辜負我的心意?!狈鲇噼吧蠒轮x,但爭戰(zhàn)仍然不止。再派使者來朝時,獻鐵甲雕斧,皇帝慰勞甚厚,賜彩帛三千段。
貞觀十五年(641),扶余璋死,使者穿素服奉表告哀:“君之外臣百濟王扶余璋卒?!被实蹫橹谛溟T舉哀,追贈光祿大夫,喪儀甚厚。命祠部郎中鄭文表前往冊封其子義慈為柱國。繼立為百濟王。
扶余義慈對父母孝順,與兄弟和睦,當時稱他為“海東曾子”。貞觀十六年(642),與高麗連手伐新羅,攻取四十多城,派兵守衛(wèi)。又打算攻取棠項城以絕新羅入朝之路。新羅來告急,皇帝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帶了詔書去調解。后來聽說皇帝親征高麗,就乘機攻取新羅七城;后來,又奪取了十幾座城。就此不再朝貢。高宗立,才又派使者來?;实巯略t書給義慈“:海東三國,建國都已很久,只是疆域犬牙交錯。近來彼此糾紛爭戰(zhàn)不得安寧,新羅的高城重鎮(zhèn)均被你吞并,以致窘困來我處,請你還地給他。古時齊桓為一諸侯,尚能存恤亡國;何況我乃萬國之主,豈會不恤危難?你所奪取的城鎮(zhèn)應還他,新羅所俘你的人馬也還給你。
你若不肯聽命,那就聽憑你與新羅決戰(zhàn),我將發(fā)契丹諸國之兵力,渡遼水深入。
你該深思,別再后悔?!?br />
永徽六年(655),新羅又訴百濟、高麗、....奪取他北境三十城。顯慶五年(660),詔令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任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左衛(wèi)將軍劉伯英、右武衛(wèi)將軍馮士貴、左驍騎將軍龐孝泰及新羅兵前往討伐,從城山渡海,百濟守住熊津口。蘇定方猛擊,百濟大敗,王師乘潮張帆進發(fā),直至真都城三十里外止。百濟傾軍抗拒,又敗。蘇定方斬敵首一萬多,攻克真都城。義慈帶了太子隆逃至北郊,定方將兵包圍。其次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義慈孫文思說:“王和太子都還在,叔叔自立為王,假如唐兵解圍而去,將會拿我父子怎么辦?”與左右縋城而出,百姓都隨之離城,泰禁止不了。
蘇定方令士兵把旗幟豎得高過城堞。泰開門降,定方擒得義慈、隆及小王孝演、酋長五十八人送京師,平定其國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將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個都督府,選其大酋長們治理;命郎將劉仁愿守百濟城,左衛(wèi)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
九月,蘇定方獻俘虜,詔令釋放。義慈病死,追贈衛(wèi)尉卿,允許舊臣去祭吊,詔令葬在孫皓、陳叔寶墓之東,委任扶余隆為司稼卿。王文度渡海時溺死,派劉仁軌代為熊津都督。
扶余璋的侄子福信曾帶過兵,與僧人道琛據(jù)守周留城反叛,到倭國接回原王子扶余豐立為王,其西部城都響應,引兵圍攻劉仁愿。龍朔元年(661),劉仁軌調新羅兵去救援,道琛在熊津江建兩個壁壘。劉仁軌與新羅兵四面夾攻,百濟兵逃入壁壘,爭過橋落水溺死的有萬人,新羅兵回去。道琛退守任孝城,自稱領軍將軍,福信稱霜岑將軍。派使告劉仁軌“:聽說唐與新羅約定,攻破百濟后,不論男女老少都殺掉,把國土送給新羅。
我們與其被殺,不如戰(zhàn)死?!眲⑷受壟墒拐咚托呕卮穑f以利害,道琛十分倨傲,讓使者居于外館,揚言:“使者官卑,我是國家大將,按禮不能見他?!贝虬l(fā)使者回去而不作答。劉仁軌因兵少,就休軍養(yǎng)威,要新羅來合力攻打。不久,福信殺了道琛,收并其兵,扶余豐無力控制。龍朔二年(662)七月,劉仁愿等在熊津擊破福信,攻克支羅城,夜里逼近真峴,天明入城,斬首八百,新羅運糧之路遂通。仁愿奏請增兵,詔令右威衛(wèi)將軍孫仁師任熊津道行軍總管,發(fā)齊州兵七千人前往。
