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輔部匯考一
上古
黃帝有熊氏得六相以輔政
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 按外紀黃帝得六相而天
地治神明至風后明乎天道故為當時太常察乎地
利故為稟者奢龍辨乎東方故為土師祝融辨乎南
方故為司徒大封辨乎西方故為司馬后土辨乎北
方故為李
陶唐氏
帝堯納舜于百揆舜復舉八愷八元以為帝相
按書經舜典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xié)于帝浚哲文明
溫恭允塞元德升聞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納于百揆百揆時敘
按左傳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太史克對文公曰昔
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梼戭大臨尨降庭堅
仲容叔達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
注
高陽帝顓頊之號八人其苗裔即垂益禹皋陶
之倫庭堅即皋陶字愷和也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
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注
高辛帝嚳之號八人亦其苗裔即稷契朱虎熊
羆之倫元善也
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于堯堯不能
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
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
共子孝內平外成
注
后土地官禹作司空平水土即土地之官契作
司徒五教在寬故知契在八元之中
疏
正義曰舜
典云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
五教在寬此云舉八元使布五教以此故知契在
八元中也尚書禹作司空此云舉八愷使主后土
以此知禹在八愷中也但不知八愷之中何者是
禹八元之中何者是契耳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丑類惡物
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皞氏有
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
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
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
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
惡名以至于堯堯不能去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
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
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
餮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
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
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故虞書數(shù)舜
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無違教也曰納于百揆
百揆時序無廢事也曰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無兇人
也舜有大功二十而為天子
注
大功舉十六相去四兇也
有虞氏
舜命禹宅百揆
按書經舜典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
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
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
汝往哉
蔡
傳
奮起熙廣載事亮明惠順疇類也一說亮相也
舜言有能奮起事功以廣帝堯之事者使居百揆
之位以明亮庶事而順成庶類也僉眾也四岳所
領四方諸侯之在朝者也禹姒姓崇伯鯀之子也
平水土者司空之職時是懋勉也指百揆之事以
勉之也蓋四岳及諸侯言伯禹見作司空可宅百
揆帝然其舉而咨禹使仍作司空而兼行百揆之
事錄其舊績而勉其新功也以司空兼百揆如周
以六卿兼三公后世以他官平章事知政事亦此
類也
商
湯以伊尹為上相仲虺為左相
按書經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孔
傳
阿倚衡平
疏
正義曰古人所讀阿倚同音故阿
亦倚也稱上謂之衡故衡為平也
按咸有一德伊尹既復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于德
疏
伊尹湯之上相位為三公必封為國君又受邑
于畿內告老致政事于君欲歸私邑以自安將離
王朝故陳戒以德也
按說命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
惟堯舜其心愧恥若撻于市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
辜佑我烈祖格于皇天爾尚明保予罔俾阿衡專美
有商
孔
傳
保衡伊尹也
疏
言先世所取安以平也阿衡保
衡非常人之官名蓋當時特以此名號伊尹也
按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zhàn)于鳴條之
野作湯誓湯歸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誥
孔
傳
仲虺為湯左相奚仲之后
按詩經商頌允也天子降于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
商王
朱
注
降言天賜之也卿士則伊尹也阿衡伊尹官號
也
按左傳定公元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
夏車正奚仲遷于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
注
仲虺奚仲之后
按晉書職官志成湯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
之
中宗太戊以伊陟為相
按書序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伊陟贊
于巫咸作咸乂四篇
孔
傳
伊陟伊尹子太戊沃丁弟之子祥妖怪二木合
生七日大拱不恭之罰巫咸臣名
疏
伊陟不先告
太戊而告巫咸者君奭云在太戊時則有若巫咸
乂王家則咸是賢臣能治王事大臣見怪而懼先
共議論而后以告君
高宗武丁立傅說為相
按書經說命王庸作書以誥曰以臺正于四方臺恐
德弗類茲故弗言恭默思道夢帝予良弼其代予
言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說筑傅巖之野惟
肖爰立作相王置諸左右
周
成王作周官始立三公三孤之職
按書經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
燮理陰陽
孔
傳
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
義者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論道以經緯國事和理
陰陽言有德乃堪之
官不必備惟其人
孔
傳
三公之官不必備員惟其人有德乃處之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孔
傳
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于公尊于卿特
置此三者
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孔
傳
副貳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以輔我一
人之治
漢
漢承秦制設丞相或相國佐天子理萬機后改大司
徒設太尉掌武事后改大司馬大將軍軍國大事皆
預之而御史大夫副丞相后更名大司空太師太傅
太保仍古不常置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
承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
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
年復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
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
佐丞相舉不法
注
按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荀悅曰秦本次
國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
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
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宣帝地節(jié)三年置
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成帝綏和元年初
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
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
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
有長史秩千石
注
按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稱司馬
主武也諸武官亦以為號師古曰冠者加于其上
共為一官也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
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
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
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置
長史中丞官職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
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侍
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
置
注
應劭曰侍御史之率故稱大夫云臣瓚曰茂陵
書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服虔曰直指指事而行
無阿私也師古曰衣以繡者尊寵之也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綬后省八年復置
后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
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
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文帝三年冬十二月太尉潁陰侯灌嬰為丞相罷太
尉官屬丞相
按漢書文帝本紀云云
景帝七年春二月罷太尉官
按漢書景帝本紀云云
后漢
后漢設太傅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皆稱公論國之
大事時置時省
按后漢書百官志太傅上公一人
注
大載記曰傅傅之德義也應劭漢官儀曰傅者
覆也賈生曰天子不喻于先圣之德不知君民之
道不見禮義之正詩書無宗學業(yè)不法此太師之
責也古者齊太公職之天子不惠于庶民不禮于
大臣不中于折獄無經于百官不哀于喪不敬于
祭不戒于齊不信于事此太傅之責也古者周公
職之天子處位不端受業(yè)不敬言語不敘音聲不
中進退升降不以禮俯仰周旋無節(jié)此太保之責
也古者燕召公職之天子燕業(yè)反其學左右之習
詭其師答諸侯遇大臣不知文雅之辭言語之道
簡聞少誦不博不習此少師之責也天子居處出
入不以禮衣服冠帶不以制御器列側不以度采
服從好不以章忿悅不以義與奪不以節(jié)此少傅
之責也天子居處燕私安而易樂而耽飲食不時
醉飽不節(jié)寢起早晏無常玩好器弄無制此少保
之責也此古天子自輔弼之禮也自為天子而賢
智維之故能慮無失計舉無過事終身得中
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以卓茂為太傅薨因
省其后每帝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薨輒省
注
胡廣注曰猶古冢宰總己之義也案靈帝之初
以陳蕃為太傅蕃誅以胡廣代始不止一人也董
卓在長安又自尊為太師位在太傅上應劭漢官
儀曰太師古官也平帝元年孔光以太傅見授詔
太師無朝十日一賜餐賜靈壽杖省中施坐置幾
太師入省中用杖自是而闕又漢官云太傅長史
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二十二人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太傅置掾屬十人御屬一
人令史十二人置長史與漢異
太尉公一人
注
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稱前書曰
秦官鄭元注月令亦曰秦官尚書中候云舜為太
尉束據非秦官以此追難元焉臣昭曰緯候眾
書宗貴神詭出沒隱顯動挾誕怪該核陰陽僥迎
起伏或有先征時能后驗故守寄構思雜稱曉輔
通儒達好時略文滯公輸益州具于張衡之詰無
口漢輔炳乎尹敏之諷圖讖紛偽其俗多矣太尉
官實司天虞舜作宰璇衡賦政將是據后位以書
前非唐官之實號乎太尉所職即舜所掌遂以同
掌追稱太尉乃中候之妄蓋非官之為謬康成淵
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禮而忘舜位豈其實哉此是
不發(fā)譏于中候而正之于月令也廣微之誚未探
碩意說苑曰當堯之時舜為司徒新論曰昔堯試
于大麓者領錄天子事如今尚書官矣古史考曰
舜居百揆總領百事說者以百揆堯初別置于周
更名冢宰斯其然矣
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
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大喪則告謚南郊凡國有大
造大疑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國有過事則與二
公通諫爭之世祖即位為大司馬
注
漢官儀曰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
議者以為漢軍有官候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
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
建武二十七年改為太尉
注
蔡質漢儀曰府開闕王莽初起大司馬后篡盜
神器故遂貶去其闕漢官儀曰張衡云明帝以司
馬司空府欲復更太尉府時公趙也西曹掾安
眾鄭均素好名節(jié)以為朝廷新造北宮整飭官寺
旱魃為虐民不堪命曾無殷湯六事周宣云漢之
辭今府本館陶公主第舍員職既少自足相容
表陳之即聽許其冬臨辟雍歷二府見皆壯麗而
太尉府獨卑陋顯宗東顧嘆息曰椎??v酒勿令
乞兒為宰時子世為侍中驂乘歸具白之以
為恨頻譴責均均自劾去道發(fā)病亡古今注曰永
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開陽城門內與
此不同臣昭案劉虞為大司馬而與太尉并置焉
長史一人千石
注
盧植禮注曰如周小宰
本注曰署諸曹事掾史屬二十四人本注曰漢舊注
東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故
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漢初掾史辟皆
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后
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云
注
漢書音義曰正曰掾副曰屬
西曹主府史署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
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
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
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貨幣鹽
鐵事倉曹主倉谷事黃合主簿錄省眾事
注
應劭漢官儀曰世祖詔方今選舉賢佞朱紫錯
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
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十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
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
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
今以后審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異
孝廉之吏務盡實核選擇英俊賢行廉潔平端于
縣邑務授試以職有非其人臨計過署不便習官
事書疏不端正不如詔書有司奏罪名并正舉者
又舊河堤謁者世祖改以三府掾屬為謁者領之
遷超御史中丞刺史或為小郡監(jiān)察黎陽謁者世
祖以幽并州兵騎定天下故于黎陽立營以謁者
監(jiān)之兵騎千人復除甚重謁者任輕多放情態(tài)順
帝改用公解府掾有清名威重者遷超牧守焉漢
官目錄曰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詔書三公舉茂
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祿歲舉茂才四行各一
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歲察廉吏各一人廷尉
大司農各二人將兵將軍歲察廉吏各二人監(jiān)察
御史司隸州牧歲舉茂才各一人
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本注曰漢舊注公令史百石
自中興以后注不說石數(shù)御屬主為公御
注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御屬如錄事也
合下令史主合下威儀事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
記門令史主府門其余令史各典曹文書
注
應劭漢官儀有官騎三十人
司徒公一人
注
孔安國曰主徒眾教以禮義
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遜順謙儉養(yǎng)生送死
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
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視濯大喪則
掌奉安梓宮凡國有大疑大事與太尉同世祖即位
為大司徒
注
漢官儀曰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
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即位因而不
改蔡質漢儀曰司徒府與蒼龍闕對厭于尊者不
敢號府應劭曰此不然丞相舊位在長安時府有
四出門隨時聽事明帝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
但為東西門耳國每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幸其殿
殿西王侯以下更衣并存每歲州郡聽采長吏臧
否民所疾苦還條奏之是為之舉謠言者也頃者
舉謠言者掾屬令史都會殿上主者大言某州郡
行狀云何善者同聲稱之不善者各爾枚大較
皆取無名勢其中或有愛憎微裁黜陟之暗昧也
若乃中山祝恬踐周召之列當軸處中忘謇諤之
節(jié)憚首尾之譏懸囊捉撮無能清澄其與申屠須
責鄧通王嘉封還詔書邈矣乎周禮有外朝于寶
注曰禮司徒府中有百官朝會殿天子與丞相決
大事是外朝之存者
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注
漢舊儀曰哀帝元壽二年以丞相為大司徒郡
國守長史上計事竟遣公出庭上親問百姓所疾
苦記室掾史一人大音讀畢遣曰詔書殿下
禁吏無苛暴丞史歸告二千石順民所疾苦急去
殘賊審擇良吏無任苛刻治獄決訟務得其中明
詔憂百姓困于衣食二千石帥勸農桑思稱厚恩
有以賑贍之無煩撓奪民時今日公卿以下務飭
儉恪奢侈過制度以益甚二千石身帥有以化之
民冗食者請諭以法養(yǎng)視疾病致醫(yī)藥務治之詔
書無飾廚養(yǎng)至今未變又更過度甚不稱歸告二
千石務省約如法且案不改者長吏以聞官寺鄉(xiāng)
亭漏敗墻垣阤壞不治無辦護者不勝任先自劾
不應法歸告二千石聽十年更名相國案獻帝初
董卓自太尉進為相國而司徒不省及建安末曹
公為丞相郗慮為御史大夫則罷三公官荀綽晉
百官表注曰漢丞相府門無闌不設鈴不警鼓言
其深大闊遠無節(jié)限也
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三十一人
注
漢官目錄三十人
令史及御屬三十六人本注曰世祖即位以武帝故
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錄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
注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十二月復置司直不
屬司徒掌督中都官不領諸州九年十二月詔司
直比司隸校尉坐同席在上假傳置從事三人書
佐四人
司空公一人
注
馬融曰掌營城郭司空土以居民
本注曰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
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
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大喪則掌將
校復土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
注
韓詩外傳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
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陰陽不和四
時不節(jié)星辰失度災變非常則責之司馬山陵崩
阤川谷不通五谷不植草木不茂則責之司空君
臣不正人道不和國多盜賊民怨其上則責之司
徒故三公典其職憂其分舉其辨明其得此之謂
三公之事
世祖即位為大司空
注
應劭漢官儀曰綏和元年罷御史大夫官法周
制初置司空議者又以縣道官獄司空故覆加大
為大司空亦所以別大小之文
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注
漢舊儀曰御史大夫上計丞長史曰詔書殿
下布告郡國臣下承宣無狀多不宄百姓不蒙恩
被化守長史到郡與二千石同力為民興利除害
務有以安之稱詔書郡國有茂才不顯者言殘民
貪污煩擾之吏百姓所苦務勿任用方察不稱者
刑罰務于得中惡惡止其身選舉民侈過度務有
以化之問今歲善惡孰與往年對上問今年盜賊
孰與往年得無有群輩大賊對上臣昭案獻帝建
安十三年又罷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慮
慮免不得補荀綽晉百官表注曰獻帝置御史大
夫職如司空不領侍御史
屬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二十九人
注
漢官目錄云二十四人
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
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wèi)將軍又有前后
左右將軍
注
蔡質漢儀曰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
騎衛(wèi)將軍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
衛(wèi)四夷屯警
初武帝以衛(wèi)青數(shù)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
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
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后霍光王鳳等皆然成帝
綏和元年賜大司馬印綬罷將軍官世祖中興吳漢
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
及前后左右雜號將軍眾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
注
魏略曰曹公置都護軍中尉置護軍將軍亦皆
比二千石旋軍并止罷
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
以王故位在公上數(shù)年后罷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
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還后罷和帝即位以舅竇
憲為車騎將軍征匈奴位在公下還復有功遷大將
軍位在公上復征西羌還免官罷安帝即位西羌寇
亂復以舅鄧騭為車騎將軍征之還遷大將軍位如
憲數(shù)年復罷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寶為大
將軍常在京都順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繼為
大將軍如三公焉
注
梁冀別傳曰元嘉二年又加冀禮儀大將軍朝
到端門若龍門謁者將引增掾屬舍人令史官騎
鼓吹各十人
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
注
東觀書曰竇憲作大將軍置長史司馬員吏官
屬位次太傅
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
注曰職參謀議
注
東觀書曰大將軍出征置中護軍一人
掾屬二十九人
注
案本傳東平王作驃騎掾史四十人
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員職也又賜
官騎三十人及鼓吹
注
應劭漢官儀曰鼓吹二十人非常員舍人十人
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
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
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
尉部但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假候皆為副貳
其別營領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門有
門候
世祖建武十一年夏四月丁卯省太司徒司直官
按后漢書光武本紀云云
注
漢官儀曰武帝置丞相司直元壽二年改丞相
為大司徒司直仍舊今省
建武二十七年詔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改
大司馬為太尉
按后漢書光武本紀建武二十七年夏四月戊午大
司徒王況薨五月丁丑詔曰昔契作司徒禹作司空
皆無大名其令二府去大又改大司馬為太尉驃騎
大將軍行大司馬劉隆即日罷以太仆趙為太尉
大司農馮勤為司徒
獻帝建安八年冬十月初置司直官督中都官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云云
注
司直秩比二千石武帝元狩五年置掌佐丞相
舉不法也建武十一年省今復置之
建安十三年夏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曹
操自為丞相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云云
按三國志魏武帝本紀建安十三年漢罷三公官置
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
注
獻帝起居注曰使太常徐璆即授印綬御史大
夫不領中丞置長史一人先賢行狀曰璆字孟平
廣陵人少履清爽立朝正色歷任城汝南東海三
郡所在化行被征當還為袁術所劫術僭號欲授
以上公之位璆終不為屈術死后璆得術璽致之
漢朝拜衛(wèi)尉太常公為丞相以位讓璆焉
魏
文帝黃初元年冬十一月癸酉改相國為司徒御史
大夫為司空
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云云
黃初二年分三公戶邑封其子弟詔天地之勿劾
三公
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黃初二年春正月辛巳分三
公戶邑封子弟各一人為列侯夏六月戊辰晦日有
食之有司奏免大尉詔曰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
過股肱豈禹湯罪己之義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職后
有天地之眚勿復劾三公
黃初三年詔太后后族不得當輔政之任
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三年秋九月甲午詔曰夫婦
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
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
此詔傳后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
晉
晉丞相相國不常置以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大
司馬大將軍太尉皆為公議國家大政而開府儀同
特進左右光祿大夫參預之設尚書令左右仆射統(tǒng)
列曹尚書丞侍郎以掌選署及文書而以上公重臣
錄尚書事或稱都督中外以統(tǒng)之又置中書監(jiān)令及
侍郎典中書及誥命
按晉書職官志丞相相國并秦官也晉受魏禪并不
置自惠帝之后省置無恒為之者趙王倫梁王彤成
都王南陽王保王敦王導之徒皆非復尋常人臣
之職
太宰太傅太保周之三公官也魏初唯置太傅以鍾
繇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鄭沖為之晉初以景帝諱
故又采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師之任秩增三司
與太傅太保皆為上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
則闕以安平獻王孚居之自渡江以后其名不替而
居之者甚寡
太尉司徒司空并古官也自漢歷魏置以為三公及
晉受命迄江左其官相承不替
大司馬古官也漢制以冠大將軍驃騎車騎之上以
代太尉之職故恒與太尉迭置不并列及魏有太尉
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晉受魏禪
因其制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
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
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并置唯無丞
相焉自義陽王望為大司馬之后定令如舊在三司
上
大將軍古官也漢武帝置冠以大司馬名為崇重之
職及漢東京大將軍不常置為之者皆擅朝權至景
帝為大將軍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為太尉奏
改大將軍在太尉下及晉受命猶依其制位次三司
下后復舊在三司上太康元年瑯邪王遷大將軍
復制在三司下薨后如舊
開府儀同三司漢官也殤帝延平元年鄧騭為車騎
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之名始自此也及魏黃權以車
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起于此也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開府位從公者為文官公冠進賢三梁黑介幘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衛(wèi)將軍諸大將軍開
府位從公者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幘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皆
袞冕綠盭綬所以殊于常公也
諸公及開府位從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
二年又給春絹百匹秋絹二百匹二百斤元康元
年給菜田十頃騶十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置長史一人秩一千石西東合祭酒西東曹掾戶倉
賊曹令史屬各一人御屬合下令史西東曹倉戶賊
曹令史門令史記室省事令史合下記室書令史西
東曹學事各一人給武賁二十人持班給朝車駕
駟安車黑耳駕三各一乘祭酒掾屬白蓋小車七乘
軺車施耳后戶皂輪犢車各一乘自祭酒已下令史
已上皆皂零辟朝服太尉雖不加兵者吏屬皆降服
司徒加置左右長史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左西曹掾
屬各一人西曹稱右西曹其左西曹令史已下人數(shù)
如舊令司空加置導橋掾一人諸公及開府位從公
加兵者增置司馬一人秩千石從事中郎二人秩比
千石主簿記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顗士曹營軍
刺奸帳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已下令史
已上皆絳服司馬給吏卒如長史從事中郎給侍二
人主簿記室督各給侍一人其余臨時增崇者則
加各因其時為節(jié)文不為定制
諸公及開府位從公為持節(jié)都督增參軍為六人長
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記室督祭酒掾屬舍人如常
加兵公制
特進漢官也二漢及魏晉以加官從本官車服無吏
卒太仆羊琇遜位拜特進加散騎常侍無余官故給
吏卒車服其余加特進者唯食其祿賜位其班位而
已不別給特進吏卒車服后定令特進品秩第二位
次諸公在開府驃騎上冠進賢兩梁黑介幘五時朝
服佩水蒼玉無章綬食奉日四斛太康二年始賜春
服絹五十匹秋絹百五十匹一百五十斤元康元
年給菜田八頃田騶八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
年置主簿功曹史門亭長門下書佐各一人給安車
黑耳駕御一人軺車施耳后戶一乘
左右光祿大夫假金章紫綬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者品秩第二祿賜班位冠幘車服佩玉置吏卒羽林
及卒諸所賜給皆與特進同其以為加官者唯假章
綬祿賜班位而已不別給車服吏卒也又卒贈此位
本已有卿官者不復重給吏卒其余皆給
錄尚書案漢武時左右曹諸吏分平尚書奏事知樞
要者始領尚書事張安世以車騎將軍霍光以大將
軍王鳳以大司馬師丹以左將軍并領尚書事后漢
章帝以太傅趙太尉牟融并錄尚書事尚書有錄
名蓋自融始亦西京領尚書之任猶虞唐大麓之
職也和帝時太尉鄧彪為太傅錄尚書事位上公在
三公上漢制遂以為常每少帝立則置太傅錄尚書
事猶古冢宰總己之義薨輒罷之自魏晉以后亦公
卿權重者為之
尚書令秩千石假銅印黑綬冠進賢兩梁冠納言幘
五時朝服佩水蒼玉食奉月五十斛受拜則策命之
以在端右故也太康二年始給賜絹春三十匹秋七
十匹七十斤元康元年始給菜田六頃田騶六人
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始賈充為尚書令以目
疾表置省事吏四人省事蓋自此始
仆射服秩印綬與今同案漢本置一人至漢獻帝建
安四年以執(zhí)金吾榮邰為尚書左仆射仆射分置左
右蓋自此始經魏至晉迄于江左省置無恒置二則
為左右仆射或不兩置但曰尚書仆射令闕則左為
省主若左右并闕則置尚書仆射以主左事
中書監(jiān)及令案漢武帝游晏后庭始使宦者典事尚
書謂之中書謁者置令仆射成帝改中書謁者令曰
中謁者令罷仆射漢東京省中謁者令而有中官謁
者令非其職也魏武帝為魏王置秘書令典尚書奏
事文帝黃初初改為中書置監(jiān)令以秘書左丞劉放
為中書監(jiān)右丞孫資為中書令監(jiān)令蓋自此始也及
晉因之并置一人
中書侍郎魏黃初初中書既置監(jiān)令又置通事郎次
黃門郎黃門郎已署事過通事乃署名已署奏以入
為帝省讀書可及晉改曰中書侍郎員四人中書侍
郎蓋此始也及江左初改中書侍郎曰通事郎尋復
為中書侍郎中書舍人案晉初初置舍人通事各十
人江左令舍人通事謂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后省
而以中書侍郎一人直西省又掌詔命
惠帝永康元年秋九月改司徒為丞相以梁王彤為
之
按晉書惠帝本紀云云
永寧元年夏六月甲戌罷丞相復置司徒官己卯以
梁王彤為太宰領司徒
按晉書惠帝本紀云云
元帝永昌元年冬十一月己酉罷司徒并丞相
按晉書元帝本紀云云
明帝太寧三年詔令太宰司徒以下詣都坐參議政
道
按晉書明帝本紀太寧三年夏四月詔曰大事初定
其命惟新其令太宰司徒已下詣都坐參議政道諸
所因革務盡事中又詔曰直言引亮正想群賢達
吾此懷矣予違汝弼堯舜之相君臣也吾雖虛暗庶
不距逆耳之談稷契之任君居之矣望共勖之
成帝咸康四年改司徒為丞相拜三公始用樂
按晉書成帝本紀咸康四年夏六月改司徒為丞相
以太傅王導為之 按禮志四年成帝臨軒遣使拜
太傅太尉司空儀注太樂宿懸于殿庭門下奏非祭
祀宴饗則無設樂之制太常蔡謨議曰凡敬其事則
備其禮禮備則制有樂樂者所以敬事而明義為耳
目之娛故冠亦用之不惟宴饗宴饗之有樂亦所以
敬賓也故郄至使楚楚子饗之郄至辭曰不忘先君
之好貺之以大禮重之以備樂尋斯辭也則宴樂之
意可知矣公侯大臣人君所重故御坐為起在輿為
下言稱伯舅傳曰國卿君之貳也是以命使之日御
親臨軒百僚陪列此即敬事之意也古者天王饗下
國之使及命將帥遣使臣皆有樂故詩序曰皇皇者
華君遣使臣也又曰采薇以遣使出車以勞還杕杜
以勤歸皆作樂而歌之今命大使拜輔相比于下國
之臣輕重殊矣輕誠有之重亦宜然故謂臨軒遣使
宜有金石之樂議奏從焉
公輔部匯考二
宋
宋承魏晉太宰太傅太保相國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大司馬大將軍皆為公曹屬增省不一以重臣錄尚
書事其尚書令左右仆射總機衡而詔命又置中書
監(jiān)令以主之
按宋書百官志太宰一人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
掌邦治為六卿之首秦漢魏不常置晉初依周禮備
置三公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
代之太宰蓋古之太師也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
武王時太公為太師周成王時周公為太師周公薨
畢公代之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
光居焉漢東京又廢獻帝初董卓為太師卓誅又廢
魏世不置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周成王時畢公為太傅漢高后元年初用
王陵
太保一人殷太甲時伊尹為太保周武王時召公為
太保漢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后漢至魏不置晉
初復置焉自太師至太保是為三公論道經邦燮理
陰陽無其人則闕所以訓護人主導以德義者
相國一人漢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蕭何居之罷丞相
何薨曹參代之參薨罷魏齊王以晉景帝為相國晉
惠帝時趙王倫愍帝時南陽王保安帝時宋高祖順
帝時齊王并為相國自魏晉以來非復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殷湯以伊尹為右相仲虺為左相秦悼武
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丞奉相助也悼武王子昭襄王
始以樗里疾為丞相后又置左右丞相漢高帝初置
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
帝二年復置一丞相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漢
東京不復置至獻帝建安十三年復置丞相魏世及
晉初又廢惠帝世趙王倫篡位以梁王彤為丞相永
興元年以成都王為丞相愍帝建興元年以瑯邪
王睿為左丞相南陽王保為右丞相三年以保為相
國睿為丞相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為丞相轉司徒
荀組為太尉以司徒官屬并丞相為留府敦不受成
帝世以王導為丞相罷司徒府以為丞相府導薨罷
丞相復為司徒府
太尉一人自上安下曰尉掌兵事郊祀掌亞獻大喪
則告謚南郊堯時舜為太尉官漢因之武帝建元二
年省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罷大司馬置太尉以代之
靈帝末以劉虞為大司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視濯大喪安梓宮少
昊氏以鳥名官而祝鳩氏為司徒堯時舜為司徒舜
攝帝位命契為司徒契元孫之孫曰微亦為夏司徒
周時司徒為地官掌邦教漢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壽
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掌水土事郊祀掌掃除陳樂器大喪掌將
校復土舜攝帝位以禹為司空契之子曰冥亦為夏
司空殷湯以咎單為司空周時司空為冬官掌邦事
漢西京初不置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為大
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為
大司空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獻帝建安十三
年又罷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慮免不復補
魏初又置司空
大司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馬武曰堯時棄為后稷
兼掌司馬周時司馬為夏官掌邦政項籍以曹咎周
殷并為大司馬漢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
馬始直云司馬議者以漢有軍候千人司馬官故加
大及置司空又以縣道官有獄司空又加大王莽居
攝以漢無小司徒而定司馬司徒司空之號并加大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
黃初二年復置大司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將軍一人凡將軍皆掌征伐周制王立六軍晉獻
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將軍之名起于此也楚懷王遣
三將入關宋義為上將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將軍漢
西京以大司馬冠之漢東京大將軍自為官位在三
司上魏明帝青龍三年晉宣帝自大將軍為太尉然
則大將軍在三司下矣其后又在三司上晉景帝為
大將軍而景帝叔父孚為太尉奏改大將軍在太尉
下后還復舊晉武帝踐阼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
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
顗為司空石苞為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
并置唯無丞相焉有蒼頭字宜祿至漢丞相府每有
所關白到合輒傳呼宜祿以此為常丞相置三長史
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問起居及瘳詔遣
尚書令若光祿大夫賜養(yǎng)牛上尊酒漢景帝三公病
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也魏
武為丞相以來置左右二長史而已漢東京太傅府
置掾屬十人御屬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
自太尉至大將軍車騎驃騎衛(wèi)將軍皆有長史一人
將軍又各置司馬一人太傅不置長史也太尉府置
掾屬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東曹主二千石
長吏遷除事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事奏曹主奏議
事辭曹主辭訟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
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貨幣鹽鐵事倉曹主倉谷事黃合主簿省錄
眾事御屬一人令史二十二人御屬主為公御令史
則有合下記室門下令史其余史闕案掾屬二十四
人自東西曹凡十二曹然則曹各置掾屬一人合二
十四人也司徒置掾屬三十一人御屬一人令史三
十五人司空置掾二十九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一
人司空別有道橋掾其余張減史闕不可得知也漢
東京大將軍驃騎將軍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
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人騎衛(wèi)將軍從事中郎二人
掾屬二十人御屬一人令史二十四人兵曹掾史主
兵事稟假掾史主稟假又置外刺奸主罪法其領兵
外討則營有五部部有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部下
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有屯長一人若不
置校尉則部但有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軍假
候其別營者則為別部司馬其余將軍置以征伐者
府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焉案大將軍
以下置令史御屬者則是同三府也其云掾史者則
是有掾無屬又無令史御屬不同三府也魏初公府
職寮史不備書及晉景帝為大將軍置掾十人西曹
東曹戶曹倉曹賊曹金曹水曹兵曹騎兵各一人則
無屬矣魏咸熙中晉文帝為相國相國府置中衛(wèi)將
軍驍騎將軍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主簿四
人舍人十九人參軍二十二人參戰(zhàn)十一人掾屬三
十三人東曹掾屬各一人西曹屬一人戶曹掾一人
屬二人賊曹掾一人屬二人金曹掾屬各一人兵曹
掾屬各一人騎兵掾二人屬一人車曹掾屬各一人
鎧曹掾屬各一人水曹掾屬各一人集曹掾屬各一
人法曹掾屬各一人奏曹掾屬各一人倉曹屬二人
戎曹屬一人馬曹屬一人媒曹屬一人合為三十三
人散屬九人凡四十二人晉初凡位從公以上置長
史西合東合祭酒西曹東曹掾戶曹倉曹賊曹屬各
一人加兵者又置司馬從事中郎主簿記室督各一
人舍人四人為持節(jié)都督者置參軍六人安平獻王
孚為太宰增掾屬為十人兵凱士營軍刺奸五曹皆
置屬并前為十人也楊駿為太傅增祭酒為四人掾
屬為二十人兵曹分為左右法金田集水戎車馬十
曹皆置屬則為二十人趙王倫為相國置左右長史
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參軍二十人主簿記室督祭酒
各四人掾屬四十人東西曹屬其余十八曹皆置掾
則四十人矣凡諸曹皆置御屬令史學干御屬職錄
事也江左以來諸公置長史倉曹掾戶曹屬東西合
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二人御屬二人令史無定員
領兵者置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參軍無定員加
崇者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掾屬四人則
倉曹增置屬戶曹置掾江左加崇極于此也長史司
馬舍人秦官從事中郎掾屬主簿令史前漢官陳湯
為大將軍王鳳從事中郎是也御屬參軍后漢官孫
堅為車騎參軍事是也本于府主無敬晉世太原孫
楚為大司馬石苞參軍輕慢苞始制施敬祭酒晉官
也漢吳王濞為劉氏祭酒夫祭祀以酒為本長者主
之故以祭酒為稱漢之侍中魏之散騎常侍高功者
并為祭酒焉公府祭酒蓋因其名也長史從事中郎
主吏司馬主將主簿祭酒舍人主合內事參軍掾屬
令史主諸曹事司徒若無公唯省舍人其府常置其
職寮異于余府有左右長史左西曹掾屬各一人余
則同矣余府有公則置無則省晉元帝為鎮(zhèn)東大將
軍及丞相置從事中郎無定員分掌諸曹有錄事中
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其參軍則有諮議參軍二人
主諷議事晉江左初置因軍諮祭酒也宋高祖為諮
議參軍無定員今諸曹則有錄事記室戶曹倉曹中
直兵外兵騎兵長流賊曹刑獄賊曹城局賊曹法曹
田曹水曹鎧曹車曹士曹集右戶墨曹凡十八曹參
軍參軍不署曹者無定員江左初晉元帝鎮(zhèn)東丞相
府有錄事記室東曹西曹度支戶曹法曹金曹倉曹
理曹中兵外兵騎兵典兵兵曹賊曹運曹禁防典賓
鎧曹田曹士曹騎士車曹參軍其東曹西曹度支金
曹理典兵兵曹賊曹運曹禁防典賓騎士軍曹凡十
三曹金闕所余十二曹也其后又有直兵長流刑獄
城局水曹右戶墨曹七曹高祖為相合中兵直兵置
一參軍曹則猶二也今小府不置長流參軍者置禁
防參軍蜀丞相諸葛亮府有行參軍晉太傅司馬越
府又有行參軍兼行參軍后漸加長兼字除拜則為
參軍事府板則為行參軍晉末以來參軍事行參軍
又各有除板板行參軍不則長兼行參軍參軍督護
江左置本皆領營有部曲今則無矣公府長史司馬
秩千石從事中郎六百石東西曹掾四百石他掾三
百石屬二百石
尚書古官也舜攝帝位命龍作納言即其任也周官
司會鄭元云若今尚書矣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
中主發(fā)書故謂之尚書尚猶主也漢初有尚冠尚衣
尚食尚浴尚席尚書謂之六尚戰(zhàn)國時已有尚冠尚
衣之屬矣秦時有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丞至漢初
并隸少府漢東京猶文屬焉古者重武官以善射者
掌事故曰仆射仆射者仆役于射事也秦世有左右
曹諸吏官無職事將軍大夫以下皆得加此官漢武
帝世使左右曹諸吏分平尚書事昭帝即位霍光領
尚書事成帝初王鳳錄尚書事漢東京每帝即位輒
置太傅錄尚書事薨輒省晉康帝世何充讓錄表曰
咸康中分置三錄王導錄其一荀崧陸曄各錄六條
事然則似有二十四條若止有十二條則荀陸各錄
六條導又何所司乎若導總錄荀陸分掌則不得復
云導錄其一也其后每置二錄輒云各掌六條事又
是止有十二條也十二條者不知悉何條晉江右有
四錄則四人參錄也江右張華江左庾亮并經關尚
書七條則亦不知皆何事也后何充解錄又參關尚
書錄尚書職無不總王肅注尚書納于大麓曰堯納
舜于尊顯之官大錄萬機之政也凡重號將軍刺史
皆得命曹授用唯不得施除及加節(jié)宋世祖孝建中
不欲威權外假省錄大明末復置此后或置或省漢
獻帝建安四年以執(zhí)金吾榮合為尚書左仆射衛(wèi)臻
為右仆射二仆射分置自此始也漢成帝建始四年
初置尚書員四人增丞亦為四人曹尚書其一曰常
侍曹主公卿事其二曰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事
其三曰民曹主吏民上書事其四曰客曹主外國夷
狄事光武分二千石曹為二又分客曹為南主客曹
北主客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凡六尚書減二丞唯置
左右二丞而已應劭漢官云尚書令左丞總領綱紀
無所不統(tǒng)仆射右丞掌稟假錢谷三公尚書二人掌
天下歲盡集課吏曹掌選舉齋祠二千石曹掌水火
盜賊詞訟罪法客曹掌羌胡朝會法駕出護駕民曹
掌繕治功作鹽池苑囿吏曹任舉多得超遷則漢末
曹名及職司又與光武時異也魏世有吏部左民民
曹五兵度支五曹尚書晉初有吏部三公客曹駕部
屯田度支六曹尚書武帝咸寧二年為駕部尚書四
年又置太康中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
尚書惠帝世又有右民尚書尚書止于六曹不知此
時省何曹也江左則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合
為五曹尚書宋高祖初又增都官尚書若有右仆射
則不置祠部尚書世祖大明二年置二吏部尚書五
兵尚書后還置一吏部尚書順帝升明元年又置五
兵尚書
尚書令任總機衡仆射尚書分領諸曹左仆射領殿
中主客二曹吏部尚書領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
祠部尚書領祠部儀曹二曹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
倉部起部四曹左民尚書領左民駕部二曹都官尚
書領都官水部庫部功部四曹五兵尚書領中兵外
兵二曹昔有騎兵別兵都兵故謂之五兵也五尚書
二仆射一令謂之八坐若營宗廟宮室則置起部尚
書事畢省
中書令一人
中書舍人一人
中書侍郎四人
中書通事舍人四人漢武帝游后廷始使宦者典尚
書事謂之中書謁者置令仆射元帝時令弘恭仆射
石顯秉勢用事權傾內外成帝改中書謁者令曰中
謁者令罷謁者漢東京省中謁者令而有中官謁者
令非其職也魏武帝為王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又
其任也文帝黃初初改為中書令又置監(jiān)及通事郎
次黃門郎黃門郎已署事過通事乃奉以入為帝省
讀書可晉改曰中書侍郎員四人晉江左初改中書
侍郎曰通事郎尋復為中書侍郎晉初置舍人一人
通事一人江左初合舍人通事謂之通事舍人掌呈
奏案章后省通事中書差侍郎一人直西省又掌詔
命宋初又置通事舍人而侍郎之任輕矣舍人直閣
內隸中書其下有主事本用武官宋改用文吏
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第一
品尚書令仆射尚書中書監(jiān)令第三品
武帝永初三年遺詔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
母后不煩臨朝
按宋書武帝本紀永初三年夏五月上疾甚為手詔
曰朝廷不須復有別府宰相帶揚州可置甲士千人
若大臣中任要宜有爪牙以備不祥人者可以臺見
隊給之有征討悉配以臺見軍隊行還復舊后世若
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煩臨朝
南齊
南齊以國相太宰大司馬大將軍皆為公為贈官置
太傅及太尉司徒司空主國家大政有長史主簿祭
酒令史之屬而尚書令仆射專總諸曹
按南齊書百官志國相 蕭曹以來為人臣極位宋
孝建用南譙王義宣至齊不用人以為贈不列官
太宰 宋大明用江夏王義恭以后無人齊以為贈
太傅 太師太保太傅周舊官漢末董卓為太師晉
惠帝初衛(wèi)瓘為太保自后無太師而太保為贈齊唯
置太傅
大司馬 大將軍 宋元嘉用彭城王義康后無人
齊以為贈
太尉 司徒 司空 三公舊為通官司徒府領天
下州郡名數(shù)戶口簿籍雖無常置左右長史左西掾
屬主簿祭酒令史以下晉世王導為司徒右長史于
寶撰立官府職儀已具
錄尚書 尚書令 總領尚書臺二十曹為內臺主
行遇諸王以下皆禁駐左右仆射分道無令左仆射
為臺主與令同
左仆射 領殿中主客二曹事諸曹郊廟園陵車駕
行幸朝儀臺內非違文官舉補滿敘疾假事其諸吉
慶瑞應眾賀災異賊發(fā)眾變臨軒崇拜改號格制
官銓選凡諸除署功論封爵貶黜八議疑讞通關案
則左仆射主右仆射次經維是黃案左仆射右仆射
署朱符見字經都丞竟右仆射橫畫成目左仆射畫
令畫右官闕則以次并畫若無左右則直置仆射在
其中間總左右事
梁
梁制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將軍大司馬太尉司徒
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皆為公主國家大政尚書省置