福信專掌國事兵權,欲殺扶余豐。豐率親信斬殺福信,與高麗、倭國聯(lián)和。仁愿有了齊兵,士氣大振,與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派劉仁軌率水軍,從熊津江同時進軍,直趨周留城,扶余豐率兵屯守白江口,四戰(zhàn)四敗,戰(zhàn)船四百被燒,扶余豐逃走,不知去向。偽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率領殘兵及倭國人投降,各城也都歸順。劉仁愿帶軍回朝,劉仁軌代為鎮(zhèn)守。
皇帝委派扶余隆為熊津都督,讓他歸國,撫平新羅的舊怨,招還流亡之人。
麟德二年(665),扶余隆與新羅王在熊津城相會,歃白馬而盟。劉仁軌做盟辭:“以前,百濟先王認不清逆順,不與鄰國友好,不與姻親和睦,與高麗、倭國共同侵略新羅,攻破城縣,殺戮人民。天子憐恤百姓無辜受災,命使臣來修好,先王自恃險峻偏遠,侮慢不恭。天子震怒,發(fā)兵討逆伐罪,一舉而大定。但振興亡者扶續(xù)絕者,是王者的慣例,所以立前太子扶余隆為熊津都督,使能守其祭祀,依倚新羅,永為友國,結好和親,消除宿怨。恭承天子之命,永為藩屬。右威衛(wèi)將軍魯城縣公劉仁愿親臨此盟。若有背盟興兵動眾者,天神明察,將降百種災難,子孫不育,社稷失守。世世代代無人敢犯。”
于是做金書鐵契,藏在新羅廟中。
劉仁愿等回朝,扶余隆怕眾散力薄,也歸京師,儀鳳年間,進封帶方郡王,送歸本藩。這時,新羅強盛,扶余隆不敢歸舊國,寄居高麗,死。武后又讓其孫扶余敬繼襲王位,而其國土已被新羅、渤海....所瓜分,百濟就此滅亡。
風俗與高麗同。有三個島,產黃漆,六月割刺取汁,色澤如金。王穿大袖紫袍,青錦褲,素色皮帶,黑皮鞋,烏羅冠用金花為飾。群臣穿絳色衣,冠用銀花裝飾,禁止百姓穿絳紫色衣。有文字書籍,記時月之法與華人同。
武德四年(621),王扶余璋才派使者來獻果下馬,從此多次朝貢。高祖冊封他為帶方郡王、百濟王。五年后,來獻明光鎧,同時控告高麗阻塞進貢道路。太宗貞觀初年,詔派使者去調和其糾紛。
百濟又與新羅有世仇,多次相互侵伐。
皇帝賜璽書給王“:新羅,是我的蕃臣,是你的鄰國。聽說你們多次相互侵擾。我已詔令高麗、新羅言和,你該捐棄前嫌,不辜負我的心意?!狈鲇噼吧蠒轮x,但爭戰(zhàn)仍然不止。再派使者來朝時,獻鐵甲雕斧,皇帝慰勞甚厚,賜彩帛三千段。
貞觀十五年(641),扶余璋死,使者穿素服奉表告哀:“君之外臣百濟王扶余璋卒?!被实蹫橹谛溟T舉哀,追贈光祿大夫,喪儀甚厚。命祠部郎中鄭文表前往冊封其子義慈為柱國。繼立為百濟王。
扶余義慈對父母孝順,與兄弟和睦,當時稱他為“海東曾子”。貞觀十六年(642),與高麗連手伐新羅,攻取四十多城,派兵守衛(wèi)。又打算攻取棠項城以絕新羅入朝之路。新羅來告急,皇帝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帶了詔書去調解。后來聽說皇帝親征高麗,就乘機攻取新羅七城;后來,又奪取了十幾座城。就此不再朝貢。高宗立,才又派使者來?;实巯略t書給義慈“:海東三國,建國都已很久,只是疆域犬牙交錯。近來彼此糾紛爭戰(zhàn)不得安寧,新羅的高城重鎮(zhèn)均被你吞并,以致窘困來我處,請你還地給他。古時齊桓為一諸侯,尚能存恤亡國;何況我乃萬國之主,豈會不恤危難?你所奪取的城鎮(zhèn)應還他,新羅所俘你的人馬也還給你。
你若不肯聽命,那就聽憑你與新羅決戰(zhàn),我將發(fā)契丹諸國之兵力,渡遼水深入。
你該深思,別再后悔?!?br />