令仆射以佐萬機中書省又置監(jiān)令以出納帝命
按隋書百官志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齊之舊
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將軍大司馬太尉司徒司
空開府儀同三司等官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
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
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其司徒則有左右二長
史又增置左西掾一人自余僚佐同于二府有公則
置無則省而司徒無公唯省舍人余官常置開府儀
同三司位次三公諸將軍左右光祿大夫優(yōu)者則加
之同三公置官屬
尚書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
左戶都官五兵等六尚書左右丞各一人吏部刪定
三公比部祠部儀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倉部
左戶駕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庫部功論中兵外兵
騎兵等郎二十三人令史百二十人書令史百三十
人
尚書掌出納王命敷奏萬機令總統(tǒng)之仆射副令又
與尚書分領諸曹令闕則左仆射為主其祠部尚書
多不置以右仆射主之若左右仆射并闕則置尚書
仆射以掌左事置祠部尚書以掌右事然則尚書仆
射祠部尚書不恒置矣又有起部尚書營宗廟宮室
則權置之事畢則省以其事分屬都官左戶二尚書
左右丞各一人佐令仆射知省事左掌臺內分職儀
禁令報人章督錄近道文書章表奏事糾諸不法右
掌臺內藏及廬舍凡諸器用之物督錄遠道文書章
表奏事凡諸尚書文書詣中書省者密事皆以挈囊
盛之封以左丞印
中書省置監(jiān)令各一人掌出內帝命侍郎四人高功
者一人主省內事又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員及
置令史以承其事通事舍人舊入直合內梁用人殊
重簡以才能不限資地多以他官兼領其后除通事
直日中書舍人
武帝大同六年詔尚書中有疑事先于朝堂參議然
后啟聞
按梁書武帝本紀大同六年秋八月辛未詔曰經國
有體必詢諸朝所以尚書置令仆丞郎旦旦上朝以
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后奏聞頃者不爾每有疑事倚
立求決古人有云主非堯舜何得發(fā)言便是故放勛
之圣猶咨四岳重華之睿亦待多士豈寡德所能獨
斷自今尚書中有疑事前于朝堂參議然后啟聞不
得習常其軍機要切前須諮審自依舊典
陳
陳置相國列丞相上以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
大將軍為贈官其政事一歸中書省而以舍人分領
之
按隋書百官志陳承梁皆循其制官而又置相國位
列丞相上井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并
以為贈官
中書省有中書舍人五人領主事十人書吏二百人
書吏不足并取助書分掌二十一局事各當尚書諸
曹并為上司總國內機要而尚書唯聽受而已被委
此官多擅威勢
北魏
明元帝神瑞元年置八大人官總理萬機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神瑞元年春
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屬官總理萬機故世號八
公云
太武帝神元年置左右仆射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神元年三
月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諸曹尚書十余人各居別寺
太平真君五年以皇太子總百揆而穆壽等輔之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壬寅皇
太子始總百揆侍中中書監(jiān)宜都王穆壽司徒東郡
公崔浩侍中廣平公張黎侍中建興公古弼輔太子
以決庶政 按官氏志真君五年正月侍中中書監(jiān)
宜都王穆壽司徒東郡公崔浩侍中廣平公張黎輔
政置通事四人
孝文帝太和 年議定三師二大三公及尚書中書
階品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太和中高祖
詔群僚議定百官著于令
三師上公
太師
太傅
太保
二大
大司馬
大將軍
右第一品上
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
右第一品中
諸開府
儀同三司
都督中外諸軍事
特進
三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二將軍加大
者位在三司上
衛(wèi)將軍
加大者次
儀同三司
右第一品下
尚書令
右從第一品上
中書監(jiān)
左右光祿大夫
尚書左仆射
尚書右仆射
右從第一品中
中書令
右第二品中
舊制有大將軍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正光已
后天下多事勛賢并軌乃俱置之
孝莊帝永安 年增置大丞相大將軍及太宰府佐
吏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孝莊初以爾
朱榮有扶翼之功拜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又拜
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增佐吏又以太尉上黨王天穆
為太宰增佐吏
前廢帝普泰元年秋七月庚寅以侍中太保開府尚
書令爾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
按魏書前廢帝本紀云云
北齊
北齊循魏制設三師二大三公掌國家大政皆開府
置僚屬尚書省設令仆射統(tǒng)諸尚書中書省司王言
兼司進御音樂
按隋書百官志后齊制官多循后魏置太師太傅太
保是為三師擬古上公非勛德崇者不居次有大司
馬大將軍是為二大并典司武事次置太尉司徒司
空是為三公三師二大三公府三門當中開黃合設
內屏各置長史司馬諮議參軍從事中郎掾屬主簿
錄事功曹記室戶曹金曹中兵外兵騎兵長流城局
刑獄等參軍事東西合祭酒及參軍事法墨田水鎧
集士等曹行參軍兼左戶右戶行參軍長兼行參軍
參軍督護等員司徒則加有左右長史三公下次有
儀同三司加開府者亦置長史已下官屬而減記室
倉城局田水鎧士等七曹各一人其品亦每官下三
府一階三師二大置佐史則同太尉府干明中又置
丞相河清中分為左右亦各置府僚云
尚書省置令仆射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等
六尚書又有錄尚書一人位在令上掌與令同但不
糾察令則彈糾見事與御史中丞更相廉察仆射職
為執(zhí)法置二則為左右仆射皆與令同左糾彈而右
不糾彈錄令仆射總理六尚書事謂之都省其屬官
左丞右丞各一人并都令史八人共掌其事其六尚
書分統(tǒng)列曹吏部統(tǒng)吏部考功主爵三曹殿中統(tǒng)殿
中儀曹三公駕部四曹祠部統(tǒng)祠部主客虞曹屯田
起部五曹祠部無尚書則右仆射攝五兵統(tǒng)左中兵
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五曹都官統(tǒng)都官二千
石比部水部膳部五曹度支統(tǒng)度支倉部左戶右戶
金部庫部六曹凡二十八曹吏部三公郎中各二人
余并一人凡三十郎中吏部儀曹三公虞曹都官二
千石比部左戶各量事置掌故主事員
注
左丞掌吏部考功主爵殿中儀曹三公祠部主
客左右中兵左右外兵都官二千石度支左右戶
十七曹并彈糾見事又主管轄臺中有違失者兼
糾駁之右丞掌駕部虞曹屯田起部都兵比部水
部膳部倉部金部庫部十一曹亦管轄臺中又主
凡諸用度雜物脂燈筆墨幃帳唯不彈糾余悉與
左同吏部曹掌崇選補等事考功曹掌考第及
秀孝貢士等事主爵曹掌封爵等事殿中曹掌駕
行百官留守名帳宮殿禁衛(wèi)供御衣倉等事儀曹
掌吉兇禮制事三公曹掌五時讀時令諸曹囚帳
斷罪赦日建金雞等事駕部曹掌車輿牛馬廄牧
等事祠部曹掌祠部醫(yī)藥死喪贈賜等事主客曹
掌諸蕃雜客等事虞曹掌地圖山川遠近園囿田
獵殽膳雜味等事屯田曹掌籍田諸州屯田等事
起部曹掌諸興造工匠等事左中兵曹掌諸郡督
告身諸宿衛(wèi)官等事右中兵曹掌畿內丁帳事力
蕃兵等事左外兵曹掌河南及潼關巴東諸州丁
帳及發(fā)召征兵等事右外兵曹掌河北及潼關巴
西諸州所典與左外同都兵曹掌鼓吹太樂雜戶
等事都官曹掌畿內非違得失事二千石曹掌畿
外得失等事比部曹掌詔書律令勾檢等事水部
曹掌舟船津梁公私水事膳部曹掌侍官百司禮
食殽饌等事度支曹掌計會凡軍國損益事役糧
廩等事倉部曹掌諸倉帳出入等事左戶曹掌天
下計帳戶籍等事右戶曹掌天下公私田宅租調
等事金部曹掌權衡量度內外諸庫藏文帳等事
庫部曹掌凡是戎仗器用所須事
中書省管司王言及司進御之音樂監(jiān)令各一人侍
郎四人并司伶官西涼部直長伶官西涼四部伶官
龜茲四部伶官清商部直長伶官清商四部又領舍
人省中書舍人主書各十人
注
舍人省掌署行下宣旨勞問
周
北周法周官之制置三公三孤至宣帝又特置四輔
之官
按隋書百官志周太祖初據關內官名未改魏號及
方隅初定改創(chuàng)章程命尚書令盧辯遠師周之建職
置三公三孤以為論道之官次置六卿以分司庶務
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訖于周末多有更改并具
盧傳
按周書盧辯傳辯所述六官太祖以魏恭帝三年始
命行之自茲厥后世有損益宣帝嗣位初置四輔官
及六府諸司
宣帝大象元年以越王盛等為四輪官
按周書宣帝本紀大象元年春正月癸巳初置四輔
官以上柱國大冢宰越王盛為大前疑相州總管蜀
國公尉遲回為大右弼申國公李穆為大左輔大司
馬隋國公楊堅為大后丞
大象二年靜帝初置左右大丞相后去左右號專設
大丞相
按周書靜帝本紀大象二年夏五月己酉宣帝崩帝
入居天臺柱國漢王贊為上柱國右大丞相上柱國
揚州總管隋國公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帝居諒
暗百官總己以聽于左大丞相秋九月壬子丞相去
左右之號隋公楊堅為大丞相
隋
隋制三師不置府僚三公蒞尚書省總眾務尚書省
設令仆射以總六尚書門下省設納言內史省置監(jiān)
令各帥其屬
按隋書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等省
三師不主事不置府僚蓋與天子坐而論道者也
三公參議國之大事依后齊置府僚無其人則闕祭
祀則太尉亞獻司徒奉俎司空行掃除其位多曠皆
攝行事尋省府及僚佐置公則坐于尚書都省朝之
眾務總歸于臺閣
尚書省事無不總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總吏部禮
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曹事是為八座屬官左
右丞各一人都事八人分司管轄吏部尚書統(tǒng)吏部
侍郎二人主爵侍郎一人司勛侍郎二人考功侍郎
一人禮部尚書統(tǒng)禮部祠部侍郎各一人主客膳部
侍郎各二人兵部尚書統(tǒng)兵部職方侍郎各二人駕
部庫部侍郎各一人都官尚書統(tǒng)都官侍郎二人刑
部比部侍郎各一人司門侍郎二人度支尚書統(tǒng)度
支戶部侍郎各二人金部倉部侍郎各一人工部尚
書統(tǒng)工部屯田侍郎各二人虞部水部侍郎各一人
凡三十六侍郎分司曹務直宿禁省如漢之制
門下省納言二人給事黃門侍郎四人錄事通事令
史各六人又有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各四人諫
議大夫七人騎侍郎四人員外散騎常侍六人通
直散騎侍郎四人并掌部從朝直又有給事二十人
員外散騎侍郎二十人奉朝請四十人并掌同散騎
常侍等兼出使勞問統(tǒng)城門尚食尚藥符璽御府殿
內等六局城門局校尉二人直長四人尚食局典御
二人直長四人食醫(yī)四人尚藥局典御二人侍御醫(yī)
直長各四人醫(yī)師四十人符璽御府殿內局監(jiān)各二
人直長各四人
內史省置監(jiān)令各一人尋廢監(jiān)置令二人侍郎四人
舍人八人通事舍人十六人主書十人錄事四人
文帝開皇三年詔尚書仆射左右分掌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開皇三年四月
詔尚書左仆射掌判吏部禮部兵部三尚書事御史
糾不當者兼糾彈之尚書右仆射掌判都官度支工
部三尚書事
煬帝大業(yè)三年廢三師官而門下尚書內史并從改
易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廢三師特進分門下太仆二司取殿
內監(jiān)名以為殿內省并尚書門下內史秘書以為五
省尚書省六曹各侍郎一人以貳尚書之職又增左
右丞階與六侍郎并正四品諸曹侍郎并改為郎又
改吏部為選部郎戶部為人部郎禮部為儀曹郎兵
部為兵曹郎刑部為憲部郎工部為起部郎以異六
侍郎之名廢諸司員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為二
員都司郎各一人品同曹郎掌都事之職以都事為
正八品分隸六尚書諸司主事并去令史之名其令
史隨曹閑劇而置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滿十者亦
置一人其余四省三臺亦皆曰令史后又改主客郎
為司蕃郎尋又每減一郎置承務郎一人同員外郎
之職內史省減侍郎員為二人減內史舍人員為四
人加置起居舍人員二人次舍人下改通事舍人員
為謁者臺職減主書員置四人
大業(yè)十二年改內史為內書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唐
唐三公三師不常設尚書省設左右仆射左右丞佐
之門下省設侍中門下侍郎佐之中書省設中書令
中書侍郎佐之皆掌國家大政后乃稱中書門下平
章事或稱大學士而節(jié)度使及鹽鐵轉運太清宮延
資庫使皆兼領之
按唐書百官志三師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是
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為三公皆正一品
三師天子所師法無所總職非其人則闕三公佐天
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tǒng)親王拜者不親事祭祀
闕則攝
注
隋廢三師貞觀十一年復置與三公皆不設官
屬
尚書省尚書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領百官其屬有六
尚書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
刑部六曰工部庶務皆會決焉
注
六尚書兵部吏部為前行刑部戶部為中行工
部禮部為后行行總四司以本行為頭司余為子
司
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一曰制二曰三曰冊天子
用之四曰令皇太子用之五曰教親王公主用之六
曰符省下于州州下于縣縣下于鄉(xiāng)下之達上其制
有六一曰表二曰狀三曰箋四曰啟五曰辭六曰牒
諸司相質其制有三一曰關二曰刺三曰移凡授內
外百司之事皆印其發(fā)日為程一曰受二曰報諸州
計奏達京師以事大小多少為之節(jié)凡符移關牒必
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決者皆上尚書省凡制
計奏之數(shù)省符宣告之節(jié)以歲終為斷
注
龍朔二年改尚書省曰中臺廢尚書令尚書曰
太常伯侍郎曰少常伯光宅元年改尚書省曰文
昌臺俄曰文昌都省垂拱元年曰都臺長安三年
曰中臺
左右仆射各一人從二品掌統(tǒng)理六官為令之貳令
闕則總省事劾御史不當者
注
龍朔二年改左右仆射曰左右匡政光宅元年
曰文昌左右相開元元年曰左右丞相天寶元年
復
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辨六官
之儀正省內劾御史舉不當者吏部戶部禮部左
丞總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總焉郎中各一人從五
品上員外郎各一人從六品上掌付諸司之務舉稽
違署符目知宿直為丞之貳以都事受事發(fā)辰察稽
失監(jiān)印給紙筆以主事令史書令史署覆文案出符
目以亭長啟閉傳禁約以掌固守當倉庫及陳設諸
司皆如之
注
隋尚書省諸司郎及承務郎各一人而廢左右
司武德三年改諸司郎為郎中承務郎為員外郎
貞觀元年復置左右司郎中龍朔元年改左右丞
曰左右肅機郎中曰左右承務諸司郎中曰大夫
永昌元年復置員外郎神龍元年省明年復置初
有驲驛百人掌乘傳送符后廢
都事各六人從七品上主事各六人從八品下吏部
考功禮部主書皆如之諸司主事從九品上
注
有令史各十八人書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長各
六人掌固各十四人
門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
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下之通上其制
有六一曰奏鈔以支度國用授六品以下官斷流以
下罪及除免官用之二曰奏彈三曰露布四曰議五
曰表六曰狀自露布以上乃審其余覆奏畫制可而
授尚書省行幸則負寶以從版奏中嚴外辦還宮則
請降輅解嚴皇帝齋則請就齋室將奠則奉玉幣盥
則奉匜取盤酌罍水贊洗酌泛齊受虛爵進福酒皆
左右其儀饗宗廟進瓚而贊酌郁酒既祼贊酌醴齊
籍田則奉耒四夷朝見則承詔勞問臨軒命使冊皇
后皇太子則承詔降宣命慰問聘召則封題發(fā)驛
遣使則給魚符凡官爵廢置刑政損益授之史官既
書復其記注職事官六品以下進擬則審其稱否
而進退之
注
武德元年改侍內曰納言三年曰侍中龍朔二
年改門下省曰東臺侍中曰左相武后光宅元年
曰納言垂拱元年改門下省曰鸞臺開元元年曰
黃門省侍中曰監(jiān)天寶元年曰左相
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大祭祀則從
盥則奉巾既帨奠巾奉匏爵贊獻元日冬至奏天下
祥瑞侍中闕則封符券給傳驛
注
龍朔二年改黃門侍郎曰東臺侍郎武后垂拱
元年曰鸞臺侍郎天寶元年曰門下侍郎干元元
年曰黃門侍郎大歷二年復舊
中書省中書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執(zhí)大政而總
判省事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冊書立皇后皇太子
封諸王臨軒冊命則用之二曰制書大賞罰赦宥慮
囚大除授則用之三曰慰勞制書勉贊勞則用之
四曰發(fā)廢置州縣增減官吏發(fā)兵除免官爵授六
品以上官則用之五曰旨百官奏請施行則用之
六曰論事書戒約臣下則用之七曰牒隨事承
制不易于舊則用之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大祭祀
則相禮親征纂嚴則戒飭百官臨軒冊命則讀冊若
命于朝則宣授而已冊太子則授璽綬凡制詔文章
獻納以授記事之官
注
武德三年改內書省曰中書省內書令曰中書
令龍朔元年改中書省曰西臺中書令曰右相光
宅元年改中書曰鳳閣中書令曰內史開元元年
改中書省曰紫微省中書令曰紫微令天寶元年
曰右相至大歷五年紫微侍郎乃復為中書侍郎
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令之職朝廷大政參議焉臨
軒冊命為使則持冊書授之四夷來朝則受其表疏
而奏之獻贄幣則受以付有司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進奏參議表章凡詔旨制
璽書冊命皆起草進畫既下則署行其禁有四一
曰漏泄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制既行有
誤則奏改之大朝會諸方起居則受其表狀大捷祥
瑞百寮表賀亦如之冊命大臣則使持節(jié)讀冊命將
帥有功及大賓客則勞問與給事中及御史三司鞫
冤滯百司奏議考課皆預裁焉以久次者一人為閣
老判本省雜事又一人知制誥顓進畫給食于政事
堂其余分署制敕以六員分押尚書六曹佐宰相判
案同署乃奏唯樞密遷授不預姚崇為紫微令奏大
事舍人為商量狀與本狀皆下紫微令判二狀之是
否然后乃奏開元初以它官掌詔敕策命謂之兼知
制誥肅宗即位又以它官知中書舍人事兵興急于
權便政去臺閣決遣顓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復押六
曹之奏會昌末宰相李德裕建議臺閣常務州縣奏
請復以舍人平處可否先是知制誥率用前行正郎
宣宗時選尚書郎為之主書四人從七品上主事四
人從八品下
注
有令史二十三人書令史五十人能書四人蕃
書譯語十人乘驛二十人傳制十人亭長十八人
掌固二十四人裝制敕匠一人修補制敕匠五十
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然自漢
以來位號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
職也其后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
由是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
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
魏征以秘書監(jiān)參預朝政其后或曰參議得失參知
政事之類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貞觀八年仆射李
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
事而平章事之名蓋起于此其后李績以太子詹事
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
名蓋起于此然二名不專用而他官居職者猶假他
名如故自高宗已后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
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其后改
易官名而張文瓘以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同三
品入銜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
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入銜
自待舉等始自是以后終唐之世不能改初三省長
官議事于門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遷中
書令乃徙政事堂于中書省開元中張說為相又改
政事堂號中書門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
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
眾務焉宰相事無不統(tǒng)故不以一職名官自開元以
后常以領他職實欲重其事而反輕宰相之體故時
方用兵則為節(jié)度使時崇儒學則為大學士時急財
用則為鹽鐵轉運使又其甚則為延資庫使至于國
史太清宮之類其名頗多皆不足取法故不著其詳
太宗貞觀元年敕侍中朝堂受訟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元年五月癸丑敕中書令侍
中朝堂受訟辭有陳事者悉上封
元宗開元元年十一月庚寅改門下省為黃門省侍
中為監(jiān)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遼
遼設北南二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而北南二
大王院各有太師太保司徒司空之官大于越則居
宰相上無職掌而尊同三公后設南面官又有丞相
三省等職
按遼史百官志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皇族
四帳世預其選
北府左宰相
北府右宰相
總知軍國事
知國事
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國舅五帳世預其選
南府左宰相
南府右宰相
總知軍國事
知國事
北大王院分掌部族軍民之政
北院大王初名迭剌部夷離堇太祖分北南院太宗
會同元年改夷離堇為大王
知北院大王事
北院太師
北院太保
北院司徒
北院司空
南大王院分掌部族軍民之政
南面大王
知南院大王事
南院太師
南院太保天慶八年省南院太保
南院司徒
南院司空
大于越府大于越無職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
者不授遼國尊官猶南面之有三公太祖以遙輦氏
于越受禪終遼之世以于越得重名者三人耶律曷
魯屋質仁先謂之三于越
契丹國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元宗
置經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后習聞河北藩鎮(zhèn)受唐
官名于是太師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太祖因之
大同元年世宗始置北院樞密使明年世宗以高勛
為南院樞密則樞密之設蓋自太宗入汴始矣天祿
四年建政事省于是南面官僚可得而書其始漢人
樞密院兼尚書省吏兵刑有承旨戶工有主事中書
省兼禮部別有戶部使司以營州之地加幽冀之半
用是適足矣中葉彌文耶律楊六為太傅知有三師
矣忽古質為太尉知有三公矣于韓古得為常侍劉
涇為禮部尚書知有門下尚書省矣庫部虞部倉部
員外出使則知備郎官列宿之員矣
南面朝官 遼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
乃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jiān)諸衛(wèi)東宮
之官誠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徠中國之人也
三師府本名三公漢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
故稱三師
太師穆宗應歷三年見太師唐骨德
太傅太宗會同元年命馮道守太傅
太保會同元年劉煦守太保掌印耶律乙辛重熙中
掌太保印
少師耶律資忠傳見少師蕭把哥
少傅
少保
三公府先漢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漢更名大司徒
大司馬大司空唐太尉司徒司空又名三司
太尉太宗天顯十一年見太尉趙思溫
司徒世宗天祿元年見司徒劃設
司空圣宗統(tǒng)和三十年見司空邢抱質
中書省初名政事省太祖置官世宗天祿四年建政
事省興宗重熙十三年改中書省
中書令韓延徽太祖時為政事令韓知古天顯初為
中書令會同五年又見政事令趙延壽
大丞相太宗大同元年見大丞相趙延壽
左丞相圣宗太平四年見左丞相張儉
右丞相圣宗開泰元年見右丞相馬保忠
知中書省事蕭孝友興宗重熙十年知中書省事
中書侍郎韓資讓壽隆初為中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祖加王都同政事門下平章
事太宗大同元年見平章事張礪
參知政事圣宗統(tǒng)和十二年見參知政事邢抱樸
門下省
侍中趙思忠太宗會同中為侍中
門下侍郎楊晢清寧初為門下侍郎
尚書省太祖嘗置左右尚書
尚書令蕭思溫景宗保寧初為尚書令
左仆射太祖初康默記為左尚書三年見左仆射韓
知古
右仆射太宗會同元年見右仆射烈朿
南面京官 遼有五京上京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
有之余四京隨宜設官為制不一
三京宰相府職總目
左相
右相
左平章政事
右平章政事
東京宰相府圣宗統(tǒng)和元年詔三京左右相左右平
章事
中京宰相府
南京宰相府
太祖四年秋七月戊子朔以后兄蕭敵魯為北府宰
相后族為相自此始
按遼史太祖本紀云云
神冊六年初以宗室為南宰相
按遼史太祖本紀神冊六年春正月丙午以皇弟蘇
為南府宰相南府宰相自諸弟構亂府之名族多罹
其禍故其位久虛以鋤得部轄得里只里古攝之府
中數(shù)請擇任宗室上以舊制不可輒變請不已乃告
于宗廟而后授之宗室為南府宰相自此始
天贊元年分迭剌部為二院各設夷離堇以掌之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贊元年冬十月分迭剌部為二
院斜涅赤為北院夷離堇綰思為南院夷離堇 按
百官志初太祖分迭剌夷離等二大王謂之北南院
宰相
太宗會同元年冬十一月升北南二院夷離堇為王
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興宗重熙二十一年召宰臣坐論治道
按遼史興宗本紀重熙二十一年秋七月甲辰朔召
北府宰相蕭塔烈葛南府宰相漢王貼不南院樞密
使蕭革知北院樞密使事仁先等坐論古今治道
道宗清寧二年夏六月辛未罷史官預聞朝議俾問
宰相而后書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道宗大安二年秋九月辛巳召南府宰相議國政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公輔部匯考三
宋
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以太尉司徒司
空為三公后以三師為三公罷舊三公更依周官立
三少其門下省有侍中中書省有令皆侍郎貳之尚
書省有令以仆射丞貳之后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行侍中之職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而
仆射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郎又改參知政事
或以仆射為太宰少宰又為左右丞相歷代更制不
一
按宋史職官志三師三公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
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宰相親王使相
加官其特拜者不預政事皆赴于尚書省凡除授則
自司徒遷太保自太傅遷太尉檢校官亦如之太尉
舊在三師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
若宰臣官至仆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
司徒則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師則為異數(shù)自趙普
以開國元勛文彥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雖太傅
王旦司徒呂夷簡各任宰相三十年止以太尉致仕
熙寧二年富弼除守司空兼侍中平章事辭司空侍
中三年曾公亮除守司空檢校太師兼侍中以兩朝
定策之功辭相位也六年文彥博除守司徒兼侍中
九年彥博除守太保兼侍中辭太保元豐三年以曹
佾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中書令九月詔檢校官除三
公三師外并罷又以文彥博落兼侍中除守太尉富
弼守司徒皆錄定策之功也六年彥博守太師致仕
八年王安石守司空曹佾守太保元佑元年文彥博
落致仕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呂公著守司空同平章
軍國重事崇寧三年蔡京授司空行尚書左仆射大
觀元年蔡京為太尉二年為太師政和二年京落致
仕依前太師三日一至都堂治事九月詔以太師太
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為三師古無此稱合依三代
為三公為真相之任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太尉秦
主兵之任皆非三公并宜罷之仍考周制立三孤少
師少傅少保亦稱三少為三次相之任至是京始以
三公任真相三公自國初以來未嘗備官獨宣和末
三公至十八人三少不計也太師三人蔡京童貫鄭
紳太傅四人王黼燕王俁越王偲鄆王楷太保十一
人蔡攸肅王樞至儀王渡江后秦檜為太師張俊
韓世忠為太傅劉光世為太保干道初楊沂中吳璘
并為太傅紹熙初史浩為太師嗣秀王為太保自紹
熙后三公未嘗備官其后韓冑史彌遠賈似道專
政皆至太師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
無不統(tǒng)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為真相之任無常員
有二人則分日知印以承即以上至三師為之其上
相為昭文館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其次為集賢殿大學
士或置三相則昭文集賢二學士并監(jiān)修國史各除
唐以來三大館皆宰臣兼故仍其制國初范質昭文
學士王溥監(jiān)修國史魏仁浦集賢學士此為三相例
也神宗新官制于三省置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以官
高不除人而以尚書令之貳左右仆射為宰相左仆
射兼門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職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以行中書令之職政和中改左右仆射為太宰少宰
乃兼兩省侍郎靖康中復改為左右仆射建炎三年
呂頤浩請參酌三省之制左右仆射并加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門下中書二侍郎并改為參知政事廢尚
書左右丞從之干道八年詔尚書左右仆射可依漢
制改為左右丞相詳定敕令所言近承詔旨改左右
仆射為左右丞相令刪去侍中中書尚書令以左右
丞相充緣舊左右仆射非三省長官故為從一品今
左右丞相系充侍中中書尚書令之位即合為正一
品從之丞相官以大中大夫以上充
平章軍國重事元佑中置以文彥博太師呂公著守
司空相繼為之序宰臣上所以處老臣碩德特命以
寵之也故或稱平章軍國重事或稱同平章軍國事
五日或兩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其后蔡京王黼
以太師總三省事三日一朝赴都堂治事開禧元年
韓胄拜平章討論典禮乃以平章軍國事為名蓋
省重事則所預者廣去同字則所任者專邊事起乃
命一日一朝省印亦歸其第宰相不復知印其后賈
似道專權竊位日久尊寵日隆位皆在丞相上
使相親王樞密使留守節(jié)度使兼侍中中書令同平
章事者皆謂之使相不預政事不書敕惟宣敕除授
者敕尾存其銜而已干道二年范質等三相皆罷以
趙普同平章事李崇矩樞密使命下無宰相書敕使
問翰林陶谷谷謂自昔輔相未嘗虛位惟唐太和中
甘露事數(shù)日無宰相時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制書
今尚書亦南省長官可以書敕竇儀曰谷之所陳非
承平令典今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
可書敕從之
參知政事掌副宰相毗大政參庶務干德二年置以
樞密直學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呂余慶并本官參知
政事先是已命趙普為相欲置之副而難其名稱以
問翰林學士陶榖曰下宰相一等有何官對曰唐有
參知機務參知政事故以命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
不升政事堂殿廷別設專位敕尾著銜降宰相月俸
雜給半之未欲與普齊也開寶六年始詔居正余慶
于都堂與宰相同議政事至道元年詔宰相與參政
輪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齊銜行則并馬自寇準
始以后不易元豐新官制廢參知政事置門下中書
二侍郎尚書左右丞以代其任建炎三年以復門下
中書侍郎為參知政事而省左右丞干道八年改左
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其參知政事如故以中大夫以
上常除二員或一員嘉泰三年始除三員故事丞
相謁告參預不能進擬惟丞相未除則輪日當筆然
多不逾年少僅旬月淳熙初葉衡罷相龔茂良行相
事近三年亦刱見也
門下省受天下之成事審命令駁正違失受發(fā)通進
奏狀進請寶印凡中書省畫黃錄黃樞密院錄白畫
旨則留為底及尚書省六部所上有法式事皆奏覆
審駁之給事中讀侍郎省侍中審進入被旨畫聞則
授之尚書省樞密院即有舛誤應舉駁者大則論列
小則改正凡文書自內降者著之籍章奏至則受而
通進俟頒降分送所隸官司凡吏部擬六品以下職
事官則給事中校其仕歷功狀侍郎侍中引驗審察
非其人則論奏凡遷改爵秩加敘勛封四選擬法奏
鈔之事有舛誤退送尚書省覆刑部大理寺所斷獄
審其輕重枉直不當罪則以法駁正之國初循舊制
以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職復用兩制官一員
判門下省事官制行始厘正焉凡官十有一侍中侍
郎左散騎常侍各一人給事中四人左諫議大夫起
居郎左司諫左正言各一人先是中書人吏分掌五
房曰孔目房吏房戶房兵禮房刑房又有主事勾銷
二房至是厘中書為三省分兵與禮為六房各因其
省之事而增益之門下凡分房十曰吏房曰戶房曰
禮房曰兵房曰刑房曰工房皆視其房之名而主行
尚書省六曹二十四司所上之事曰開拆房曰章奏
房曰制敕庫房亦皆視其名而受遣文書表狀與供
閱敕令格式擬官爵封勛之類惟班簿本省雜務則
歸吏房吏四十有九錄事主事各三人令史六人書
令史十有八人守當官十有九人而外省吏十有九
人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守當官六人守闕守當官
十人元豐八年以門下中書外省為后省門下外省
復置催驅房元佑三年詔吏部注通判赴門下引驗
應省臺寺監(jiān)諸司人吏四分減一復置點檢房四年
又別立吏額紹圣二年守闕守當官門下中書省各
以百人尚書省百五十人為額四年三省吏員并依
元豐七年額
侍中掌佐天子議大政審中外出納之事大祭祀則
版奏中嚴外辦導輿輅詔升降之節(jié)皇帝齋則請就
齋室大朝會則承旨宣制告成禮祭祀亦如之冊后
則奉寶以授司徒國朝以秩高罕除自建隆至熙寧
真拜侍中纔五人雖有用他官兼領而實不任其事
官制行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職別置侍郎
以佐之南渡后置左右丞相省侍中不置
侍郎掌貳侍中之職省中外出納之事大祭祀則前
導輿輅詔進止大朝賀則授表以奏祥瑞冊后則奉
節(jié)及寶位與知樞密院同知樞密院中書侍郎尚書
左右丞為執(zhí)政官南渡后復置參知政事省門下侍
郎不置
左散騎常侍 左諫議大夫 左司諫 左正言同
掌規(guī)諫諷諭凡朝政闕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
省至百司事有違失皆得諫正國初雖置諫院知院
官凡六人以司諫正言充職而他官領者謂之知諫
院正言司諫亦有領他職而不預諫諍者官制行始
皆正名元豐八年諫議大夫孫覺言據官制格目諫
官之職發(fā)令今舉事有不便于時不合于道大則廷
議小則上封若賢良之遺滯于下忠孝之不聞于上
則以事狀論薦乞依此以修舉職事八月門下省言
諫議大夫司諫正直合通為一詔并從之十月詔仿
六典置諫官員元佑元年二月詔諫官雖不同省許
二人同上殿后又從司諫虞策之請如獨員許與臺
官同對九月左右正言久闕侍御史王巖叟言國家
仿近古之制諫官六員方之先王已自為少望詔補
足無令久空職十月司諫王覿言自今中書舍人闕
勿以諫官兼權從之十一月巖叟又言近降圣旨兩
省諫官各令出入異戶勿與給事中中書舍人通實
欲限隔諫官不使在政事之地恐知本末數(shù)論列爾
尋詔諫官直舍仍舊八年詔執(zhí)政親戚不除諫官建
中靖國元年言者謂諫官論事惟憑詢訪而百司之
事六曹所報外皆不得其詳遂詔諫官案計關臺察
給事中四人分治六房掌讀中外出納及判后省之
事若政令有失當除授非其人則論奏而駁正之凡
章奏日錄目以進考其稽違而糾治之故事詔旨皆
付銀臺司封駁官制行給事中始正其職而封駁司
歸門下元豐五年五月詔給事中許書畫黃不書草
著為令六月給事中陸佃言三省密院文字已讀者
尚令封駁慮失之重復詔罷封駁房六年詔駁正事
赴執(zhí)政議七年有旨舉駁事依中書舍人封還詞
頭例既而令稟議如初給事中韓忠彥言給舍職位
頗均一則不稟白而聽封還一則許舉駁而先稟議
于理未允且朝廷之事執(zhí)政所行職當封駁則已與
執(zhí)政異自當求決于上尚何稟議之有詔從之紹圣
四年葉祖洽言兩省置給舍使之互察今中書舍人
兼權封駁則給事中之職遂廢詔特旨書讀不回避
余互書判元符三年翰林學士曾肇言門下之職所
以駁正中書違失近日給事封駁中書錄黃乃令舍
人書讀行下隳壞官制有損治體愿正紀綱為天下
后世法重和元年給事中張叔夜言凡命令之出中
書宣奉門下審讀然后付尚書頒行而密院被旨者
亦錄付門下此神宗官制也今急速文字不經三省
而諸房以空黃先次書讀則審讀殆成虛設矣乞立
法禁從之凡分案五曰上案主寶禮及朝會所行事
曰下案主受發(fā)文書曰封駁案主封駁及試吏校其
功過曰諫官案主關報文書曰記注案主錄起居注
其雜務則所分案掌焉紹興以后止除二人或一人
起居郎一人掌記天子言動御殿則侍立行幸則從
大朝會則與起居舍人對立于殿下螭首之側凡朝
廷命令赦宥禮樂法度損益因革賞罰勸懲群臣進
對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臨幸引見之事四時氣
候四方符瑞戶口增減州縣廢置皆書以授著作官
國朝舊置起居院命三館校理以上修起居注熙寧
四年詔諫官兼修注者因后殿侍立許奏事元豐二
年兼修注王存乞復起居郎舍人之職使得盡聞明
天子德音退而書之神宗亦謂人臣奏對有頗僻讒
慝者若左右有史官書之則無所肆其奸矣然未果
行故事左右史雖日侍立而欲奏事必稟中書俟旨
存因對及之八月乃詔雖不兼諫職許直前奏事蓋
存發(fā)之也官制行改修注為郎舍人六年詔左右史
分記言動元佑元年仍詔不分七年詔邇英閣講讀
罷有留身奏事者許侍立紹圣元年中丞黃履言所
奏或干機密難令旁立仍依先朝故事先是御后殿
則左右史分日侍立崇寧三年詔如前殿之儀更不
分日大觀元年詔事有足以勸善懲惡者雖秩卑亦
書之紹興二十八年用起居郎洪遵言起居郎舍人
自今后許依講讀官奏事隆興元年用起居郎兼侍
講胡銓言前殿依后殿輪左右史侍立
符寶郎二人掌外廷符寶之事禁中別有內符寶郎
官制行未嘗除大觀初八寶成詔依唐六典增置靖
康罷之
通進司隸給事中掌受三省樞密院六曹寺監(jiān)百司
奏牘文武近臣表疏及章奏房所領天下章奏案牘
具事目進呈而頒布于中外
進奏院隸給事中掌受詔敕及三省樞密院宣札六
曹寺監(jiān)百司符牒頒于諸路凡章奏至則其事目上
門下省若案牘及申稟文書則分納諸官司凡奏牘
違戾法式者貼說以進熙寧四年詔應朝廷擢用材
能賞功罰罪事可懲勸者中書檢正樞密院檢詳官
月以事狀錄付院謄報天下元佑初罷之紹圣元年
詔如熙寧舊條靖康元年二月詔諸道監(jiān)司帥守文
字應邊防機密急切事許進奏院直赴通進司投進
舊制通進銀臺司知司官二人兩制以上充通進司
掌受銀臺司所領天下章奏案牘及閣門在京百司
奏牘文武近臣表疏以進御然后頒布于外銀臺司
掌受天下奏狀案牘抄錄其目進御發(fā)付勾檢糾其
違失而督其淹緩發(fā)敕司掌受中書樞密院宣敕著
籍以頒下之
登聞檢院隸諫議大夫 登聞鼓院隸司諫正言掌
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
害軍期機密陳乞恩賞理雪冤濫及奇方異術改換
文資改正過名無例通進者先經鼓院進狀或為所
抑則詣檢院并置局于闕門之前中興后檢鼓糧審
官官告進奏謂之六院例以京官知縣有政績者充
亦有自郡守除者繼即除郎恩數(shù)略視職事官而不
入雜壓紹興十一年胡汝明以料院除監(jiān)察御史遂
遷侍御史干道后相繼入臺者數(shù)人六院彌重為察
官之儲淳熙初班寺監(jiān)丞之上紹熙五年詔六院官
復入雜壓在九寺簿之下六院各隨所隸
中書省掌進擬無務宣奉命令行臺諫章疏群臣奏
請典刱改革及中外無法式事應取旨事凡除省臺
寺監(jiān)長貳以下及侍從職事官外任監(jiān)司節(jié)鎮(zhèn)知州
軍通判武臣遙郡橫行以上除授皆掌之凡命令之
禮有七曰冊書立后妃封親王皇子大長公主拜三
師三公三省長官則用之曰制書處分軍國大事頒
赦宥德音命尚書左右仆射開府儀同三司節(jié)度使
凡告廷除授則用之曰誥命應文武官遷改職秩內
外命婦除授及封敘贈典應合命詞則用之曰詔書
賜待制大卿監(jiān)中大夫觀察使以上則用之曰書
賜少卿監(jiān)中散大夫防御使以下則用之曰御扎布
告登封郊祀宗祀及大號令則用之曰敕榜賜酺及
戒勵百官曉諭軍民則用之皆承制畫旨以授門下
省令宣之侍郎奉之舍人行之留其所得旨為底大
事奏稟得旨者為畫黃小事擬進得旨者為錄黃凡
事干因革損益而非法式所裁者論定而上之諸司
傳宣特旨承報審覆然后行下設官十有一令侍郎
右散騎常侍各一人舍人四人右諫議大夫起居舍
人右司諫右正言各一人分房八曰吏房曰戶房曰
曰兵禮房曰刑房曰工房曰主事房曰班簿房曰制
敕庫房元佑以后拆兵禮為二增催驅點檢分房十
有一后又改主事房為開拆凡吏房掌行除授考察
升黜賞罰廢置薦舉假故一時差官文書曰戶房掌
行廢置升降郡縣調發(fā)邊防軍需給貸錢物曰禮房
掌行郊祀陵廟典禮后妃皇子公主大臣封冊科舉
考官外夷書詔曰兵房掌行除授諸蕃國王爵官封
曰刑房掌行赦宥及貶降敘復曰工房掌行營造計
度及河防修閉凡尚書省所上奏請給諫所陳章疏
內外臣僚官司申請無法式應取旨者六房各視其
名而行之曰主事房掌行受發(fā)文書曰班簿房掌百
官名籍具員曰制敕庫房掌編錄供檢敕令格式及
架閣庫曰催驅房督趣稽違曰點檢房省察差失吏
四十有五錄事三人主事四人令史七人書令史十
有四人守當官十有七人而外省吏十有九人令史
一人書令史二人守當官六人守闕守當官十人元
豐八年詔待制以上磨勘本省進擬元佑三年詔應
除授從中批付中書省者并三省行紹圣五年詔臣
僚上殿札子中書省進呈取旨其承受傳宣內降非
有司所可行者申中書省或樞密院奏審
令掌佐天子議大政授所行命令而宣之祀大神祗
則升壇享宗廟則升阼階而相其禮臨軒冊命則讀
冊建儲則升殿宣制持冊及璽綬以授太子大朝會
則詣御坐前奏方鎮(zhèn)表及祥瑞國朝未嘗真拜以他
官兼領者不預政事然止曹佾一人余皆贈官官制
行以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令之職別置侍郎以佐
之中興后置左右丞相省令不置
侍郎掌貳令之職參議大政授所宣詔旨而奉之凡
大朝會則押表及祥瑞案臨軒冊命則押冊引案以
所奏文及冊書授令四夷來朝則奏其表疏以贄幣
付有司南渡后復置參知政事省中書侍郎不置
舍人四人舊六人掌行命令為制詞分治六房隨房
當制事有失當及除授非其人則論奏封還詞頭國
初為所遷官實不任職復置知制誥及直舍人院主
行詞命與學士對掌內外制凡有除拜中書吏赴院
納詞頭其大除拜亦有宰相召舍人面授詞頭者若
大誥命中書并敕進入從中而下余則發(fā)敕官受而
出之及修官制遂以實正名而判后省之事分案五
曰上案掌冊禮及朝會所行事曰下案掌受付文書
曰制誥案掌書錄制詞及試吏校其功過曰諫官案
掌授諸司關報文書曰記注案掌錄記注其雜務則
隨所分案掌之元豐六年詔中書省置點檢房令舍
人通領元佑元年詔舍人各簽諸房文字其命詞則
輸日分草九月詔時暫闕官依門下尚書省例送本
省官兼權紹圣四年蹇序辰請自今命詞以元行遣
文書同檢送兩制舍人從之建炎后同他官兼攝者
則稱權舍人資淺者為直舍人院
起居舍人一人掌同門下省起居郎侍立修注官元
豐前以起居郎舍人寄錄而更命他官領其事謂之
同修起居注官制行以郎舍人為職任淳熙十五年
羅點自戶部員外郎為起居舍人避其祖諱乃以為
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其后兩史或闕而用資淺
者則降旨以某人權侍立修注官
右散騎常侍 右諫議大夫 右司諫 右正言與
門下省同但左屬門下右屬中書皆附兩省班籍通
謂之兩省官元豐既新官制職事官未有不經除授
者惟御史大夫左右散騎常侍始終未嘗一除人蓋
兩官為臺諫之長無有啟之者中興初詔諫院不隸
兩省紹興二年詔并依舊赴三省元置局處淳熙十
五年用林栗言置左右補闕拾遺專任諫正不任糾
劾之事逾年減罷法司令史書令史守當官各一人
守闕守當官三人干道六年減二人
檢正官五房各一人掌糾正省務熙寧三年置以京
朝官充選人即為習學公事官制行罷之而其職歸
左右司建炎三年中書門下省言軍興以來天下多
事中書別無屬官元豐以前有檢正官后因置左右
司遂不差致朝廷及應報四方行移稽留無檢舉催
促今欲差官兩員充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內
一員檢正吏禮兵房一員檢正戶刑工房從之至次
年詔并罷紹興二年詔中書門下省復置檢正官一
員建炎三年指揮中書門下省并為一中書省錄事
主事令史書令史守當官共四十三人門下省錄事
主事令史書令史守當官共四十六人依祖額以八
十九人為額隸闕守當官兩省各一百人共存留一
百五十人中書省六分門下省四分
尚書省掌施行制命舉省內綱紀程式受付六曹文
書聽內外辭訴奏御史失職考百官庶府之治否以
詔廢置賞罰曰吏部曰戶部曰禮部曰兵部曰刑部
曰工部皆隸焉凡天下之務六曹所不能與奪者總
決之應取裁者隨所隸送中書省樞密院事有成法
則六曹準式具鈔令仆射丞檢察簽書送門下省畫
聞審察吏部注擬文武官及封爵承襲賜勛定賞之
事朝廷有疑事則集百官議其可否凡更改申明敕
令格式一司條法則議定以奏覆太常考功謚議亦
如之季終具賞罰勸懲事付進奏院頒行于天下大
祭祀則警戒執(zhí)事官設官九尚書令左右仆射左右
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各一人分房十曰吏房曰戶
房曰禮房曰兵房曰刑房曰工房各視其名而行六
曹諸司所上之事曰開拆房主受遣文書曰都知雜
房主行進制敕目班簿具員考察都事以下功過遷
補曰催驅房主考督文牘稽違曰制敕庫房主編檢
敕令格式簡納架閣文書置吏六十有四都事三人
主事六人令史十有四人書令史三十有五人守當
官六人元豐四年詔尚書都省及六曹各輪郎官一
員宿直五年詔得旨行下并用札子紹圣元年詔在
京官司所受傳宣內降隨事申尚書省或樞密院覆
奏二月詔尚書省都彈奏六察御史紏不當者
令掌佐天子議大政奉所出命令而行之其屬有六
曹凡庶務皆會而決之凡官府之紀綱程式無不總
焉大事三省通議則同執(zhí)政官合班小事尚書省獨
議則同仆射丞分班論奏若事由中書門下而有失
當應奏者亦如之與三師三公侍中中書令俱以冊
拜自建隆以來不除惟親王元佐元儼以使相兼領
不與政事政和二年詔尚書令太宗皇帝曾任今宰
相之官已多不須置然是時說者以謂為令者唐太
宗也熙陵未嘗任此蓋時相蔡京不學之過宣和七
年詔復置令亦虛設其名無有除者南渡后并省不
置
左仆射 右仆射掌佐天子議大政貳令之職與三
省長官皆為宰相之任大祭祀則掌百姓之警戒視
滌濯告潔贊玉幣爵坫之事自官制行不置侍中中
書令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
侍中中書令職事政和中詔曰昔我神考訓迪厥官
有司不能奉承仰惟前代以仆臣之賤充宰相之任
可改左仆射為太宰右仆射為少宰靖康元年詔依
元豐舊制復為左右仆射南渡后置左右丞相省仆
射不置
左丞 右丞掌參議大政通治省事以貳令仆射之
職仆射輪日當筆遇假故則以丞權當筆知印大祭
祀酌獻薦饌進熟則受爵酒以授仆射舊班六曹尚
書下官制行升其秩為執(zhí)政元豐五年五月詔左右
仆射丞合治省事是月御史言左右丞蒲宗孟王安
禮于都堂下馬違法犯分安禮爭論帝前神宗是之
令左右丞于都堂上下馬自此始南渡后復置參知
政事省左右丞不置
左司郎中 右司郎中 左司員外郎 右司員外
郎各一人掌受六曹之事而舉正文書之稽失分治
省事左司治吏戶禮奏鈔班簿房右司治兵刑工案
鈔房而開拆制敕御史元豐六年都司置御史房主
行彈糾御史案察失職催驅封樁印房則通治之有
稽遲則以期限舉催初于都司置吏設案而議者謂
臺郎宰掾不當目為官司遂隨省房分治所領之事
惟置手分書奏各四人主行校定省吏都事以下功
過及遷補之事元豐七年都司御史房置簿以書御
史六曹官糾察之多寡當否為殿最歲終取旨升黜
紹圣元年詔都司以歲終點檢六曹稽違最多者具
郎官姓名上省取旨二年詔御史臺察六曹稽緩違
失者送左司籍記宣和二年左司員外郎王蕃奏都
司以彌綸省闥為職事無不預今宰丞入省諸房文
字填委次第呈覆自朝至于日中或昏暮僅絕其勢
不暇一一檢閱細故而省吏徑稟宰丞請筆以草檢
令承從官赍赴郎官廳落日押字謂宜遵守元豐及
崇寧舊法諸房各具簽帖先都事自點檢次郎官押
訖赴宰丞請筆行下于是詔曰先帝肇正三省詔給
舍都司以贊省務今都司寖以曠官緣省吏強悍敢
肆侵侮自今違法事其左右司官尚書具事舉劾建
炎三年詔減左右司郎官兩員置中書門下省檢正
諸房公事二員至次年檢正省罷其左右司郎官依
舊四員紹興三十二年詔尚書省吏房兵房三省樞
密院機速房尚書省刑房戶房工房三省樞密院看
詳賞功房尚書省禮房令左右司郎官四員從上分
房書擬隆興元年詔左右司郎官各差一員干道六
年詔榷貨務都茶場依建炎三年指揮委都司官提
領措置干道七年復添置右司郎官二人
榷貨務都茶場
都司
提領
提轄官一員
京朝
官充
監(jiān)場官二員
京選
通差
掌鹺茗香礬鈔引之政令以通商賈佐國用舊
制置務以通榷易建炎中興又置都茶場給賣茶引
隨行在所榷貨務置場雖分兩司而提轄官監(jiān)官并
通管干外置建康鎮(zhèn)江務場并冠以行在為名以
都司提領不系戶部經費建康鎮(zhèn)江續(xù)分隸總領所
開禧初以總領所侵用儲積錢令徑隸提領所干道
七年提領所置干辦官一員右提轄官與雜買務雜
賣場文思院左藏東西庫提轄并稱四轄外補則為
州內遷則為寺監(jiān)丞簿亦有徑為雜監(jiān)司或入三館
注
干道間榷 市舶左藏王揖除坑務王禋除
冶鑄錢司淳熙間熊克自文思除校書郎
紹熙以后往往更遷六院官或出為添倅有先后輕
重之異焉左藏封樁庫
都司
提領
監(jiān)官一員監(jiān)門官一員
淳熙九年以都司提領初刱非奉親與軍須不支后
或撥入內庫或以供宮廷諸費亦以備振恤之用
提舉修敕令自熙寧初編修三司令式命宰臣王安
石提舉是后皆以宰執(zhí)為之詳定官以侍從之通法
令者充舊制二員宣和中增至七員靖康初減為三
員刪定官無常員先是嘗別修一司敕令大觀三年
詔六曹刪定官并入詳定一司敕令所為一局
制置三司條例司掌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
之利熙寧二年置以知樞密院陳升之參知政事王
安石為之而蘇轍程顥等亦皆為屬官未幾升之相
乃言條例者有司事爾非宰相之職宜罷之帝欲并
歸中書安石請以樞密副使韓絳代升之焉三年判
大名府韓琦言條例司雖大臣所領然止是定奪之
所今不關中書而徑自行下則是中書之外又有一
中書也五月罷歸中書
三司會計司熙寧七年置于中書以宰相韓絳提舉
先是絳言總天下財賦而無考較盈虛之法乃置是
司既而事多濡滯八年絳坐此罷相局亦尋廢
編修條例司熙寧初置八年罷
經撫房專治邊事宣和四年宰臣王黼主代燕之議
置于三省不復以關樞密院六年罷
提舉講議司崇寧元年七月詔如熙寧條例司故事
都省置講議司以宰相蔡京提舉侍從為詳定官卿
監(jiān)為參詳官又置檢討官凡宗室冗官國用商旅鹽
鐵賦調尹牧每一事各三人主之
注
時又分武備一房別為樞密院講議司三年三
月知樞密院事蔡卞奏罷
三年四月結局宣和六年又于尚書省置講議司十
二月命太師致仕蔡京兼領聽就私第裁處仍免簽
書
儀禮局大觀元年詔于尚書省置以執(zhí)政兼領詳議
官二員以兩制充應凡禮制本末皆議定取旨政和
三年五禮儀注成罷局
禮制局討論古今宮室車服器用冠昏喪祭沿革制
度政和二年置于編類御筆所有詳議司詳議官宣
和二年詔與大晟府制造所協(xié)聲律官并罷
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
命以佐邦治凡侍衛(wèi)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
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以升揀廢置揭帖兵籍有
調發(fā)更戍則遣使給降兵符除授內侍省官及武選
官將領路分都監(jiān)緣邊都巡檢使以上大事則稟奏
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則擬進其付授者用札先具所
得旨關門下省審覆面得旨者為錄白批奏得畫者
為畫旨并留為底惟以白紙錄送皆候報施行其被
御寶批旨者即送門下省繳覆應給誥者關中書省
命詞即事干大計造作支移軍器及除都副承旨三
衙管軍三路沿邊帥臣太仆寺官文臣換右職仍同
三省取旨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
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院在中書之北印有東院西
院之文共為一院但行東院印而職事條目頗多神
宗初政乃省其務之細者歸之有司而增置審官西
院專領合門祗候以上至諸司使差遣官制行隨事
分隸六曹專以本兵為職而國信民兵牧馬總領仍
舊隸焉舊分四房曰兵曰吏曰戶曰禮至是厘正凡
分房十其后又增支馬小吏二房凡房十有二曰北
面房掌行河北河東路吏卒北界邊防國信事曰河
西房掌行陜西路麟府豐嵐石隰州保德軍吏卒西
界邊防蕃官曰支差房掌行調發(fā)軍湖北路邊防及
京東京西江淮廣南東路吏卒遷補殿侍選親事官
曰在京房掌行殿前步軍司事支移兵器川陜路邊
防及畿內福建路吏卒軍頭皇城司衛(wèi)兵曰教閱房
掌行中外校習封樁闕額請給催督驛及湖南路
邊防曰廣西房掌行招軍捕盜賞罰廣南西路邊防
及兩浙路吏卒而禁軍轉員則各隨其房之所領兵
額治之曰兵籍房掌行諸路將官差發(fā)禁兵選補衛(wèi)
軍文書曰民兵房掌行三路保甲弓箭手曰吏房掌
行差將領武臣知州軍路分都監(jiān)以上及差內侍官
文書曰知雜房掌行雜務曰支馬房掌行內外馬政
井坊院監(jiān)牧吏卒牧馬租課曰小吏房掌行兩省內
臣磨勘功過敘用大使臣己上歷任事狀及校尉以
上改轉遷遣吏三十有八逐房副承旨三人主事五
人守闕主事二人令史十三人書令史十五人元佑
既刱支馬小吏二房增令史為十四人書令史十九
人刱正名貼房十八人大觀增逐房副承旨為五人
刱守闕書令史三人增正名二十八人中書密院既
稱二府每朝奏事與中書先后上殿慶歷中二邊用
兵知制誥富弼建言邊事系國安危不當專委樞密
仁宗以為然即詔中書同議諫官張方平亦言中書
宜知兵事乃以宰臣呂夷簡章得象并兼樞密使熙
寧初滕甫言中書密院議邊事多不合趙明與西人
戰(zhàn)中書賞功而密院降約束郭逵修堡柵密院方詰
之而中書以下詔愿大臣凡戰(zhàn)守除帥議同而后
下神宗善之元佑四年知樞密院安燾以母憂去職
樞密院官偶獨員諫議大夫梁燾司諫劉安世言國
朝革五代之弊文武二柄未嘗專付一人乞依故事
命大臣兼領靖康元年知樞密院事李綱言在祖宗
之時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
有分守所以維持軍政萬世不易之法自童貫以領
樞密院事為宣撫使既主兵權又掌兵籍虎符今日
不可不戒乞將團結到勤王正兵并付制置使行營
司兵付三衙從之
樞密使 知院事 同知院事 樞密副使 簽書
院事 同簽書院事 樞密使知院事佐天子執(zhí)兵
政而同知副使簽書為之貳凡邊防軍旅之常務與
三省分班稟奏事干國體則宰相執(zhí)政官合奏大祭
祀則迭為獻官國初官無定制有使則置副有知院
則置同知院資淺則用直學士簽書院事熙寧元年
文彥博呂公弼為使韓維邵亢為副使時陳升之三
至樞府神宗欲稍異其禮乃以為知院事于是知院
與副使并置元豐五年將改官制議者欲廢密院歸
兵部帝曰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以統(tǒng)之
互相維制何可廢也于是得不廢帝又以樞密聯(lián)職
輔弼非出使之官乃定置知院同知院二人副使悉
罷元佑初復置簽書院事仍以樞密直學士充同簽
書樞密院事治平末以殿前都虞候郭逵為之又以
逵判渭州帝初即位中丞王陶御史呂景等皆言之
逵歸改除宣徽南院使知鄆州自是不復置政和六
年以內侍童貫權簽書樞密院河西北面房事七年
貫宣撫陜西河東北三路帶同簽書樞密院既而詔
元豐官制即無同簽書樞密院事改為權領樞密院
然簽書院事元豐亦未嘗置宣和元年詔童貫領樞
密院事后復以鄭居中為之建炎初置御營司以宰
相為之使四年罷以其事歸樞密院機速房命宰相
范宗尹兼知樞密院紹興七年詔樞密本兵之地事
權宜重可依故事置樞密使以宰相張浚兼之又詔
立班序立依宰相例其后或兼或否至開禧以宰臣
兼使遂為永制使與知院同知副使亦或并除其簽
書同簽書并為端明殿學士恩數(shù)特依執(zhí)政或以武
臣為之亦異典也
都承旨 副都承旨掌承宣旨命通領院務若便殿
侍立閱試禁衛(wèi)兵校則隨事敷奏承所得旨以授有
司蕃國入見亦如之檢察主事以下功過及遷補之
事都承旨舊用院吏遷熙寧三年始以東上合門
使李評為之又以皇城使李綬為之副更用四人自
評綬始是月詔都承旨副都承旨見樞密副使如合
門使禮五年以同修起居注曾孝寬兼都承旨參用
儒臣自孝寬始元豐五年客省使張誠一為承旨都
承旨復用武臣自誠一始元佑初復以文臣為都承
旨其后以待制充元符三年王師約為都承旨左司
諫陳瓘言神考以文臣為都承旨其副則參求外戚
武臣之可用者今師約未歷邊任擢制樞屬掾文臣
之位甚非神考試官之意至崇寧以后專用武臣建
炎四年高宗在會稽以武臣辛道宗為都承旨頗用
事紹興元年道宗既免乃詔依元佑職制都承旨以
兩制為之如未曾任侍從之人即依權侍郎法又或
加學士待制修撰貼職干道初再用武臣自張說始
淳熙元年都承旨復用士人自蕭燧始副都承旨文
武通除
檢詳官熙寧四年置視中書檢正官元豐初定以三
員及改官制置之建炎三年復置檢詳兩員敘位在
左右司之下紹興二年減一員
計議官四員建炎四年罷御營使司并歸樞密院為
機速房隨司減罷屬官置干辦官四員詔并改為計
議官至紹興十一年減罷
編修官隨事置無定員以本院官兼者不入御熙寧
三年以王存顧臨等同編修經武要略兼刪定諸房
例冊初擬都副承旨提舉神宗謂存等皆館職不欲
令承旨提舉詔改為管干紹圣四年編修刑部軍馬
司事令都副承旨兼領政和七年編修北邊條例又
別置詳覆官講議司崇寧元年以尚書省講議武備
房歸樞密院置以知院蔡卞提舉三年卞奏武備本
院諸房可行不必專局乃罷之紹興置編修官二員
監(jiān)三省樞密院門舊系差小使臣及內侍官充嘉定
六年詔以曾經作縣通判資序人充小使臣省罷內
侍官改以三省樞密院門機察官系
主管三省樞密院架閣文字一員嘉定八年置以選
人京朝官通差
三省樞密院激賞庫三省樞密院激賞酒庫監(jiān)官各
二人
注
初以武臣嘉泰末始易以選人
二庫并因紹興用兵刱以備邊后兵罷專以備堂東
兩廚應干宰執(zhí)支遣若朝廷軍期急速錢物金帶以
備激犒諸軍將帥告命綾紙以備科撥調遣等用省
院府吏胥之給亦取具焉
御營使 提舉修政局 制國用使 都督諸路軍
馬 中興多以宰相兼領兵政財用之事而執(zhí)政同
預焉因事刱名未久遄罷可以不書以其關宰相設
施因記其名稱本末附見焉建炎元年置御營司以
宰相為之使仍以執(zhí)政官兼副使其屬有參贊軍事
以侍從官兼提舉一行事務以大將兼其將佐有都
統(tǒng)制及五軍統(tǒng)制以下官初以總齊行在軍中之政
三年詔御營使司止管行在五軍營寨軍務其余應
干邊防措置等事厘正歸三省樞密院四年詔自今
宰相兼知樞密院事罷御營使時臣僚言宰相之職
無所不統(tǒng)本朝沿五代之制政事分為兩府兵權付
于樞密比年又置御營使是政出于三也請罷御營
司以兵權付之密院而以宰相兼知庶幾可以漸議
兵政故罷使及官屬以其事歸密院為機速房至紹
興二十九年九月詔祖宗舊制樞密院即無機速房
合行減罷
注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亮來攻帝將臨江視師其
冬以和義郡王楊存中為御營宿衛(wèi)使兵罷復免
明年孝宗即位又以循營使命之然但自名一司
掌殿前忠勇等軍非復建炎之比未幾而罷存中
非宰執(zhí)附見于此
紹興二年詔置修政局令百官條具修車馬備器械
命右相秦檜提舉參知政事同領之其下有參詳官
一人侍從為之參議官二人檢討官四人卿郎為之
如講議司故事三月而罷局干道四年詔理財之要
裕財為重自今宰相可帶兼制國用使參政可同知
國用事
注
先是臣僚言近以宰相兼樞密院蓋欲使宰相
知兵也宰相今雖知兵而財谷出入之原宰相猶
未知也望法李唐之制委宰相兼領三司使職事
財谷出納之大綱宰相領之于上而戶部治其凡
故有是命
五年二月罷國用司八年詔官制已定丞相事無不
統(tǒng)所有國用一司與參知政事并不兼帶嘉泰四年
詔遵孝宗典故宰相兼國用使參知政事同知國用
事仍于侍從卿監(jiān)中擇二人充屬官右丞相陳自強
兼國用事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費士寅參知政
事張巖兼同知國用事
注
以兵部侍郎薛叔似兼參計官太府卿陳景思
同參計官先是臣僚言今日財計非錢不足可
憂而滲漏日滋之為可慮者周家以冢宰制國用
而唐亦以宰相兼領度支是知財賦國家之大計
其出入之數(shù)有余不足為大臣者皆所當知庶可
節(jié)以制度關防欺隱宜略仿祖宗遺意命大臣兼
提領天下財賦從之
陳自強罷亦廢紹興五年制以左通議大夫尚書左
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趙鼎左奉
政大夫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
院事張浚都督諸路軍馬未幾浚暫往江上措置邊
防至七年秋廢罷其余宰臣執(zhí)政開府于外者別載
于篇
編修敕令所 提舉
宰
相兼
同提舉
執(zhí)
政兼
詳定(
侍從
官兼)
刪定官
就職事
官差兼
掌裒集詔旨纂類成書紹興
十二年罷干道六年復置詳定一司敕命所以右丞
相虞允文提舉參知政事梁克家同提舉淳熙十五
年省罷紹熙二年復置局慶元二年復置提舉以右
丞相余端禮兼同提舉以參知政事京鏜兼仍以編
修敕令所為名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秋八月辛亥詔軍國政要令參
知政事李昉及樞密院副使一人錄送史館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淳化元年冬十二月辛酉詔中外所上書疏及面奏
制可者并下中書樞密三司中覆頒行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仁宗慶歷三年秋七月辛未詔許二府不限奏事常
制得敷陳留對九月丁丑詔執(zhí)政大臣非假休不許
私第受謁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英宗治平二年夏五月丙子詔自今皇子及宗室屬
卑者勿授以檢校師傅官六月甲寅罷尚書省集議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按賈黯傳黯遷中書舍人
受詔撰仁宗實錄權知審刑院為群牧使時封拜皇
子并除檢校太傅黯言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師天
子之所師法子為父師于義不可蓋前世因循弗思
之過請自今皇子及宗室屬卑者皆毋兼師傅官隨
其遷序改授三公下兩制議請如黯奏而中書亦謂
自唐以來親王無兼師傅者國朝以三師三公皆虛
名故因而授之宜正其失詔可
治平三年夏五月戊辰謂宰相曰朕欲與公等日論
治道中書常務有定制者付有司行之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神宗熙寧十年秋九月乙卯詔諸傳宣內批面諭事
無法守并從中書樞密覆奏其祈恩澤規(guī)免罪者劾
之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三年罷中書門下省主判官歸其事于中書改
易宰輔官名
按宋史神宗本紀三年夏六月壬子詔罷中書門下
省主判官歸其事于中書秋九月乙亥正官名以開
府儀同三司易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特進易左右
仆射
元豐五年春二月癸丑朔頒三省樞密六曹條制秋
七月壬午詔罷大理寺官赴中書省讞案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六年冬十二月庚申幸尚書省官執(zhí)政五服內
未仕者一人進尚書以下官一等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八年三月戊戌太子即皇帝位夏四月丁丑諭
樞密中書通義事都堂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哲宗元佑元年夏五月壬午詔文彥博班宰相之上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元佑二年夏四月己丑詔太師文彥博十日一議事
都堂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元佑八年春正月丁亥御邇英閣召宰臣讀寶訓夏
六月壬戌中書后從省上元佑在京通用條貫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徽宗崇寧二年秋七月丁酉詔自今戚里宗屬勿復
為執(zhí)政官著為令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崇寧四年秋九月丙辰詔自今非宰臣毋得除特進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二年秋七月癸未正三公三孤官改侍中為左
輔中書令為右弼左右仆射為太宰少宰罷尚書令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四年秋八月乙巳改端明殿學士為延康殿學
士樞密直學士為述古殿直學士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六年夏四月庚寅詔蔡京三日一朝正公相位
總治三省事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重和元年秋八月壬申詔執(zhí)政非入謝及丐去毋得
獨留奏事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二年夏六月丙戌詔三省樞密院額外吏職并
從裁汰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五年夏五月乙丑詔正位三公立本班帶節(jié)鉞
若領他職者仍舊班著為令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七年詔復尚書令虛而勿授三公為階官不領
事欽宗立詔非三省樞密院所得旨勿行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七年夏五月戊辰詔行元豐
官制復尚書令之名虛而勿授三公但為階官毋領
三省事 按欽宗本紀七年十二月庚申徽宗詔皇
太子嗣位辛酉即皇帝位癸亥詔非三省樞密院所
得旨有司勿行
欽宗靖康元年春三月丁卯朔詔非三省樞密院所
奉旨諸司不許奉行
按宋史欽宗本紀云云
高宗建炎二年春二月丁卯復延康述古殿直學士
為端明樞密直學士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元年秋八月壬辰置三省樞密院賞功房冬十
二月丙寅復置樞密院都承旨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四年夏五月壬申裁省三省樞密細務責六曹
長貳專決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十一年夏四月壬辰命三省樞密院復分班奏
事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二十六年春三月甲寅以邊事已定罷宰相兼
領樞密使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三十二年皇太子即皇帝位冬十二月乙丑詔
宰臣復兼樞密使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孝宗干道元年冬十二月癸卯詔樞密院文書依三
省式經中書門下畫黃書讀至正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四年夏六月甲申詔自今宰執(zhí)朝殿得旨事須
覆奏乃行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七年秋九月癸亥詔自今常朝毋稱丞相名甲
子命樞密使亦如之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九年春正月癸未復樞密院文書關錄兩省舊
法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十六年罷樞密院審察諸軍之制
按宋史光宗本紀十六年二月壬戌孝宗內禪帝即
位冬十月庚子罷樞密院審察諸軍之制
光宗紹熙二年夏六月癸巳詔宰臣執(zhí)政自今不時
內殿宣引奏事
按宋史光宗本紀云云
公輔部匯考四
金
金制以三師三公為加官設尚書省令不常置設左
右二丞相又以平章事二員為宰相左右丞參知政
事佐之以統(tǒng)國家行政后又置行臺尚書省
按金史百官志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皆正一
品師范一人儀刑四海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各一員皆正一品論道經邦燮
理陰陽
尚書省尚書令一員正一品總領紀綱儀刑端揆左
丞相右丞相各一員從一品平章政事二員從一品
為宰相掌承天子平章萬機左丞右丞各一員正二
品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為執(zhí)政官為宰相之貳佐
治省事左司郎中一員正五品
注
國初置左右司侍郎天眷三年始更今名舊凡
視朝執(zhí)政官親執(zhí)奏自天德二年詔以付左右司
官為定制
員外郎一員正六品掌本司奏事總察吏戶禮三部
受事付事兼帶修起居注官回避其間記述之事每
月朔朝則先集是月秩滿者為簿名曰闕本及行止
簿貼黃簿并官制同進呈御覽畢則受而藏之每有
除拜凡尚書省所不敢擬注者則一闕具二三人以
聽制授焉都事二員正七品
注
貞元二年左右司官宮中出身并進士令史三
色人內通選三年以監(jiān)察御史相應人取次稟奏
不復擬注
掌本司受事付事檢勾稽失省署文牘兼知省內宿
直檢校架閣等事右司所掌同右司郎中一員正五
品員外郎一員正六品掌本司奏事總察兵刑工三
部受事付事兼帶修注官回避其間記述之事都事
二員正七品
尚書省祗候郎君管勾官從七品掌祗候郎君謹其
出入及差遣之事
注
承安二年以前走馬郎君擬注泰和令以左右
女直都事兼正大間改用親從人
架閣庫
注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設仍以都事提控之
管勾正八品
注
舊二員正大省一員
同管勾從八品
注
舊二員正大省一員
總掌察左右司大程官追付文牘并提控小都監(jiān)給
受紙筆余管勾同
注
女直省令史三十五人左二十人右十五人大
定二十四年為三十人進士十人宰執(zhí)子宗室子
十人密院臺部統(tǒng)軍司令史十人漢令史三十五
人左二十一人右十四人省譯史十四人左右各
七人女直譯史同通事八人左右各四人高麗夏
國回紇譯史四人左右各二人諸部通事六人曳
剌二十人走馬郎君五十人
提點歲賜所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兼之掌提點歲賜
出入錢幣之事
堂食公使酒庫使一員從八品掌受給歲賜錢總領
庫事副一員正九品掌貳使事
直省局局長從八品掌都堂之禮及官員參謝之儀
副局長正九品掌貳局長
管勾尚書省樂工從九品
行臺之制熙宗天會十五年罷劉豫置行臺尚書省
于汴天眷元年以河南地與宋遂改燕京樞密為行
臺尚書省天眷三年復移置于汴京皇統(tǒng)二年定行
臺官品皆下中臺一等
廢帝正隆元年春正月乙丑罷中書門下省
按金史海陵本紀云云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冬十一月甲午制外任官嘗為
宰執(zhí)者凡吏牘上省部依親王例免書名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大定二十九年以太傅年高更令四日一居休惟大
事白之
按金史章宗本紀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即皇
帝位秋七月丁卯以太尉尚書令東平郡王徒單克
寧為太傅改封金源郡王冬十一月甲子諭尚書省
曰太傅年高每趨朝而又赴省恐不易自今旬休外
四日一居休庶得調攝常事他日理問惟大事白之
可也
章宗承安二年諭宰臣得見賓客周知民間利害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冬十一月甲子諭宰臣
曰朕居九重民間難以知宰臣不見賓客何以得
知民間利害
泰和元年秋七月甲子諭刑部官凡上書人言及宰
相者不得申省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元
元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又間以大司徒司徒太
尉為三公置中書令左右丞相又有平章政事而設
左右丞及參政參議以佐之其屬又有左右司郎中
斷事官客省使之屬
按元史百官志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正一品
銀印以道燮陰陽經邦國有元襲其名號特示尊崇
太祖十二年以國王置太師一員太宗即位建三公
其拜罷歲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職常缺而僅置
太保一員至成宗武宗而后三公并建而無虛位矣
又有所謂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屬或置或不置其置
者或開府或不開府而東宮嘗置三師三少蓋亦不
恒有也
中書令一員銀印典領百官會決庶務太宗以相臣
為之世祖以皇太子兼之至元十年立皇太子行中
書令大德十一年以皇太子領中書令延佑三年復
以皇太子行中書令置屬監(jiān)印二人
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正一品銀印統(tǒng)六官率百司
居令之次令缺則總省事佐天子理萬機國初職名
未創(chuàng)太宗始置右丞相一員左丞相一員世祖中統(tǒng)
元年置丞相一員二年復置右丞相二員左丞相二
員至元二年增置丞相五員七年立尚書省置丞相
二員八年罷尚書省乃置丞相二員二十四年復立
尚書省其中書省丞相二員如故二十九年以尚書
再罷專任一相武宗至大二年復置尚書省丞相二
員中書丞相二員四年尚書省仍歸中書丞相凡二
員自后因之不易文宗至順元年專任右相其一或
置或不置
平章政事四員從一品掌機務貳丞相凡軍國重事
無不由之世祖中統(tǒng)元年置平章二員二年置平章
四員至元七年置尚書省設尚書平章二員八年尚
書并入中書平章復設三員二十三年詔清冗職平
章汰為二員二十四年復尚書省中書尚書兩省平
章各二員二十九年罷尚書省增中書平章為五員
而一員為商議省事三十年又增平章為六員成宗
元貞元年改商議省事為平章軍國重事武宗至大
二年再立尚書省平章三員中書五員四年罷尚書
省歸中書平章仍五員文宗至順元年定置四員自
后因之
右丞一員正二品左丞一員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
務號左右轄世祖中統(tǒng)二年置左右丞各一員三年
增置四員至元七年立尚書省中書右丞左丞仍四
員八年尚書并入中書省左右丞各一員二十二年
汰冗職右左丞如故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
各一而中書省缺員二十八年復罷尚書省三十年
設右丞二員而一員為商議省事成宗元貞元年右
丞商議省事者又以昭文大學士與中書省事武宗
至大二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二員中書右左丞五
員四年罷尚書右左丞中書右左丞止設四員文宗
至順元年定置右丞一員左丞一員而由是不復增
損
參政二員從二品副宰相以參大政而其職亞于右
左丞世祖中統(tǒng)元年始置參政一員二年增為二員
至元七年立尚書省參政三員八年尚書并入中書
參政二員二十三年汰冗職參政二員如故二十四
年復立尚書省參政二員中書參政二員二十八年
罷尚書省參政武宗至大二年復置尚書省參政二
員中書參政二員四年并尚書省入中書參政三員
文宗至順元年定參政為二員自后因之
參議中書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牘為六曹之
管轄軍國重事咸預決焉中統(tǒng)元年始置一員至元
二十二年累增至六員大德元年止置四員后遂為
定額其治曰參議府令史二人
左司郎中二員正五品員外郎二員正六品都事二
員正七品中統(tǒng)元年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兩
司左司所掌吏禮房之科有九一曰南吏二曰北吏
三曰貼黃四曰保舉五曰禮六曰時政記七曰封贈
八曰牌印九曰好事知除房之科有五一曰次品二
曰常選三曰臺院選四曰見闕選五曰別里哥選戶
房之科有七一曰定俸二曰衣裝三曰羊馬四曰
置計五曰田土六曰太府監(jiān)七曰會總科糧房之科
有六一曰海運二曰攢運三曰邊遠四曰賑濟五曰
事故六曰軍匠銀鈔房之科有二一曰鈔法二曰課
程應辦房之科有二一曰飲膳二曰草料令史二人
蒙古書寫一十人回回書寫一人漢人書寫七人典
吏十五人
右司郎中二員正五品員外郎二員正六品都事二
員正七品中統(tǒng)元年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兩
司右司所掌兵房之科有五一曰邊關二曰站赤三
曰鋪
闕
四曰屯田五曰牧地刑房之科有六一曰法
令二曰弭盜三曰功賞四曰禁治五曰枉勘六曰斗
訟工房之科有六一曰橫造軍器二曰常課段匹三
曰歲賜四曰營造五曰應辦六曰河道令史二人蒙
古書寫三人回回書寫一人漢人書寫一人典吏五
人
中書省掾屬 監(jiān)印二人掌監(jiān)視省印有中書令則
置
知印四人掌執(zhí)用省印
怯里馬赤四人
蒙古必阇赤二十二人左司十六人右司六人
漢人省掾六十人左司三十九人右司二十一人
回回省掾十四人左司九人右司五人
宣使五十人
省醫(yī)三人
玉典赤四十一人
斷事官秩三品掌刑政之屬國初嘗以相臣任之其
名甚重其員數(shù)增損不常其人則皆御位下及中宮
東宮諸王各投下怯薛丹等人為之中統(tǒng)元年一十
六位下置三十一員至元六年十七位下置三十四
員七年十八位下置三十五員八年始給印二十七
年分立兩省而斷事官隨省并置二十八年十八位
下置三十六員并入中書三十一年增二員后定置
自御位下及諸王位下共置四十一員首領官經歷
一員知事一員吏屬蒙古必阇赤二人令史一十二
人回回令史一人怯里馬赤二人知印二人奏差八
人典吏一人
客省使秩正五品使四員正五品副使二員正六品
令史一人掌直省舍人宣使等員選舉差遣之事至
元九年置使二員一員兼通事一員不兼大德元年
增置四員副二員直省舍人二員至元七年始置后
增至三十三員掌奏事給使差遣之役檢校官四員
正七品掌檢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牘稽失之
事書吏六人大德元年置
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磨勘左右司錢谷出納營繕料
例凡數(shù)計文牘簿籍之事中統(tǒng)元年置二員至元八
年省為一員典吏八人
管勾一員正八品掌出納四方文移緘縢啟拆之事
郵之程期曹屬之承受兼主之中統(tǒng)元年置二員
至元三年定為一員典吏八人
架閣庫管勾二員正八品掌庋藏省府籍帳案牘凡
備稽考之文即掌故之任至元三年始置二員其后
增置員數(shù)不一至順初定為二員典吏十人蒙古架
閣庫兼管勾一員典吏二人回回架閣庫管勾一員
典吏二人
太宗三年始立中書省
按元史太宗本紀三年秋八月始立中書省改侍從
官名以耶律楚材為中書令粘合重山為左丞相鎮(zhèn)
海為右丞相
世祖中統(tǒng)元年夏四月戊戌朔立中書省以王文統(tǒng)
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左丞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中統(tǒng)二年秋九月詔以忽究花宅為中書省署冬十
二月庚寅詔封皇子真金為燕王領中書省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中統(tǒng)三年冬十二月乙亥分中書左右部十二月甲
寅封皇子真金為燕王守中書令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中統(tǒng)四年夏五月乙酉初立樞密院以皇子燕王守
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元年以劉秉忠同議樞密院并參領中書省事
又罷領中書左右部并入中書省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秋八月癸丑命僧子聰
同議樞密院事詔子聰復其姓劉氏易名秉忠拜太
保參領中書省事丙辰劉秉忠王鶚張文謙商挺言
燕王既署相銜宜于省中別置幕位每月一再至判
署朝政冬十一月壬辰罷領中書左右部并入中書
省以領中書省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知太府監(jiān)
事阿合馬為平章政事領中書省左右部兼諸路都
轉運使阿里為中書右丞
至元四年定設二丞相老成人一二員同議省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四年春三月壬寅安童言比者省
官員數(shù)平章左丞各一員今丞相五人素無此例臣
等議擬設二丞相臣等蒙古人三員惟陛下所命詔
以安童為長史天澤次之其余蒙古漢人參用勿令
員數(shù)過多又詔宜用老成人如姚樞等一二員同議
省事
至元五年敕中書樞密事與御史臺官同奏
按元史世祖本紀五年冬十月己卯敕中書省樞密
院凡有事與御史臺官同奏
至元七年立尚書省分置省臣置中書省署敕兩省
以已奏事報御史臺
按元史世祖本紀七年春正月丙午立尚書省罷制
國用使司以平章政事忽荅兒為中書左丞相國子
祭酒許衡為中書左丞制國用使阿合馬平章尚書
省事同知制國用使司事張易同平章尚書省事制
國用使司副使張惠簽制國用使司事李堯咨麥朮
丁并參知尚書省事二月甲申置中書省署冬十月
戊辰朔敕兩省以已奏事報御史臺
至元八年春二月己亥以尚書省奏定條畫頒天下
三月命尚書省閱實天下戶口頒條畫諭天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九年并尚書省入中書省
按元史世祖本紀九年春正月甲子并尚書省入中
書省平章尚書省事阿合馬同平章尚書省事張易
并中書平章政事參知尚書省事張惠為中書左丞
參知尚書省事李堯咨麥朮丁并參知中書政事罷
給事中中書舍人檢正等官仍設左右司省六部為
四改稱中書冬十一月并中書省左右司為一
至元十九年冬十月乙巳罷屯田總管府以其事隸
樞密院令管軍萬戶兼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年并尚書省于中書省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年春正月乙丑和禮霍孫言
阿合馬專政時衙門太冗虛費俸祿宜依劉秉忠許
衡所定并省為便從之二月癸丑諭中書省大事奉
聞小事便宜行之毋致稽緩
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樞密臣言舊制四宿衛(wèi)各選
一人參決樞密院事請以脫列伯為簽院從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三年議定省臣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三年秋七月壬午總制院使
桑哥具省臣姓名以上帝曰右丞相安童右丞麥朮
丁參知政事郭佑楊居寬并仍前職以鐵木兒為左
丞其左丞相甕吉剌帶平章政事阿必失合都忽魯
皆別議仍諭中書選可代者以聞癸巳銓定省院臺
部官詔諭中外中書省除中書令外左右丞相并一
員平章政事二員左右丞并一員參知政事二員行
中書省平章政事二員左右丞并一員參知政事簽
行省事并二員樞密院除樞密院使外同知樞密院
事一員樞密院副使簽樞密院事并二員樞密院判
一員御史臺御史大夫一員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
史并二員行臺同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并二
員其余諸衙門并委中書省斟酌裁減
至元二十四年仍分置兩省各設官六員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四年春閏二月乙丑麥朮丁
言自制國用使司改尚書省頗有成效今仍分兩省
為便詔從之各設官六員其尚書以桑哥鐵木兒平
章政事阿魯渾撒里右丞葉李左丞馬紹參知政事
余一人議選回回人充中書宜設丞相二員平章政
事二員參知政事二員辛未以后置尚書省詔天下
除行省與中書議行余并聽尚書省從便以聞
至元二十六年冬閏十月乙酉命自今所授宣敕并
付尚書省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罷尚書省事入中書改置諸官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八年夏五月癸丑罷尚書省
事皆入中書改尚書右丞相右詹事完澤為中書右
丞相平章政事麥朮丁不忽木并中書平章政事尚
書右丞何榮祖中書右丞尚書左丞馬紹中書左丞
參知政事賀勝高翥并參知中書政事征東行尚書
省左丞相駙馬高麗國王王為征東行中書省左
丞相乙卯以政事悉委中書仍遣使布告中外丁巳
何榮祖以公規(guī)治民御盜理財?shù)仁戮優(yōu)橐粫?br />曰至元新格命刻板頒行使百司遵守秋八月己巳
置中書省檢校二員秩正七品俾考核戶工部文案
疏緩者
至元三十年春正月丙寅命中書汰冗員凡省內外
官府二百五十五所總六百六十九員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成宗即位以臺省言申飭省
院簡任相臣
按元史成宗本紀三十一年夏四月甲午即皇帝位
六月辛巳御史臺臣言名分之重無逾宰相惟事業(yè)
顯著者可以當之不可輕授秋七月戊辰中書省臣
言樞密之臣不宜重與相帝命以軍職尊崇者授
之冬十月辛丑帝諭右丞阿里參政梁德珪曰中書
職務卿等皆懷怠心朕在上都令還也的迷沙已沒
財產任明里不花皆至今未行又不約束吏曹使選
人留滯桑哥雖奸邪然僚屬憚其威政事無不立決
卿等其約束曹屬有不事事者笞之仍以朕意諭右
丞相完澤十一月丁巳以伯顏察而參議中書省事
其兄伯顏言曰臣叨平章政事兄弟宜相嫌避帝曰
卿勿復言兄平章于上弟參議于下何所嫌也
成宗大德二年冬十月戊寅令御史臺檢劾樞密院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大德十一年復遷中書于舊省
按元史武宗本紀大德十一年五月甲申帝即位冬
十月庚子中書省奏初置中書省時太保劉秉忠度
其地宜裕宗為中書令嘗至省署敕其后桑哥遷立
尚書省不四載而罷今復遷中書于舊省乞涓吉徙
中書令仍請皇太子一至中書制可壬子從中書省
臣言凡事不由中書輒遣使并移文者禁止之
武宗至大元年令內外大小事務并中書府區(qū)處
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元年秋七月以左丞相塔思
不花為中書右丞相太保乞臺普濟為中書左丞相
內外大小事務并聽中書省區(qū)處諸王公主駙馬勢
要人等毋得攪擾沮壞近侍臣員及內外諸衙門毋
得隔越聞奏各處行省宣慰司及在外諸衙門等官
非奉圣旨并中書省明文毋得擅自離職乘驛赴京
營干私事
至大元年復立尚書省
按元史武宗本紀二年秋七月乙巳保八言臣與塔
思不花乞臺普濟等集議立尚書省事臣今竊自思
之政事得失皆前日中書省臣所為今欲舉正彼懼
有累孰愿行者臣今不言誠以大事為懼陛下若矜
憐保八樂實所議請立尚書省舊事從中書新政從
尚書尚書請以乞臺普濟脫虎脫為丞相三寶奴樂
實為平章保八為右丞王羆參知政事姓江者畫鈔
式以為印鈔庫大使并從之塔思不花言此大事遽
爾更張乞與老成更議帝不從八月癸酉立尚書省
以乞臺普濟為太傅右丞相脫虎脫為左丞相三寶
如樂實為平章政事保八為右丞忙哥鐵木兒為左
丞王羆為參知政事中書左丞劉楫授尚書左丞商
議尚書省事詔告天下己未尚書省臣言中書省尚
有逋欠錢糧應追理者宜存斷事官十人余皆并入
尚書省又言往者大辟獄具尚書議定令中書省裁
酌以聞宜依舊制從之己卯三寶奴言尚書省立更
新庶政變易鈔法用官六十四員其中宿衛(wèi)之士有
之品秩未至者有之未歷仕者有之此皆素習于事
既已任之乞勿狗例授以宣敕制可詔天下敢有沮
撓尚書省事者罪之九月癸未尚書省臣言古者設
官分職各有攸司方今地大民眾事益繁冗若使省
臣總挈綱領庶官各盡厥職其事豈有不治頃歲省
務壅塞朝夕惟署押文案事皆廢弛天民困職此
之由自今以始省部一切皆令從宜處置大事或須
上請得旨即行用成至治上順天道下安民心又言
國家地廣民眾古所未有累朝格例前后不一執(zhí)法
之吏輕重任意請自太祖以來所行政令九千余條
刪除繁冗使歸于一編為定制并從之尚書省臣言
三宮內降之旨曩中書省奏請勿行臣等謂宜仍舊
行之儻于大事有害則復奏請帝是其言又言中書
之務乞以盡歸臣等至元二十四年凡宣敕亦尚書
省掌之今臣等議乞從尚書省任人而以宣敕散官
委之中書從之
明
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后革中書省罷丞相設內
閣大學士而三公三孤為加官
按明會典國朝建官初置中書省設左右丞相等官
其屬有四部分治錢谷禮儀刑名營造之務洪武元
年始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秩正三品設尚書侍郎
等官仍屬中書省十三年革中書省罷丞相戒后世
嗣君毋得復設丞相有敢建言請復者罪至族語具
祖訓中乃升六部為正二品衙門自是中書之政分
于六部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
太師 太傅 太?!∩賻煛∩俑怠∩俦?br />
注
國初置三公府后不設官不專授但為大臣加
官及贈官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由賻?br />太子少傅 太子少?!√淤e客
注
以上皆東宮官不專授但為大臣兼官及贈官
中極殿大學士
注
舊為華蓋殿大學士
建極殿大學士
注
舊為謹身殿大學士洪熙年初設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注
以上初專設后皆以師保尚書等官兼任
太祖洪武 年設華蓋武英文華文淵東閣諸大
學士
按明會典華蓋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
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俱洪武中設職正
五品班在學士上華蓋殿大學士今為中極殿大學
士
成祖永樂 年簡命編修等官直文淵閣
按明會典永樂初簡命編修等官直文淵閣參預機
務謂之入閣辦事后漸升至學士及大學士
仁宗洪熙 年添設謹身殿大學士
按明會典洪熙中又添設謹身殿大學士有加尚書
至三少者后又有以他官兼學士大學士入閣者謹
身殿今為建極殿
英宗正統(tǒng)十年命內閣與各衙門會議后免會
按明會典云云
皇清
大清會典內閣為機務要地掌宣
綸綍贊理庶政職任綦重
國初置文館后改為內三院曰內國史院曰內秘
書院曰內弘文院設大學士學士順治二年定
為正二品衙門以翰林官分隸內三院稱內翰
林國史院內翰林秘書院內翰林弘文院增設
侍讀學士侍讀等官九年設典籍十五年改內
三院為內閣大學士兼各部尚書銜學士兼禮
部侍郎銜另設翰林院十六年止設大學士及
典籍撰文辦事中書裁學士侍讀學士等官十
八年復改內閣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
院裁翰林院康熙九年仍改為內閣另設翰林
院十年仍補授學士以下等官其滿漢大學士
員缺無定出自
上裁滿學士六員漢軍漢學士四員滿侍讀學士四
員蒙古侍讀學士二員漢軍侍讀學士二員滿
侍讀十一員蒙古侍讀二員漢軍侍讀二員滿
洲漢軍漢典籍各二員滿中書七十五員蒙古
中書十九員漢軍中書十三員漢中書三十六
員詳見吏部官制
太師 太傅 太保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由?br /> 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已上不專設但為
大臣加官及贈官
內閣初為內國史秘書弘文三院順治十五年改
稱內閣十八年復為內秘書國史弘文三院康
熙九年仍改為內閣
中和殿大學士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已上滿漢俱專設不備官兼各部尚
書銜
滿學士六員初設三員順治元年后增減不一
康熙九年定二員十年增四員漢軍漢人學士
四員初設漢軍三員順治元年后漢人增減不
一康熙十九年定漢軍二員漢人二員十二年
以漢軍并入漢缺共四員已上俱兼禮部侍郎
銜
滿侍讀學士四員順治八年設三員十八年增
三員康熙九年定滿文二員滿漢文二員蒙古
侍讀學士二員順治十八年設三員康熙九年
定二員
首領官
滿典籍二員漢軍典籍二員漢典籍二員已上
初制各設三員康熙九年定各設二員俱以中
書舍人掌理
屬官
滿侍讀十一員內滿文五員滿漢文六員蒙古
侍讀二員漢軍侍讀二員
滿中書舍人七十五員內滿文撰文二十員辦
事二十員滿漢撰文十七員辦事十八員蒙古
中書舍人十九員內撰文九員辦事十員漢軍
中書舍人十三員內撰文五員辦事八員漢中
書舍人三十六員內撰文六員辦事三十員
凡加上
徽號由內閣撰擬奏請
欽定
凡
皇帝奏書由翰林院撰擬送內閣閱定進
呈后內閣繕寫
凡
登極賀表由內閣撰擬繕寫禮部奏讀
凡內外慶賀
表箋文式由翰林院撰擬內閣奏定頒發(fā)在內諸
王貝勒文武官員
表文內閣繕寫交禮部宣讀在外文武官員及外
國進
表箋慶賀畢禮部匯送內閣收貯
凡纂修
實錄
圣訓大學士充監(jiān)修總裁并總裁官各給
敕書學士充副總裁官俱題請
欽定侍讀學士侍讀充纂修官典籍中書為收掌謄
錄翻譯官俱由監(jiān)修總裁等擬定具題
凡纂修
典訓方略會典明史等書俱如前例有用侍讀學士
侍讀為提調官者亦由總裁具題
凡纂修
玉牒大學士學士充副總裁官由宗人府具題侍讀
學士侍讀充纂修官由大學士擬定移送宗人
府具題
凡加上
尊號
徽號冊立
皇后
皇太子冊封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冊寶印由禮工二部辦造冊文由翰林院撰擬
大學士等閱定并寶文寶式一體進呈
御覽后內閣繕寫內閣官員同翰林院禮工二部官
員公同監(jiān)視刊刻填金填青至封諸王貝勒公
主王妃等及外國王等冊寶誥命亦由禮工二
部制造冊誥文由翰林院撰擬大學士等閱定
進呈
御覽后中書科繕寫該部鐫刻填青其應給紙冊誥
命中書科繕寫送閣用
寶
凡選擬
皇太子
皇子名大學士承
旨選擬奏請
欽定
凡親王公主等封號俱大學士撰擬奏請
欽定
凡用
御寶順治初內三院大學士學士公同驗用十年設
尚寶監(jiān)官員承收十二年設尚寶司每遇用
寶內院會同兩衙門官驗用十三年裁尚寶司十
八年裁尚寶監(jiān)專令內監(jiān)承收每遇用
寶內院先期知會同內監(jiān)驗用康熙九年題準
駕幸南苑后一應
誥敕用寶內閣同總管在
干清門驗用十二年題準凡
誥命敕命敕書用寶不必請
旨仍同總管驗用如遇要務用寶仍行請
旨
凡每年終封印日洗
寶前期大學士啟奏是日典籍隨學士赴
干清門內監(jiān)捧出洗凈入匣其洗
寶應用器物向該部取用
凡
寶色行文工部取用
凡內外衙門啟奏本章并各官條奏有滿文者
大學士學士公同票擬進呈請
旨如止有漢文蒙古文者發(fā)中書翻譯
或全譯或
止譯貼黃
侍
讀學士侍讀校正對閱送大學士等票擬進呈
請
旨
凡
恩詔大學士學士承
旨撰擬應行
詔款密請
欽定黃紙繕寫用
寶畢典籍恭捧在前學士隨后至
太和殿安設
黃案上候
上升座閣臣捧授禮部堂官
儀詳
禮部
其直隸各省及朝
鮮等國應頒
詔書幾道由禮部開送內閣繕寫用
寶交該部蒙古王等應頒
詔書系禮部刷印送閣用
寶交理藩院
凡頒發(fā)各部院衙門
上諭大學士等奏呈
御覽后用朱筆謄寫黃折傳該衙門堂官親領至加
上
徽號頒發(fā)禮部
敕諭用墨筆繕寫香箋用
寶其頒發(fā)在外文武大臣及蒙古王等朝鮮各國
敕諭用墨筆謄寫黃紙用
寶頒發(fā)朝覲官員
敕諭俱刷印黃紙用
寶
凡給功臣世襲罔替
誥命分別世次
敕書由該衙門開載功績移送內閣交中書科繕寫
送閣用
寶仍行該衙門給發(fā)其子孫承襲時令該衙門將
原給
誥敕送閣中書科填寫承襲人名年月仍送閣用
寶至
大內收貯世襲官賞冊遇有改寫處該衙門先期
知會次日該衙門官同學士等詣
保和殿內監(jiān)請出賞冊改寫畢仍請收貯
大內
凡封贈
誥敕文武官員五品以上者應給
誥命六品以下者應給
敕命順治初俱由翰林院開列翰林官職名送內閣
具題撰擬文字十年題準自一品至九品官
誥敕限定句數(shù)一品起六句中入事實十四句結六
句二品起六句中十二句結六句三品起六句
中十句結六句四五品起四句中八句結四句
六七品起四句中六句結四句八九品起二句
中四句結二句康熙十年題準一應
誥敕于內閣侍讀學士侍讀內酌派一二人專司其
事若有應給
誥敕官員該衙門將職銜開明送閣令該管官照式
發(fā)中書科繕寫送閣用
寶仍交該衙門給發(fā)如有應另撰擬文字者仍令
翰林院撰擬二十四年議準各按官職撰定文
式頒給
凡督撫提鎮(zhèn)等官
敕書順治初由內院撰擬給發(fā)四年題準令吏兵二
部撰寫給發(fā)八年題準仍歸內院照該部移文
撰寫用
寶后發(fā)該部給發(fā)如各官內有離任者將原
敕繳部轉送內院收銷又題準將軍督撫提鎮(zhèn)并一
切
欽差官員俱給坐名
敕書布政按察守巡各官副參游等官止給傳
敕不坐名其
敕書內有題定者照該衙門開明管轄地方職掌事
宜寫給如有應更改者具題更改康熙十三年
題準援剿副將等官亦有給坐名
敕書者出自
上裁其督撫提鎮(zhèn)等官
敕書俱交該衙門給發(fā)巡鹽御史巡倉御史
敕書學士于
午門外給發(fā)
凡給各關監(jiān)督精微批文由該科揭送內閣將
該差職名填注文簿掛號用
寶學士于
午門外同該科給事中給發(fā)
凡文
殿試大學士學士充讀卷官侍讀學士侍讀典籍
中書充受卷彌封掌卷官
殿試前一日讀卷大學士學士擬策問數(shù)事奏請
欽定捧回撰合成題進
呈后中書繕寫執(zhí)事官監(jiān)看刊刻刷印次典籍
捧題紙前行學士隨后進
太和殿內學士捧置黃案上俟諸進士進
午門兩傍排立學士舉題紙授禮部堂官分給試
畢讀卷大學士等公同閱定于傳臚前一日揀
選上卷進呈
御前奏讀
欽定一甲三名其二甲以下名次讀卷大學士等奏
請
欽定是夕批定試卷名次中書寫成大小金榜三傳
折子次日典籍捧榜隨不讀卷學士至
干清門以小金榜交內侍進
呈大金榜用
寶畢典籍恭捧前行學士及執(zhí)事官隨后至
太和殿學士捧置黃案上典籍捧三傳折子授鴻
臚寺官候
上升殿不讀卷大學士或學士捧金榜授禮部堂官
傳臚
詳見
禮部
凡武
殿試事與文
殿試同
詳見
兵部
凡
御屏順治二年令御用監(jiān)制造送至內院內院移文
吏兵二部開送內外大小文武官員職名填寫
十三年照例移文吏兵二部造冊送院十五年
復移文吏兵二部造冊送院
凡
宮殿等處扁額對聯(lián)及
敕賜一應牌扁俱由翰林院撰擬大學士等奏請
欽定中書繕寫
凡撰寫
壇
廟
陵寢神牌字樣由工部制造牌式禮部送至內閣繕
寫仍交該部刊刻填青禮部奏請遣內閣大臣
等行禮
凡
壇
廟祝版由太常寺繕寫送閣學士恭填
御名授該寺官至一應祭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擬送
閣奏請
欽定
凡
山陵封號內閣撰擬奏請
欽定
凡撰擬諸王貝勒及文武大臣謚號由宗人府
禮部題準移文內閣撰擬奏請
欽定
凡諸王貝勒文武大臣祭文碑文順治間由內
閣撰定成式填名給發(fā)康熙十七年
諭賜謚諸王大臣等祭文碑文交翰林院撰擬內閣
奏閱
凡大將軍將軍等印俱系內閣收貯如遇
命將征討大學士等酌擬將軍名號奏請
欽定如名號與存貯印文相符者取給如不相符移
文該部另行鑄給師旋之日仍繳內閣
凡
御駕行幸大學士學士等承
旨扈從侍讀學士以下官員由大學士等酌派隨行
凡遣大將軍將軍出征各地方大學士等酌量
差遣內閣官員隨征管理章奏文移
凡
詔內閣以應遣官員職名開送禮部具題差遣
凡
冊立冊封有
欽命大學士學士充正副使者有用侍讀學士等官
者俱由禮部照例題請
凡文會試大學士學士充正副主考官中書充
收掌試卷官武會試學士充主考官俱由各該
部移取職名題請
欽定
凡直省文鄉(xiāng)試主考官并順天文鄉(xiāng)試同考官
俱由各該部移取典籍中書職名題請
欽點
凡遇
上升殿內閣該直官員陳設筆硯等項于禮部所設
黃案上如遇各官謝
恩日期將鴻臚寺開送職名折帖陳列以備
御覽
凡每年春秋祭祀
文廟
欽遣大學士一員行禮
凡祭告五岳四瀆長白山及歷代帝王陵孔子
闕里開列學士侍讀學士職名送禮部題請
欽點
凡
實錄
圣訓告成繕寫三部一呈
御覽一藏
皇史宬一貯內閣
凡發(fā)六科紅本該科謄錄底簿原本送閣存貯
其密封發(fā)部者該部仍密封送科由科繳閣亦
謄錄底簿一并收貯以備編纂
凡部院衙門及直省督撫等奏銷冊籍奉
旨留覽者俱于年終自內發(fā)出付典籍貯庫
凡各項書籍收藏內閣典籍記冊以備查考
凡出師吉日俱由內閣選擇
凡遇習射之期內閣官員每月二次于侍衛(wèi)教
場內習射兵部官查點
凡內閣需用筆墨紙張本匣及銀朱黃蠟木炭
白等項于戶工二部及光祿寺支取
順治十五年
大清會典內閣大學士初定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
治十五年俱改為正二品兼各部尚書銜
康熙二年
大清會典凡大學士員缺舊例將應升各官開列具
題康熙二年議準請
旨會推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
國初各官品級滿漢間有不同康熙九年改歸畫
一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犹珟?br />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正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康熙十年
大清會典凡大學士員缺康熙十年議準請
旨開列
紫微垣公
輔諸星圖
圖考
紫微垣東蕃八星西蕃七星
按星經闕
按宋史天文志紫微垣東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
北左右環(huán)列翊衛(wèi)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
居也主命主度也東蕃近閶闔門第一星為左樞第
二星為上宰三星曰少宰四星曰上弼
一曰
上輔
五星為
少弼
一曰
少輔
六星為上衛(wèi)七星為少衛(wèi)八星為少丞(
或曰
上丞)
其西蕃近閶闔門第一星為右樞第二星為少尉
第三星為上輔第四星為少輔第五星為上衛(wèi)第六
星為少衛(wèi)第七星為上丞
注
石氏云東西兩蕃總十六星西蕃亦八星一右
樞二上尉三少尉四上輔五少輔六上衛(wèi)七少衛(wèi)
八少丞上宰一星上輔二星三公也少宰一星少
輔二星三孤也此三公三孤在朝者也左右樞上
少丞疑丞輔弼四鄰之謂也尉二星衛(wèi)四星六軍
大副尉四衛(wèi)將軍也
按步天歌左樞右樞夾南門兩面營衛(wèi)一十五上宰
少尉兩相對少宰上輔次少輔上衛(wèi)少衛(wèi)次上丞后
門東邊大贊府門西喚作一少丞以次卻向前門數(shù)
輔弼各一星
按星經輔星像親近大臣輔佐興而相明
按宋史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魁第一星曰天
樞二曰璇三曰璣四曰權五曰玉衡六曰闿陽七曰
搖光又曰一至四為魁魁為璇璣五至七為杓杓為
玉衡是為七政第八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見第九
曰輔星在第六星左常見晉志輔星傅乎闿陽所以
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
按步天歌輔星近著開陽畔
四輔四星
按星經四輔四星抱北極樞星主君臣禮儀主政萬
機輔弼佐理萬邦之象輔佐北辰而出入授政也
按晉書天文志抱北極四星曰四輔所以佐北極而
出度授政也
按宋史天文志四輔四星又名四弼在極星側是曰
帝之四鄰所以輔佐北極而出度授政也去極星各
四度
按步天歌抱樞四星是四輔
文昌六星
按星經文昌與三公攝提軒轅共為一體
按晉書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
主集計天道三曰貴相太常理文緒
按步天歌文昌斗上半月形希疏分明六個星
三公三星
按星經三公星三在斗柄東和陰陽齊七政以教天
下人
按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
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按宋史天文志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
西一云在斗柄東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
名三師皆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按步天歌文昌之下曰三師太尊直向三公明天牢
六星太尊邊太陽守在四勢前一個宰相太陽側更
有三公相東邊
相一星
按星經相星在北極斗南總領百司掌邦教以佐帝
王安撫國家集眾事冢宰之位
按晉書天文志相一星在北斗南相者總領百司而
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國集眾事也
按宋史天文志相一星在北斗第四星南總百司集
眾事掌邦典以佐帝王一曰在中斗文昌之南在朝
少師行大宰者
按步天歌一個宰相太陽側
太微垣公
輔諸星圖
圖考
太微垣東西蕃上相次相各一星
按星經闕
按晉書天文志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
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南蕃中二星間曰端門東曰
左執(zhí)法廷尉之象也西曰右執(zhí)法御史大夫之象也
所以舉刺兇奸者也左執(zhí)法之東左掖門也右執(zhí)法
之西右掖門也東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
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
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
也西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將其北西太陽門也第
二星曰次將其北中華西門也第三星曰次相其北
西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相次亦曰四輔也
按步天歌兩面宮垣十星布
不言
將相
三公三星
按星經闕
按晉書天文志左執(zhí)法東北一星曰謁者東北三星
曰三公內坐朝會之所居也
按宋史天文志三公三星在謁者東北內坐朝會之
所居也干象新書在九卿南其占與紫微垣三公同
按步天歌門左皂衣一謁者以次即是為三公
三臺六星
按星經闕
按晉書天文志三臺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
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臺
主開德宣符也
按步天歌北門西外接三臺
天市垣七
公七星圖
圖考
七公七星
按星經七公七星在招搖東氐北為天相主三公七
政善惡
按晉書天文志攝提六星直斗杓之南北三星曰帝
席北三星曰梗河其北一星曰招搖七公七星在招
搖東天之相也三公之象也主七政
按步天歌索口橫者七公形
房宿
四星圖
圖考
按星經房為四表表三道日月五星常道也上第一
星名為右服次將其名陽環(huán)上道二星名右驂上相
其名中道三名左服次將其名下道四名左驂上相
總四輔
按晉書天文志東方房四星為明堂天子布政之宮
也亦四輔也下第一星上將也次次將也次次相也
上星上相也
斗宿
六星圖
圖考
按星經南斗六星主天子壽命亦云宰相爵祿之位
按晉書天文志北方南斗六星天廟也丞相太宰之
位主褒賢進士稟授爵祿
天相
三星圖
圖考
按星經闕
按晉書天文志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旗南三
星曰天相丞相之象也
按步天歌平下三個名天相
軫宿
四星圖
圖考
按星經闕
按晉書天文志軫四星主冢宰輔臣也
公輔部總論
易經
謙卦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程
傳
三以陽剛之德而居下體為眾陰所宗履得其
位為下之上是上為君所任下為眾所從有功勞
而持謙德者也故曰勞謙古之人有當之者周公
是也身當天下之大任上奉幼弱之主謙恭自牧
夔夔如畏然可謂有勞而能謙矣既能勞謙又須
君子行之有終則吉夫樂高喜勝人之常情雖使
知謙之善勉而為之若矜負之心不忘則不能常
久欲其有終不可得也唯君子安履謙順乃其常
行故久而不變乃所謂有終有終則吉也
六四不利撝謙
程
傳
四居上體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謙柔自處
九三又有大功德為上所任眾所宗而己居其上
當恭畏以奉謙德之君卑巽以讓勞謙之臣動作
施為所不利于撝謙也撝施布之象如人手之
撝也動息進退必施其謙蓋居多懼之地又在賢
臣之上故也
象曰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本
義
言不為過
鼎卦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程
傳
四大臣之位任天下之事者也天下之事豈一
人所能獨任必當求天下之賢智與之協(xié)力得其
人則天下之治可不勞而致也用非其人則敗國
家之事貽天下之患四下應于初初陰柔小人不
可用者也而四用之其不勝任而敗事猶鼎之折
足也鼎折足則傾覆公上之餗餗鼎實也居大臣
之位當天下之任而所用非人至于覆敗乃不勝
其任可羞愧之甚也其形渥謂赧汗也其兇可知
本
義
晁氏曰形渥諸本作形剭謂重刑也今從之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程
傳
大臣當天下之任必能成天下之治安則不誤
君上之所倚下民之所望與己致身任道之志不
失所期乃所謂信也故曰信如何也
系辭上傳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
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
恭以存其位者也
系辭下傳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
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賈誼新書
輔佐
大相上承大義而啟治道總百官之要以調天之宜
正身行廣教化修禮樂以美風俗兼領而和一之以
合治安故天下失宜國家不治則大相之任也上執(zhí)
政職大拂秉義立誠以翼上志直議正辭以持上行
批天下之患匡諸侯之過令或郁而不通臣或盭而
不義大拂之任也中執(zhí)政職大輔聞善則以獻知善
則以獻明號令正法則領度量論賢良次官職以時
巡循使百吏敬率其業(yè)故經義不衷賢不肖失序大
輔之任也
抱樸子
臣節(jié)
抱樸子曰昔在唐虞稽古欽明猶俟群后之翼亮用
臻巍巍之成功故能熙帝之載庶績其凝四門穆穆
百揆時序蠻夷無猾夏之變阿閣有鳴鳳之巢喻之
元首方之股肱雖有尊卑之殊邈實若一體之相賴
也君必度能而授者備乎覆餗之敗臣必量才而受
者故無流放之禍夫如影如響俯伏惟命者偷容之
尸素也違令犯顏蹇蹇匪躬者安上之屏翰也先意
承指者佞諂之徒也匡過弼違者社稷之鯁也必將
伏斧锧而正諫據鼎鑊而盡言忠而見疑諍而不得
者待放可也必死無補將增主過者去之可也其動
也匪訓典弗據焉其靜也匪憲章弗循焉請托無所
容申繩不顧私明刑而不濫乎所恨審賞而不加乎
附己不專命以招權不含洿而談潔進思盡言以攻
謬退念推賢而不蔽夙興夜寐戚庶事之不康也儉
躬約志若策奔于薄冰也納謀貢士不宣之于口非
義之利不棲之乎心立朝則以砥矢為操居己則以
羔羊為節(jié)當危值難則忘家而不顧命衡執(zhí)銓則
平懷而無彼此儀蕭公之宇宙羨張陳之畫奇追周
全之盡規(guī)準二鮑之直視蹈嬰弘之節(jié)儉執(zhí)恬毅之
守終甘此離紀炙身之分戒彼韓英失忠之禍出不
辭勞入不數(shù)功歸勛引過讓以先下專誠祗栗恒天
威之在顏也宵夙處竦有如湯鑊之在側也負荷寄
托則以伊周為師表宣力四方則以吉召為軌儀送
往事居則竭忠貞而不回搏噬干紀則若鷹鹯之鷙
鳥雀蕃捍疆場則慕魏絳李牧之高蹤蒞眾撫民則
希文翁信臣之德化夫忠至者無以為國況懷智以
迷上乎義督者滅祀而無憚況黜辱之敢辭乎故能
保勞貴以顯親托良哉于輿歌昆吾彝器能者鐫勛
皋陶后稷亦何人哉
冊府元龜
宰輔總序
夫輔相之職所以左右天子總領庶尹彌綸機務宣
翼統(tǒng)紀燮調元化甄敘流品親附百姓鎮(zhèn)撫四夷裁
決庶政班布王度乃其任也是故公臺之任無所不
總與元首而同體乃謂之股肱秉邦國之會要乃譬
之鈞軸百官承式治本之是系萬邦為憲民瞻之所
在自黃帝得六相而治舜臣于堯舉八元八凱謂之
十六相又逸書所記虞夏商周世皆有四輔三公之
職非其人而不處而六籍之載成湯居亳初置二相
以伊尹仲虺為之有阿衡左相之號洎武丁之得傅
說爰立作相置諸左右成王作周官著之典訓立太
師太傅太保以為三公又立三孤之位皆所以論道
經邦寅亮天地共司宰弼之事春秋之世寰內諸侯
入為卿士皆掌國政秦氏之霸始置左右丞相御史
大夫副之后復有丞相相國中丞之名漢世之興置
一丞相亦有左右丞之名而御史大夫實亞其任兼
置太尉仍用秦制后以蕭何為相國孝惠高后復置
左右丞相亦置太傅之官未幾而罷太尉之職蓋不
常置惟一丞相武帝兼置太尉數(shù)年而廢元狩中置
大司馬以代太尉之職征和二年置左右丞相分長
史以備兩府成帝綏和元年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
并大司馬丞相為三公哀帝復以大司空為御史大
夫復置太傅在三公之上俄改丞相為大司徒御史
大夫復為大司空并大司馬以備三公之位平帝增
置太師王莽居攝又置四輔之官世祖中興但存三
公之號有太傅而不常置建武末改大司馬為太尉
二府并去太字是為宰相總治眾務中平之后事歸
臺閣選舉誅賞一繇尚書機衡所總不在公府蓋有
其名而無其實矣建安之世始罷三公官復置丞相
以曹公居之又有相國之號黃初受禪改為司徒而
中書監(jiān)令專掌機密雖有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官
不預朝政厥后定制大丞相第一品又置相國以司
馬二王相繼為之末年增置太保吳蜀鼎國皆有丞
相而吳氏復有左右之名二邦政事率以尚書總統(tǒng)
而吳有大司馬左右大司馬太尉司徒司空及帝太
傅蜀亦有司徒大司馬之號其平尚書事錄尚書事
領中外諸軍事總統(tǒng)國事皆為宰相之任晉武之初
有太宰太傅太保是為上公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