永徽六年(655),新羅又訴百濟、高麗、....奪取他北境三十城。顯慶五年(660),詔令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任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左衛(wèi)將軍劉伯英、右武衛(wèi)將軍馮士貴、左驍騎將軍龐孝泰及新羅兵前往討伐,從城山渡海,百濟守住熊津口。蘇定方猛擊,百濟大敗,王師乘潮張帆進發(fā),直至真都城三十里外止。百濟傾軍抗拒,又敗。蘇定方斬敵首一萬多,攻克真都城。義慈帶了太子隆逃至北郊,定方將兵包圍。其次子泰自立為王,率眾固守。義慈孫文思說:“王和太子都還在,叔叔自立為王,假如唐兵解圍而去,將會拿我父子怎么辦?”與左右縋城而出,百姓都隨之離城,泰禁止不了。
蘇定方令士兵把旗幟豎得高過城堞。泰開門降,定方擒得義慈、隆及小王孝演、酋長五十八人送京師,平定其國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將其地分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個都督府,選其大酋長們治理;命郎將劉仁愿守百濟城,左衛(wèi)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
九月,蘇定方獻俘虜,詔令釋放。義慈病死,追贈衛(wèi)尉卿,允許舊臣去祭吊,詔令葬在孫皓、陳叔寶墓之東,委任扶余隆為司稼卿。王文度渡海時溺死,派劉仁軌代為熊津都督。
扶余璋的侄子福信曾帶過兵,與僧人道琛據(jù)守周留城反叛,到倭國接回原王子扶余豐立為王,其西部城都響應,引兵圍攻劉仁愿。龍朔元年(661),劉仁軌調新羅兵去救援,道琛在熊津江建兩個壁壘。劉仁軌與新羅兵四面夾攻,百濟兵逃入壁壘,爭過橋落水溺死的有萬人,新羅兵回去。道琛退守任孝城,自稱領軍將軍,福信稱霜岑將軍。派使告劉仁軌“:聽說唐與新羅約定,攻破百濟后,不論男女老少都殺掉,把國土送給新羅。
我們與其被殺,不如戰(zhàn)死?!眲⑷受壟墒拐咚托呕卮穑f以利害,道琛十分倨傲,讓使者居于外館,揚言:“使者官卑,我是國家大將,按禮不能見他?!贝虬l(fā)使者回去而不作答。劉仁軌因兵少,就休軍養(yǎng)威,要新羅來合力攻打。不久,福信殺了道琛,收并其兵,扶余豐無力控制。龍朔二年(662)七月,劉仁愿等在熊津擊破福信,攻克支羅城,夜里逼近真峴,天明入城,斬首八百,新羅運糧之路遂通。仁愿奏請增兵,詔令右威衛(wèi)將軍孫仁師任熊津道行軍總管,發(fā)齊州兵七千人前往。
福信專掌國事兵權,欲殺扶余豐。豐率親信斬殺福信,與高麗、倭國聯(lián)和。仁愿有了齊兵,士氣大振,與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派劉仁軌率水軍,從熊津江同時進軍,直趨周留城,扶余豐率兵屯守白江口,四戰(zhàn)四敗,戰(zhàn)船四百被燒,扶余豐逃走,不知去向。偽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率領殘兵及倭國人投降,各城也都歸順。劉仁愿帶軍回朝,劉仁軌代為鎮(zhèn)守。
皇帝委派扶余隆為熊津都督,讓他歸國,撫平新羅的舊怨,招還流亡之人。
麟德二年(665),扶余隆與新羅王在熊津城相會,歃白馬而盟。劉仁軌做盟辭:“以前,百濟先王認不清逆順,不與鄰國友好,不與姻親和睦,與高麗、倭國共同侵略新羅,攻破城縣,殺戮人民。天子憐恤百姓無辜受災,命使臣來修好,先王自恃險峻偏遠,侮慢不恭。天子震怒,發(fā)兵討逆伐罪,一舉而大定。但振興亡者扶續(xù)絕者,是王者的慣例,所以立前太子扶余隆為熊津都督,使能守其祭祀,依倚新羅,永為友國,結好和親,消除宿怨。恭承天子之命,永為藩屬。右威衛(wèi)將軍魯城縣公劉仁愿親臨此盟。若有背盟興兵動眾者,天神明察,將降百種災難,子孫不育,社稷失守。世世代代無人敢犯。”
于是做金書鐵契,藏在新羅廟中。
劉仁愿等回朝,扶余隆怕眾散力薄,也歸京師,儀鳳年間,進封帶方郡王,送歸本藩。這時,新羅強盛,扶余隆不敢歸舊國,寄居高麗,死。武后又讓其孫扶余敬繼襲王位,而其國土已被新羅、渤海....所瓜分,百濟就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