公復有大司馬大將軍凡八公同時并置而無丞相
之名惠帝復置丞相俄頃而罷后置司徒元帝渡江
罷司徒為丞相以王導居之導卒又罷丞相為司徒
府三公之職雖無所改而司徒丞相兩不并置中書
之署實總機要是為宰相以毗大政宋孝武復置丞
相而司徒之府如故又有相國之官齊氏以丞相相
國著為贈典梁罷相國置丞相兼置司徒又有太保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空開府儀同三司是為諸公
陳以相國列于丞相之上并太宰太保大司馬大將
軍凡六號亦有贈秩然而相國是為尊崇之位非尋
常之秩丞相之任亦廢置靡定魏晉以來多以他官
參掌機密或委知政事毗贊朝政錄尚書事居門下
領中書或總朝權或管朝政或單侍中皆為宰相唯
侍中機密所出不必他名常為宰輔之職元魏以太
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大司馬大將軍為二大又有三
公之名然尤重門下之官多以侍中輔政樞宰之任
歸于省闥北齊初置丞相復分左右而居侍中之職
者皆秉國政宇文建國遠遵周治改三師為三公置
三孤以為之貳分司徒司馬司空以備六官之職而
無復太尉三師之號宣帝復置四輔之官又置左右
丞相既而罷為大丞相隋置三師三公參議國之大
事朝之眾務總于臺閣內史令納言是為宰輔或以
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并為輔弼其后納言
為侍內唐室受命悉仍隋制武德初改內史令為中
書令侍內為侍中并左右仆射是為四輔至貞觀末
除仆射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方為宰相而中書
令侍中之名自龍朔至天寶凡經四易
注
中書令為右相為內史為紫微令復為右相侍
中為左相為納言為黃門監(jiān)復為左相凡四易名
而侍中復舊
而嘗為宰相其單任仆射不復預于機政先天以前
宰相多至十余人開元之后嘗二人至三人天寶之
末勛賢并建備位者眾然秉鈞當國亦不過一二人
由武德貞觀以來但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平章事
知政事參掌機務參預政事平章軍國重事者皆為
宰相
注
唐初宰相嘗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永淳
中裴炎為中書令以中書就政事遂移在中書省
開元中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政事印為
中書門下之印
其后唯侍中中書令及平章事是為正宰相之任五
代相承未之或改
注
后唐及周亦有同中書門下三品蓋避當時君
父之名非常制也
今之論次由二帝三代以訖于顯德凡居輔弼之任
美惡之跡悉區(qū)別而類例之唐氏中葉有樞密之任
宣傳制命掌以內侍宋梁而降大建官署崇署使號
并分吏局兵戎之政邦國之務多所參掌均于宰府
跡其行事咸用編述
胡傳
僖公九年宰周公會諸侯于葵丘
其曰宰周公者以冢宰兼三公也古者三公無其人
則以六卿之有道者上兼師保之任冢宰或闕亦以
三公下行端揆之職禹自司空進宅百揆又曰作朕
股肱耳目是以宰臣上兼師保之任也周公為師又
曰位冢宰正百工是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職所以然
者三公與王坐而論道固難其人而冢宰統(tǒng)百官均
四海亦不易處也夫以冢宰兼三公其職任重矣而
不殊會之何也人臣則有進退之節(jié)出入均勞之義
非王世子貴有常尊之可比也
性理大全
臣道
程子曰人臣身居大位功蓋天下而民懷之則危疑
之地也必也誠積于中動不違理威福不自己出人
惟知君而已然后位極而無逼上之嫌勢重而無專
權之過斯可謂明哲君子矣周公孔明其人也郭子
儀有再造社稷之功威震人主而上不疑之也亦其
次與
臣賢于君則輔君以所不能伊尹之于太甲周公之
于成王孔明之于劉禪是也臣不及君則贊助之而
已
問世傳成王幼周公攝政荀卿亦曰履天下之籍聽
天下之斷周公果踐天子之位行天子之事乎曰非
也周公位冢宰百官總己以聽之而已安得踐天子
之位又問君薨百官聽于冢宰者三年爾周公至于
七年何也曰三年謂嗣王居憂之時也七年為成王
幼故也又問賜周公以天子之禮樂當否曰始亂周
公之法度者是賜也人臣安得用天子之禮樂哉成
王之賜伯禽之受皆不能無過記曰魯郊非禮也其
周公之衰乎圣人嘗譏之矣說者乃云周公有人臣
不能為之功業(yè)因賜以人臣所不得用之禮樂則妄
也人臣豈有不能為之功業(yè)哉借使功業(yè)有大于周
公亦是人臣所當為爾人臣而不當為其誰為之豈
不見孟子言事親若曾子可也曾子之孝亦大矣孟
子纔言可也蓋曰子之事父其孝雖過于曾子畢竟
是以父母之身做出來豈是分外事若曾子者僅可
以免責爾臣之于君猶子之于父也臣之能立功業(yè)
者以君之人民也以君之勢位也假如功業(yè)大于周
公亦是以君之人民勢位做出來而謂人臣所不能
為可乎使人臣恃功而懷怏怏之心者必此言矣
致堂胡氏曰事功出于臣下智謀輸才力及其有
成必曰此君之德非臣所能也君亦安然受之不幾
于偽乎蓋道固當然非偽也在易坤之六三曰含章
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謂有功善則隱晦其美而
歸之于君不敢當其成然后下得恭順之道而上無
忌惡之心也在師之九二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為
眾之主專制其事所以能吉者以受委于君非己無
因而致者也是故智如良平不侍帷幄為謀主則滅
秦梟羽之事何以略如英衛(wèi)不授鈇鉞制閫外則
征伐四克之績何以著故自古有成功而知此道者
必謙虛退讓沖然而若無不然既非所以蓄德又非
所以全身也夫矜伐生于氣盈貪戀生于氣歉所以
然者為利祿耳有大勛勞于天下孰若周公使周公
以勛勞自居既以剪商受賞又以東征受賞又以伐
奄受賞又以滅國五十受賞又以制禮樂頒度量受
賞必見于詩書今可考者為太師位冢宰開國曲阜
以侯伯禽而已不聞賞而又賞也太師冢宰其所當
為也俾侯于東眾建親賢非私于周公也然則周公
有大勛勞而未嘗取賞明矣故曰以周公之才之美
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驕吝者盈而歉之謂歟
五峰胡氏曰守身以仁以守身之道正其君者大臣
也漢唐之盛忠臣烈士攻其君之過禁其君之欲糾
其政之謬彈其人之佞而已求其大正君心引之志
于仁者則吾未之見也惟董生其庶幾乎
朱子曰古之君子居大臣之任者其于天下之事知
之不惑任之有余則汲汲乎其時而勇為之知有所
未明力有所不足則咨訪講求以進其知扳援汲引
以求其助如救火追亡尤不敢以少緩上不敢愚其
君以為不足與言仁義下不敢鄙其民以為不足以
興教化中不敢薄其士大夫以為不足共成事功一
日立乎其位則一日業(yè)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則
不敢一日立乎其位有所愛而不肯為者私也有所
畏而不敢為者亦私也屹然中立無一毫私情之累
而惟知其職之所當為者夫如是是以志足以行道
道足以濟時而于大臣之責可以無愧
誠以天下之事為己任則當自格君心之非始欲格
君心則當自身始
夫宰相以得士為功下士為難而士之所守乃以不
自失為貴
南軒張氏曰伊尹云予弗克俾厥后惟堯舜其心愧
恥若撻于市一夫不獲時予之辜君不堯舜心便愧
恥民有不獲是為己辜真所謂任天下之重者人須
存伊尹之心方得
畢公以四朝元老方且克勤小物若在吾人則合當
如此也古人未嘗不謙至周公方說謙蓋周公以天
子之叔父而又為宰相猶且自處以謙若在吾人則
亦合當為者也謙之九三伊川專以指周公德言盛
禮言恭德只要盛禮只要恭又曰某于世間無所愛
慕亦無所享用惟有報君愛民之事在所當為耳
象山陸氏曰古人所以不屑屑于間政適人而必務
有以格君心者蓋君心未格則一邪黜一邪登一弊
去一弊興如循環(huán)然何以窮已及君心既格則規(guī)模
趨鄉(xiāng)有若燕越邪正是非有若蒼素大明既升群陰
畢伏是瑣瑣者亦何足污人牙頰間哉
西山真氏曰古今事業(yè)未嘗無所本諸葛武侯平生
所立事業(yè)奇?zhèn)ト磺笃渌詣t開誠心布公道集眾
思廣忠益而已蓋此四者乃武侯事業(yè)之本而誠之
與公又其本也
公輔部名臣列傳一
上古
明由
按群輔錄燧人氏四佐一曰明由曉升級
注
宋均曰級等差政所先后也
必育
按群輔錄燧人氏四佐二曰必育受稅俗
注
宋均曰受賦稅及徭役所宜施為也
成博
按群輔錄燧人氏四佐三曰成博受古諸
注
宋均曰古諸侯職等也
隕丘
按群輔錄燧人氏四佐四曰隕丘受延嬉
注
丘一作立宋均曰延長嬉興也主受此錄也右
燧人四佐燧人出天四佐出洛宋均曰出天天所
生出洛地所生也
金提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一曰金提主化俗
注
一作堤宋均曰為民除災害也
鳥明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二曰鳥明主建福
注
宋均曰利福民也
視默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三曰視默主災惡
注
宋均曰為民除災害也
紀通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四曰紀通為中職
注
宋均曰為田主主內職也
仲起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五曰仲起為海陸
注
宋均曰主平地兼統(tǒng)海也
陽侯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六曰陽侯為江海
注
宋均曰主江海事一本作江湖右伏羲六佐六
佐出世宋均曰宓戲不及燧人故增二佐出世人
所生也
風后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一曰風后受金法
注
宋均曰金法言能決理是非也
按帝王世紀黃帝夢大風吹去天下塵垢嘆曰風為
號令立政者也垢土去而后在天下其有姓風名后
者哉依占求之遇諸海隅
按通鑒前編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風后明天道
按山西通志風后解州人與力牧并舉平蚩尤之亂
得六相而天下治風后其一也按解舊號渤澥之海
所謂海隅即此今解州西南一百六十里蒲州風陵
鄉(xiāng)趙村有風后墓因號風陵渡
力牧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二曰力牧受準斥
注
宋均準斥凡事也力牧或作力墨
按帝王世紀黃帝夢人執(zhí)千鈞之弩驅羊萬群寤而
嘆曰千鈞之弩異力者也驅羊數(shù)萬群能牧民為善
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求之得力牧于大漠
以為將
天老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三曰天老受天箓
注
宋均曰箓天教命也
按竹書紀年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大霧三日三夜晝
昏帝問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聞之
國安其主好文則鳳凰居之國亂其主好武則鳳凰
去之今鳳凰翔于東郊而樂之其鳴音中夷則與天
相副以是觀之天有嚴教以賜帝帝勿犯也召史卜
之龜燋史曰臣不能占也其問之圣人帝曰已問天
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龜不違圣智故燋霧
既降游于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
雨七日七夜魚流于海得圖書焉龍圖出河龜圖出
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接萬神于明庭今塞門谷口
是也
五圣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四曰五圣受道級
注
宋均曰級次序也
知命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五曰知命受糾俗
注
宋均曰糾正也
窺紀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六曰窺紀受變復
注
宋均曰有禍變能補復也
地典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七曰地典受州絡
注
宋均曰絡維絡也
按通鑒前編黃帝立六相
注
外紀曰帝舉風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鴻以治
民又曰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風后明乎
天道故為當時太常察乎地利故為稟者奢龍辨
乎東方故為土師祝融辨乎南方故為司徒大封
辨乎西方故為司馬后土辨乎北方故為李
夏
益
按史記秦本紀曰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生子大
業(yè)大業(yè)取少典之子曰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
成禹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曰咨爾費贊禹功
其賜爾皂游爾后嗣將大出乃妻以姚姓之玉女佐
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伯翳舜賜姓嬴氏
注
索隱曰此秦趙之祖一名伯翳尚書謂之伯益
漢書謂之伯益是也
按前編伯益即伯翳秦聲以入為去故謂益為翳
也
按通鑒前編帝禹二歲帝薦益于天夏后啟二載伯
益歸政就國
商
伊尹
按書經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
奉嗣王祗見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總己以聽冢
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王曰嗚呼古有
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災山川鬼神亦莫不寧暨
鳥獸魚鱉咸若于其子孫弗率皇天降災假手于我
有命造攻自鳴條朕哉自亳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
虐以寬兆民允懷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愛惟親
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海嗚呼先王修人紀
從諫弗咈先民時若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
備檢身若不及以至于有萬邦茲惟艱哉敷求哲人
俾輔于爾后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宮
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敢有殉于貨色恒于游畋時謂
淫風敢有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
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
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訓于蒙士嗚呼嗣王
祗厥身念哉圣謨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
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
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 按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
衡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社稷宗廟罔不祗肅天監(jiān)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
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肆嗣王丕承基緒惟尹躬
先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其后嗣王罔克
有終相亦罔終嗣王戒哉祗爾厥辟辟不辟忝厥祖
王惟庸罔念聞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
旦旁求俊彥啟迪后人無越厥命以自覆慎乃儉德
惟懷永圖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欽厥止率乃
祖攸行惟朕以懌萬世有辭王未克變伊尹曰茲乃
不義習與性成予弗狎于弗順營于桐宮密邇先王
其訓無俾世迷王徂桐宮居憂克終允德 惟三祀
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作書曰民
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
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之休王拜手稽
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
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
師保之訓弗克于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伊
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協(xié)于下惟明后先王子
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說并其有邦厥鄰乃曰徯
我后后來無罰王懋乃德視乃烈祖無時豫怠奉先
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朕承王之休無
斁 伊尹申誥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
罔常懷懷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天位艱哉
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
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后先王惟時懋敬厥德克配上
帝今王嗣有令緒尚監(jiān)茲哉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
必自邇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惟危慎終于始有
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
嗚呼弗慮胡獲弗為胡成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君罔
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按咸有一德伊尹既復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于
德曰嗚呼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
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監(jiān)于
萬方啟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湯咸
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
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
民歸于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
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今嗣王新服厥命
惟新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曰新任官惟賢材左右惟
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德
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xié)于克一俾萬姓咸曰
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綏先王之祿永底烝民
之生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
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
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按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湯而無由乃
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或曰
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從湯言素
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伊尹去湯適夏既丑
有夏復歸于亳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
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
吾遂伐桀桀敗于有娀之墟于鳴條湯既勝夏伊
尹報于是諸侯心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既絀
夏命還亳伊尹作咸有一德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
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
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中壬即位
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湯適長孫
也是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
徂后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
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
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乃
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
以寧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訓三篇褒帝太甲稱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于
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注
索隱曰孫子兵書伊尹名摰阿倚也衡平也言
依倚而取平書亦曰保衡伊尹之官號非名也皇
甫謐云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又呂氏春秋云
有侁氏女采得嬰兒于空桑后居伊水命曰伊尹
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劉向別錄曰九主者有
法君專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國君三歲社
君凡九品圖畫其形索隱曰按素王者太素上皇
其道質素故稱素王九主者三皇五帝及夏禹也
或曰九主謂九皇也然按注劉向所稱九主載之
七錄名稱甚奇法君謂用法嚴急之君若秦孝公
及始皇等也勞君謂勤勞天下若禹稷等也等君
等者平也謂定等威均祿賞若高祖封功臣侯雍
齒也授君謂人君不能自理而政歸其臣若燕王
噲授子之禹授益之比也專君謂專己獨斷不任
賢臣若漢宣之比也破君謂輕敵致寇國滅君死
若楚伐吳濞等是也寄君謂人困于下主驕于上
離析可待故孟軻謂之寄君也國君國當為固字
之訛謂完城郭利甲兵而不修德若三苗智伯之
類也三歲社君謂在襁褓而主社稷若周成漢昭
平等是也伊尹作咸有一德在太甲時太史公記
之于成湯之日其言失序帝王世紀伊尹為湯相
號阿衡年百歲卒天霧三日沃丁以天子禮葬之
按大紀成湯薦伊尹于桀為陳素王及九主之事桀
不聽與群臣沈湎于酒伊尹進諫曰君王以酒色之
微雍天命而不理失人心而不圖反是為善善則祥
集習是為不善不善則殃來君王宜留意焉伊尹自
亳凡五適夏告以堯舜之道桀終不聽
按新序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
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群臣相持歌曰江水
沛沛兮舟敗兮我王廢兮趣歸薄兮薄亦大兮又
曰樂兮樂兮四牡蹺兮六轡沃兮去不善而從善何
不樂兮伊尹知天命之至舉觴而告桀曰君王不聽
臣之言亡無日矣桀拍然而作啞然而笑曰子何妖
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乃亡
耳于是尹接履而趨遂適商就湯湯立為相故伊尹
去夏歸亳商王而夏亡
按說苑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
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對曰昔者堯見人而知舜任
人然后知禹以成功舉之夫三君之舉賢皆異道而
成功然尚有失者況無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
失矣故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王者何
以選賢夫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后治也雖有堯舜
之明而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
上慎于擇士務于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
官尊其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
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
生潤澤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
治此使能之效也
按水經注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嬰兒于空桑
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濱夢神告之曰臼水出而東
走母明視而見臼水出焉告其鄰居而走顧望其邑
咸為水其母化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獻之
命養(yǎng)于庖而長有賢德殷以為尹曰伊尹也
注
皇甫謐曰伊尹力牧之后路史曰伊炎帝上世
所國今洛之伊陽縣伊川堯之母家伊侯之國又
曰伊尹帝堯之后也前編曰按堯生于伊故為伊
祁氏伊尹恐其后也傳記謂伊尹生于空??丈?br /> 蓋地名非真桑也諸說多妄(
按伊尹事有書經及孟子言為正其他妄
傳之說多不可信)
仲虺
按書經仲虺之誥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慚德曰予
恐來世以臺為口實仲虺乃作誥曰嗚呼惟天生民
有欲無主乃亂惟天生聰明時乂有夏昏德民墜涂
炭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茲率厥典奉
若天命夏王有罪矯誣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
式商受命用爽厥師簡賢附勢實繁有徒肇我邦于
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小大戰(zhàn)戰(zhàn)罔不懼于
非辜矧予之德言足聽聞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
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克寬克仁
彰信兆民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
北狄怨曰奚獨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慶曰徯予后
后來其蘇民之戴商厥惟舊哉佑賢輔德顯忠遂良
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萬
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
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
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嗚呼慎厥終
惟其始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
按左傳奚仲為夏車正封于薛至仲虺為湯右相
伊陟
按書經序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伊陟
贊于咸巫作咸乂四篇 太戊贊于伊陟作伊陟原
命
按史記殷本紀帝太戊立伊陟為相亳有祥桑谷共
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聞妖
不勝德帝之政其有缺與帝其修德太戊從之而祥
??菟酪髲团d諸侯歸之
巫咸
按書經君奭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
巫咸乂王家 按序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榖共生
于朝伊陟贊于巫咸作咸乂四篇
巫賢
按書經君奭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
孔
傳
祖乙殷家亦祖其功時賢臣有如此巫賢賢咸
子巫氏
按通鑒前編祖乙九祀圮于耿徙都于邢巫賢作相
商道復興諸侯賓服
大紀曰王之世遷都于耿為水所圮王懼以巫咸
之子賢為相諸侯賓服天下大和
甘盤
按書經君奭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
按通鑒前編殷王高宗武丁元祀王宅憂甘盤為相
按高宗謂舊學于甘盤周公曰在高宗時則有若
甘盤然則高宗宅憂三年不言百官聽于冢宰以
有甘盤為冢宰也
傅說
按書經說命王宅憂亮陰三祀既免喪其惟弗言群
臣咸諫于王曰嗚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天子
惟君萬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
令王庸作書以誥曰以臺正于四方臺恐德弗類茲
故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審厥
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說筑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
相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臺德若金
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
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
視地厥足用傷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
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嗚呼欽予時命其惟有終
說復于王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后克圣臣
不命其承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惟說命總百官
乃進于王曰嗚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后王
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惟天聰明
惟圣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惟尚口起羞惟甲胄
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王惟戒茲允茲克
明乃罔不休惟治亂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
罔及惡德惟其賢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有其善喪厥
善矜其能喪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無啟
寵納侮無恥過作非惟厥攸居政事惟醇黷于祭祀
時謂弗欽禮煩則亂事神則難王曰旨哉說乃言惟
服乃不良于言予罔聞于行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
行之惟艱王忱不艱允協(xié)于先王成德惟說不言有
厥咎 王曰來汝說臺小子舊學于甘盤既乃遁于
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終罔顯爾惟訓于朕
志若作酒醴爾惟曲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爾交修
予罔予棄予惟克邁乃訓說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
事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允懷于茲道積于厥躬
惟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監(jiān)于先王成
憲其永無愆惟說式克欽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王
曰嗚呼說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股肱惟人良
臣惟圣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
惟堯舜其心愧恥若撻于市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
辜佑我烈祖格于皇天爾尚明保予罔俾阿衡專美
有商惟后非賢不乂惟賢非后不食其爾克紹乃辟
于先王永綏民說拜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按史記殷本紀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求得其佐
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
圣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
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
于傅險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圣人
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周
周公旦
按書經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
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
為三壇同墠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
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
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孫不若旦多
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
爾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嗚呼無墜天之
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
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
與珪乃卜三龜一習吉啟鑰見書乃并是吉公曰體
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干三王惟永終是圖茲攸俟
能念予一人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王翼日乃
瘳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
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
先王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后公乃為詩以
貽王名之曰鴟鸮王亦未敢誚公秋大熟未獲天大
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
弁以啟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
說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zhí)事對曰信噫公命我
勿敢言王執(zhí)書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勞王家惟
予沖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
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
盡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歲則大
熟
按成王啟金縢史記
載于公卒后與書文異
按洛誥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復子明辟王如弗敢及
天基命定命予乃繼保大相東土其基作民明辟予
惟乙卯朝至于洛師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
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伻來以圖
及獻卜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
其作周匹休公既定宅伻來來視予卜休恒吉我二
人共貞公其以予萬億年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誨言
周公曰王肇稱殷禮祀于新邑咸秩無文予齊百工
伻從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今王即命曰記功宗以
功作元祀惟命曰汝受命篤弼丕視功載乃汝其悉
自教工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無若火始焰焰厥
攸灼敘弗其絕厥若彝及撫事如予惟以在周工往
新邑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辭公
曰已汝惟沖子惟終汝其敬識百辟享亦識其有不
享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
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乃惟孺子頒朕不暇聽朕教
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乃時惟不永哉篤敘乃正
父罔不若予不敢廢乃命汝往敬哉茲予其明農哉
彼裕我民無遠用戾王若曰公明保予沖子公稱丕
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
師惇宗將禮稱秩元祀咸秩無文惟公德明光于上
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沖
子夙夜毖祀王曰公功棐迪篤罔不若時王曰公予
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四方迪亂未定于宗禮
亦未克敉公功迪將其后監(jiān)我士師工誕保文武受
民亂為四輔王曰公定予往已公功肅將祇歡公無
困哉我惟無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周公
拜手稽首曰王命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
烈考武王弘朕恭孺子來相宅其大惇典殷獻民亂
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曰其自時中乂萬邦咸休惟
王有成績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篤前人成烈答其師
作周孚先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伻來毖殷乃命
寧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
則禋于文王武王惠篤敘無有遘自疾萬年厭于乃
德殷乃引考王伻殷乃承敘萬年其永觀朕子懷德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
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后王賓殺禋咸格王入
太室祼王命周公后作冊逸誥在十有二月惟周公
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按多士惟三月周公初于
新邑洛用告商王士王若曰爾殷遺多士弗吊旻天
大降喪于殷我有周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殷命
終于帝肆爾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
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為
惟天明畏我聞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適逸則惟帝降
格向干時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辭惟時天罔念聞
厥惟廢元命降致罰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
四方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
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澤在今后
嗣王誕罔顯于天矧曰其有聽念于先王勤家誕淫
厥泆罔顧于天顯民祗惟時上帝不保降若茲大喪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于
罰王若曰爾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靈承帝事有命
曰割殷告敕于帝惟我事不貳適惟爾王家我適予
其曰惟爾洪無度我不爾動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
殷大戾肆不正王曰猷告爾多士予惟時其遷居西
爾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時惟天命無違朕不敢有
后無我怨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今
爾又曰夏迪簡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聽用
德肆予敢求爾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爾非予罪時
惟天命王曰多士昔朕來自奄予大降爾四國民命
我乃明致天罰移爾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遜王曰告
爾殷多士今予惟不爾殺予惟時命有申今朕作大
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
臣我多遜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寧干止爾克敬天
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
罰于爾躬今爾惟時宅爾邑繼爾居爾厥有干有年
于茲洛爾小子乃興從爾遷王曰又曰時予乃或言
爾攸居 按無逸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
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
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
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周公曰嗚呼我聞曰
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
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
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
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
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
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
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后
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
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
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
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
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周公曰嗚呼繼自
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
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
丕則有愆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周公曰
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蓠憬陶d民無
或胥诪張為幻此厥不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
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周
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
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
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聽
人乃或诪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
不永念厥辟不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
是叢于厥身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jiān)于茲
按禮記文王世子成王幼不能阼周公相踐阼而
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君臣父子長幼
之道也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
也 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
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
于君則為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yōu)為之
注
于音迂言周公迂曲其身之所行以成君之善
也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
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
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
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
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
告紂之罪于天及殷民釋箕子之囚封紂子武庚祿
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xù)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都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
封留佐武王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
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
王周公于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
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fā)于是乃即三
王而卜卜人皆曰吉發(fā)書視之信吉周公喜開鑰乃
見書遇吉入賀武王曰王其無害旦新受命三王維
長終是圖茲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
誡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其后武王既崩成王
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
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
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
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
先王大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
后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周公戒
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
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
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管蔡
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
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
叔于衛(wèi)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寧淮夷東土二年而
畢定諸侯咸服宗周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
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饋周公于東土作饋禾周
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東土以集周公歸報
成王乃為詩貽王命之曰鴟鸮王亦未敢訓周公成
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豐使太保召公先
之雒相土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
遂國之成王長能聽政于是周公乃還政于成王成
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侯及七
年后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如畏然初成王少
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
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
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fā)府見周
公禱書乃泣反周公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
乃作多士毋逸以誡成王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
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
便百姓百姓說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
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于畢
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周公卒后秋未
獲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成王與大
夫朝服以開金縢書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
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zhí)事史百執(zhí)事曰信有
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執(zhí)書以泣曰自今后其無
繆卜乎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動
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國家禮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
偃盡起而筑之歲則大熟于是成王乃命魯?shù)媒技?br />文王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周公卒子
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
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
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太公亦封于齊五
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
其俗為也及后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后世
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
民必歸之
召公奭
按書經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西旅底貢
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于王曰嗚呼明王慎德四
夷咸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
之致于異姓之邦無替厥服分寶玉于伯叔之國時
庸展親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
罔以盡其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
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
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
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不寶遠物則遠
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
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
厥居惟乃世王 按君奭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
喪于殷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
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終出于不祥
嗚呼君已曰時我我亦不敢寧于上帝命弗永遠念
天威越我民罔尤違惟人在我后嗣子孫大弗克恭
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難諶乃其
墜命弗克經歷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
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沖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
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公曰君奭我聞
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
時則有若保衡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
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
有若甘盤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
歷年所天惟純佑命則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
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茲惟德稱用乂厥辟故
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公曰君奭天壽
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滅威今汝永念則有固命
厥亂明我新造邦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勸寧王
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
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
南宮括又曰無能往來茲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國
人亦惟純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時昭文王迪見冒
聞于上帝惟時受有殷命哉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
祿后暨武王誕將天威咸劉厥敵惟茲四人昭武王
惟冒丕單稱德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
奭其濟小子同未在位誕無我責收罔勖不及造
德不降我則鳴鳥不聞矧曰其有能格公曰嗚呼君
肆其監(jiān)于茲我受命無疆惟休亦大惟艱告君乃猷
裕我不以后人迷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
民極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茲大命惟文王德丕承
無疆之恤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監(jiān)
于殷喪大否肆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茲誥予惟曰
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時二人天休滋至惟時
二人弗戡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讓后人于丕時
嗚呼篤棐時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
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公曰君予不惠
若茲多誥予惟用閔于天越民公曰嗚呼君惟乃知
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終祗若茲往敬用治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
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時召公為三公
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成王既幼
周公攝政當國踐阼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說周
公周公乃稱湯時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時則有
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時則有
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般率維茲有陳保乂有
殷于是召公乃說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
巡行鄉(xiāng)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
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
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君牙
按書經君牙王若曰嗚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篤忠
貞服勞王家厥有成績紀于太常惟予小子嗣守文
武成康遺緒亦惟先正之臣克左右亂四方心之憂
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今命爾予翼作肱股心膂纘
乃舊服無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則爾身克正罔
敢弗正民心罔中惟爾之中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
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艱哉思其艱以圖其
易民乃寧嗚呼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啟佑
我后人咸以正罔缺爾惟敬明乃訓用奉若于先王
對揚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王若曰君牙乃惟由
先正舊典時式民之治亂在茲率乃祖考之攸行昭
乃辟之有乂 按序穆王命君牙為周大司徒作君
牙
單襄公
按周語定王使單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陳以聘于
楚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也候不在疆司空不視涂
澤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
若蓺膳宰不致餼司里不授館國無寄寓縣無施舍
民將筑臺于夏氏及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南冠
以如夏氏留賓弗見單子歸告王曰陳侯不有大咎
國必亡王曰何故對曰夫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
水涸木見而草木節(jié)解駟見而隕霜火見而清風戒
寒故先王之教曰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節(jié)
解而備藏隕霜而冬裘具清風至而修城郭宮室故
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時儆曰收而場功偫
而畚挶營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見期于司里此
先王之所以不用財賄而廣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陳
國火朝覿矣而道路若塞野場若棄澤不陂障川無
舟梁是廢先王之教也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立
鄙食以守路國有郊牧有寓望藪有蒲草囿有林
池所以御災也其余無非谷土民無縣耜野無奧草
不奪民時不蔑民功有優(yōu)無匱有逸無罷國有班事
縣有序民今陳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間功成而不
收民罷于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者也周之秩官有
之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jié)逆之候人為導
卿出郊勞門尹除門宗祀執(zhí)祀司里授館司徒具徒
司空視涂司寇詰奸虞人入材甸人積薪火師監(jiān)燎
水師監(jiān)濯膳宰致餐廩人獻餼司馬陳芻工人展車
百官各以物至賓入如歸是故小大莫不懷愛其貴
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使則皆官正
事上卿監(jiān)之若王巡守則君親監(jiān)之今雖朝也不
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為過賓于陳而司事莫至
是蔑先王之官也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賞善而罰
淫故凡我造國無從非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
天休今陳侯不念嗣續(xù)之常棄其伉儷妃嬪而帥其
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瀆姓矣乎陳我大姬之后也
棄袞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
也昔先王之教茂帥其德也猶恐隕越若廢其教而
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將何以守國居大國之間
而無此四者其能久乎六年單子如楚八年陳侯殺
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陳 晉既克楚于鄢使郄至告
慶于周未將事王叔簡公飲之酒交酬好貨皆厚飲
酒宴語相說也明日王叔子譽諸朝郄至見召桓公
與之語召公以告單襄公曰王叔子譽溫季以為必
相晉國相晉國必大得諸侯勸二三君子必先導焉
可以樹今夫子見我以晉國之克也為己實謀之曰
微我晉不戰(zhàn)矣楚有五敗晉不知乘我則強之背宋
之盟一也薄德而以地賂諸侯二也棄壯之良而用
幼弱三也建立卿士而不用其言四也夷鄭從之三
陳而不整五也不由晉晉得其民四軍之帥旅力
方剛卒伍治整諸侯與之是有五勝也有辭一也得
民二也軍帥強御三也行列治整四也諸侯輯睦五
也有一勝猶足用也有五勝以伐五敗而避之者非
人也不可以不戰(zhàn)欒范不欲我則強之戰(zhàn)而勝是吾
力也且夫戰(zhàn)也微謀吾有三伐勇而有禮反之以仁
吾三逐楚君之卒勇也見其君必下而趨禮也能獲
鄭伯而赦之仁也若是而知晉國之政楚越必朝吾
曰子則賢矣抑晉國之舉也不失其次吾懼政之未
及子也謂我曰夫何次之有昔先大夫荀伯自下軍
之佐以政趙宣子未有軍行而以政今欒伯自下軍
往是三子也吾又過于四之無不及若佐新軍而升
為政不亦可乎將必求之是其言也君以為奚若襄
公曰人有言曰兵在其頸其郄至之謂乎君子不自
稱也非以讓也惡其蓋人也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
蓋也求蓋人其抑下滋甚故圣人貴讓且諺曰獸惡
其網民惡其上書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詩曰愷
悌君子求福不回在禮敵必三讓是則圣人知民之
不可加也故王天下者必先諸民然后庇焉則能長
利今郄至在七人之下而欲上之是求蓋七人也其
亦有七怨怨在小丑猶不可堪而況在侈卿乎其何
以待之晉之克也天有惡于楚也故儆之以晉而郄
至佻天以為已力不亦難乎佻天不祥乘人不義不
祥則天棄之不義則民畔之且郄至何三伐之有夫
仁禮勇皆民之為也以義死用謂之勇奉義順則謂
之禮畜義豐功謂之仁奸仁為佻奸禮為羞奸勇為
賊夫戰(zhàn)盡敵為上守龢同順義為上故制戎以果毅
制朝以序成畔戰(zhàn)而擅舍鄭君賊也棄毅行容羞也
畔國即讎佻也有三奸以求替其上遠于得政矣以
吾觀之兵在其頸不可久也雖吾王叔未能違難在
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王叔欲郄至能勿從乎
郄至歸明年死難及伯輿之獄王叔陳生奔晉
公輔部名臣列傳二
漢一
蕭何
按漢書本傳何沛人也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高祖
為布衣時數(shù)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佑之高
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秦御史監(jiān)
郡者與從事辨之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
欲入言征何何固請得毋行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嘗
為丞督事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
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
具知天下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
得秦圖書也初諸侯相與約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
沛公既先定秦項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謝之得解
羽遂屠燒咸陽與范增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民皆
居蜀乃曰蜀漢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而三
分關中地王秦降將以距漢王漢王怒欲謀攻項羽
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
猶愈于死乎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如百
戰(zhàn)百敗不死何為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語曰
天漢其稱甚美夫能詘于一人之下而信于萬乘之
上者湯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漢中養(yǎng)其民以致賢人
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遂就
國以何為丞相何進韓信漢王以為大將軍說漢王
令引兵東定三秦語在信傳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
撫諭告使給軍食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
中侍太子治櫟陽為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
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輒以便宜施行上來
以聞計戶轉漕給軍漢王數(shù)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
卒輒補缺上以此剸屬任何關中事漢三年與項羽
相距京索間上數(shù)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何曰今王
暴衣露蓋數(shù)勞苦君者有疑君心為君計莫若遣君
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益信君于是何從
其計漢王大說漢五年已殺項羽即皇帝位論功行
封群臣爭功歲余不決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酇侯
食邑八千戶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zhí)兵多者百余
戰(zhàn)少者數(shù)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有
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zhàn)顧居臣等上何也上
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獵
追殺獸者狗也而發(fā)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
能走得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fā)縱指示功人也且
諸君獨以身從我多者三兩人蕭何舉宗數(shù)十人皆
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列侯畢已受封
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chuàng)攻城略地功
最多宜第一上已橈功臣多封何至位次未有以復
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關內侯鄂千秋時為謁者進曰
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zhàn)略地之功此特一時
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失軍亡眾跳身遁者數(shù)矣
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shù)
萬眾會上乏絕者數(shù)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shù)年軍
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shù)亡山東
蕭何常全關中待陛下此萬世功也今雖無曹參等
百數(shù)何缺于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
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當?shù)谝徊軈⒋沃显?br />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上曰
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
因鄂千秋故所食關內侯邑二千戶封為安平侯是
日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
戶以嘗繇咸陽時何送我獨贏錢二也陳豨反上自
將至邯鄲而韓信謀反關中呂后用何計誅信語在
信傳上已聞誅信使使拜丞相為相國益封五千戶
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wèi)諸君皆賀召平獨吊
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長安城東
瓜美故世謂東陵瓜從召平始也平謂何曰禍自此
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內非被矢石之難而益
君封置衛(wèi)者以今者淮陰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
衛(wèi)衛(wèi)君非以寵君也愿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
軍何從其計上說其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shù)使使
問相國何為曰為上在軍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軍
如陳豨時客又說何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
國功第一不可復加然君初入關本得百姓心十余
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上所謂數(shù)問君畏君
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貣以自污上心
必安于是何從其計上乃大說上罷布軍歸民道遮
行上書言相國強賤買民田宅數(shù)千人上至何謁上
笑曰今相國乃利民民所上書皆以與何曰君自謝
民后何為民請曰長安地上林中多空地棄愿令
民得入田毋收為獸食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
財物為請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數(shù)日王衛(wèi)尉侍
前問曰相國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
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予今相國多受賈豎金
為請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衛(wèi)尉曰夫職事
茍有便于民而請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
國受賈民錢乎且陛下距楚數(shù)歲陳豨黥布反時陛
下自將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關中搖足則關西非
陛下有也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乃利賈人之金乎且
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陛
下何疑宰相之淺也上不懌是日使使持節(jié)赦出何
何年老素恭謹徒跣入謝上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
請吾苑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
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
親自臨視何疾因問曰君即百歲后誰可代君對曰
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何
死不恨矣何買田宅必居窮辟處為家不治垣屋曰
令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埶家所奪孝惠二年何
薨謚曰文終侯子祿嗣薨無子高后乃封何夫人同
為酇侯小子延為筑陽侯孝文元年罷同更封延為
酇侯薨子遺嗣薨無子文帝復以遺弟則嗣有罪免
景帝二年制詔御史故相國蕭何高皇帝大功臣所
與為天下也今其祀絕朕甚憐之其以武陽縣戶二
千封何孫嘉為列侯嘉則弟也薨子勝嗣后有罪免
武帝元狩中復下詔御史以酇戶二千四百封何曾
孫慶為酇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報蕭相國德也慶
則子也薨子壽成嗣坐為太常犧牲瘦免宣帝時詔
丞相御史求問蕭相國后在者得元孫建世等十二
人復下詔以酇戶二千封建世為酇侯傳子至孫獲
坐使奴殺人減死論成帝時復封何元孫之子南
長喜為酇侯傳子至曾孫王莽敗乃絕 按高祖本
紀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陳涉起蘄至陳自立為楚王
遣武臣張耳陳余略趙地八月武臣自立為趙王郡
縣多殺長吏以應涉九月沛令欲以沛應之掾主吏
蕭何曹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帥沛子弟恐不聽
愿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shù)百人因以眾眾不敢
不聽乃令樊噲召高祖高祖之眾已數(shù)百人矣于是
樊噲從高祖來沛令后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
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高祖高祖乃書帛射城上與
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
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可立立之以應諸侯
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父老乃帥子弟共
殺沛令開城門迎高祖欲以為沛令高祖曰天下方
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一敗涂地吾非敢自愛恐
能薄不能完父子兄弟此大事愿更立可者蕭曹等
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盡讓高祖諸
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奇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
劉季最吉高祖數(shù)讓眾莫肯為高祖乃立為沛公
按韓信傳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
其疇十三人皆已斬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
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弗
斬與語大說之言于漢王漢王以為治粟都尉上未
之奇也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道亡者數(shù)
十人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
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
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
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誰也曰韓
信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數(shù)十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何曰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
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
安決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
計必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終亡耳王曰吾
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
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無禮今拜
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日
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
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又
漢十年信
舍人弟上書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欲召恐其
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帝所來稱豨已破
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
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
曹參
按漢書本傳參沛人也秦時為獄掾而蕭何為主吏
居縣為豪吏矣高祖為沛公也參以中涓從擊胡陵
方與攻秦監(jiān)公軍大破之東下薛擊泗水守軍薛郭
西復攻胡陵取之徙守方與方與反為魏擊之豐反
為魏攻之賜爵七大夫北擊司馬欣軍碭東取狐父
祁善置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秦將章邯車騎攻轅
戚及亢父先登遷為五大夫北救東阿擊章邯軍陷
陳追至濮陽攻定陶取臨濟南救雍丘擊李由軍破
之殺李由虜秦候一人章邯破殺項梁也沛公與項
羽引兵而東楚懷王以沛公為碭郡長將碭郡兵于
是乃封參執(zhí)帛號曰建成君遷為戚公屬碭郡其后
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又攻
杜里大破之追北西至開封擊趙賁軍破之圍趙賁
開封城中西擊秦將楊熊軍于曲遇破之虜秦司馬
及御史各一人遷為執(zhí)珪從西攻陽武下轘轅緱氏
絕河津擊趙賁軍尸北破之從南攻犨與南陽守齮
戰(zhàn)陽城郭東陷陳取宛虜齮定南陽郡從西攻武關
峣關取之前攻秦軍藍田南又夜擊其北軍大破之
遂至咸陽破秦項羽至以沛公為漢王漢王封參為
建成侯從至漢中遷為將軍從還定三秦攻下辨故
道雍擊章平軍于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xiāng)擊
三秦軍壤東及高櫟破之復圍章平平出好畤走因
擊趙賁內史保軍破之東取咸陽更名曰新城參將
兵守景陵二十三日三秦使章邯等攻參參出擊大
破之賜食邑于寧秦以將軍引兵圍章邯廢丘以中
尉從漢王出臨晉關至河內下修武度圍津東擊龍
且項佗定陶破之東取碭蕭彭城擊項籍軍漢軍大
敗走參以中尉圍取雍丘王武反于外黃程處反于
燕往擊盡破之柱天侯反于衍氏進破取衍氏擊羽
嬰于昆陽追至葉還攻武強因至滎陽參自漢中為
將軍中尉從擊諸侯及項王敗還至滎陽漢二年拜
為假左丞相入屯兵關中月余魏王豹反以假左丞
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遫軍東張大破之因攻安
邑得魏將王襄擊魏王于曲陽追至東垣生獲魏王
豹取平陽得豹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縣賜食
邑平陽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于鄔東大破之
斬夏說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
君陳余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公于鄔城中戚公出
走追斬之乃引兵詣漢王在所韓信已破趙為相國
東擊齊參以左丞相屬焉攻破齊歷下軍遂取臨淄
還定濟北郡收著漯陰平原鬲盧已而從韓信擊龍
且軍于上假密大破之斬龍且虜亞將周蘭定齊郡
凡得七十縣得故齊王田廣相田光其守相許章及
故將軍田既韓信立為齊王引兵東詣陳與漢王共
破項羽而參留平齊未服者漢王即皇帝位韓信徙
為楚王參歸相印焉高祖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
為齊相國高祖六年與諸侯剖符賜參爵列侯食邑
平陽萬六百三十戶世世勿絕參以齊相國擊陳豨
將張春破之黥布反參從悼惠王將車騎十二萬與
高祖會擊黥布軍大破之南至蘄還定竹邑相蕭留
參功凡下二國縣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
六人大莫囂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孝惠元年除
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參之相齊齊七十城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參盡召長老諸先生問
所以安集百姓而齊故諸儒以百數(shù)言人人殊參未
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
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
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
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蕭何薨參聞之告
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去屬
其后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后相曰治無大
于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擾
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始參微時與蕭何善
及為宰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相
國舉事無所變更壹遵何之約束擇郡國吏長大訥
于文辭謹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言文刻深欲
務聲名輒斥去之日夜飲酒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
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度
之欲有言復飲酒醉而后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相
舍后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患之無如何乃
請參游后園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乃反
取酒張坐飲大歌呼與相和參見人之有細過掩匿
覆蓋之府中無事參子窋為中大夫惠帝怪相國不
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乃謂窋曰女歸試私從容問乃
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于春秋君為相國日飲無
所請事何以憂天下然無言吾告女也窋既洗沐歸
時閑自從其所諫參參怒而笞之二百曰趣入侍天
下事非乃所當言也至朝時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
高皇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參曰陛下觀參孰與
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
皇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參等守
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參為相國
三年薨謚曰懿侯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講若畫一
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窋嗣侯
王陵
按漢書本傳王陵沛人也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
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陽陵亦聚黨數(shù)千人居南陽不
肯從沛公及漢王之還擊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項羽
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鄉(xiāng)坐陵母欲以招陵陵
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為老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
長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
死項王怒烹陵母陵卒從漢王定天下以善雍齒雍
齒高祖之仇陵又本無從漢之意以故后封陵為安
國侯陵為人少文任氣好直言為右丞相二歲惠帝
崩高后欲立諸呂為王問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馬而
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
太后不悅問左丞相平及絳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
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欲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
太后喜罷朝陵讓平勃曰始與高帝唼血而盟諸君
不在耶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呂氏諸君縱欲阿
意背約何面目見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爭
臣不如君全社稷安劉氏后君亦不如臣陵無以應
之于是呂太后欲廢陵乃陽遷陵為帝太傅實奪之
相權陵怒謝病免杜門竟不朝請十年而薨
張蒼
按史記本傳丞相蒼者陽武人也好書律歷秦時為
御史主柱下方書有罪亡歸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
以客從攻南陽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
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遂從
西入武關至咸陽沛公立為漢王入漢中還定三秦
陳余擊走常山王張耳耳歸漢漢乃以張蒼為常山
守從淮陰侯擊趙蒼得陳余趙地已平漢王以蒼為
代相備邊寇已而徙為趙相相趙王耳耳卒相趙王
敖復徙相代王燕王臧荼反高祖往擊之蒼以代相
從攻臧荼有功以六年中封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
戶遷為計相一月更以列侯為主計四歲是時蕭何
為相國而張蒼乃自秦時為柱下史明習天下圖書
計籍蒼又善用算律歷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領主
郡國上計者黥布反漢立皇子長為淮南王而張蒼
相之十四年遷為御史大夫蒼與絳侯等尊立代王
為孝文皇帝四年丞相灌嬰卒張蒼為丞相自漢興
至孝文二十余年會天下初定將相公卿皆軍吏張
蒼為計相時緒正律歷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
秦時本以十月為歲首弗革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
水德之時尚黑如故吹律調樂入之音聲及以比定
律令若百工天下作程品至于為丞相卒就之故漢
家言律歷者本之張蒼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
通而尤善律歷張蒼德王陵王陵者安國侯也及蒼
貴常父事王陵陵死后蒼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
人上食然后敢歸家蒼為丞相十余年魯人公孫臣
上書言漢土德時其符有黃龍當見詔下其議張蒼
張蒼以為非是罷之其后黃龍見成紀于是文帝召
公孫臣以為博士草土德之歷制度更元年張丞相
由此自絀謝病稱老蒼任人為中候大為奸利上以
讓蒼蒼遂病免蒼為丞相十五歲而免孝景前五年
蒼卒謚為文侯子康代侯八年卒子類代為侯八年
坐臨諸侯喪后就位不敬國除初張蒼父長不滿五
尺及生蒼蒼長八尺余為侯丞相蒼子復長及孫類
長六尺余坐法失侯蒼之免相后老口中無齒食乳
女子為乳母妻妾以百數(shù)嘗孕者不復幸蒼年百有
余歲而卒
按漢書任敖傳蒼著書十八篇言陰陽律歷事(
按漢書蒼
傳至為御史大夫止而尊立孝文以后乃附于任敖傳后以蒼繼敖為御史大夫故也史記唯著書
失載故補錄漢書一則于后)
申屠嘉
按漢書本傳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
遷為隊率從擊黥布為都尉孝惠時為淮陽守孝文
元年舉故以二千石從高祖者悉以為關內侯食邑
三十四人而嘉食邑五百戶十六年遷為御史大夫
張蒼免相文帝以皇后弟竇廣國賢有行欲相之曰
恐天下以吾私廣國久念不可而高帝時大臣余見
無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為丞相因故邑封為故安
侯嘉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謁是時大中大夫鄧通方
愛幸賞賜累巨萬文帝常燕飲通家其見寵如是是
時嘉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禮嘉奏事畢因言
曰陛下幸愛群臣則富貴之至于朝廷之禮不可以
不肅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罷朝坐府中嘉為檄召通
詣丞相府不來且斬通通恐入言上上曰汝第往吾
今使人召若通至詣丞相府免冠徒跣頓首謝嘉嘉
坐自如弗為禮責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
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吏今行斬之通頓首首盡
出血不解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節(jié)召通而謝丞
相曰此吾弄臣君其釋之鄧通既至為上泣曰丞相
幾殺臣嘉為丞相五歲文帝崩孝景即位二年錯
為內史貴幸用事諸法令多所請變更議以適罰侵
削諸侯而丞相嘉自絀所言不用疾錯錯為內史門
東出不便更穿一門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廟堧垣也
嘉聞錯穿宗廟垣為奏請誅錯客有語錯錯恐夜入
宮上謁自歸上至朝嘉請誅內史錯上曰錯所穿非
真廟垣乃外堧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為之錯
無罪罷朝嘉謂長史曰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為錯
所賣至舍歐血而死謚曰節(jié)侯傳子至孫臾有罪國
除自嘉死后開封侯陶青桃侯劉舍及武帝時柏至
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武強侯莊青翟商陵侯趙周皆
以列侯繼踵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fā)
明功名著于世者
車千秋
按漢書本傳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齊諸田徙長陵千
秋為高寢郎會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譖敗久之千秋上
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
殺人當何罪哉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是時上
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乃大感寤召見千秋至前千
秋長八尺余體貌甚麗武帝見而說之謂曰父子之
間人所難言也公獨明其不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
我公當遂為吾輔佐立拜千秋為大鴻臚數(shù)月遂代
劉屈牦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無他材能術學又無
伐閱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嘗
有也后漢使者至匈奴單于問曰聞漢新拜丞相何
用得之使者曰以上書言事故單于曰茍如是漢置
丞相非用賢也妄一男子上書即得之矣使者還道
單于語武帝以為辱命欲下之吏良久乃貰之然千
秋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稱逾于前后數(shù)公初千秋
始視事見上連年治太子獄誅罰尤多群下恐懼思
欲寬廣上意尉安眾庶乃與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壽
頌德美勸上施恩惠緩刑罰玩聽音樂養(yǎng)志和神為
天下自虞樂上報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與貳師陰
謀逆亂巫蠱之禍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
何樂之聽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雖然巫蠱始
發(fā)詔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聞九卿廷
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宮人轉至未央椒
房以及敬聲之儔李禹之屬謀入匈奴有司無所發(fā)
今丞相親掘蘭臺蠱驗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頗脫不
止陰賊侵身遠近為蠱朕愧之甚何壽之有敬不舉
君之觴謹謝丞相二千石各就館書曰毋偏毋黨王
道蕩蕩毋有復言后歲余武帝疾立皇子鉤弋夫人
男為太子拜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御史大
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遺詔輔道少主武帝崩
昭帝初即位未任聽政政事壹決大將軍光千秋居
丞相位謹厚有重德每公卿朝會光謂千秋曰始與
君侯俱受先帝遺詔今光治內君侯治外宜有以教
督使光毋負天下千秋曰唯將軍留意即天下幸甚
終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應數(shù)褒賞
丞相訖昭帝世國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實始元六年
詔郡國舉賢良文學士問以民所疾苦于是鹽鐵之
議起焉千秋為相十二年薨謚曰定侯初千秋年老
上優(yōu)之朝見得乘小車入宮殿中故因號曰車丞相
子順嗣侯官至云中太守宣帝時以虎牙將軍擊匈
奴坐盜增鹵獲自殺國除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八年
自以為國家興榷管之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怨
望霍光與上官桀等謀反遂誅滅
霍光
按前漢書本傳光字子孟驃騎將軍去病弟也父中
孺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wèi)
少兒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因絕
不相聞久之少兒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為皇后
去病以皇后姊子貴幸既壯大乃自知父為霍中孺
未及求問會為驃騎將軍擊匈奴道出河東河東太
守郊迎負弩矢先驅至平陽傳舍遣吏迎霍中孺中
孺趨入拜謁將軍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為大
人遺體也中孺扶服叩頭曰老臣得托命將軍此天
力也去病大為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還復過焉乃
將光西至長安時年十余歲任光為郎稍遷諸曹侍
中去病死后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
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
見親信征和二年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而燕王旦廣
陵王胥皆多過失是時上年老寵姬鉤弋趙倢有
男上心欲以為嗣命大臣輔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
可屬社稷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
以賜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宮病篤光涕泣問曰
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
君行周公之事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
曰臣外國人不如光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
為車騎將軍及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
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臥內下受遺詔輔少主明
日武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為孝昭皇帝帝年八歲政
事壹決于光先是后元年侍中仆射莽何羅與弟重
合侯通謀為逆時光與金日磾上官桀等共誅之功
未錄武帝病封璽書曰帝崩發(fā)書以從事遺詔封金
日磾為秺侯上官桀為安陽侯光為博陸侯皆以前
捕反者功封時衛(wèi)尉王莽子男忽侍中揚語曰帝崩
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詔討三子事群兒自相貴耳光
聞之切讓王莽莽鴆殺忽光為人沈靜詳審長財七
尺三寸白疏眉目美須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
常處郎仆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
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殿中嘗有怪
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
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誼之明日
詔增此郎秩二等眾庶莫不多光光與左將軍桀結
婚相親光長女為桀子安妻有女年與帝相配桀因
帝姊鄂邑蓋主內安女后宮為倢數(shù)月立為皇后
父安為票騎將軍封桑樂侯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
光決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長公主公主內行不修
近幸河間丁外人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幸依國家故
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許又為外人求光祿大夫
欲令得召見又不許長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數(shù)為
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自先帝時桀已為九卿位
在光右及父子并為將軍有椒房中宮之重皇后親
安女光乃其外祖而顧專制朝事繇是與光爭權燕
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懷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
造酒榷鹽鐵為國興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亦怨
恨光于是蓋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與燕王旦通謀
詐令人為燕王上書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稱
太官先置又引蘇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還
乃為典屬國而大將軍長史敞亡功為搜粟都尉又
擅調益莫府校尉光專權自恣疑有非常臣旦愿歸
符璽入宿衛(wèi)察奸臣變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從
中下其事桑弘羊當與諸大臣共執(zhí)退光書奏帝不
肯下明旦光聞之止畫室中不入上問大將軍安在
左將軍桀對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詔召大
將軍光入免冠頓首謝上曰將軍冠朕知是書詐也
將軍亡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將軍之廣明都
尉屬耳調校尉以來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
將軍為非不須校尉是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
而上書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懼白上小事不足遂
上不聽后桀黨與有譖光者上輒怒曰大將軍忠臣
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敢有毀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
復言乃謀令長公主置酒請光伏兵格殺之因廢帝
迎立燕王為天子事發(fā)覺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
族燕王蓋主皆自殺光威震海內昭帝既冠遂委任
光訖十三年百姓充實四夷賓服元平元年昭帝崩
亡嗣武帝六男獨有廣陵王胥在群臣議所立咸持
廣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內不自安郎
有上書言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
武王唯在所宜雖廢長立少可也廣陵王不可以承
宗廟言合光意光以其書視丞相敞等擢郎為九江
太守即日承皇太后詔遣行大鴻臚事少府樂成宗
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郎將利漢迎昌邑王賀賀者武
帝孫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亂光憂懣獨以
問所親故吏大司農田延年延年曰將軍為國柱石
審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選賢而立之光曰今
欲如是于古嘗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廢太甲以
安宗廟后世稱其忠將軍若能行此亦漢之伊尹也
光乃引延年給事中陰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圖計遂
召丞相御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
央宮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驚
愕失色莫敢發(fā)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離席按劍
曰先帝屬將軍以幼孤寄將軍以天下以將軍忠賢
能安劉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將傾且漢之傳謚常
為孝者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如令漢家絕祀
將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
旋踵群臣后應者臣請劍斬之光謝曰九卿責光是
也天下匈匈不安光當受難于是議者皆叩頭曰萬
姓之命在于將軍唯大將軍令光即與群臣俱見白
大后具陳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廟狀皇太后乃車駕
幸未央承明殿詔諸禁門毋內昌邑群臣王入朝太
后還乘輦欲歸溫室中黃門宦者各持門扇王入門
閉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為大將軍跪曰有皇太
后詔毋內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乃驚人如是光使
盡驅出昌邑群臣置金馬門外車騎將軍安世將羽
林騎收縛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詔獄令故昭帝侍中
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謹宿衛(wèi)卒有物故自裁令我
負天下有殺主名王尚未自知當廢謂左右我故群
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系之乎頃之有太后詔
召王王聞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
珠襦盛服坐武帳中侍御數(shù)百人皆持兵期門武士
陛戟陳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
光與群臣連名奏王尚書令讀奏曰丞相臣敞大司
馬大將軍臣光車騎將軍臣安世度遼將軍臣明友
前將軍臣增后將軍臣充國御史大夫臣誼宜春侯
臣譚當涂侯臣圣隨桃侯臣昌樂杜侯臣屠耆堂太
仆臣延年太常臣昌大司農臣延年宗正臣德少府
臣樂成廷尉臣光執(zhí)金吾臣延壽大鴻臚臣賢左馮
翊臣廣明右扶風臣德長信少府臣嘉典屬國臣武
京輔都尉臣廣漢司隸校尉臣辟兵諸吏文學光祿
大夫臣遷臣畸臣吉臣賜臣管臣勝臣梁臣長幸臣
夏侯勝大中大夫臣德臣卬昧死言皇太后陛下臣
敞等頓首死罪天子所以永保宗廟總壹海內者以
慈孝禮誼賞罰為本孝昭皇帝早棄天下亡嗣臣敞
等議禮曰為人后者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后遣宗
正大鴻臚光祿大夫奉節(jié)使征昌邑王典喪服斬缞
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不素食使從官略女子
載衣車內所居傳舍始至謁見立為皇太子常私買
豚以食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發(fā)璽不封
從官更持節(jié)引內昌邑從官騶宰官奴二百余人常
與居禁闥內敖戲自之符璽取節(jié)十六朝暮臨令從
官更持節(jié)從為書曰皇帝問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
高昌奉黃金千斤賜君卿取十妻大行在前殿發(fā)樂
府樂器引內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會下還上
前殿擊鐘磬召內泰壹宗廟樂人輦道牟首鼓吹歌
舞悉奏眾樂發(fā)長安廚三太牢具祠閣室中祀已與
從官飲駕法駕皮軒鸞旗驅馳北宮桂宮弄彘斗
虎召皇太后御小馬車使官奴騎乘游戲掖庭中與
孝昭皇帝宮人蒙等淫亂詔掖庭令敢泄言要斬太
后曰止為人臣子當悖亂如是邪王離席伏尚書令
復讀曰取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綬及墨綬黃綬以并
佩昌邑郎官者免奴變易節(jié)上黃旄以赤發(fā)御府金
錢刀劍玉器采繒賞賜所與游戲者與從官官奴夜
飲湛沔于酒詔太官上乘輿食如故食監(jiān)奏未釋服
未可御故食復詔太官趣具無關食監(jiān)太官不敢具
即使從官出買雞豚詔殿門內以為常獨夜設九賓
溫室延見姊夫昌邑關內侯祖宗廟祠未舉為璽書
使使者持節(jié)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園廟稱嗣子皇
帝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jié)詔諸官署征
發(fā)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文學光祿大夫夏侯勝等及
侍中傅嘉數(shù)進諫以過失使人簿責勝縛嘉系獄荒
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臣敞等數(shù)進諫不變
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臣敞等謹與博士
臣霸臣雋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倉議皆曰高皇帝
建功業(yè)為漢太祖孝文皇帝慈仁節(jié)儉為太宗今陛
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軌詩云藉曰未知亦既
抱子五辟之屬莫大不孝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曰
天王出居于鄭繇不孝出之絕之于天下也宗廟重
于君陛下未見命高廟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
萬姓當廢臣請有司御史大夫臣誼宗正臣德太常
臣昌與太祝以一太牢具告祠高廟臣敞等昧死以
聞皇太后詔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詔王曰聞天子有
爭臣七人雖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詔廢安得
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脫其璽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
出金馬門群臣隨送王西面拜曰愚戇不任漢事起
就乘輿副車大將軍光送至昌邑邸光謝曰王行自
絕于天臣等駑怯不能殺身報德臣寧負王不敢負
社稷愿王自愛臣長不復見左右光涕泣而去群臣
奏言古者廢放之人屏于遠方不及以政請徙王賀
漢中房陵縣太后詔歸賀昌邑賜湯沐邑二千戶昌
邑群臣坐亡輔導之誼陷王于惡光悉誅殺二百余
人出死號呼市中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光坐庭中
會丞相以下議定所立廣陵王已前不用及燕剌王
反誅其子不在議中近親唯有衛(wèi)太子孫號皇曾孫
在民間咸稱述焉光遂復與丞相敞等上奏曰禮曰
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亡嗣擇支子孫
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己武帝時有詔掖庭養(yǎng)
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躬行節(jié)儉慈仁愛
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廟子萬姓臣昧死
以聞皇太后詔曰可光遣宗正劉德至曾孫家尚冠
里洗沐賜御衣太仆以軨獵車迎曾孫就齊宗正府
入未央宮見皇太后封為陽武侯已而光奉上皇帝
璽綬謁于高廟是為孝宣皇帝明年下詔曰夫褒有
德賞元功古今通誼也大司馬大將軍光宿衛(wèi)忠正
宣德明恩守節(jié)秉誼以安宗廟其以河北東武陽益
封光萬七千戶與故所食凡二萬戶賞賜前后黃金
七千斤錢六千萬雜繒三萬匹奴婢百七十人馬二
千匹甲第一區(qū)自昭帝時光子禹及兄孫云皆中郎
將云弟山奉車都尉侍中領胡越兵光兩女為東
西宮衛(wèi)尉昆弟諸外孫皆奉朝請為諸曹大夫騎
都尉給事中黨親連體根據于朝廷光自后元秉持
萬機及上即位乃歸政上謙讓不受諸事皆先關白
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已
甚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節(jié)二年春病篤車駕自臨
問光病上為之涕泣光上書謝恩曰愿分國邑三千
戶以封兄孫奉車都尉山為列侯奉兄票騎將軍去
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為右將軍光薨
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大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
人持節(jié)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
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
湊各一具樅木外臧十五具東園溫明皆如乘輿
制度載光尸柩以辒辌車黃屋左纛發(fā)材官輕車北
軍五校士軍陳至茂陵以送其葬謚曰宣成侯發(fā)三
河卒穿復土起冢祠堂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奉守如
舊法既葬封山為樂平侯以奉車都尉領尚書事天
子思光功德下詔曰故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宿衛(wèi)
孝武皇帝三十有余年輔孝昭皇帝十有余年遭大
難躬秉誼率三公九卿大夫定萬世冊以安社稷天
下蒸庶咸以康寧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復其后世疇
其爵邑世世無有所與功如蕭相國明年夏封太子
外祖父許廣漢為平恩侯復下詔曰宣成侯光宿衛(wèi)
忠正勤勞國家善善及后世其封光兄孫中郎將云
為冠陽侯禹既嗣為博陸侯太夫人顯改光時所自
造塋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闕筑神道北臨昭靈南出
承恩盛飾祠室輦閣通屬永巷而幽良人婢妾守之
廣治第室作乘輿輦加畫繡絪馮黃金涂韋絮薦輪
侍婢以五采絲挽顯游戲第中初光愛幸監(jiān)奴馮子
都常與計事及顯寡居與子都亂而禹山亦并繕治
第宅走馬馳逐平樂館云當朝請數(shù)稱病私出多從
賓客張圍獵黃山苑中使蒼頭奴上朝謁莫敢譴者
而顯及諸女晝夜出入長信宮殿中亡期度宣帝自
在民間聞知霍氏尊盛日久內不能善光薨上始躬
親朝政御史大夫魏相給事中顯謂禹云山女曹不
務奉大將軍余業(yè)今大夫給事中他人一間女能復
自救邪后兩家奴爭道霍氏奴入御史府欲大夫
門御史為叩頭謝乃去人以謂霍氏顯等始知憂會
魏大夫為丞相數(shù)燕見言事平恩侯與侍中金安上
等徑出入省中時霍山自若領尚書上令吏民得奏
封事不關尚書群臣進見獨往來于是霍氏甚惡之
宣帝始立立微時許妃為皇后顯愛小女成君欲貴
之私使乳醫(yī)淳于衍行毒藥殺許后因勸光內成君
代立為后語在外戚傳始許后暴崩吏捕諸醫(yī)劾衍
侍疾亡狀不道下獄吏簿問急顯恐事敗即具以實
語光光大驚欲自發(fā)舉不忍猶與會奏上因署衍勿
論光薨后語稍泄于是上始聞之而未察乃徙光女
度遼將軍未央衛(wèi)尉平陵侯范明友為光祿勛次
諸吏中郎將羽林監(jiān)任勝出為安定太守數(shù)月復
出光姊給事中光祿大夫張朔為蜀郡太守群孫
上古
黃帝有熊氏得六相以輔政
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 按外紀黃帝得六相而天
地治神明至風后明乎天道故為當時太常察乎地
利故為稟者奢龍辨乎東方故為土師祝融辨乎南
方故為司徒大封辨乎西方故為司馬后土辨乎北
方故為李
陶唐氏
帝堯納舜于百揆舜復舉八愷八元以為帝相
按書經舜典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xié)于帝浚哲文明
溫恭允塞元德升聞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納于百揆百揆時敘
按左傳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太史克對文公曰昔
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梼戭大臨尨降庭堅
仲容叔達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
注
高陽帝顓頊之號八人其苗裔即垂益禹皋陶
之倫庭堅即皋陶字愷和也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
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注
高辛帝嚳之號八人亦其苗裔即稷契朱虎熊
羆之倫元善也
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于堯堯不能
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
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
共子孝內平外成
注
后土地官禹作司空平水土即土地之官契作
司徒五教在寬故知契在八元之中
疏
正義曰舜
典云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
五教在寬此云舉八元使布五教以此故知契在
八元中也尚書禹作司空此云舉八愷使主后土
以此知禹在八愷中也但不知八愷之中何者是
禹八元之中何者是契耳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丑類惡物
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皞氏有
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
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
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
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
惡名以至于堯堯不能去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
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
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
餮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
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
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故虞書數(shù)舜
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無違教也曰納于百揆
百揆時序無廢事也曰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無兇人
也舜有大功二十而為天子
注
大功舉十六相去四兇也
有虞氏
舜命禹宅百揆
按書經舜典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
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
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
汝往哉
蔡
傳
奮起熙廣載事亮明惠順疇類也一說亮相也
舜言有能奮起事功以廣帝堯之事者使居百揆
之位以明亮庶事而順成庶類也僉眾也四岳所
領四方諸侯之在朝者也禹姒姓崇伯鯀之子也
平水土者司空之職時是懋勉也指百揆之事以
勉之也蓋四岳及諸侯言伯禹見作司空可宅百
揆帝然其舉而咨禹使仍作司空而兼行百揆之
事錄其舊績而勉其新功也以司空兼百揆如周
以六卿兼三公后世以他官平章事知政事亦此
類也
商
湯以伊尹為上相仲虺為左相
按書經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孔
傳
阿倚衡平
疏
正義曰古人所讀阿倚同音故阿
亦倚也稱上謂之衡故衡為平也
按咸有一德伊尹既復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于德
疏
伊尹湯之上相位為三公必封為國君又受邑
于畿內告老致政事于君欲歸私邑以自安將離
王朝故陳戒以德也
按說命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
惟堯舜其心愧恥若撻于市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
辜佑我烈祖格于皇天爾尚明保予罔俾阿衡專美
有商
孔
傳
保衡伊尹也
疏
言先世所取安以平也阿衡保
衡非常人之官名蓋當時特以此名號伊尹也
按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zhàn)于鳴條之
野作湯誓湯歸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誥
孔
傳
仲虺為湯左相奚仲之后
按詩經商頌允也天子降于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
商王
朱
注
降言天賜之也卿士則伊尹也阿衡伊尹官號
也
按左傳定公元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
夏車正奚仲遷于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
注
仲虺奚仲之后
按晉書職官志成湯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
之
中宗太戊以伊陟為相
按書序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伊陟贊
于巫咸作咸乂四篇
孔
傳
伊陟伊尹子太戊沃丁弟之子祥妖怪二木合
生七日大拱不恭之罰巫咸臣名
疏
伊陟不先告
太戊而告巫咸者君奭云在太戊時則有若巫咸
乂王家則咸是賢臣能治王事大臣見怪而懼先
共議論而后以告君
高宗武丁立傅說為相
按書經說命王庸作書以誥曰以臺正于四方臺恐
德弗類茲故弗言恭默思道夢帝予良弼其代予
言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說筑傅巖之野惟
肖爰立作相王置諸左右
周
成王作周官始立三公三孤之職
按書經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
燮理陰陽
孔
傳
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
義者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論道以經緯國事和理
陰陽言有德乃堪之
官不必備惟其人
孔
傳
三公之官不必備員惟其人有德乃處之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孔
傳
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于公尊于卿特
置此三者
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孔
傳
副貳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以輔我一
人之治
漢
漢承秦制設丞相或相國佐天子理萬機后改大司
徒設太尉掌武事后改大司馬大將軍軍國大事皆
預之而御史大夫副丞相后更名大司空太師太傅
太保仍古不常置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
承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
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
年復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
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
佐丞相舉不法
注
按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荀悅曰秦本次
國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
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
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宣帝地節(jié)三年置
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成帝綏和元年初
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
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
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
有長史秩千石
注
按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稱司馬
主武也諸武官亦以為號師古曰冠者加于其上
共為一官也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
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外督部
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
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置
長史中丞官職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
元壽二年復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侍
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奸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
置
注
應劭曰侍御史之率故稱大夫云臣瓚曰茂陵
書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服虔曰直指指事而行
無阿私也師古曰衣以繡者尊寵之也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綬后省八年復置
后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
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
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文帝三年冬十二月太尉潁陰侯灌嬰為丞相罷太
尉官屬丞相
按漢書文帝本紀云云
景帝七年春二月罷太尉官
按漢書景帝本紀云云
后漢
后漢設太傅太尉大司馬司徒司空皆稱公論國之
大事時置時省
按后漢書百官志太傅上公一人
注
大載記曰傅傅之德義也應劭漢官儀曰傅者
覆也賈生曰天子不喻于先圣之德不知君民之
道不見禮義之正詩書無宗學業(yè)不法此太師之
責也古者齊太公職之天子不惠于庶民不禮于
大臣不中于折獄無經于百官不哀于喪不敬于
祭不戒于齊不信于事此太傅之責也古者周公
職之天子處位不端受業(yè)不敬言語不敘音聲不
中進退升降不以禮俯仰周旋無節(jié)此太保之責
也古者燕召公職之天子燕業(yè)反其學左右之習
詭其師答諸侯遇大臣不知文雅之辭言語之道
簡聞少誦不博不習此少師之責也天子居處出
入不以禮衣服冠帶不以制御器列側不以度采
服從好不以章忿悅不以義與奪不以節(jié)此少傅
之責也天子居處燕私安而易樂而耽飲食不時
醉飽不節(jié)寢起早晏無常玩好器弄無制此少保
之責也此古天子自輔弼之禮也自為天子而賢
智維之故能慮無失計舉無過事終身得中
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以卓茂為太傅薨因
省其后每帝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薨輒省
注
胡廣注曰猶古冢宰總己之義也案靈帝之初
以陳蕃為太傅蕃誅以胡廣代始不止一人也董
卓在長安又自尊為太師位在太傅上應劭漢官
儀曰太師古官也平帝元年孔光以太傅見授詔
太師無朝十日一賜餐賜靈壽杖省中施坐置幾
太師入省中用杖自是而闕又漢官云太傅長史
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二十二人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漢太傅置掾屬十人御屬一
人令史十二人置長史與漢異
太尉公一人
注
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為稱前書曰
秦官鄭元注月令亦曰秦官尚書中候云舜為太
尉束據非秦官以此追難元焉臣昭曰緯候眾
書宗貴神詭出沒隱顯動挾誕怪該核陰陽僥迎
起伏或有先征時能后驗故守寄構思雜稱曉輔
通儒達好時略文滯公輸益州具于張衡之詰無
口漢輔炳乎尹敏之諷圖讖紛偽其俗多矣太尉
官實司天虞舜作宰璇衡賦政將是據后位以書
前非唐官之實號乎太尉所職即舜所掌遂以同
掌追稱太尉乃中候之妄蓋非官之為謬康成淵
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禮而忘舜位豈其實哉此是
不發(fā)譏于中候而正之于月令也廣微之誚未探
碩意說苑曰當堯之時舜為司徒新論曰昔堯試
于大麓者領錄天子事如今尚書官矣古史考曰
舜居百揆總領百事說者以百揆堯初別置于周
更名冢宰斯其然矣
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
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大喪則告謚南郊凡國有大
造大疑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國有過事則與二
公通諫爭之世祖即位為大司馬
注
漢官儀曰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
議者以為漢軍有官候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
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
建武二十七年改為太尉
注
蔡質漢儀曰府開闕王莽初起大司馬后篡盜
神器故遂貶去其闕漢官儀曰張衡云明帝以司
馬司空府欲復更太尉府時公趙也西曹掾安
眾鄭均素好名節(jié)以為朝廷新造北宮整飭官寺
旱魃為虐民不堪命曾無殷湯六事周宣云漢之
辭今府本館陶公主第舍員職既少自足相容
表陳之即聽許其冬臨辟雍歷二府見皆壯麗而
太尉府獨卑陋顯宗東顧嘆息曰椎??v酒勿令
乞兒為宰時子世為侍中驂乘歸具白之以
為恨頻譴責均均自劾去道發(fā)病亡古今注曰永
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開陽城門內與
此不同臣昭案劉虞為大司馬而與太尉并置焉
長史一人千石
注
盧植禮注曰如周小宰
本注曰署諸曹事掾史屬二十四人本注曰漢舊注
東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故
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或曰漢初掾史辟皆
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后
皆自辟除故通為百石云
注
漢書音義曰正曰掾副曰屬
西曹主府史署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
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
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運事賊曹主
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貨幣鹽
鐵事倉曹主倉谷事黃合主簿錄省眾事
注
應劭漢官儀曰世祖詔方今選舉賢佞朱紫錯
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
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十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
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
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
今以后審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異
孝廉之吏務盡實核選擇英俊賢行廉潔平端于
縣邑務授試以職有非其人臨計過署不便習官
事書疏不端正不如詔書有司奏罪名并正舉者
又舊河堤謁者世祖改以三府掾屬為謁者領之
遷超御史中丞刺史或為小郡監(jiān)察黎陽謁者世
祖以幽并州兵騎定天下故于黎陽立營以謁者
監(jiān)之兵騎千人復除甚重謁者任輕多放情態(tài)順
帝改用公解府掾有清名威重者遷超牧守焉漢
官目錄曰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詔書三公舉茂
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祿歲舉茂才四行各一
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歲察廉吏各一人廷尉
大司農各二人將兵將軍歲察廉吏各二人監(jiān)察
御史司隸州牧歲舉茂才各一人
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本注曰漢舊注公令史百石
自中興以后注不說石數(shù)御屬主為公御
注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御屬如錄事也
合下令史主合下威儀事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
記門令史主府門其余令史各典曹文書
注
應劭漢官儀有官騎三十人
司徒公一人
注
孔安國曰主徒眾教以禮義
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遜順謙儉養(yǎng)生送死
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
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視濯大喪則
掌奉安梓宮凡國有大疑大事與太尉同世祖即位
為大司徒
注
漢官儀曰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
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即位因而不
改蔡質漢儀曰司徒府與蒼龍闕對厭于尊者不
敢號府應劭曰此不然丞相舊位在長安時府有
四出門隨時聽事明帝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
但為東西門耳國每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幸其殿
殿西王侯以下更衣并存每歲州郡聽采長吏臧
否民所疾苦還條奏之是為之舉謠言者也頃者
舉謠言者掾屬令史都會殿上主者大言某州郡
行狀云何善者同聲稱之不善者各爾枚大較
皆取無名勢其中或有愛憎微裁黜陟之暗昧也
若乃中山祝恬踐周召之列當軸處中忘謇諤之
節(jié)憚首尾之譏懸囊捉撮無能清澄其與申屠須
責鄧通王嘉封還詔書邈矣乎周禮有外朝于寶
注曰禮司徒府中有百官朝會殿天子與丞相決
大事是外朝之存者
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注
漢舊儀曰哀帝元壽二年以丞相為大司徒郡
國守長史上計事竟遣公出庭上親問百姓所疾
苦記室掾史一人大音讀畢遣曰詔書殿下
禁吏無苛暴丞史歸告二千石順民所疾苦急去
殘賊審擇良吏無任苛刻治獄決訟務得其中明
詔憂百姓困于衣食二千石帥勸農桑思稱厚恩
有以賑贍之無煩撓奪民時今日公卿以下務飭
儉恪奢侈過制度以益甚二千石身帥有以化之
民冗食者請諭以法養(yǎng)視疾病致醫(yī)藥務治之詔
書無飾廚養(yǎng)至今未變又更過度甚不稱歸告二
千石務省約如法且案不改者長吏以聞官寺鄉(xiāng)
亭漏敗墻垣阤壞不治無辦護者不勝任先自劾
不應法歸告二千石聽十年更名相國案獻帝初
董卓自太尉進為相國而司徒不省及建安末曹
公為丞相郗慮為御史大夫則罷三公官荀綽晉
百官表注曰漢丞相府門無闌不設鈴不警鼓言
其深大闊遠無節(jié)限也
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三十一人
注
漢官目錄三十人
令史及御屬三十六人本注曰世祖即位以武帝故
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錄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
注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十二月復置司直不
屬司徒掌督中都官不領諸州九年十二月詔司
直比司隸校尉坐同席在上假傳置從事三人書
佐四人
司空公一人
注
馬融曰掌營城郭司空土以居民
本注曰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
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
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大喪則掌將
校復土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
注
韓詩外傳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
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陰陽不和四
時不節(jié)星辰失度災變非常則責之司馬山陵崩
阤川谷不通五谷不植草木不茂則責之司空君
臣不正人道不和國多盜賊民怨其上則責之司
徒故三公典其職憂其分舉其辨明其得此之謂
三公之事
世祖即位為大司空
注
應劭漢官儀曰綏和元年罷御史大夫官法周
制初置司空議者又以縣道官獄司空故覆加大
為大司空亦所以別大小之文
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注
漢舊儀曰御史大夫上計丞長史曰詔書殿
下布告郡國臣下承宣無狀多不宄百姓不蒙恩
被化守長史到郡與二千石同力為民興利除害
務有以安之稱詔書郡國有茂才不顯者言殘民
貪污煩擾之吏百姓所苦務勿任用方察不稱者
刑罰務于得中惡惡止其身選舉民侈過度務有
以化之問今歲善惡孰與往年對上問今年盜賊
孰與往年得無有群輩大賊對上臣昭案獻帝建
安十三年又罷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慮
慮免不得補荀綽晉百官表注曰獻帝置御史大
夫職如司空不領侍御史
屬長史一人千石掾屬二十九人
注
漢官目錄云二十四人
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
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wèi)將軍又有前后
左右將軍
注
蔡質漢儀曰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
騎衛(wèi)將軍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
衛(wèi)四夷屯警
初武帝以衛(wèi)青數(shù)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
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
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后霍光王鳳等皆然成帝
綏和元年賜大司馬印綬罷將軍官世祖中興吳漢
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
及前后左右雜號將軍眾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
注
魏略曰曹公置都護軍中尉置護軍將軍亦皆
比二千石旋軍并止罷
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
以王故位在公上數(shù)年后罷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
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還后罷和帝即位以舅竇
憲為車騎將軍征匈奴位在公下還復有功遷大將
軍位在公上復征西羌還免官罷安帝即位西羌寇
亂復以舅鄧騭為車騎將軍征之還遷大將軍位如
憲數(shù)年復罷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寶為大
將軍常在京都順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繼為
大將軍如三公焉
注
梁冀別傳曰元嘉二年又加冀禮儀大將軍朝
到端門若龍門謁者將引增掾屬舍人令史官騎
鼓吹各十人
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
注
東觀書曰竇憲作大將軍置長史司馬員吏官
屬位次太傅
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
注曰職參謀議
注
東觀書曰大將軍出征置中護軍一人
掾屬二十九人
注
案本傳東平王作驃騎掾史四十人
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員職也又賜
官騎三十人及鼓吹
注
應劭漢官儀曰鼓吹二十人非常員舍人十人
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
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
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
尉部但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假候皆為副貳
其別營領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門有
門候
世祖建武十一年夏四月丁卯省太司徒司直官
按后漢書光武本紀云云
注
漢官儀曰武帝置丞相司直元壽二年改丞相
為大司徒司直仍舊今省
建武二十七年詔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改
大司馬為太尉
按后漢書光武本紀建武二十七年夏四月戊午大
司徒王況薨五月丁丑詔曰昔契作司徒禹作司空
皆無大名其令二府去大又改大司馬為太尉驃騎
大將軍行大司馬劉隆即日罷以太仆趙為太尉
大司農馮勤為司徒
獻帝建安八年冬十月初置司直官督中都官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云云
注
司直秩比二千石武帝元狩五年置掌佐丞相
舉不法也建武十一年省今復置之
建安十三年夏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曹
操自為丞相
按后漢書獻帝本紀云云
按三國志魏武帝本紀建安十三年漢罷三公官置
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
注
獻帝起居注曰使太常徐璆即授印綬御史大
夫不領中丞置長史一人先賢行狀曰璆字孟平
廣陵人少履清爽立朝正色歷任城汝南東海三
郡所在化行被征當還為袁術所劫術僭號欲授
以上公之位璆終不為屈術死后璆得術璽致之
漢朝拜衛(wèi)尉太常公為丞相以位讓璆焉
魏
文帝黃初元年冬十一月癸酉改相國為司徒御史
大夫為司空
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云云
黃初二年分三公戶邑封其子弟詔天地之勿劾
三公
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黃初二年春正月辛巳分三
公戶邑封子弟各一人為列侯夏六月戊辰晦日有
食之有司奏免大尉詔曰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
過股肱豈禹湯罪己之義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職后
有天地之眚勿復劾三公
黃初三年詔太后后族不得當輔政之任
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三年秋九月甲午詔曰夫婦
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
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
此詔傳后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
晉
晉丞相相國不常置以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大
司馬大將軍太尉皆為公議國家大政而開府儀同
特進左右光祿大夫參預之設尚書令左右仆射統(tǒng)
列曹尚書丞侍郎以掌選署及文書而以上公重臣
錄尚書事或稱都督中外以統(tǒng)之又置中書監(jiān)令及
侍郎典中書及誥命
按晉書職官志丞相相國并秦官也晉受魏禪并不
置自惠帝之后省置無恒為之者趙王倫梁王彤成
都王南陽王保王敦王導之徒皆非復尋常人臣
之職
太宰太傅太保周之三公官也魏初唯置太傅以鍾
繇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鄭沖為之晉初以景帝諱
故又采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師之任秩增三司
與太傅太保皆為上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
則闕以安平獻王孚居之自渡江以后其名不替而
居之者甚寡
太尉司徒司空并古官也自漢歷魏置以為三公及
晉受命迄江左其官相承不替
大司馬古官也漢制以冠大將軍驃騎車騎之上以
代太尉之職故恒與太尉迭置不并列及魏有太尉
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晉受魏禪
因其制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
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
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并置唯無丞
相焉自義陽王望為大司馬之后定令如舊在三司
上
大將軍古官也漢武帝置冠以大司馬名為崇重之
職及漢東京大將軍不常置為之者皆擅朝權至景
帝為大將軍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為太尉奏
改大將軍在太尉下及晉受命猶依其制位次三司
下后復舊在三司上太康元年瑯邪王遷大將軍
復制在三司下薨后如舊
開府儀同三司漢官也殤帝延平元年鄧騭為車騎
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之名始自此也及魏黃權以車
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起于此也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開府位從公者為文官公冠進賢三梁黑介幘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衛(wèi)將軍諸大將軍開
府位從公者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幘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皆
袞冕綠盭綬所以殊于常公也
諸公及開府位從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
二年又給春絹百匹秋絹二百匹二百斤元康元
年給菜田十頃騶十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置長史一人秩一千石西東合祭酒西東曹掾戶倉
賊曹令史屬各一人御屬合下令史西東曹倉戶賊
曹令史門令史記室省事令史合下記室書令史西
東曹學事各一人給武賁二十人持班給朝車駕
駟安車黑耳駕三各一乘祭酒掾屬白蓋小車七乘
軺車施耳后戶皂輪犢車各一乘自祭酒已下令史
已上皆皂零辟朝服太尉雖不加兵者吏屬皆降服
司徒加置左右長史各一人秩千石主簿左西曹掾
屬各一人西曹稱右西曹其左西曹令史已下人數(shù)
如舊令司空加置導橋掾一人諸公及開府位從公
加兵者增置司馬一人秩千石從事中郎二人秩比
千石主簿記室督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顗士曹營軍
刺奸帳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主簿已下令史
已上皆絳服司馬給吏卒如長史從事中郎給侍二
人主簿記室督各給侍一人其余臨時增崇者則
加各因其時為節(jié)文不為定制
諸公及開府位從公為持節(jié)都督增參軍為六人長
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記室督祭酒掾屬舍人如常
加兵公制
特進漢官也二漢及魏晉以加官從本官車服無吏
卒太仆羊琇遜位拜特進加散騎常侍無余官故給
吏卒車服其余加特進者唯食其祿賜位其班位而
已不別給特進吏卒車服后定令特進品秩第二位
次諸公在開府驃騎上冠進賢兩梁黑介幘五時朝
服佩水蒼玉無章綬食奉日四斛太康二年始賜春
服絹五十匹秋絹百五十匹一百五十斤元康元
年給菜田八頃田騶八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
年置主簿功曹史門亭長門下書佐各一人給安車
黑耳駕御一人軺車施耳后戶一乘
左右光祿大夫假金章紫綬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
者品秩第二祿賜班位冠幘車服佩玉置吏卒羽林
及卒諸所賜給皆與特進同其以為加官者唯假章
綬祿賜班位而已不別給車服吏卒也又卒贈此位
本已有卿官者不復重給吏卒其余皆給
錄尚書案漢武時左右曹諸吏分平尚書奏事知樞
要者始領尚書事張安世以車騎將軍霍光以大將
軍王鳳以大司馬師丹以左將軍并領尚書事后漢
章帝以太傅趙太尉牟融并錄尚書事尚書有錄
名蓋自融始亦西京領尚書之任猶虞唐大麓之
職也和帝時太尉鄧彪為太傅錄尚書事位上公在
三公上漢制遂以為常每少帝立則置太傅錄尚書
事猶古冢宰總己之義薨輒罷之自魏晉以后亦公
卿權重者為之
尚書令秩千石假銅印黑綬冠進賢兩梁冠納言幘
五時朝服佩水蒼玉食奉月五十斛受拜則策命之
以在端右故也太康二年始給賜絹春三十匹秋七
十匹七十斤元康元年始給菜田六頃田騶六人
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始賈充為尚書令以目
疾表置省事吏四人省事蓋自此始
仆射服秩印綬與今同案漢本置一人至漢獻帝建
安四年以執(zhí)金吾榮邰為尚書左仆射仆射分置左
右蓋自此始經魏至晉迄于江左省置無恒置二則
為左右仆射或不兩置但曰尚書仆射令闕則左為
省主若左右并闕則置尚書仆射以主左事
中書監(jiān)及令案漢武帝游晏后庭始使宦者典事尚
書謂之中書謁者置令仆射成帝改中書謁者令曰
中謁者令罷仆射漢東京省中謁者令而有中官謁
者令非其職也魏武帝為魏王置秘書令典尚書奏
事文帝黃初初改為中書置監(jiān)令以秘書左丞劉放
為中書監(jiān)右丞孫資為中書令監(jiān)令蓋自此始也及
晉因之并置一人
中書侍郎魏黃初初中書既置監(jiān)令又置通事郎次
黃門郎黃門郎已署事過通事乃署名已署奏以入
為帝省讀書可及晉改曰中書侍郎員四人中書侍
郎蓋此始也及江左初改中書侍郎曰通事郎尋復
為中書侍郎中書舍人案晉初初置舍人通事各十
人江左令舍人通事謂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后省
而以中書侍郎一人直西省又掌詔命
惠帝永康元年秋九月改司徒為丞相以梁王彤為
之
按晉書惠帝本紀云云
永寧元年夏六月甲戌罷丞相復置司徒官己卯以
梁王彤為太宰領司徒
按晉書惠帝本紀云云
元帝永昌元年冬十一月己酉罷司徒并丞相
按晉書元帝本紀云云
明帝太寧三年詔令太宰司徒以下詣都坐參議政
道
按晉書明帝本紀太寧三年夏四月詔曰大事初定
其命惟新其令太宰司徒已下詣都坐參議政道諸
所因革務盡事中又詔曰直言引亮正想群賢達
吾此懷矣予違汝弼堯舜之相君臣也吾雖虛暗庶
不距逆耳之談稷契之任君居之矣望共勖之
成帝咸康四年改司徒為丞相拜三公始用樂
按晉書成帝本紀咸康四年夏六月改司徒為丞相
以太傅王導為之 按禮志四年成帝臨軒遣使拜
太傅太尉司空儀注太樂宿懸于殿庭門下奏非祭
祀宴饗則無設樂之制太常蔡謨議曰凡敬其事則
備其禮禮備則制有樂樂者所以敬事而明義為耳
目之娛故冠亦用之不惟宴饗宴饗之有樂亦所以
敬賓也故郄至使楚楚子饗之郄至辭曰不忘先君
之好貺之以大禮重之以備樂尋斯辭也則宴樂之
意可知矣公侯大臣人君所重故御坐為起在輿為
下言稱伯舅傳曰國卿君之貳也是以命使之日御
親臨軒百僚陪列此即敬事之意也古者天王饗下
國之使及命將帥遣使臣皆有樂故詩序曰皇皇者
華君遣使臣也又曰采薇以遣使出車以勞還杕杜
以勤歸皆作樂而歌之今命大使拜輔相比于下國
之臣輕重殊矣輕誠有之重亦宜然故謂臨軒遣使
宜有金石之樂議奏從焉
公輔部匯考二
宋
宋承魏晉太宰太傅太保相國丞相太尉司徒司空
大司馬大將軍皆為公曹屬增省不一以重臣錄尚
書事其尚書令左右仆射總機衡而詔命又置中書
監(jiān)令以主之
按宋書百官志太宰一人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
掌邦治為六卿之首秦漢魏不常置晉初依周禮備
置三公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
代之太宰蓋古之太師也殷紂之時箕子為太師周
武王時太公為太師周成王時周公為太師周公薨
畢公代之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
光居焉漢東京又廢獻帝初董卓為太師卓誅又廢
魏世不置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周成王時畢公為太傅漢高后元年初用
王陵
太保一人殷太甲時伊尹為太保周武王時召公為
太保漢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后漢至魏不置晉
初復置焉自太師至太保是為三公論道經邦燮理
陰陽無其人則闕所以訓護人主導以德義者
相國一人漢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蕭何居之罷丞相
何薨曹參代之參薨罷魏齊王以晉景帝為相國晉
惠帝時趙王倫愍帝時南陽王保安帝時宋高祖順
帝時齊王并為相國自魏晉以來非復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殷湯以伊尹為右相仲虺為左相秦悼武
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丞奉相助也悼武王子昭襄王
始以樗里疾為丞相后又置左右丞相漢高帝初置
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
帝二年復置一丞相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漢
東京不復置至獻帝建安十三年復置丞相魏世及
晉初又廢惠帝世趙王倫篡位以梁王彤為丞相永
興元年以成都王為丞相愍帝建興元年以瑯邪
王睿為左丞相南陽王保為右丞相三年以保為相
國睿為丞相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為丞相轉司徒
荀組為太尉以司徒官屬并丞相為留府敦不受成
帝世以王導為丞相罷司徒府以為丞相府導薨罷
丞相復為司徒府
太尉一人自上安下曰尉掌兵事郊祀掌亞獻大喪
則告謚南郊堯時舜為太尉官漢因之武帝建元二
年省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罷大司馬置太尉以代之
靈帝末以劉虞為大司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視濯大喪安梓宮少
昊氏以鳥名官而祝鳩氏為司徒堯時舜為司徒舜
攝帝位命契為司徒契元孫之孫曰微亦為夏司徒
周時司徒為地官掌邦教漢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壽
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掌水土事郊祀掌掃除陳樂器大喪掌將
校復土舜攝帝位以禹為司空契之子曰冥亦為夏
司空殷湯以咎單為司空周時司空為冬官掌邦事
漢西京初不置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為大
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為
大司空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獻帝建安十三
年又罷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郗慮免不復補
魏初又置司空
大司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馬武曰堯時棄為后稷
兼掌司馬周時司馬為夏官掌邦政項籍以曹咎周
殷并為大司馬漢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
馬始直云司馬議者以漢有軍候千人司馬官故加
大及置司空又以縣道官有獄司空又加大王莽居
攝以漢無小司徒而定司馬司徒司空之號并加大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
黃初二年復置大司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將軍一人凡將軍皆掌征伐周制王立六軍晉獻
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將軍之名起于此也楚懷王遣
三將入關宋義為上將漢高帝以韓信為大將軍漢
西京以大司馬冠之漢東京大將軍自為官位在三
司上魏明帝青龍三年晉宣帝自大將軍為太尉然
則大將軍在三司下矣其后又在三司上晉景帝為
大將軍而景帝叔父孚為太尉奏改大將軍在太尉
下后還復舊晉武帝踐阼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
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望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
顗為司空石苞為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
并置唯無丞相焉有蒼頭字宜祿至漢丞相府每有
所關白到合輒傳呼宜祿以此為常丞相置三長史
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問起居及瘳詔遣
尚書令若光祿大夫賜養(yǎng)牛上尊酒漢景帝三公病
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也魏
武為丞相以來置左右二長史而已漢東京太傅府
置掾屬十人御屬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
自太尉至大將軍車騎驃騎衛(wèi)將軍皆有長史一人
將軍又各置司馬一人太傅不置長史也太尉府置
掾屬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東曹主二千石
長吏遷除事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事奏曹主奏議
事辭曹主辭訟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
轉運事賊曹主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貨幣鹽鐵事倉曹主倉谷事黃合主簿省錄
眾事御屬一人令史二十二人御屬主為公御令史
則有合下記室門下令史其余史闕案掾屬二十四
人自東西曹凡十二曹然則曹各置掾屬一人合二
十四人也司徒置掾屬三十一人御屬一人令史三
十五人司空置掾二十九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一
人司空別有道橋掾其余張減史闕不可得知也漢
東京大將軍驃騎將軍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
人御屬一人令史三十人騎衛(wèi)將軍從事中郎二人
掾屬二十人御屬一人令史二十四人兵曹掾史主
兵事稟假掾史主稟假又置外刺奸主罪法其領兵
外討則營有五部部有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部下
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有屯長一人若不
置校尉則部但有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軍假
候其別營者則為別部司馬其余將軍置以征伐者
府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焉案大將軍
以下置令史御屬者則是同三府也其云掾史者則
是有掾無屬又無令史御屬不同三府也魏初公府
職寮史不備書及晉景帝為大將軍置掾十人西曹
東曹戶曹倉曹賊曹金曹水曹兵曹騎兵各一人則
無屬矣魏咸熙中晉文帝為相國相國府置中衛(wèi)將
軍驍騎將軍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主簿四
人舍人十九人參軍二十二人參戰(zhàn)十一人掾屬三
十三人東曹掾屬各一人西曹屬一人戶曹掾一人
屬二人賊曹掾一人屬二人金曹掾屬各一人兵曹
掾屬各一人騎兵掾二人屬一人車曹掾屬各一人
鎧曹掾屬各一人水曹掾屬各一人集曹掾屬各一
人法曹掾屬各一人奏曹掾屬各一人倉曹屬二人
戎曹屬一人馬曹屬一人媒曹屬一人合為三十三
人散屬九人凡四十二人晉初凡位從公以上置長
史西合東合祭酒西曹東曹掾戶曹倉曹賊曹屬各
一人加兵者又置司馬從事中郎主簿記室督各一
人舍人四人為持節(jié)都督者置參軍六人安平獻王
孚為太宰增掾屬為十人兵凱士營軍刺奸五曹皆
置屬并前為十人也楊駿為太傅增祭酒為四人掾
屬為二十人兵曹分為左右法金田集水戎車馬十
曹皆置屬則為二十人趙王倫為相國置左右長史
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參軍二十人主簿記室督祭酒
各四人掾屬四十人東西曹屬其余十八曹皆置掾
則四十人矣凡諸曹皆置御屬令史學干御屬職錄
事也江左以來諸公置長史倉曹掾戶曹屬東西合
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二人御屬二人令史無定員
領兵者置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參軍無定員加
崇者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掾屬四人則
倉曹增置屬戶曹置掾江左加崇極于此也長史司
馬舍人秦官從事中郎掾屬主簿令史前漢官陳湯
為大將軍王鳳從事中郎是也御屬參軍后漢官孫
堅為車騎參軍事是也本于府主無敬晉世太原孫
楚為大司馬石苞參軍輕慢苞始制施敬祭酒晉官
也漢吳王濞為劉氏祭酒夫祭祀以酒為本長者主
之故以祭酒為稱漢之侍中魏之散騎常侍高功者
并為祭酒焉公府祭酒蓋因其名也長史從事中郎
主吏司馬主將主簿祭酒舍人主合內事參軍掾屬
令史主諸曹事司徒若無公唯省舍人其府常置其
職寮異于余府有左右長史左西曹掾屬各一人余
則同矣余府有公則置無則省晉元帝為鎮(zhèn)東大將
軍及丞相置從事中郎無定員分掌諸曹有錄事中
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其參軍則有諮議參軍二人
主諷議事晉江左初置因軍諮祭酒也宋高祖為諮
議參軍無定員今諸曹則有錄事記室戶曹倉曹中
直兵外兵騎兵長流賊曹刑獄賊曹城局賊曹法曹
田曹水曹鎧曹車曹士曹集右戶墨曹凡十八曹參
軍參軍不署曹者無定員江左初晉元帝鎮(zhèn)東丞相
府有錄事記室東曹西曹度支戶曹法曹金曹倉曹
理曹中兵外兵騎兵典兵兵曹賊曹運曹禁防典賓
鎧曹田曹士曹騎士車曹參軍其東曹西曹度支金
曹理典兵兵曹賊曹運曹禁防典賓騎士軍曹凡十
三曹金闕所余十二曹也其后又有直兵長流刑獄
城局水曹右戶墨曹七曹高祖為相合中兵直兵置
一參軍曹則猶二也今小府不置長流參軍者置禁
防參軍蜀丞相諸葛亮府有行參軍晉太傅司馬越
府又有行參軍兼行參軍后漸加長兼字除拜則為
參軍事府板則為行參軍晉末以來參軍事行參軍
又各有除板板行參軍不則長兼行參軍參軍督護
江左置本皆領營有部曲今則無矣公府長史司馬
秩千石從事中郎六百石東西曹掾四百石他掾三
百石屬二百石
尚書古官也舜攝帝位命龍作納言即其任也周官
司會鄭元云若今尚書矣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
中主發(fā)書故謂之尚書尚猶主也漢初有尚冠尚衣
尚食尚浴尚席尚書謂之六尚戰(zhàn)國時已有尚冠尚
衣之屬矣秦時有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丞至漢初
并隸少府漢東京猶文屬焉古者重武官以善射者
掌事故曰仆射仆射者仆役于射事也秦世有左右
曹諸吏官無職事將軍大夫以下皆得加此官漢武
帝世使左右曹諸吏分平尚書事昭帝即位霍光領
尚書事成帝初王鳳錄尚書事漢東京每帝即位輒
置太傅錄尚書事薨輒省晉康帝世何充讓錄表曰
咸康中分置三錄王導錄其一荀崧陸曄各錄六條
事然則似有二十四條若止有十二條則荀陸各錄
六條導又何所司乎若導總錄荀陸分掌則不得復
云導錄其一也其后每置二錄輒云各掌六條事又
是止有十二條也十二條者不知悉何條晉江右有
四錄則四人參錄也江右張華江左庾亮并經關尚
書七條則亦不知皆何事也后何充解錄又參關尚
書錄尚書職無不總王肅注尚書納于大麓曰堯納
舜于尊顯之官大錄萬機之政也凡重號將軍刺史
皆得命曹授用唯不得施除及加節(jié)宋世祖孝建中
不欲威權外假省錄大明末復置此后或置或省漢
獻帝建安四年以執(zhí)金吾榮合為尚書左仆射衛(wèi)臻
為右仆射二仆射分置自此始也漢成帝建始四年
初置尚書員四人增丞亦為四人曹尚書其一曰常
侍曹主公卿事其二曰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事
其三曰民曹主吏民上書事其四曰客曹主外國夷
狄事光武分二千石曹為二又分客曹為南主客曹
北主客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凡六尚書減二丞唯置
左右二丞而已應劭漢官云尚書令左丞總領綱紀
無所不統(tǒng)仆射右丞掌稟假錢谷三公尚書二人掌
天下歲盡集課吏曹掌選舉齋祠二千石曹掌水火
盜賊詞訟罪法客曹掌羌胡朝會法駕出護駕民曹
掌繕治功作鹽池苑囿吏曹任舉多得超遷則漢末
曹名及職司又與光武時異也魏世有吏部左民民
曹五兵度支五曹尚書晉初有吏部三公客曹駕部
屯田度支六曹尚書武帝咸寧二年為駕部尚書四
年又置太康中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
尚書惠帝世又有右民尚書尚書止于六曹不知此
時省何曹也江左則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合
為五曹尚書宋高祖初又增都官尚書若有右仆射
則不置祠部尚書世祖大明二年置二吏部尚書五
兵尚書后還置一吏部尚書順帝升明元年又置五
兵尚書
尚書令任總機衡仆射尚書分領諸曹左仆射領殿
中主客二曹吏部尚書領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
祠部尚書領祠部儀曹二曹度支尚書領度支金部
倉部起部四曹左民尚書領左民駕部二曹都官尚
書領都官水部庫部功部四曹五兵尚書領中兵外
兵二曹昔有騎兵別兵都兵故謂之五兵也五尚書
二仆射一令謂之八坐若營宗廟宮室則置起部尚
書事畢省
中書令一人
中書舍人一人
中書侍郎四人
中書通事舍人四人漢武帝游后廷始使宦者典尚
書事謂之中書謁者置令仆射元帝時令弘恭仆射
石顯秉勢用事權傾內外成帝改中書謁者令曰中
謁者令罷謁者漢東京省中謁者令而有中官謁者
令非其職也魏武帝為王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又
其任也文帝黃初初改為中書令又置監(jiān)及通事郎
次黃門郎黃門郎已署事過通事乃奉以入為帝省
讀書可晉改曰中書侍郎員四人晉江左初改中書
侍郎曰通事郎尋復為中書侍郎晉初置舍人一人
通事一人江左初合舍人通事謂之通事舍人掌呈
奏案章后省通事中書差侍郎一人直西省又掌詔
命宋初又置通事舍人而侍郎之任輕矣舍人直閣
內隸中書其下有主事本用武官宋改用文吏
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大將軍第一
品尚書令仆射尚書中書監(jiān)令第三品
武帝永初三年遺詔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
母后不煩臨朝
按宋書武帝本紀永初三年夏五月上疾甚為手詔
曰朝廷不須復有別府宰相帶揚州可置甲士千人
若大臣中任要宜有爪牙以備不祥人者可以臺見
隊給之有征討悉配以臺見軍隊行還復舊后世若
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煩臨朝
南齊
南齊以國相太宰大司馬大將軍皆為公為贈官置
太傅及太尉司徒司空主國家大政有長史主簿祭
酒令史之屬而尚書令仆射專總諸曹
按南齊書百官志國相 蕭曹以來為人臣極位宋
孝建用南譙王義宣至齊不用人以為贈不列官
太宰 宋大明用江夏王義恭以后無人齊以為贈
太傅 太師太保太傅周舊官漢末董卓為太師晉
惠帝初衛(wèi)瓘為太保自后無太師而太保為贈齊唯
置太傅
大司馬 大將軍 宋元嘉用彭城王義康后無人
齊以為贈
太尉 司徒 司空 三公舊為通官司徒府領天
下州郡名數(shù)戶口簿籍雖無常置左右長史左西掾
屬主簿祭酒令史以下晉世王導為司徒右長史于
寶撰立官府職儀已具
錄尚書 尚書令 總領尚書臺二十曹為內臺主
行遇諸王以下皆禁駐左右仆射分道無令左仆射
為臺主與令同
左仆射 領殿中主客二曹事諸曹郊廟園陵車駕
行幸朝儀臺內非違文官舉補滿敘疾假事其諸吉
慶瑞應眾賀災異賊發(fā)眾變臨軒崇拜改號格制
官銓選凡諸除署功論封爵貶黜八議疑讞通關案
則左仆射主右仆射次經維是黃案左仆射右仆射
署朱符見字經都丞竟右仆射橫畫成目左仆射畫
令畫右官闕則以次并畫若無左右則直置仆射在
其中間總左右事
梁
梁制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將軍大司馬太尉司徒
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皆為公主國家大政尚書省置
令仆射以佐萬機中書省又置監(jiān)令以出納帝命
按隋書百官志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齊之舊
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將軍大司馬太尉司徒司
空開府儀同三司等官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置官
屬有長史司馬諮議參軍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
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官其司徒則有左右二長
史又增置左西掾一人自余僚佐同于二府有公則
置無則省而司徒無公唯省舍人余官常置開府儀
同三司位次三公諸將軍左右光祿大夫優(yōu)者則加
之同三公置官屬
尚書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
左戶都官五兵等六尚書左右丞各一人吏部刪定
三公比部祠部儀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倉部
左戶駕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庫部功論中兵外兵
騎兵等郎二十三人令史百二十人書令史百三十
人
尚書掌出納王命敷奏萬機令總統(tǒng)之仆射副令又
與尚書分領諸曹令闕則左仆射為主其祠部尚書
多不置以右仆射主之若左右仆射并闕則置尚書
仆射以掌左事置祠部尚書以掌右事然則尚書仆
射祠部尚書不恒置矣又有起部尚書營宗廟宮室
則權置之事畢則省以其事分屬都官左戶二尚書
左右丞各一人佐令仆射知省事左掌臺內分職儀
禁令報人章督錄近道文書章表奏事糾諸不法右
掌臺內藏及廬舍凡諸器用之物督錄遠道文書章
表奏事凡諸尚書文書詣中書省者密事皆以挈囊
盛之封以左丞印
中書省置監(jiān)令各一人掌出內帝命侍郎四人高功
者一人主省內事又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員及
置令史以承其事通事舍人舊入直合內梁用人殊
重簡以才能不限資地多以他官兼領其后除通事
直日中書舍人
武帝大同六年詔尚書中有疑事先于朝堂參議然
后啟聞
按梁書武帝本紀大同六年秋八月辛未詔曰經國
有體必詢諸朝所以尚書置令仆丞郎旦旦上朝以
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后奏聞頃者不爾每有疑事倚
立求決古人有云主非堯舜何得發(fā)言便是故放勛
之圣猶咨四岳重華之睿亦待多士豈寡德所能獨
斷自今尚書中有疑事前于朝堂參議然后啟聞不
得習常其軍機要切前須諮審自依舊典
陳
陳置相國列丞相上以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
大將軍為贈官其政事一歸中書省而以舍人分領
之
按隋書百官志陳承梁皆循其制官而又置相國位
列丞相上井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并
以為贈官
中書省有中書舍人五人領主事十人書吏二百人
書吏不足并取助書分掌二十一局事各當尚書諸
曹并為上司總國內機要而尚書唯聽受而已被委
此官多擅威勢
北魏
明元帝神瑞元年置八大人官總理萬機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神瑞元年春
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屬官總理萬機故世號八
公云
太武帝神元年置左右仆射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神元年三
月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諸曹尚書十余人各居別寺
太平真君五年以皇太子總百揆而穆壽等輔之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壬寅皇
太子始總百揆侍中中書監(jiān)宜都王穆壽司徒東郡
公崔浩侍中廣平公張黎侍中建興公古弼輔太子
以決庶政 按官氏志真君五年正月侍中中書監(jiān)
宜都王穆壽司徒東郡公崔浩侍中廣平公張黎輔
政置通事四人
孝文帝太和 年議定三師二大三公及尚書中書
階品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太和中高祖
詔群僚議定百官著于令
三師上公
太師
太傅
太保
二大
大司馬
大將軍
右第一品上
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
右第一品中
諸開府
儀同三司
都督中外諸軍事
特進
三將軍
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
二將軍加大
者位在三司上
衛(wèi)將軍
加大者次
儀同三司
右第一品下
尚書令
右從第一品上
中書監(jiān)
左右光祿大夫
尚書左仆射
尚書右仆射
右從第一品中
中書令
右第二品中
舊制有大將軍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正光已
后天下多事勛賢并軌乃俱置之
孝莊帝永安 年增置大丞相大將軍及太宰府佐
吏
按魏書孝莊帝本紀不載 按官氏志孝莊初以爾
朱榮有扶翼之功拜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又拜
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增佐吏又以太尉上黨王天穆
為太宰增佐吏
前廢帝普泰元年秋七月庚寅以侍中太保開府尚
書令爾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
按魏書前廢帝本紀云云
北齊
北齊循魏制設三師二大三公掌國家大政皆開府
置僚屬尚書省設令仆射統(tǒng)諸尚書中書省司王言
兼司進御音樂
按隋書百官志后齊制官多循后魏置太師太傅太
保是為三師擬古上公非勛德崇者不居次有大司
馬大將軍是為二大并典司武事次置太尉司徒司
空是為三公三師二大三公府三門當中開黃合設
內屏各置長史司馬諮議參軍從事中郎掾屬主簿
錄事功曹記室戶曹金曹中兵外兵騎兵長流城局
刑獄等參軍事東西合祭酒及參軍事法墨田水鎧
集士等曹行參軍兼左戶右戶行參軍長兼行參軍
參軍督護等員司徒則加有左右長史三公下次有
儀同三司加開府者亦置長史已下官屬而減記室
倉城局田水鎧士等七曹各一人其品亦每官下三
府一階三師二大置佐史則同太尉府干明中又置
丞相河清中分為左右亦各置府僚云
尚書省置令仆射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等
六尚書又有錄尚書一人位在令上掌與令同但不
糾察令則彈糾見事與御史中丞更相廉察仆射職
為執(zhí)法置二則為左右仆射皆與令同左糾彈而右
不糾彈錄令仆射總理六尚書事謂之都省其屬官
左丞右丞各一人并都令史八人共掌其事其六尚
書分統(tǒng)列曹吏部統(tǒng)吏部考功主爵三曹殿中統(tǒng)殿
中儀曹三公駕部四曹祠部統(tǒng)祠部主客虞曹屯田
起部五曹祠部無尚書則右仆射攝五兵統(tǒng)左中兵
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五曹都官統(tǒng)都官二千
石比部水部膳部五曹度支統(tǒng)度支倉部左戶右戶
金部庫部六曹凡二十八曹吏部三公郎中各二人
余并一人凡三十郎中吏部儀曹三公虞曹都官二
千石比部左戶各量事置掌故主事員
注
左丞掌吏部考功主爵殿中儀曹三公祠部主
客左右中兵左右外兵都官二千石度支左右戶
十七曹并彈糾見事又主管轄臺中有違失者兼
糾駁之右丞掌駕部虞曹屯田起部都兵比部水
部膳部倉部金部庫部十一曹亦管轄臺中又主
凡諸用度雜物脂燈筆墨幃帳唯不彈糾余悉與
左同吏部曹掌崇選補等事考功曹掌考第及
秀孝貢士等事主爵曹掌封爵等事殿中曹掌駕
行百官留守名帳宮殿禁衛(wèi)供御衣倉等事儀曹
掌吉兇禮制事三公曹掌五時讀時令諸曹囚帳
斷罪赦日建金雞等事駕部曹掌車輿牛馬廄牧
等事祠部曹掌祠部醫(yī)藥死喪贈賜等事主客曹
掌諸蕃雜客等事虞曹掌地圖山川遠近園囿田
獵殽膳雜味等事屯田曹掌籍田諸州屯田等事
起部曹掌諸興造工匠等事左中兵曹掌諸郡督
告身諸宿衛(wèi)官等事右中兵曹掌畿內丁帳事力
蕃兵等事左外兵曹掌河南及潼關巴東諸州丁
帳及發(fā)召征兵等事右外兵曹掌河北及潼關巴
西諸州所典與左外同都兵曹掌鼓吹太樂雜戶
等事都官曹掌畿內非違得失事二千石曹掌畿
外得失等事比部曹掌詔書律令勾檢等事水部
曹掌舟船津梁公私水事膳部曹掌侍官百司禮
食殽饌等事度支曹掌計會凡軍國損益事役糧
廩等事倉部曹掌諸倉帳出入等事左戶曹掌天
下計帳戶籍等事右戶曹掌天下公私田宅租調
等事金部曹掌權衡量度內外諸庫藏文帳等事
庫部曹掌凡是戎仗器用所須事
中書省管司王言及司進御之音樂監(jiān)令各一人侍
郎四人并司伶官西涼部直長伶官西涼四部伶官
龜茲四部伶官清商部直長伶官清商四部又領舍
人省中書舍人主書各十人
注
舍人省掌署行下宣旨勞問
周
北周法周官之制置三公三孤至宣帝又特置四輔
之官
按隋書百官志周太祖初據關內官名未改魏號及
方隅初定改創(chuàng)章程命尚書令盧辯遠師周之建職
置三公三孤以為論道之官次置六卿以分司庶務
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訖于周末多有更改并具
盧傳
按周書盧辯傳辯所述六官太祖以魏恭帝三年始
命行之自茲厥后世有損益宣帝嗣位初置四輔官
及六府諸司
宣帝大象元年以越王盛等為四輪官
按周書宣帝本紀大象元年春正月癸巳初置四輔
官以上柱國大冢宰越王盛為大前疑相州總管蜀
國公尉遲回為大右弼申國公李穆為大左輔大司
馬隋國公楊堅為大后丞
大象二年靜帝初置左右大丞相后去左右號專設
大丞相
按周書靜帝本紀大象二年夏五月己酉宣帝崩帝
入居天臺柱國漢王贊為上柱國右大丞相上柱國
揚州總管隋國公楊堅為假黃鉞左大丞相帝居諒
暗百官總己以聽于左大丞相秋九月壬子丞相去
左右之號隋公楊堅為大丞相
隋
隋制三師不置府僚三公蒞尚書省總眾務尚書省
設令仆射以總六尚書門下省設納言內史省置監(jiān)
令各帥其屬
按隋書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等省
三師不主事不置府僚蓋與天子坐而論道者也
三公參議國之大事依后齊置府僚無其人則闕祭
祀則太尉亞獻司徒奉俎司空行掃除其位多曠皆
攝行事尋省府及僚佐置公則坐于尚書都省朝之
眾務總歸于臺閣
尚書省事無不總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總吏部禮
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曹事是為八座屬官左
右丞各一人都事八人分司管轄吏部尚書統(tǒng)吏部
侍郎二人主爵侍郎一人司勛侍郎二人考功侍郎
一人禮部尚書統(tǒng)禮部祠部侍郎各一人主客膳部
侍郎各二人兵部尚書統(tǒng)兵部職方侍郎各二人駕
部庫部侍郎各一人都官尚書統(tǒng)都官侍郎二人刑
部比部侍郎各一人司門侍郎二人度支尚書統(tǒng)度
支戶部侍郎各二人金部倉部侍郎各一人工部尚
書統(tǒng)工部屯田侍郎各二人虞部水部侍郎各一人
凡三十六侍郎分司曹務直宿禁省如漢之制
門下省納言二人給事黃門侍郎四人錄事通事令
史各六人又有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各四人諫
議大夫七人騎侍郎四人員外散騎常侍六人通
直散騎侍郎四人并掌部從朝直又有給事二十人
員外散騎侍郎二十人奉朝請四十人并掌同散騎
常侍等兼出使勞問統(tǒng)城門尚食尚藥符璽御府殿
內等六局城門局校尉二人直長四人尚食局典御
二人直長四人食醫(yī)四人尚藥局典御二人侍御醫(yī)
直長各四人醫(yī)師四十人符璽御府殿內局監(jiān)各二
人直長各四人
內史省置監(jiān)令各一人尋廢監(jiān)置令二人侍郎四人
舍人八人通事舍人十六人主書十人錄事四人
文帝開皇三年詔尚書仆射左右分掌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開皇三年四月
詔尚書左仆射掌判吏部禮部兵部三尚書事御史
糾不當者兼糾彈之尚書右仆射掌判都官度支工
部三尚書事
煬帝大業(yè)三年廢三師官而門下尚書內史并從改
易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廢三師特進分門下太仆二司取殿
內監(jiān)名以為殿內省并尚書門下內史秘書以為五
省尚書省六曹各侍郎一人以貳尚書之職又增左
右丞階與六侍郎并正四品諸曹侍郎并改為郎又
改吏部為選部郎戶部為人部郎禮部為儀曹郎兵
部為兵曹郎刑部為憲部郎工部為起部郎以異六
侍郎之名廢諸司員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為二
員都司郎各一人品同曹郎掌都事之職以都事為
正八品分隸六尚書諸司主事并去令史之名其令
史隨曹閑劇而置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滿十者亦
置一人其余四省三臺亦皆曰令史后又改主客郎
為司蕃郎尋又每減一郎置承務郎一人同員外郎
之職內史省減侍郎員為二人減內史舍人員為四
人加置起居舍人員二人次舍人下改通事舍人員
為謁者臺職減主書員置四人
大業(yè)十二年改內史為內書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云云
唐
唐三公三師不常設尚書省設左右仆射左右丞佐
之門下省設侍中門下侍郎佐之中書省設中書令
中書侍郎佐之皆掌國家大政后乃稱中書門下平
章事或稱大學士而節(jié)度使及鹽鐵轉運太清宮延
資庫使皆兼領之
按唐書百官志三師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是
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為三公皆正一品
三師天子所師法無所總職非其人則闕三公佐天
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tǒng)親王拜者不親事祭祀
闕則攝
注
隋廢三師貞觀十一年復置與三公皆不設官
屬
尚書省尚書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領百官其屬有六
尚書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
刑部六曰工部庶務皆會決焉
注
六尚書兵部吏部為前行刑部戶部為中行工
部禮部為后行行總四司以本行為頭司余為子
司
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一曰制二曰三曰冊天子
用之四曰令皇太子用之五曰教親王公主用之六
曰符省下于州州下于縣縣下于鄉(xiāng)下之達上其制
有六一曰表二曰狀三曰箋四曰啟五曰辭六曰牒
諸司相質其制有三一曰關二曰刺三曰移凡授內
外百司之事皆印其發(fā)日為程一曰受二曰報諸州
計奏達京師以事大小多少為之節(jié)凡符移關牒必
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決者皆上尚書省凡制
計奏之數(shù)省符宣告之節(jié)以歲終為斷
注
龍朔二年改尚書省曰中臺廢尚書令尚書曰
太常伯侍郎曰少常伯光宅元年改尚書省曰文
昌臺俄曰文昌都省垂拱元年曰都臺長安三年
曰中臺
左右仆射各一人從二品掌統(tǒng)理六官為令之貳令
闕則總省事劾御史不當者
注
龍朔二年改左右仆射曰左右匡政光宅元年
曰文昌左右相開元元年曰左右丞相天寶元年
復
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辨六官
之儀正省內劾御史舉不當者吏部戶部禮部左
丞總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總焉郎中各一人從五
品上員外郎各一人從六品上掌付諸司之務舉稽
違署符目知宿直為丞之貳以都事受事發(fā)辰察稽
失監(jiān)印給紙筆以主事令史書令史署覆文案出符
目以亭長啟閉傳禁約以掌固守當倉庫及陳設諸
司皆如之
注
隋尚書省諸司郎及承務郎各一人而廢左右
司武德三年改諸司郎為郎中承務郎為員外郎
貞觀元年復置左右司郎中龍朔元年改左右丞
曰左右肅機郎中曰左右承務諸司郎中曰大夫
永昌元年復置員外郎神龍元年省明年復置初
有驲驛百人掌乘傳送符后廢
都事各六人從七品上主事各六人從八品下吏部
考功禮部主書皆如之諸司主事從九品上
注
有令史各十八人書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長各
六人掌固各十四人
門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
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下之通上其制
有六一曰奏鈔以支度國用授六品以下官斷流以
下罪及除免官用之二曰奏彈三曰露布四曰議五
曰表六曰狀自露布以上乃審其余覆奏畫制可而
授尚書省行幸則負寶以從版奏中嚴外辦還宮則
請降輅解嚴皇帝齋則請就齋室將奠則奉玉幣盥
則奉匜取盤酌罍水贊洗酌泛齊受虛爵進福酒皆
左右其儀饗宗廟進瓚而贊酌郁酒既祼贊酌醴齊
籍田則奉耒四夷朝見則承詔勞問臨軒命使冊皇
后皇太子則承詔降宣命慰問聘召則封題發(fā)驛
遣使則給魚符凡官爵廢置刑政損益授之史官既
書復其記注職事官六品以下進擬則審其稱否
而進退之
注
武德元年改侍內曰納言三年曰侍中龍朔二
年改門下省曰東臺侍中曰左相武后光宅元年
曰納言垂拱元年改門下省曰鸞臺開元元年曰
黃門省侍中曰監(jiān)天寶元年曰左相
門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侍中之職大祭祀則從
盥則奉巾既帨奠巾奉匏爵贊獻元日冬至奏天下
祥瑞侍中闕則封符券給傳驛
注
龍朔二年改黃門侍郎曰東臺侍郎武后垂拱
元年曰鸞臺侍郎天寶元年曰門下侍郎干元元
年曰黃門侍郎大歷二年復舊
中書省中書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執(zhí)大政而總
判省事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冊書立皇后皇太子
封諸王臨軒冊命則用之二曰制書大賞罰赦宥慮
囚大除授則用之三曰慰勞制書勉贊勞則用之
四曰發(fā)廢置州縣增減官吏發(fā)兵除免官爵授六
品以上官則用之五曰旨百官奏請施行則用之
六曰論事書戒約臣下則用之七曰牒隨事承
制不易于舊則用之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大祭祀
則相禮親征纂嚴則戒飭百官臨軒冊命則讀冊若
命于朝則宣授而已冊太子則授璽綬凡制詔文章
獻納以授記事之官
注
武德三年改內書省曰中書省內書令曰中書
令龍朔元年改中書省曰西臺中書令曰右相光
宅元年改中書曰鳳閣中書令曰內史開元元年
改中書省曰紫微省中書令曰紫微令天寶元年
曰右相至大歷五年紫微侍郎乃復為中書侍郎
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貳令之職朝廷大政參議焉臨
軒冊命為使則持冊書授之四夷來朝則受其表疏
而奏之獻贄幣則受以付有司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進奏參議表章凡詔旨制
璽書冊命皆起草進畫既下則署行其禁有四一
曰漏泄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制既行有
誤則奏改之大朝會諸方起居則受其表狀大捷祥
瑞百寮表賀亦如之冊命大臣則使持節(jié)讀冊命將
帥有功及大賓客則勞問與給事中及御史三司鞫
冤滯百司奏議考課皆預裁焉以久次者一人為閣
老判本省雜事又一人知制誥顓進畫給食于政事
堂其余分署制敕以六員分押尚書六曹佐宰相判
案同署乃奏唯樞密遷授不預姚崇為紫微令奏大
事舍人為商量狀與本狀皆下紫微令判二狀之是
否然后乃奏開元初以它官掌詔敕策命謂之兼知
制誥肅宗即位又以它官知中書舍人事兵興急于
權便政去臺閣決遣顓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復押六
曹之奏會昌末宰相李德裕建議臺閣常務州縣奏
請復以舍人平處可否先是知制誥率用前行正郎
宣宗時選尚書郎為之主書四人從七品上主事四
人從八品下
注
有令史二十三人書令史五十人能書四人蕃
書譯語十人乘驛二十人傳制十人亭長十八人
掌固二十四人裝制敕匠一人修補制敕匠五十
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然自漢
以來位號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
職也其后以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
由是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輕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
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
魏征以秘書監(jiān)參預朝政其后或曰參議得失參知
政事之類其名非一皆宰相職也貞觀八年仆射李
靖以疾辭位詔疾小瘳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
事而平章事之名蓋起于此其后李績以太子詹事
同中書門下三品謂同侍中中書令也而同三品之
名蓋起于此然二名不專用而他官居職者猶假他
名如故自高宗已后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
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其后改
易官名而張文瓘以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同三
品入銜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
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入銜
自待舉等始自是以后終唐之世不能改初三省長
官議事于門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遷中
書令乃徙政事堂于中書省開元中張說為相又改
政事堂號中書門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
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
眾務焉宰相事無不統(tǒng)故不以一職名官自開元以
后常以領他職實欲重其事而反輕宰相之體故時
方用兵則為節(jié)度使時崇儒學則為大學士時急財
用則為鹽鐵轉運使又其甚則為延資庫使至于國
史太清宮之類其名頗多皆不足取法故不著其詳
太宗貞觀元年敕侍中朝堂受訟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元年五月癸丑敕中書令侍
中朝堂受訟辭有陳事者悉上封
元宗開元元年十一月庚寅改門下省為黃門省侍
中為監(jiān)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遼
遼設北南二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而北南二
大王院各有太師太保司徒司空之官大于越則居
宰相上無職掌而尊同三公后設南面官又有丞相
三省等職
按遼史百官志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皇族
四帳世預其選
北府左宰相
北府右宰相
總知軍國事
知國事
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國舅五帳世預其選
南府左宰相
南府右宰相
總知軍國事
知國事
北大王院分掌部族軍民之政
北院大王初名迭剌部夷離堇太祖分北南院太宗
會同元年改夷離堇為大王
知北院大王事
北院太師
北院太保
北院司徒
北院司空
南大王院分掌部族軍民之政
南面大王
知南院大王事
南院太師
南院太保天慶八年省南院太保
南院司徒
南院司空
大于越府大于越無職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
者不授遼國尊官猶南面之有三公太祖以遙輦氏
于越受禪終遼之世以于越得重名者三人耶律曷
魯屋質仁先謂之三于越
契丹國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元宗
置經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后習聞河北藩鎮(zhèn)受唐
官名于是太師太保司徒司空施于部族太祖因之
大同元年世宗始置北院樞密使明年世宗以高勛
為南院樞密則樞密之設蓋自太宗入汴始矣天祿
四年建政事省于是南面官僚可得而書其始漢人
樞密院兼尚書省吏兵刑有承旨戶工有主事中書
省兼禮部別有戶部使司以營州之地加幽冀之半
用是適足矣中葉彌文耶律楊六為太傅知有三師
矣忽古質為太尉知有三公矣于韓古得為常侍劉
涇為禮部尚書知有門下尚書省矣庫部虞部倉部
員外出使則知備郎官列宿之員矣
南面朝官 遼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
乃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jiān)諸衛(wèi)東宮
之官誠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徠中國之人也
三師府本名三公漢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
故稱三師
太師穆宗應歷三年見太師唐骨德
太傅太宗會同元年命馮道守太傅
太保會同元年劉煦守太保掌印耶律乙辛重熙中
掌太保印
少師耶律資忠傳見少師蕭把哥
少傅
少保
三公府先漢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漢更名大司徒
大司馬大司空唐太尉司徒司空又名三司
太尉太宗天顯十一年見太尉趙思溫
司徒世宗天祿元年見司徒劃設
司空圣宗統(tǒng)和三十年見司空邢抱質
中書省初名政事省太祖置官世宗天祿四年建政
事省興宗重熙十三年改中書省
中書令韓延徽太祖時為政事令韓知古天顯初為
中書令會同五年又見政事令趙延壽
大丞相太宗大同元年見大丞相趙延壽
左丞相圣宗太平四年見左丞相張儉
右丞相圣宗開泰元年見右丞相馬保忠
知中書省事蕭孝友興宗重熙十年知中書省事
中書侍郎韓資讓壽隆初為中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祖加王都同政事門下平章
事太宗大同元年見平章事張礪
參知政事圣宗統(tǒng)和十二年見參知政事邢抱樸
門下省
侍中趙思忠太宗會同中為侍中
門下侍郎楊晢清寧初為門下侍郎
尚書省太祖嘗置左右尚書
尚書令蕭思溫景宗保寧初為尚書令
左仆射太祖初康默記為左尚書三年見左仆射韓
知古
右仆射太宗會同元年見右仆射烈朿
南面京官 遼有五京上京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
有之余四京隨宜設官為制不一
三京宰相府職總目
左相
右相
左平章政事
右平章政事
東京宰相府圣宗統(tǒng)和元年詔三京左右相左右平
章事
中京宰相府
南京宰相府
太祖四年秋七月戊子朔以后兄蕭敵魯為北府宰
相后族為相自此始
按遼史太祖本紀云云
神冊六年初以宗室為南宰相
按遼史太祖本紀神冊六年春正月丙午以皇弟蘇
為南府宰相南府宰相自諸弟構亂府之名族多罹
其禍故其位久虛以鋤得部轄得里只里古攝之府
中數(shù)請擇任宗室上以舊制不可輒變請不已乃告
于宗廟而后授之宗室為南府宰相自此始
天贊元年分迭剌部為二院各設夷離堇以掌之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贊元年冬十月分迭剌部為二
院斜涅赤為北院夷離堇綰思為南院夷離堇 按
百官志初太祖分迭剌夷離等二大王謂之北南院
宰相
太宗會同元年冬十一月升北南二院夷離堇為王
按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興宗重熙二十一年召宰臣坐論治道
按遼史興宗本紀重熙二十一年秋七月甲辰朔召
北府宰相蕭塔烈葛南府宰相漢王貼不南院樞密
使蕭革知北院樞密使事仁先等坐論古今治道
道宗清寧二年夏六月辛未罷史官預聞朝議俾問
宰相而后書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道宗大安二年秋九月辛巳召南府宰相議國政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公輔部匯考三
宋
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以太尉司徒司
空為三公后以三師為三公罷舊三公更依周官立
三少其門下省有侍中中書省有令皆侍郎貳之尚
書省有令以仆射丞貳之后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行侍中之職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而
仆射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郎又改參知政事
或以仆射為太宰少宰又為左右丞相歷代更制不
一
按宋史職官志三師三公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
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宰相親王使相
加官其特拜者不預政事皆赴于尚書省凡除授則
自司徒遷太保自太傅遷太尉檢校官亦如之太尉
舊在三師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
若宰臣官至仆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
司徒則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師則為異數(shù)自趙普
以開國元勛文彥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雖太傅
王旦司徒呂夷簡各任宰相三十年止以太尉致仕
熙寧二年富弼除守司空兼侍中平章事辭司空侍
中三年曾公亮除守司空檢校太師兼侍中以兩朝
定策之功辭相位也六年文彥博除守司徒兼侍中
九年彥博除守太保兼侍中辭太保元豐三年以曹
佾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中書令九月詔檢校官除三
公三師外并罷又以文彥博落兼侍中除守太尉富
弼守司徒皆錄定策之功也六年彥博守太師致仕
八年王安石守司空曹佾守太保元佑元年文彥博
落致仕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呂公著守司空同平章
軍國重事崇寧三年蔡京授司空行尚書左仆射大
觀元年蔡京為太尉二年為太師政和二年京落致
仕依前太師三日一至都堂治事九月詔以太師太
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為三師古無此稱合依三代
為三公為真相之任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太尉秦
主兵之任皆非三公并宜罷之仍考周制立三孤少
師少傅少保亦稱三少為三次相之任至是京始以
三公任真相三公自國初以來未嘗備官獨宣和末
三公至十八人三少不計也太師三人蔡京童貫鄭
紳太傅四人王黼燕王俁越王偲鄆王楷太保十一
人蔡攸肅王樞至儀王渡江后秦檜為太師張俊
韓世忠為太傅劉光世為太保干道初楊沂中吳璘
并為太傅紹熙初史浩為太師嗣秀王為太保自紹
熙后三公未嘗備官其后韓冑史彌遠賈似道專
政皆至太師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
無不統(tǒng)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為真相之任無常員
有二人則分日知印以承即以上至三師為之其上
相為昭文館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其次為集賢殿大學
士或置三相則昭文集賢二學士并監(jiān)修國史各除
唐以來三大館皆宰臣兼故仍其制國初范質昭文
學士王溥監(jiān)修國史魏仁浦集賢學士此為三相例
也神宗新官制于三省置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以官
高不除人而以尚書令之貳左右仆射為宰相左仆
射兼門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職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以行中書令之職政和中改左右仆射為太宰少宰
乃兼兩省侍郎靖康中復改為左右仆射建炎三年
呂頤浩請參酌三省之制左右仆射并加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門下中書二侍郎并改為參知政事廢尚
書左右丞從之干道八年詔尚書左右仆射可依漢
制改為左右丞相詳定敕令所言近承詔旨改左右
仆射為左右丞相令刪去侍中中書尚書令以左右
丞相充緣舊左右仆射非三省長官故為從一品今
左右丞相系充侍中中書尚書令之位即合為正一
品從之丞相官以大中大夫以上充
平章軍國重事元佑中置以文彥博太師呂公著守
司空相繼為之序宰臣上所以處老臣碩德特命以
寵之也故或稱平章軍國重事或稱同平章軍國事
五日或兩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其后蔡京王黼
以太師總三省事三日一朝赴都堂治事開禧元年
韓胄拜平章討論典禮乃以平章軍國事為名蓋
省重事則所預者廣去同字則所任者專邊事起乃
命一日一朝省印亦歸其第宰相不復知印其后賈
似道專權竊位日久尊寵日隆位皆在丞相上
使相親王樞密使留守節(jié)度使兼侍中中書令同平
章事者皆謂之使相不預政事不書敕惟宣敕除授
者敕尾存其銜而已干道二年范質等三相皆罷以
趙普同平章事李崇矩樞密使命下無宰相書敕使
問翰林陶谷谷謂自昔輔相未嘗虛位惟唐太和中
甘露事數(shù)日無宰相時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制書
今尚書亦南省長官可以書敕竇儀曰谷之所陳非
承平令典今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
可書敕從之
參知政事掌副宰相毗大政參庶務干德二年置以
樞密直學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呂余慶并本官參知
政事先是已命趙普為相欲置之副而難其名稱以
問翰林學士陶榖曰下宰相一等有何官對曰唐有
參知機務參知政事故以命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
不升政事堂殿廷別設專位敕尾著銜降宰相月俸
雜給半之未欲與普齊也開寶六年始詔居正余慶
于都堂與宰相同議政事至道元年詔宰相與參政
輪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齊銜行則并馬自寇準
始以后不易元豐新官制廢參知政事置門下中書
二侍郎尚書左右丞以代其任建炎三年以復門下
中書侍郎為參知政事而省左右丞干道八年改左
右仆射為左右丞相其參知政事如故以中大夫以
上常除二員或一員嘉泰三年始除三員故事丞
相謁告參預不能進擬惟丞相未除則輪日當筆然
多不逾年少僅旬月淳熙初葉衡罷相龔茂良行相
事近三年亦刱見也
門下省受天下之成事審命令駁正違失受發(fā)通進
奏狀進請寶印凡中書省畫黃錄黃樞密院錄白畫
旨則留為底及尚書省六部所上有法式事皆奏覆
審駁之給事中讀侍郎省侍中審進入被旨畫聞則
授之尚書省樞密院即有舛誤應舉駁者大則論列
小則改正凡文書自內降者著之籍章奏至則受而
通進俟頒降分送所隸官司凡吏部擬六品以下職
事官則給事中校其仕歷功狀侍郎侍中引驗審察
非其人則論奏凡遷改爵秩加敘勛封四選擬法奏
鈔之事有舛誤退送尚書省覆刑部大理寺所斷獄
審其輕重枉直不當罪則以法駁正之國初循舊制
以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職復用兩制官一員
判門下省事官制行始厘正焉凡官十有一侍中侍
郎左散騎常侍各一人給事中四人左諫議大夫起
居郎左司諫左正言各一人先是中書人吏分掌五
房曰孔目房吏房戶房兵禮房刑房又有主事勾銷
二房至是厘中書為三省分兵與禮為六房各因其
省之事而增益之門下凡分房十曰吏房曰戶房曰
禮房曰兵房曰刑房曰工房皆視其房之名而主行
尚書省六曹二十四司所上之事曰開拆房曰章奏
房曰制敕庫房亦皆視其名而受遣文書表狀與供
閱敕令格式擬官爵封勛之類惟班簿本省雜務則
歸吏房吏四十有九錄事主事各三人令史六人書
令史十有八人守當官十有九人而外省吏十有九
人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守當官六人守闕守當官
十人元豐八年以門下中書外省為后省門下外省
復置催驅房元佑三年詔吏部注通判赴門下引驗
應省臺寺監(jiān)諸司人吏四分減一復置點檢房四年
又別立吏額紹圣二年守闕守當官門下中書省各
以百人尚書省百五十人為額四年三省吏員并依
元豐七年額
侍中掌佐天子議大政審中外出納之事大祭祀則
版奏中嚴外辦導輿輅詔升降之節(jié)皇帝齋則請就
齋室大朝會則承旨宣制告成禮祭祀亦如之冊后
則奉寶以授司徒國朝以秩高罕除自建隆至熙寧
真拜侍中纔五人雖有用他官兼領而實不任其事
官制行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職別置侍郎
以佐之南渡后置左右丞相省侍中不置
侍郎掌貳侍中之職省中外出納之事大祭祀則前
導輿輅詔進止大朝賀則授表以奏祥瑞冊后則奉
節(jié)及寶位與知樞密院同知樞密院中書侍郎尚書
左右丞為執(zhí)政官南渡后復置參知政事省門下侍
郎不置
左散騎常侍 左諫議大夫 左司諫 左正言同
掌規(guī)諫諷諭凡朝政闕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
省至百司事有違失皆得諫正國初雖置諫院知院
官凡六人以司諫正言充職而他官領者謂之知諫
院正言司諫亦有領他職而不預諫諍者官制行始
皆正名元豐八年諫議大夫孫覺言據官制格目諫
官之職發(fā)令今舉事有不便于時不合于道大則廷
議小則上封若賢良之遺滯于下忠孝之不聞于上
則以事狀論薦乞依此以修舉職事八月門下省言
諫議大夫司諫正直合通為一詔并從之十月詔仿
六典置諫官員元佑元年二月詔諫官雖不同省許
二人同上殿后又從司諫虞策之請如獨員許與臺
官同對九月左右正言久闕侍御史王巖叟言國家
仿近古之制諫官六員方之先王已自為少望詔補
足無令久空職十月司諫王覿言自今中書舍人闕
勿以諫官兼權從之十一月巖叟又言近降圣旨兩
省諫官各令出入異戶勿與給事中中書舍人通實
欲限隔諫官不使在政事之地恐知本末數(shù)論列爾
尋詔諫官直舍仍舊八年詔執(zhí)政親戚不除諫官建
中靖國元年言者謂諫官論事惟憑詢訪而百司之
事六曹所報外皆不得其詳遂詔諫官案計關臺察
給事中四人分治六房掌讀中外出納及判后省之
事若政令有失當除授非其人則論奏而駁正之凡
章奏日錄目以進考其稽違而糾治之故事詔旨皆
付銀臺司封駁官制行給事中始正其職而封駁司
歸門下元豐五年五月詔給事中許書畫黃不書草
著為令六月給事中陸佃言三省密院文字已讀者
尚令封駁慮失之重復詔罷封駁房六年詔駁正事
赴執(zhí)政議七年有旨舉駁事依中書舍人封還詞
頭例既而令稟議如初給事中韓忠彥言給舍職位
頗均一則不稟白而聽封還一則許舉駁而先稟議
于理未允且朝廷之事執(zhí)政所行職當封駁則已與
執(zhí)政異自當求決于上尚何稟議之有詔從之紹圣
四年葉祖洽言兩省置給舍使之互察今中書舍人
兼權封駁則給事中之職遂廢詔特旨書讀不回避
余互書判元符三年翰林學士曾肇言門下之職所
以駁正中書違失近日給事封駁中書錄黃乃令舍
人書讀行下隳壞官制有損治體愿正紀綱為天下
后世法重和元年給事中張叔夜言凡命令之出中
書宣奉門下審讀然后付尚書頒行而密院被旨者
亦錄付門下此神宗官制也今急速文字不經三省
而諸房以空黃先次書讀則審讀殆成虛設矣乞立
法禁從之凡分案五曰上案主寶禮及朝會所行事
曰下案主受發(fā)文書曰封駁案主封駁及試吏校其
功過曰諫官案主關報文書曰記注案主錄起居注
其雜務則所分案掌焉紹興以后止除二人或一人
起居郎一人掌記天子言動御殿則侍立行幸則從
大朝會則與起居舍人對立于殿下螭首之側凡朝
廷命令赦宥禮樂法度損益因革賞罰勸懲群臣進
對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臨幸引見之事四時氣
候四方符瑞戶口增減州縣廢置皆書以授著作官
國朝舊置起居院命三館校理以上修起居注熙寧
四年詔諫官兼修注者因后殿侍立許奏事元豐二
年兼修注王存乞復起居郎舍人之職使得盡聞明
天子德音退而書之神宗亦謂人臣奏對有頗僻讒
慝者若左右有史官書之則無所肆其奸矣然未果
行故事左右史雖日侍立而欲奏事必稟中書俟旨
存因對及之八月乃詔雖不兼諫職許直前奏事蓋
存發(fā)之也官制行改修注為郎舍人六年詔左右史
分記言動元佑元年仍詔不分七年詔邇英閣講讀
罷有留身奏事者許侍立紹圣元年中丞黃履言所
奏或干機密難令旁立仍依先朝故事先是御后殿
則左右史分日侍立崇寧三年詔如前殿之儀更不
分日大觀元年詔事有足以勸善懲惡者雖秩卑亦
書之紹興二十八年用起居郎洪遵言起居郎舍人
自今后許依講讀官奏事隆興元年用起居郎兼侍
講胡銓言前殿依后殿輪左右史侍立
符寶郎二人掌外廷符寶之事禁中別有內符寶郎
官制行未嘗除大觀初八寶成詔依唐六典增置靖
康罷之
通進司隸給事中掌受三省樞密院六曹寺監(jiān)百司
奏牘文武近臣表疏及章奏房所領天下章奏案牘
具事目進呈而頒布于中外
進奏院隸給事中掌受詔敕及三省樞密院宣札六
曹寺監(jiān)百司符牒頒于諸路凡章奏至則其事目上
門下省若案牘及申稟文書則分納諸官司凡奏牘
違戾法式者貼說以進熙寧四年詔應朝廷擢用材
能賞功罰罪事可懲勸者中書檢正樞密院檢詳官
月以事狀錄付院謄報天下元佑初罷之紹圣元年
詔如熙寧舊條靖康元年二月詔諸道監(jiān)司帥守文
字應邊防機密急切事許進奏院直赴通進司投進
舊制通進銀臺司知司官二人兩制以上充通進司
掌受銀臺司所領天下章奏案牘及閣門在京百司
奏牘文武近臣表疏以進御然后頒布于外銀臺司
掌受天下奏狀案牘抄錄其目進御發(fā)付勾檢糾其
違失而督其淹緩發(fā)敕司掌受中書樞密院宣敕著
籍以頒下之
登聞檢院隸諫議大夫 登聞鼓院隸司諫正言掌
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
害軍期機密陳乞恩賞理雪冤濫及奇方異術改換
文資改正過名無例通進者先經鼓院進狀或為所
抑則詣檢院并置局于闕門之前中興后檢鼓糧審
官官告進奏謂之六院例以京官知縣有政績者充
亦有自郡守除者繼即除郎恩數(shù)略視職事官而不
入雜壓紹興十一年胡汝明以料院除監(jiān)察御史遂
遷侍御史干道后相繼入臺者數(shù)人六院彌重為察
官之儲淳熙初班寺監(jiān)丞之上紹熙五年詔六院官
復入雜壓在九寺簿之下六院各隨所隸
中書省掌進擬無務宣奉命令行臺諫章疏群臣奏
請典刱改革及中外無法式事應取旨事凡除省臺
寺監(jiān)長貳以下及侍從職事官外任監(jiān)司節(jié)鎮(zhèn)知州
軍通判武臣遙郡橫行以上除授皆掌之凡命令之
禮有七曰冊書立后妃封親王皇子大長公主拜三
師三公三省長官則用之曰制書處分軍國大事頒
赦宥德音命尚書左右仆射開府儀同三司節(jié)度使
凡告廷除授則用之曰誥命應文武官遷改職秩內
外命婦除授及封敘贈典應合命詞則用之曰詔書
賜待制大卿監(jiān)中大夫觀察使以上則用之曰書
賜少卿監(jiān)中散大夫防御使以下則用之曰御扎布
告登封郊祀宗祀及大號令則用之曰敕榜賜酺及
戒勵百官曉諭軍民則用之皆承制畫旨以授門下
省令宣之侍郎奉之舍人行之留其所得旨為底大
事奏稟得旨者為畫黃小事擬進得旨者為錄黃凡
事干因革損益而非法式所裁者論定而上之諸司
傳宣特旨承報審覆然后行下設官十有一令侍郎
右散騎常侍各一人舍人四人右諫議大夫起居舍
人右司諫右正言各一人分房八曰吏房曰戶房曰
曰兵禮房曰刑房曰工房曰主事房曰班簿房曰制
敕庫房元佑以后拆兵禮為二增催驅點檢分房十
有一后又改主事房為開拆凡吏房掌行除授考察
升黜賞罰廢置薦舉假故一時差官文書曰戶房掌
行廢置升降郡縣調發(fā)邊防軍需給貸錢物曰禮房
掌行郊祀陵廟典禮后妃皇子公主大臣封冊科舉
考官外夷書詔曰兵房掌行除授諸蕃國王爵官封
曰刑房掌行赦宥及貶降敘復曰工房掌行營造計
度及河防修閉凡尚書省所上奏請給諫所陳章疏
內外臣僚官司申請無法式應取旨者六房各視其
名而行之曰主事房掌行受發(fā)文書曰班簿房掌百
官名籍具員曰制敕庫房掌編錄供檢敕令格式及
架閣庫曰催驅房督趣稽違曰點檢房省察差失吏
四十有五錄事三人主事四人令史七人書令史十
有四人守當官十有七人而外省吏十有九人令史
一人書令史二人守當官六人守闕守當官十人元
豐八年詔待制以上磨勘本省進擬元佑三年詔應
除授從中批付中書省者并三省行紹圣五年詔臣
僚上殿札子中書省進呈取旨其承受傳宣內降非
有司所可行者申中書省或樞密院奏審
令掌佐天子議大政授所行命令而宣之祀大神祗
則升壇享宗廟則升阼階而相其禮臨軒冊命則讀
冊建儲則升殿宣制持冊及璽綬以授太子大朝會
則詣御坐前奏方鎮(zhèn)表及祥瑞國朝未嘗真拜以他
官兼領者不預政事然止曹佾一人余皆贈官官制
行以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令之職別置侍郎以佐
之中興后置左右丞相省令不置
侍郎掌貳令之職參議大政授所宣詔旨而奉之凡
大朝會則押表及祥瑞案臨軒冊命則押冊引案以
所奏文及冊書授令四夷來朝則奏其表疏以贄幣
付有司南渡后復置參知政事省中書侍郎不置
舍人四人舊六人掌行命令為制詞分治六房隨房
當制事有失當及除授非其人則論奏封還詞頭國
初為所遷官實不任職復置知制誥及直舍人院主
行詞命與學士對掌內外制凡有除拜中書吏赴院
納詞頭其大除拜亦有宰相召舍人面授詞頭者若
大誥命中書并敕進入從中而下余則發(fā)敕官受而
出之及修官制遂以實正名而判后省之事分案五
曰上案掌冊禮及朝會所行事曰下案掌受付文書
曰制誥案掌書錄制詞及試吏校其功過曰諫官案
掌授諸司關報文書曰記注案掌錄記注其雜務則
隨所分案掌之元豐六年詔中書省置點檢房令舍
人通領元佑元年詔舍人各簽諸房文字其命詞則
輸日分草九月詔時暫闕官依門下尚書省例送本
省官兼權紹圣四年蹇序辰請自今命詞以元行遣
文書同檢送兩制舍人從之建炎后同他官兼攝者
則稱權舍人資淺者為直舍人院
起居舍人一人掌同門下省起居郎侍立修注官元
豐前以起居郎舍人寄錄而更命他官領其事謂之
同修起居注官制行以郎舍人為職任淳熙十五年
羅點自戶部員外郎為起居舍人避其祖諱乃以為
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其后兩史或闕而用資淺
者則降旨以某人權侍立修注官
右散騎常侍 右諫議大夫 右司諫 右正言與
門下省同但左屬門下右屬中書皆附兩省班籍通
謂之兩省官元豐既新官制職事官未有不經除授
者惟御史大夫左右散騎常侍始終未嘗一除人蓋
兩官為臺諫之長無有啟之者中興初詔諫院不隸
兩省紹興二年詔并依舊赴三省元置局處淳熙十
五年用林栗言置左右補闕拾遺專任諫正不任糾
劾之事逾年減罷法司令史書令史守當官各一人
守闕守當官三人干道六年減二人
檢正官五房各一人掌糾正省務熙寧三年置以京
朝官充選人即為習學公事官制行罷之而其職歸
左右司建炎三年中書門下省言軍興以來天下多
事中書別無屬官元豐以前有檢正官后因置左右
司遂不差致朝廷及應報四方行移稽留無檢舉催
促今欲差官兩員充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內
一員檢正吏禮兵房一員檢正戶刑工房從之至次
年詔并罷紹興二年詔中書門下省復置檢正官一
員建炎三年指揮中書門下省并為一中書省錄事
主事令史書令史守當官共四十三人門下省錄事
主事令史書令史守當官共四十六人依祖額以八
十九人為額隸闕守當官兩省各一百人共存留一
百五十人中書省六分門下省四分
尚書省掌施行制命舉省內綱紀程式受付六曹文
書聽內外辭訴奏御史失職考百官庶府之治否以
詔廢置賞罰曰吏部曰戶部曰禮部曰兵部曰刑部
曰工部皆隸焉凡天下之務六曹所不能與奪者總
決之應取裁者隨所隸送中書省樞密院事有成法
則六曹準式具鈔令仆射丞檢察簽書送門下省畫
聞審察吏部注擬文武官及封爵承襲賜勛定賞之
事朝廷有疑事則集百官議其可否凡更改申明敕
令格式一司條法則議定以奏覆太常考功謚議亦
如之季終具賞罰勸懲事付進奏院頒行于天下大
祭祀則警戒執(zhí)事官設官九尚書令左右仆射左右
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各一人分房十曰吏房曰戶
房曰禮房曰兵房曰刑房曰工房各視其名而行六
曹諸司所上之事曰開拆房主受遣文書曰都知雜
房主行進制敕目班簿具員考察都事以下功過遷
補曰催驅房主考督文牘稽違曰制敕庫房主編檢
敕令格式簡納架閣文書置吏六十有四都事三人
主事六人令史十有四人書令史三十有五人守當
官六人元豐四年詔尚書都省及六曹各輪郎官一
員宿直五年詔得旨行下并用札子紹圣元年詔在
京官司所受傳宣內降隨事申尚書省或樞密院覆
奏二月詔尚書省都彈奏六察御史紏不當者
令掌佐天子議大政奉所出命令而行之其屬有六
曹凡庶務皆會而決之凡官府之紀綱程式無不總
焉大事三省通議則同執(zhí)政官合班小事尚書省獨
議則同仆射丞分班論奏若事由中書門下而有失
當應奏者亦如之與三師三公侍中中書令俱以冊
拜自建隆以來不除惟親王元佐元儼以使相兼領
不與政事政和二年詔尚書令太宗皇帝曾任今宰
相之官已多不須置然是時說者以謂為令者唐太
宗也熙陵未嘗任此蓋時相蔡京不學之過宣和七
年詔復置令亦虛設其名無有除者南渡后并省不
置
左仆射 右仆射掌佐天子議大政貳令之職與三
省長官皆為宰相之任大祭祀則掌百姓之警戒視
滌濯告潔贊玉幣爵坫之事自官制行不置侍中中
書令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
侍中中書令職事政和中詔曰昔我神考訓迪厥官
有司不能奉承仰惟前代以仆臣之賤充宰相之任
可改左仆射為太宰右仆射為少宰靖康元年詔依
元豐舊制復為左右仆射南渡后置左右丞相省仆
射不置
左丞 右丞掌參議大政通治省事以貳令仆射之
職仆射輪日當筆遇假故則以丞權當筆知印大祭
祀酌獻薦饌進熟則受爵酒以授仆射舊班六曹尚
書下官制行升其秩為執(zhí)政元豐五年五月詔左右
仆射丞合治省事是月御史言左右丞蒲宗孟王安
禮于都堂下馬違法犯分安禮爭論帝前神宗是之
令左右丞于都堂上下馬自此始南渡后復置參知
政事省左右丞不置
左司郎中 右司郎中 左司員外郎 右司員外
郎各一人掌受六曹之事而舉正文書之稽失分治
省事左司治吏戶禮奏鈔班簿房右司治兵刑工案
鈔房而開拆制敕御史元豐六年都司置御史房主
行彈糾御史案察失職催驅封樁印房則通治之有
稽遲則以期限舉催初于都司置吏設案而議者謂
臺郎宰掾不當目為官司遂隨省房分治所領之事
惟置手分書奏各四人主行校定省吏都事以下功
過及遷補之事元豐七年都司御史房置簿以書御
史六曹官糾察之多寡當否為殿最歲終取旨升黜
紹圣元年詔都司以歲終點檢六曹稽違最多者具
郎官姓名上省取旨二年詔御史臺察六曹稽緩違
失者送左司籍記宣和二年左司員外郎王蕃奏都
司以彌綸省闥為職事無不預今宰丞入省諸房文
字填委次第呈覆自朝至于日中或昏暮僅絕其勢
不暇一一檢閱細故而省吏徑稟宰丞請筆以草檢
令承從官赍赴郎官廳落日押字謂宜遵守元豐及
崇寧舊法諸房各具簽帖先都事自點檢次郎官押
訖赴宰丞請筆行下于是詔曰先帝肇正三省詔給
舍都司以贊省務今都司寖以曠官緣省吏強悍敢
肆侵侮自今違法事其左右司官尚書具事舉劾建
炎三年詔減左右司郎官兩員置中書門下省檢正
諸房公事二員至次年檢正省罷其左右司郎官依
舊四員紹興三十二年詔尚書省吏房兵房三省樞
密院機速房尚書省刑房戶房工房三省樞密院看
詳賞功房尚書省禮房令左右司郎官四員從上分
房書擬隆興元年詔左右司郎官各差一員干道六
年詔榷貨務都茶場依建炎三年指揮委都司官提
領措置干道七年復添置右司郎官二人
榷貨務都茶場
都司
提領
提轄官一員
京朝
官充
監(jiān)場官二員
京選
通差
掌鹺茗香礬鈔引之政令以通商賈佐國用舊
制置務以通榷易建炎中興又置都茶場給賣茶引
隨行在所榷貨務置場雖分兩司而提轄官監(jiān)官并
通管干外置建康鎮(zhèn)江務場并冠以行在為名以
都司提領不系戶部經費建康鎮(zhèn)江續(xù)分隸總領所
開禧初以總領所侵用儲積錢令徑隸提領所干道
七年提領所置干辦官一員右提轄官與雜買務雜
賣場文思院左藏東西庫提轄并稱四轄外補則為
州內遷則為寺監(jiān)丞簿亦有徑為雜監(jiān)司或入三館
注
干道間榷 市舶左藏王揖除坑務王禋除
冶鑄錢司淳熙間熊克自文思除校書郎
紹熙以后往往更遷六院官或出為添倅有先后輕
重之異焉左藏封樁庫
都司
提領
監(jiān)官一員監(jiān)門官一員
淳熙九年以都司提領初刱非奉親與軍須不支后
或撥入內庫或以供宮廷諸費亦以備振恤之用
提舉修敕令自熙寧初編修三司令式命宰臣王安
石提舉是后皆以宰執(zhí)為之詳定官以侍從之通法
令者充舊制二員宣和中增至七員靖康初減為三
員刪定官無常員先是嘗別修一司敕令大觀三年
詔六曹刪定官并入詳定一司敕令所為一局
制置三司條例司掌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
之利熙寧二年置以知樞密院陳升之參知政事王
安石為之而蘇轍程顥等亦皆為屬官未幾升之相
乃言條例者有司事爾非宰相之職宜罷之帝欲并
歸中書安石請以樞密副使韓絳代升之焉三年判
大名府韓琦言條例司雖大臣所領然止是定奪之
所今不關中書而徑自行下則是中書之外又有一
中書也五月罷歸中書
三司會計司熙寧七年置于中書以宰相韓絳提舉
先是絳言總天下財賦而無考較盈虛之法乃置是
司既而事多濡滯八年絳坐此罷相局亦尋廢
編修條例司熙寧初置八年罷
經撫房專治邊事宣和四年宰臣王黼主代燕之議
置于三省不復以關樞密院六年罷
提舉講議司崇寧元年七月詔如熙寧條例司故事
都省置講議司以宰相蔡京提舉侍從為詳定官卿
監(jiān)為參詳官又置檢討官凡宗室冗官國用商旅鹽
鐵賦調尹牧每一事各三人主之
注
時又分武備一房別為樞密院講議司三年三
月知樞密院事蔡卞奏罷
三年四月結局宣和六年又于尚書省置講議司十
二月命太師致仕蔡京兼領聽就私第裁處仍免簽
書
儀禮局大觀元年詔于尚書省置以執(zhí)政兼領詳議
官二員以兩制充應凡禮制本末皆議定取旨政和
三年五禮儀注成罷局
禮制局討論古今宮室車服器用冠昏喪祭沿革制
度政和二年置于編類御筆所有詳議司詳議官宣
和二年詔與大晟府制造所協(xié)聲律官并罷
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
命以佐邦治凡侍衛(wèi)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
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以升揀廢置揭帖兵籍有
調發(fā)更戍則遣使給降兵符除授內侍省官及武選
官將領路分都監(jiān)緣邊都巡檢使以上大事則稟奏
其付授者用宣小事則擬進其付授者用札先具所
得旨關門下省審覆面得旨者為錄白批奏得畫者
為畫旨并留為底惟以白紙錄送皆候報施行其被
御寶批旨者即送門下省繳覆應給誥者關中書省
命詞即事干大計造作支移軍器及除都副承旨三
衙管軍三路沿邊帥臣太仆寺官文臣換右職仍同
三省取旨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
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院在中書之北印有東院西
院之文共為一院但行東院印而職事條目頗多神
宗初政乃省其務之細者歸之有司而增置審官西
院專領合門祗候以上至諸司使差遣官制行隨事
分隸六曹專以本兵為職而國信民兵牧馬總領仍
舊隸焉舊分四房曰兵曰吏曰戶曰禮至是厘正凡
分房十其后又增支馬小吏二房凡房十有二曰北
面房掌行河北河東路吏卒北界邊防國信事曰河
西房掌行陜西路麟府豐嵐石隰州保德軍吏卒西
界邊防蕃官曰支差房掌行調發(fā)軍湖北路邊防及
京東京西江淮廣南東路吏卒遷補殿侍選親事官
曰在京房掌行殿前步軍司事支移兵器川陜路邊
防及畿內福建路吏卒軍頭皇城司衛(wèi)兵曰教閱房
掌行中外校習封樁闕額請給催督驛及湖南路
邊防曰廣西房掌行招軍捕盜賞罰廣南西路邊防
及兩浙路吏卒而禁軍轉員則各隨其房之所領兵
額治之曰兵籍房掌行諸路將官差發(fā)禁兵選補衛(wèi)
軍文書曰民兵房掌行三路保甲弓箭手曰吏房掌
行差將領武臣知州軍路分都監(jiān)以上及差內侍官
文書曰知雜房掌行雜務曰支馬房掌行內外馬政
井坊院監(jiān)牧吏卒牧馬租課曰小吏房掌行兩省內
臣磨勘功過敘用大使臣己上歷任事狀及校尉以
上改轉遷遣吏三十有八逐房副承旨三人主事五
人守闕主事二人令史十三人書令史十五人元佑
既刱支馬小吏二房增令史為十四人書令史十九
人刱正名貼房十八人大觀增逐房副承旨為五人
刱守闕書令史三人增正名二十八人中書密院既
稱二府每朝奏事與中書先后上殿慶歷中二邊用
兵知制誥富弼建言邊事系國安危不當專委樞密
仁宗以為然即詔中書同議諫官張方平亦言中書
宜知兵事乃以宰臣呂夷簡章得象并兼樞密使熙
寧初滕甫言中書密院議邊事多不合趙明與西人
戰(zhàn)中書賞功而密院降約束郭逵修堡柵密院方詰
之而中書以下詔愿大臣凡戰(zhàn)守除帥議同而后
下神宗善之元佑四年知樞密院安燾以母憂去職
樞密院官偶獨員諫議大夫梁燾司諫劉安世言國
朝革五代之弊文武二柄未嘗專付一人乞依故事
命大臣兼領靖康元年知樞密院事李綱言在祖宗
之時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
有分守所以維持軍政萬世不易之法自童貫以領
樞密院事為宣撫使既主兵權又掌兵籍虎符今日
不可不戒乞將團結到勤王正兵并付制置使行營
司兵付三衙從之
樞密使 知院事 同知院事 樞密副使 簽書
院事 同簽書院事 樞密使知院事佐天子執(zhí)兵
政而同知副使簽書為之貳凡邊防軍旅之常務與
三省分班稟奏事干國體則宰相執(zhí)政官合奏大祭
祀則迭為獻官國初官無定制有使則置副有知院
則置同知院資淺則用直學士簽書院事熙寧元年
文彥博呂公弼為使韓維邵亢為副使時陳升之三
至樞府神宗欲稍異其禮乃以為知院事于是知院
與副使并置元豐五年將改官制議者欲廢密院歸
兵部帝曰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以統(tǒng)之
互相維制何可廢也于是得不廢帝又以樞密聯(lián)職
輔弼非出使之官乃定置知院同知院二人副使悉
罷元佑初復置簽書院事仍以樞密直學士充同簽
書樞密院事治平末以殿前都虞候郭逵為之又以
逵判渭州帝初即位中丞王陶御史呂景等皆言之
逵歸改除宣徽南院使知鄆州自是不復置政和六
年以內侍童貫權簽書樞密院河西北面房事七年
貫宣撫陜西河東北三路帶同簽書樞密院既而詔
元豐官制即無同簽書樞密院事改為權領樞密院
然簽書院事元豐亦未嘗置宣和元年詔童貫領樞
密院事后復以鄭居中為之建炎初置御營司以宰
相為之使四年罷以其事歸樞密院機速房命宰相
范宗尹兼知樞密院紹興七年詔樞密本兵之地事
權宜重可依故事置樞密使以宰相張浚兼之又詔
立班序立依宰相例其后或兼或否至開禧以宰臣
兼使遂為永制使與知院同知副使亦或并除其簽
書同簽書并為端明殿學士恩數(shù)特依執(zhí)政或以武
臣為之亦異典也
都承旨 副都承旨掌承宣旨命通領院務若便殿
侍立閱試禁衛(wèi)兵校則隨事敷奏承所得旨以授有
司蕃國入見亦如之檢察主事以下功過及遷補之
事都承旨舊用院吏遷熙寧三年始以東上合門
使李評為之又以皇城使李綬為之副更用四人自
評綬始是月詔都承旨副都承旨見樞密副使如合
門使禮五年以同修起居注曾孝寬兼都承旨參用
儒臣自孝寬始元豐五年客省使張誠一為承旨都
承旨復用武臣自誠一始元佑初復以文臣為都承
旨其后以待制充元符三年王師約為都承旨左司
諫陳瓘言神考以文臣為都承旨其副則參求外戚
武臣之可用者今師約未歷邊任擢制樞屬掾文臣
之位甚非神考試官之意至崇寧以后專用武臣建
炎四年高宗在會稽以武臣辛道宗為都承旨頗用
事紹興元年道宗既免乃詔依元佑職制都承旨以
兩制為之如未曾任侍從之人即依權侍郎法又或
加學士待制修撰貼職干道初再用武臣自張說始
淳熙元年都承旨復用士人自蕭燧始副都承旨文
武通除
檢詳官熙寧四年置視中書檢正官元豐初定以三
員及改官制置之建炎三年復置檢詳兩員敘位在
左右司之下紹興二年減一員
計議官四員建炎四年罷御營使司并歸樞密院為
機速房隨司減罷屬官置干辦官四員詔并改為計
議官至紹興十一年減罷
編修官隨事置無定員以本院官兼者不入御熙寧
三年以王存顧臨等同編修經武要略兼刪定諸房
例冊初擬都副承旨提舉神宗謂存等皆館職不欲
令承旨提舉詔改為管干紹圣四年編修刑部軍馬
司事令都副承旨兼領政和七年編修北邊條例又
別置詳覆官講議司崇寧元年以尚書省講議武備
房歸樞密院置以知院蔡卞提舉三年卞奏武備本
院諸房可行不必專局乃罷之紹興置編修官二員
監(jiān)三省樞密院門舊系差小使臣及內侍官充嘉定
六年詔以曾經作縣通判資序人充小使臣省罷內
侍官改以三省樞密院門機察官系
主管三省樞密院架閣文字一員嘉定八年置以選
人京朝官通差
三省樞密院激賞庫三省樞密院激賞酒庫監(jiān)官各
二人
注
初以武臣嘉泰末始易以選人
二庫并因紹興用兵刱以備邊后兵罷專以備堂東
兩廚應干宰執(zhí)支遣若朝廷軍期急速錢物金帶以
備激犒諸軍將帥告命綾紙以備科撥調遣等用省
院府吏胥之給亦取具焉
御營使 提舉修政局 制國用使 都督諸路軍
馬 中興多以宰相兼領兵政財用之事而執(zhí)政同
預焉因事刱名未久遄罷可以不書以其關宰相設
施因記其名稱本末附見焉建炎元年置御營司以
宰相為之使仍以執(zhí)政官兼副使其屬有參贊軍事
以侍從官兼提舉一行事務以大將兼其將佐有都
統(tǒng)制及五軍統(tǒng)制以下官初以總齊行在軍中之政
三年詔御營使司止管行在五軍營寨軍務其余應
干邊防措置等事厘正歸三省樞密院四年詔自今
宰相兼知樞密院事罷御營使時臣僚言宰相之職
無所不統(tǒng)本朝沿五代之制政事分為兩府兵權付
于樞密比年又置御營使是政出于三也請罷御營
司以兵權付之密院而以宰相兼知庶幾可以漸議
兵政故罷使及官屬以其事歸密院為機速房至紹
興二十九年九月詔祖宗舊制樞密院即無機速房
合行減罷
注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亮來攻帝將臨江視師其
冬以和義郡王楊存中為御營宿衛(wèi)使兵罷復免
明年孝宗即位又以循營使命之然但自名一司
掌殿前忠勇等軍非復建炎之比未幾而罷存中
非宰執(zhí)附見于此
紹興二年詔置修政局令百官條具修車馬備器械
命右相秦檜提舉參知政事同領之其下有參詳官
一人侍從為之參議官二人檢討官四人卿郎為之
如講議司故事三月而罷局干道四年詔理財之要
裕財為重自今宰相可帶兼制國用使參政可同知
國用事
注
先是臣僚言近以宰相兼樞密院蓋欲使宰相
知兵也宰相今雖知兵而財谷出入之原宰相猶
未知也望法李唐之制委宰相兼領三司使職事
財谷出納之大綱宰相領之于上而戶部治其凡
故有是命
五年二月罷國用司八年詔官制已定丞相事無不
統(tǒng)所有國用一司與參知政事并不兼帶嘉泰四年
詔遵孝宗典故宰相兼國用使參知政事同知國用
事仍于侍從卿監(jiān)中擇二人充屬官右丞相陳自強
兼國用事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費士寅參知政
事張巖兼同知國用事
注
以兵部侍郎薛叔似兼參計官太府卿陳景思
同參計官先是臣僚言今日財計非錢不足可
憂而滲漏日滋之為可慮者周家以冢宰制國用
而唐亦以宰相兼領度支是知財賦國家之大計
其出入之數(shù)有余不足為大臣者皆所當知庶可
節(jié)以制度關防欺隱宜略仿祖宗遺意命大臣兼
提領天下財賦從之
陳自強罷亦廢紹興五年制以左通議大夫尚書左
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趙鼎左奉
政大夫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
院事張浚都督諸路軍馬未幾浚暫往江上措置邊
防至七年秋廢罷其余宰臣執(zhí)政開府于外者別載
于篇
編修敕令所 提舉
宰
相兼
同提舉
執(zhí)
政兼
詳定(
侍從
官兼)
刪定官
就職事
官差兼
掌裒集詔旨纂類成書紹興
十二年罷干道六年復置詳定一司敕命所以右丞
相虞允文提舉參知政事梁克家同提舉淳熙十五
年省罷紹熙二年復置局慶元二年復置提舉以右
丞相余端禮兼同提舉以參知政事京鏜兼仍以編
修敕令所為名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秋八月辛亥詔軍國政要令參
知政事李昉及樞密院副使一人錄送史館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淳化元年冬十二月辛酉詔中外所上書疏及面奏
制可者并下中書樞密三司中覆頒行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仁宗慶歷三年秋七月辛未詔許二府不限奏事常
制得敷陳留對九月丁丑詔執(zhí)政大臣非假休不許
私第受謁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英宗治平二年夏五月丙子詔自今皇子及宗室屬
卑者勿授以檢校師傅官六月甲寅罷尚書省集議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按賈黯傳黯遷中書舍人
受詔撰仁宗實錄權知審刑院為群牧使時封拜皇
子并除檢校太傅黯言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師天
子之所師法子為父師于義不可蓋前世因循弗思
之過請自今皇子及宗室屬卑者皆毋兼師傅官隨
其遷序改授三公下兩制議請如黯奏而中書亦謂
自唐以來親王無兼師傅者國朝以三師三公皆虛
名故因而授之宜正其失詔可
治平三年夏五月戊辰謂宰相曰朕欲與公等日論
治道中書常務有定制者付有司行之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神宗熙寧十年秋九月乙卯詔諸傳宣內批面諭事
無法守并從中書樞密覆奏其祈恩澤規(guī)免罪者劾
之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三年罷中書門下省主判官歸其事于中書改
易宰輔官名
按宋史神宗本紀三年夏六月壬子詔罷中書門下
省主判官歸其事于中書秋九月乙亥正官名以開
府儀同三司易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特進易左右
仆射
元豐五年春二月癸丑朔頒三省樞密六曹條制秋
七月壬午詔罷大理寺官赴中書省讞案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六年冬十二月庚申幸尚書省官執(zhí)政五服內
未仕者一人進尚書以下官一等
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元豐八年三月戊戌太子即皇帝位夏四月丁丑諭
樞密中書通義事都堂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哲宗元佑元年夏五月壬午詔文彥博班宰相之上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元佑二年夏四月己丑詔太師文彥博十日一議事
都堂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元佑八年春正月丁亥御邇英閣召宰臣讀寶訓夏
六月壬戌中書后從省上元佑在京通用條貫
按宋史哲宗本紀云云
徽宗崇寧二年秋七月丁酉詔自今戚里宗屬勿復
為執(zhí)政官著為令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崇寧四年秋九月丙辰詔自今非宰臣毋得除特進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二年秋七月癸未正三公三孤官改侍中為左
輔中書令為右弼左右仆射為太宰少宰罷尚書令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四年秋八月乙巳改端明殿學士為延康殿學
士樞密直學士為述古殿直學士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六年夏四月庚寅詔蔡京三日一朝正公相位
總治三省事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重和元年秋八月壬申詔執(zhí)政非入謝及丐去毋得
獨留奏事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二年夏六月丙戌詔三省樞密院額外吏職并
從裁汰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五年夏五月乙丑詔正位三公立本班帶節(jié)鉞
若領他職者仍舊班著為令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七年詔復尚書令虛而勿授三公為階官不領
事欽宗立詔非三省樞密院所得旨勿行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七年夏五月戊辰詔行元豐
官制復尚書令之名虛而勿授三公但為階官毋領
三省事 按欽宗本紀七年十二月庚申徽宗詔皇
太子嗣位辛酉即皇帝位癸亥詔非三省樞密院所
得旨有司勿行
欽宗靖康元年春三月丁卯朔詔非三省樞密院所
奉旨諸司不許奉行
按宋史欽宗本紀云云
高宗建炎二年春二月丁卯復延康述古殿直學士
為端明樞密直學士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元年秋八月壬辰置三省樞密院賞功房冬十
二月丙寅復置樞密院都承旨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四年夏五月壬申裁省三省樞密細務責六曹
長貳專決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十一年夏四月壬辰命三省樞密院復分班奏
事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二十六年春三月甲寅以邊事已定罷宰相兼
領樞密使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三十二年皇太子即皇帝位冬十二月乙丑詔
宰臣復兼樞密使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孝宗干道元年冬十二月癸卯詔樞密院文書依三
省式經中書門下畫黃書讀至正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四年夏六月甲申詔自今宰執(zhí)朝殿得旨事須
覆奏乃行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七年秋九月癸亥詔自今常朝毋稱丞相名甲
子命樞密使亦如之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九年春正月癸未復樞密院文書關錄兩省舊
法
按宋史孝宗本紀云云
淳熙十六年罷樞密院審察諸軍之制
按宋史光宗本紀十六年二月壬戌孝宗內禪帝即
位冬十月庚子罷樞密院審察諸軍之制
光宗紹熙二年夏六月癸巳詔宰臣執(zhí)政自今不時
內殿宣引奏事
按宋史光宗本紀云云
公輔部匯考四
金
金制以三師三公為加官設尚書省令不常置設左
右二丞相又以平章事二員為宰相左右丞參知政
事佐之以統(tǒng)國家行政后又置行臺尚書省
按金史百官志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皆正一
品師范一人儀刑四海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各一員皆正一品論道經邦燮
理陰陽
尚書省尚書令一員正一品總領紀綱儀刑端揆左
丞相右丞相各一員從一品平章政事二員從一品
為宰相掌承天子平章萬機左丞右丞各一員正二
品參知政事二員從二品為執(zhí)政官為宰相之貳佐
治省事左司郎中一員正五品
注
國初置左右司侍郎天眷三年始更今名舊凡
視朝執(zhí)政官親執(zhí)奏自天德二年詔以付左右司
官為定制
員外郎一員正六品掌本司奏事總察吏戶禮三部
受事付事兼帶修起居注官回避其間記述之事每
月朔朝則先集是月秩滿者為簿名曰闕本及行止
簿貼黃簿并官制同進呈御覽畢則受而藏之每有
除拜凡尚書省所不敢擬注者則一闕具二三人以
聽制授焉都事二員正七品
注
貞元二年左右司官宮中出身并進士令史三
色人內通選三年以監(jiān)察御史相應人取次稟奏
不復擬注
掌本司受事付事檢勾稽失省署文牘兼知省內宿
直檢校架閣等事右司所掌同右司郎中一員正五
品員外郎一員正六品掌本司奏事總察兵刑工三
部受事付事兼帶修注官回避其間記述之事都事
二員正七品
尚書省祗候郎君管勾官從七品掌祗候郎君謹其
出入及差遣之事
注
承安二年以前走馬郎君擬注泰和令以左右
女直都事兼正大間改用親從人
架閣庫
注
大定二十一年六月設仍以都事提控之
管勾正八品
注
舊二員正大省一員
同管勾從八品
注
舊二員正大省一員
總掌察左右司大程官追付文牘并提控小都監(jiān)給
受紙筆余管勾同
注
女直省令史三十五人左二十人右十五人大
定二十四年為三十人進士十人宰執(zhí)子宗室子
十人密院臺部統(tǒng)軍司令史十人漢令史三十五
人左二十一人右十四人省譯史十四人左右各
七人女直譯史同通事八人左右各四人高麗夏
國回紇譯史四人左右各二人諸部通事六人曳
剌二十人走馬郎君五十人
提點歲賜所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兼之掌提點歲賜
出入錢幣之事
堂食公使酒庫使一員從八品掌受給歲賜錢總領
庫事副一員正九品掌貳使事
直省局局長從八品掌都堂之禮及官員參謝之儀
副局長正九品掌貳局長
管勾尚書省樂工從九品
行臺之制熙宗天會十五年罷劉豫置行臺尚書省
于汴天眷元年以河南地與宋遂改燕京樞密為行
臺尚書省天眷三年復移置于汴京皇統(tǒng)二年定行
臺官品皆下中臺一等
廢帝正隆元年春正月乙丑罷中書門下省
按金史海陵本紀云云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冬十一月甲午制外任官嘗為
宰執(zhí)者凡吏牘上省部依親王例免書名
按金史世宗本紀云云
大定二十九年以太傅年高更令四日一居休惟大
事白之
按金史章宗本紀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即皇
帝位秋七月丁卯以太尉尚書令東平郡王徒單克
寧為太傅改封金源郡王冬十一月甲子諭尚書省
曰太傅年高每趨朝而又赴省恐不易自今旬休外
四日一居休庶得調攝常事他日理問惟大事白之
可也
章宗承安二年諭宰臣得見賓客周知民間利害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二年冬十一月甲子諭宰臣
曰朕居九重民間難以知宰臣不見賓客何以得
知民間利害
泰和元年秋七月甲子諭刑部官凡上書人言及宰
相者不得申省
按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元
元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又間以大司徒司徒太
尉為三公置中書令左右丞相又有平章政事而設
左右丞及參政參議以佐之其屬又有左右司郎中
斷事官客省使之屬
按元史百官志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正一品
銀印以道燮陰陽經邦國有元襲其名號特示尊崇
太祖十二年以國王置太師一員太宗即位建三公
其拜罷歲月皆不可考世祖之世其職常缺而僅置
太保一員至成宗武宗而后三公并建而無虛位矣
又有所謂大司徒司徒太尉之屬或置或不置其置
者或開府或不開府而東宮嘗置三師三少蓋亦不
恒有也
中書令一員銀印典領百官會決庶務太宗以相臣
為之世祖以皇太子兼之至元十年立皇太子行中
書令大德十一年以皇太子領中書令延佑三年復
以皇太子行中書令置屬監(jiān)印二人
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正一品銀印統(tǒng)六官率百司
居令之次令缺則總省事佐天子理萬機國初職名
未創(chuàng)太宗始置右丞相一員左丞相一員世祖中統(tǒng)
元年置丞相一員二年復置右丞相二員左丞相二
員至元二年增置丞相五員七年立尚書省置丞相
二員八年罷尚書省乃置丞相二員二十四年復立
尚書省其中書省丞相二員如故二十九年以尚書
再罷專任一相武宗至大二年復置尚書省丞相二
員中書丞相二員四年尚書省仍歸中書丞相凡二
員自后因之不易文宗至順元年專任右相其一或
置或不置
平章政事四員從一品掌機務貳丞相凡軍國重事
無不由之世祖中統(tǒng)元年置平章二員二年置平章
四員至元七年置尚書省設尚書平章二員八年尚
書并入中書平章復設三員二十三年詔清冗職平
章汰為二員二十四年復尚書省中書尚書兩省平
章各二員二十九年罷尚書省增中書平章為五員
而一員為商議省事三十年又增平章為六員成宗
元貞元年改商議省事為平章軍國重事武宗至大
二年再立尚書省平章三員中書五員四年罷尚書
省歸中書平章仍五員文宗至順元年定置四員自
后因之
右丞一員正二品左丞一員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
務號左右轄世祖中統(tǒng)二年置左右丞各一員三年
增置四員至元七年立尚書省中書右丞左丞仍四
員八年尚書并入中書省左右丞各一員二十二年
汰冗職右左丞如故二十四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
各一而中書省缺員二十八年復罷尚書省三十年
設右丞二員而一員為商議省事成宗元貞元年右
丞商議省事者又以昭文大學士與中書省事武宗
至大二年復立尚書省右左丞二員中書右左丞五
員四年罷尚書右左丞中書右左丞止設四員文宗
至順元年定置右丞一員左丞一員而由是不復增
損
參政二員從二品副宰相以參大政而其職亞于右
左丞世祖中統(tǒng)元年始置參政一員二年增為二員
至元七年立尚書省參政三員八年尚書并入中書
參政二員二十三年汰冗職參政二員如故二十四
年復立尚書省參政二員中書參政二員二十八年
罷尚書省參政武宗至大二年復置尚書省參政二
員中書參政二員四年并尚書省入中書參政三員
文宗至順元年定參政為二員自后因之
參議中書省事秩正四品典左右司文牘為六曹之
管轄軍國重事咸預決焉中統(tǒng)元年始置一員至元
二十二年累增至六員大德元年止置四員后遂為
定額其治曰參議府令史二人
左司郎中二員正五品員外郎二員正六品都事二
員正七品中統(tǒng)元年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兩
司左司所掌吏禮房之科有九一曰南吏二曰北吏
三曰貼黃四曰保舉五曰禮六曰時政記七曰封贈
八曰牌印九曰好事知除房之科有五一曰次品二
曰常選三曰臺院選四曰見闕選五曰別里哥選戶
房之科有七一曰定俸二曰衣裝三曰羊馬四曰
置計五曰田土六曰太府監(jiān)七曰會總科糧房之科
有六一曰海運二曰攢運三曰邊遠四曰賑濟五曰
事故六曰軍匠銀鈔房之科有二一曰鈔法二曰課
程應辦房之科有二一曰飲膳二曰草料令史二人
蒙古書寫一十人回回書寫一人漢人書寫七人典
吏十五人
右司郎中二員正五品員外郎二員正六品都事二
員正七品中統(tǒng)元年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分置兩
司右司所掌兵房之科有五一曰邊關二曰站赤三
曰鋪
闕
四曰屯田五曰牧地刑房之科有六一曰法
令二曰弭盜三曰功賞四曰禁治五曰枉勘六曰斗
訟工房之科有六一曰橫造軍器二曰常課段匹三
曰歲賜四曰營造五曰應辦六曰河道令史二人蒙
古書寫三人回回書寫一人漢人書寫一人典吏五
人
中書省掾屬 監(jiān)印二人掌監(jiān)視省印有中書令則
置
知印四人掌執(zhí)用省印
怯里馬赤四人
蒙古必阇赤二十二人左司十六人右司六人
漢人省掾六十人左司三十九人右司二十一人
回回省掾十四人左司九人右司五人
宣使五十人
省醫(yī)三人
玉典赤四十一人
斷事官秩三品掌刑政之屬國初嘗以相臣任之其
名甚重其員數(shù)增損不常其人則皆御位下及中宮
東宮諸王各投下怯薛丹等人為之中統(tǒng)元年一十
六位下置三十一員至元六年十七位下置三十四
員七年十八位下置三十五員八年始給印二十七
年分立兩省而斷事官隨省并置二十八年十八位
下置三十六員并入中書三十一年增二員后定置
自御位下及諸王位下共置四十一員首領官經歷
一員知事一員吏屬蒙古必阇赤二人令史一十二
人回回令史一人怯里馬赤二人知印二人奏差八
人典吏一人
客省使秩正五品使四員正五品副使二員正六品
令史一人掌直省舍人宣使等員選舉差遣之事至
元九年置使二員一員兼通事一員不兼大德元年
增置四員副二員直省舍人二員至元七年始置后
增至三十三員掌奏事給使差遣之役檢校官四員
正七品掌檢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牘稽失之
事書吏六人大德元年置
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磨勘左右司錢谷出納營繕料
例凡數(shù)計文牘簿籍之事中統(tǒng)元年置二員至元八
年省為一員典吏八人
管勾一員正八品掌出納四方文移緘縢啟拆之事
郵之程期曹屬之承受兼主之中統(tǒng)元年置二員
至元三年定為一員典吏八人
架閣庫管勾二員正八品掌庋藏省府籍帳案牘凡
備稽考之文即掌故之任至元三年始置二員其后
增置員數(shù)不一至順初定為二員典吏十人蒙古架
閣庫兼管勾一員典吏二人回回架閣庫管勾一員
典吏二人
太宗三年始立中書省
按元史太宗本紀三年秋八月始立中書省改侍從
官名以耶律楚材為中書令粘合重山為左丞相鎮(zhèn)
海為右丞相
世祖中統(tǒng)元年夏四月戊戌朔立中書省以王文統(tǒng)
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左丞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中統(tǒng)二年秋九月詔以忽究花宅為中書省署冬十
二月庚寅詔封皇子真金為燕王領中書省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中統(tǒng)三年冬十二月乙亥分中書左右部十二月甲
寅封皇子真金為燕王守中書令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中統(tǒng)四年夏五月乙酉初立樞密院以皇子燕王守
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元年以劉秉忠同議樞密院并參領中書省事
又罷領中書左右部并入中書省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秋八月癸丑命僧子聰
同議樞密院事詔子聰復其姓劉氏易名秉忠拜太
保參領中書省事丙辰劉秉忠王鶚張文謙商挺言
燕王既署相銜宜于省中別置幕位每月一再至判
署朝政冬十一月壬辰罷領中書左右部并入中書
省以領中書省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知太府監(jiān)
事阿合馬為平章政事領中書省左右部兼諸路都
轉運使阿里為中書右丞
至元四年定設二丞相老成人一二員同議省事
按元史世祖本紀四年春三月壬寅安童言比者省
官員數(shù)平章左丞各一員今丞相五人素無此例臣
等議擬設二丞相臣等蒙古人三員惟陛下所命詔
以安童為長史天澤次之其余蒙古漢人參用勿令
員數(shù)過多又詔宜用老成人如姚樞等一二員同議
省事
至元五年敕中書樞密事與御史臺官同奏
按元史世祖本紀五年冬十月己卯敕中書省樞密
院凡有事與御史臺官同奏
至元七年立尚書省分置省臣置中書省署敕兩省
以已奏事報御史臺
按元史世祖本紀七年春正月丙午立尚書省罷制
國用使司以平章政事忽荅兒為中書左丞相國子
祭酒許衡為中書左丞制國用使阿合馬平章尚書
省事同知制國用使司事張易同平章尚書省事制
國用使司副使張惠簽制國用使司事李堯咨麥朮
丁并參知尚書省事二月甲申置中書省署冬十月
戊辰朔敕兩省以已奏事報御史臺
至元八年春二月己亥以尚書省奏定條畫頒天下
三月命尚書省閱實天下戶口頒條畫諭天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九年并尚書省入中書省
按元史世祖本紀九年春正月甲子并尚書省入中
書省平章尚書省事阿合馬同平章尚書省事張易
并中書平章政事參知尚書省事張惠為中書左丞
參知尚書省事李堯咨麥朮丁并參知中書政事罷
給事中中書舍人檢正等官仍設左右司省六部為
四改稱中書冬十一月并中書省左右司為一
至元十九年冬十月乙巳罷屯田總管府以其事隸
樞密院令管軍萬戶兼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年并尚書省于中書省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年春正月乙丑和禮霍孫言
阿合馬專政時衙門太冗虛費俸祿宜依劉秉忠許
衡所定并省為便從之二月癸丑諭中書省大事奉
聞小事便宜行之毋致稽緩
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樞密臣言舊制四宿衛(wèi)各選
一人參決樞密院事請以脫列伯為簽院從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三年議定省臣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三年秋七月壬午總制院使
桑哥具省臣姓名以上帝曰右丞相安童右丞麥朮
丁參知政事郭佑楊居寬并仍前職以鐵木兒為左
丞其左丞相甕吉剌帶平章政事阿必失合都忽魯
皆別議仍諭中書選可代者以聞癸巳銓定省院臺
部官詔諭中外中書省除中書令外左右丞相并一
員平章政事二員左右丞并一員參知政事二員行
中書省平章政事二員左右丞并一員參知政事簽
行省事并二員樞密院除樞密院使外同知樞密院
事一員樞密院副使簽樞密院事并二員樞密院判
一員御史臺御史大夫一員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
史并二員行臺同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并二
員其余諸衙門并委中書省斟酌裁減
至元二十四年仍分置兩省各設官六員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四年春閏二月乙丑麥朮丁
言自制國用使司改尚書省頗有成效今仍分兩省
為便詔從之各設官六員其尚書以桑哥鐵木兒平
章政事阿魯渾撒里右丞葉李左丞馬紹參知政事
余一人議選回回人充中書宜設丞相二員平章政
事二員參知政事二員辛未以后置尚書省詔天下
除行省與中書議行余并聽尚書省從便以聞
至元二十六年冬閏十月乙酉命自今所授宣敕并
付尚書省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罷尚書省事入中書改置諸官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八年夏五月癸丑罷尚書省
事皆入中書改尚書右丞相右詹事完澤為中書右
丞相平章政事麥朮丁不忽木并中書平章政事尚
書右丞何榮祖中書右丞尚書左丞馬紹中書左丞
參知政事賀勝高翥并參知中書政事征東行尚書
省左丞相駙馬高麗國王王為征東行中書省左
丞相乙卯以政事悉委中書仍遣使布告中外丁巳
何榮祖以公規(guī)治民御盜理財?shù)仁戮優(yōu)橐粫?br />曰至元新格命刻板頒行使百司遵守秋八月己巳
置中書省檢校二員秩正七品俾考核戶工部文案
疏緩者
至元三十年春正月丙寅命中書汰冗員凡省內外
官府二百五十五所總六百六十九員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成宗即位以臺省言申飭省
院簡任相臣
按元史成宗本紀三十一年夏四月甲午即皇帝位
六月辛巳御史臺臣言名分之重無逾宰相惟事業(yè)
顯著者可以當之不可輕授秋七月戊辰中書省臣
言樞密之臣不宜重與相帝命以軍職尊崇者授
之冬十月辛丑帝諭右丞阿里參政梁德珪曰中書
職務卿等皆懷怠心朕在上都令還也的迷沙已沒
財產任明里不花皆至今未行又不約束吏曹使選
人留滯桑哥雖奸邪然僚屬憚其威政事無不立決
卿等其約束曹屬有不事事者笞之仍以朕意諭右
丞相完澤十一月丁巳以伯顏察而參議中書省事
其兄伯顏言曰臣叨平章政事兄弟宜相嫌避帝曰
卿勿復言兄平章于上弟參議于下何所嫌也
成宗大德二年冬十月戊寅令御史臺檢劾樞密院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大德十一年復遷中書于舊省
按元史武宗本紀大德十一年五月甲申帝即位冬
十月庚子中書省奏初置中書省時太保劉秉忠度
其地宜裕宗為中書令嘗至省署敕其后桑哥遷立
尚書省不四載而罷今復遷中書于舊省乞涓吉徙
中書令仍請皇太子一至中書制可壬子從中書省
臣言凡事不由中書輒遣使并移文者禁止之
武宗至大元年令內外大小事務并中書府區(qū)處
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元年秋七月以左丞相塔思
不花為中書右丞相太保乞臺普濟為中書左丞相
內外大小事務并聽中書省區(qū)處諸王公主駙馬勢
要人等毋得攪擾沮壞近侍臣員及內外諸衙門毋
得隔越聞奏各處行省宣慰司及在外諸衙門等官
非奉圣旨并中書省明文毋得擅自離職乘驛赴京
營干私事
至大元年復立尚書省
按元史武宗本紀二年秋七月乙巳保八言臣與塔
思不花乞臺普濟等集議立尚書省事臣今竊自思
之政事得失皆前日中書省臣所為今欲舉正彼懼
有累孰愿行者臣今不言誠以大事為懼陛下若矜
憐保八樂實所議請立尚書省舊事從中書新政從
尚書尚書請以乞臺普濟脫虎脫為丞相三寶奴樂
實為平章保八為右丞王羆參知政事姓江者畫鈔
式以為印鈔庫大使并從之塔思不花言此大事遽
爾更張乞與老成更議帝不從八月癸酉立尚書省
以乞臺普濟為太傅右丞相脫虎脫為左丞相三寶
如樂實為平章政事保八為右丞忙哥鐵木兒為左
丞王羆為參知政事中書左丞劉楫授尚書左丞商
議尚書省事詔告天下己未尚書省臣言中書省尚
有逋欠錢糧應追理者宜存斷事官十人余皆并入
尚書省又言往者大辟獄具尚書議定令中書省裁
酌以聞宜依舊制從之己卯三寶奴言尚書省立更
新庶政變易鈔法用官六十四員其中宿衛(wèi)之士有
之品秩未至者有之未歷仕者有之此皆素習于事
既已任之乞勿狗例授以宣敕制可詔天下敢有沮
撓尚書省事者罪之九月癸未尚書省臣言古者設
官分職各有攸司方今地大民眾事益繁冗若使省
臣總挈綱領庶官各盡厥職其事豈有不治頃歲省
務壅塞朝夕惟署押文案事皆廢弛天民困職此
之由自今以始省部一切皆令從宜處置大事或須
上請得旨即行用成至治上順天道下安民心又言
國家地廣民眾古所未有累朝格例前后不一執(zhí)法
之吏輕重任意請自太祖以來所行政令九千余條
刪除繁冗使歸于一編為定制并從之尚書省臣言
三宮內降之旨曩中書省奏請勿行臣等謂宜仍舊
行之儻于大事有害則復奏請帝是其言又言中書
之務乞以盡歸臣等至元二十四年凡宣敕亦尚書
省掌之今臣等議乞從尚書省任人而以宣敕散官
委之中書從之
明
明初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后革中書省罷丞相設內
閣大學士而三公三孤為加官
按明會典國朝建官初置中書省設左右丞相等官
其屬有四部分治錢谷禮儀刑名營造之務洪武元
年始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秩正三品設尚書侍郎
等官仍屬中書省十三年革中書省罷丞相戒后世
嗣君毋得復設丞相有敢建言請復者罪至族語具
祖訓中乃升六部為正二品衙門自是中書之政分
于六部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
太師 太傅 太?!∩賻煛∩俑怠∩俦?br />
注
國初置三公府后不設官不專授但為大臣加
官及贈官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由賻?br />太子少傅 太子少?!√淤e客
注
以上皆東宮官不專授但為大臣兼官及贈官
中極殿大學士
注
舊為華蓋殿大學士
建極殿大學士
注
舊為謹身殿大學士洪熙年初設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注
以上初專設后皆以師保尚書等官兼任
太祖洪武 年設華蓋武英文華文淵東閣諸大
學士
按明會典華蓋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
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俱洪武中設職正
五品班在學士上華蓋殿大學士今為中極殿大學
士
成祖永樂 年簡命編修等官直文淵閣
按明會典永樂初簡命編修等官直文淵閣參預機
務謂之入閣辦事后漸升至學士及大學士
仁宗洪熙 年添設謹身殿大學士
按明會典洪熙中又添設謹身殿大學士有加尚書
至三少者后又有以他官兼學士大學士入閣者謹
身殿今為建極殿
英宗正統(tǒng)十年命內閣與各衙門會議后免會
按明會典云云
皇清
大清會典內閣為機務要地掌宣
綸綍贊理庶政職任綦重
國初置文館后改為內三院曰內國史院曰內秘
書院曰內弘文院設大學士學士順治二年定
為正二品衙門以翰林官分隸內三院稱內翰
林國史院內翰林秘書院內翰林弘文院增設
侍讀學士侍讀等官九年設典籍十五年改內
三院為內閣大學士兼各部尚書銜學士兼禮
部侍郎銜另設翰林院十六年止設大學士及
典籍撰文辦事中書裁學士侍讀學士等官十
八年復改內閣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
院裁翰林院康熙九年仍改為內閣另設翰林
院十年仍補授學士以下等官其滿漢大學士
員缺無定出自
上裁滿學士六員漢軍漢學士四員滿侍讀學士四
員蒙古侍讀學士二員漢軍侍讀學士二員滿
侍讀十一員蒙古侍讀二員漢軍侍讀二員滿
洲漢軍漢典籍各二員滿中書七十五員蒙古
中書十九員漢軍中書十三員漢中書三十六
員詳見吏部官制
太師 太傅 太保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由?br /> 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已上不專設但為
大臣加官及贈官
內閣初為內國史秘書弘文三院順治十五年改
稱內閣十八年復為內秘書國史弘文三院康
熙九年仍改為內閣
中和殿大學士
保和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已上滿漢俱專設不備官兼各部尚
書銜
滿學士六員初設三員順治元年后增減不一
康熙九年定二員十年增四員漢軍漢人學士
四員初設漢軍三員順治元年后漢人增減不
一康熙十九年定漢軍二員漢人二員十二年
以漢軍并入漢缺共四員已上俱兼禮部侍郎
銜
滿侍讀學士四員順治八年設三員十八年增
三員康熙九年定滿文二員滿漢文二員蒙古
侍讀學士二員順治十八年設三員康熙九年
定二員
首領官
滿典籍二員漢軍典籍二員漢典籍二員已上
初制各設三員康熙九年定各設二員俱以中
書舍人掌理
屬官
滿侍讀十一員內滿文五員滿漢文六員蒙古
侍讀二員漢軍侍讀二員
滿中書舍人七十五員內滿文撰文二十員辦
事二十員滿漢撰文十七員辦事十八員蒙古
中書舍人十九員內撰文九員辦事十員漢軍
中書舍人十三員內撰文五員辦事八員漢中
書舍人三十六員內撰文六員辦事三十員
凡加上
徽號由內閣撰擬奏請
欽定
凡
皇帝奏書由翰林院撰擬送內閣閱定進
呈后內閣繕寫
凡
登極賀表由內閣撰擬繕寫禮部奏讀
凡內外慶賀
表箋文式由翰林院撰擬內閣奏定頒發(fā)在內諸
王貝勒文武官員
表文內閣繕寫交禮部宣讀在外文武官員及外
國進
表箋慶賀畢禮部匯送內閣收貯
凡纂修
實錄
圣訓大學士充監(jiān)修總裁并總裁官各給
敕書學士充副總裁官俱題請
欽定侍讀學士侍讀充纂修官典籍中書為收掌謄
錄翻譯官俱由監(jiān)修總裁等擬定具題
凡纂修
典訓方略會典明史等書俱如前例有用侍讀學士
侍讀為提調官者亦由總裁具題
凡纂修
玉牒大學士學士充副總裁官由宗人府具題侍讀
學士侍讀充纂修官由大學士擬定移送宗人
府具題
凡加上
尊號
徽號冊立
皇后
皇太子冊封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冊寶印由禮工二部辦造冊文由翰林院撰擬
大學士等閱定并寶文寶式一體進呈
御覽后內閣繕寫內閣官員同翰林院禮工二部官
員公同監(jiān)視刊刻填金填青至封諸王貝勒公
主王妃等及外國王等冊寶誥命亦由禮工二
部制造冊誥文由翰林院撰擬大學士等閱定
進呈
御覽后中書科繕寫該部鐫刻填青其應給紙冊誥
命中書科繕寫送閣用
寶
凡選擬
皇太子
皇子名大學士承
旨選擬奏請
欽定
凡親王公主等封號俱大學士撰擬奏請
欽定
凡用
御寶順治初內三院大學士學士公同驗用十年設
尚寶監(jiān)官員承收十二年設尚寶司每遇用
寶內院會同兩衙門官驗用十三年裁尚寶司十
八年裁尚寶監(jiān)專令內監(jiān)承收每遇用
寶內院先期知會同內監(jiān)驗用康熙九年題準
駕幸南苑后一應
誥敕用寶內閣同總管在
干清門驗用十二年題準凡
誥命敕命敕書用寶不必請
旨仍同總管驗用如遇要務用寶仍行請
旨
凡每年終封印日洗
寶前期大學士啟奏是日典籍隨學士赴
干清門內監(jiān)捧出洗凈入匣其洗
寶應用器物向該部取用
凡
寶色行文工部取用
凡內外衙門啟奏本章并各官條奏有滿文者
大學士學士公同票擬進呈請
旨如止有漢文蒙古文者發(fā)中書翻譯
或全譯或
止譯貼黃
侍
讀學士侍讀校正對閱送大學士等票擬進呈
請
旨
凡
恩詔大學士學士承
旨撰擬應行
詔款密請
欽定黃紙繕寫用
寶畢典籍恭捧在前學士隨后至
太和殿安設
黃案上候
上升座閣臣捧授禮部堂官
儀詳
禮部
其直隸各省及朝
鮮等國應頒
詔書幾道由禮部開送內閣繕寫用
寶交該部蒙古王等應頒
詔書系禮部刷印送閣用
寶交理藩院
凡頒發(fā)各部院衙門
上諭大學士等奏呈
御覽后用朱筆謄寫黃折傳該衙門堂官親領至加
上
徽號頒發(fā)禮部
敕諭用墨筆繕寫香箋用
寶其頒發(fā)在外文武大臣及蒙古王等朝鮮各國
敕諭用墨筆謄寫黃紙用
寶頒發(fā)朝覲官員
敕諭俱刷印黃紙用
寶
凡給功臣世襲罔替
誥命分別世次
敕書由該衙門開載功績移送內閣交中書科繕寫
送閣用
寶仍行該衙門給發(fā)其子孫承襲時令該衙門將
原給
誥敕送閣中書科填寫承襲人名年月仍送閣用
寶至
大內收貯世襲官賞冊遇有改寫處該衙門先期
知會次日該衙門官同學士等詣
保和殿內監(jiān)請出賞冊改寫畢仍請收貯
大內
凡封贈
誥敕文武官員五品以上者應給
誥命六品以下者應給
敕命順治初俱由翰林院開列翰林官職名送內閣
具題撰擬文字十年題準自一品至九品官
誥敕限定句數(shù)一品起六句中入事實十四句結六
句二品起六句中十二句結六句三品起六句
中十句結六句四五品起四句中八句結四句
六七品起四句中六句結四句八九品起二句
中四句結二句康熙十年題準一應
誥敕于內閣侍讀學士侍讀內酌派一二人專司其
事若有應給
誥敕官員該衙門將職銜開明送閣令該管官照式
發(fā)中書科繕寫送閣用
寶仍交該衙門給發(fā)如有應另撰擬文字者仍令
翰林院撰擬二十四年議準各按官職撰定文
式頒給
凡督撫提鎮(zhèn)等官
敕書順治初由內院撰擬給發(fā)四年題準令吏兵二
部撰寫給發(fā)八年題準仍歸內院照該部移文
撰寫用
寶后發(fā)該部給發(fā)如各官內有離任者將原
敕繳部轉送內院收銷又題準將軍督撫提鎮(zhèn)并一
切
欽差官員俱給坐名
敕書布政按察守巡各官副參游等官止給傳
敕不坐名其
敕書內有題定者照該衙門開明管轄地方職掌事
宜寫給如有應更改者具題更改康熙十三年
題準援剿副將等官亦有給坐名
敕書者出自
上裁其督撫提鎮(zhèn)等官
敕書俱交該衙門給發(fā)巡鹽御史巡倉御史
敕書學士于
午門外給發(fā)
凡給各關監(jiān)督精微批文由該科揭送內閣將
該差職名填注文簿掛號用
寶學士于
午門外同該科給事中給發(fā)
凡文
殿試大學士學士充讀卷官侍讀學士侍讀典籍
中書充受卷彌封掌卷官
殿試前一日讀卷大學士學士擬策問數(shù)事奏請
欽定捧回撰合成題進
呈后中書繕寫執(zhí)事官監(jiān)看刊刻刷印次典籍
捧題紙前行學士隨后進
太和殿內學士捧置黃案上俟諸進士進
午門兩傍排立學士舉題紙授禮部堂官分給試
畢讀卷大學士等公同閱定于傳臚前一日揀
選上卷進呈
御前奏讀
欽定一甲三名其二甲以下名次讀卷大學士等奏
請
欽定是夕批定試卷名次中書寫成大小金榜三傳
折子次日典籍捧榜隨不讀卷學士至
干清門以小金榜交內侍進
呈大金榜用
寶畢典籍恭捧前行學士及執(zhí)事官隨后至
太和殿學士捧置黃案上典籍捧三傳折子授鴻
臚寺官候
上升殿不讀卷大學士或學士捧金榜授禮部堂官
傳臚
詳見
禮部
凡武
殿試事與文
殿試同
詳見
兵部
凡
御屏順治二年令御用監(jiān)制造送至內院內院移文
吏兵二部開送內外大小文武官員職名填寫
十三年照例移文吏兵二部造冊送院十五年
復移文吏兵二部造冊送院
凡
宮殿等處扁額對聯(lián)及
敕賜一應牌扁俱由翰林院撰擬大學士等奏請
欽定中書繕寫
凡撰寫
壇
廟
陵寢神牌字樣由工部制造牌式禮部送至內閣繕
寫仍交該部刊刻填青禮部奏請遣內閣大臣
等行禮
凡
壇
廟祝版由太常寺繕寫送閣學士恭填
御名授該寺官至一應祭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擬送
閣奏請
欽定
凡
山陵封號內閣撰擬奏請
欽定
凡撰擬諸王貝勒及文武大臣謚號由宗人府
禮部題準移文內閣撰擬奏請
欽定
凡諸王貝勒文武大臣祭文碑文順治間由內
閣撰定成式填名給發(fā)康熙十七年
諭賜謚諸王大臣等祭文碑文交翰林院撰擬內閣
奏閱
凡大將軍將軍等印俱系內閣收貯如遇
命將征討大學士等酌擬將軍名號奏請
欽定如名號與存貯印文相符者取給如不相符移
文該部另行鑄給師旋之日仍繳內閣
凡
御駕行幸大學士學士等承
旨扈從侍讀學士以下官員由大學士等酌派隨行
凡遣大將軍將軍出征各地方大學士等酌量
差遣內閣官員隨征管理章奏文移
凡
詔內閣以應遣官員職名開送禮部具題差遣
凡
冊立冊封有
欽命大學士學士充正副使者有用侍讀學士等官
者俱由禮部照例題請
凡文會試大學士學士充正副主考官中書充
收掌試卷官武會試學士充主考官俱由各該
部移取職名題請
欽定
凡直省文鄉(xiāng)試主考官并順天文鄉(xiāng)試同考官
俱由各該部移取典籍中書職名題請
欽點
凡遇
上升殿內閣該直官員陳設筆硯等項于禮部所設
黃案上如遇各官謝
恩日期將鴻臚寺開送職名折帖陳列以備
御覽
凡每年春秋祭祀
文廟
欽遣大學士一員行禮
凡祭告五岳四瀆長白山及歷代帝王陵孔子
闕里開列學士侍讀學士職名送禮部題請
欽點
凡
實錄
圣訓告成繕寫三部一呈
御覽一藏
皇史宬一貯內閣
凡發(fā)六科紅本該科謄錄底簿原本送閣存貯
其密封發(fā)部者該部仍密封送科由科繳閣亦
謄錄底簿一并收貯以備編纂
凡部院衙門及直省督撫等奏銷冊籍奉
旨留覽者俱于年終自內發(fā)出付典籍貯庫
凡各項書籍收藏內閣典籍記冊以備查考
凡出師吉日俱由內閣選擇
凡遇習射之期內閣官員每月二次于侍衛(wèi)教
場內習射兵部官查點
凡內閣需用筆墨紙張本匣及銀朱黃蠟木炭
白等項于戶工二部及光祿寺支取
順治十五年
大清會典內閣大學士初定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
治十五年俱改為正二品兼各部尚書銜
康熙二年
大清會典凡大學士員缺舊例將應升各官開列具
題康熙二年議準請
旨會推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
國初各官品級滿漢間有不同康熙九年改歸畫
一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犹珟?br />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正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康熙十年
大清會典凡大學士員缺康熙十年議準請
旨開列
紫微垣公
輔諸星圖
圖考
紫微垣東蕃八星西蕃七星
按星經闕
按宋史天文志紫微垣東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
北左右環(huán)列翊衛(wèi)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
居也主命主度也東蕃近閶闔門第一星為左樞第
二星為上宰三星曰少宰四星曰上弼
一曰
上輔
五星為
少弼
一曰
少輔
六星為上衛(wèi)七星為少衛(wèi)八星為少丞(
或曰
上丞)
其西蕃近閶闔門第一星為右樞第二星為少尉
第三星為上輔第四星為少輔第五星為上衛(wèi)第六
星為少衛(wèi)第七星為上丞
注
石氏云東西兩蕃總十六星西蕃亦八星一右
樞二上尉三少尉四上輔五少輔六上衛(wèi)七少衛(wèi)
八少丞上宰一星上輔二星三公也少宰一星少
輔二星三孤也此三公三孤在朝者也左右樞上
少丞疑丞輔弼四鄰之謂也尉二星衛(wèi)四星六軍
大副尉四衛(wèi)將軍也
按步天歌左樞右樞夾南門兩面營衛(wèi)一十五上宰
少尉兩相對少宰上輔次少輔上衛(wèi)少衛(wèi)次上丞后
門東邊大贊府門西喚作一少丞以次卻向前門數(shù)
輔弼各一星
按星經輔星像親近大臣輔佐興而相明
按宋史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魁第一星曰天
樞二曰璇三曰璣四曰權五曰玉衡六曰闿陽七曰
搖光又曰一至四為魁魁為璇璣五至七為杓杓為
玉衡是為七政第八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見第九
曰輔星在第六星左常見晉志輔星傅乎闿陽所以
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
按步天歌輔星近著開陽畔
四輔四星
按星經四輔四星抱北極樞星主君臣禮儀主政萬
機輔弼佐理萬邦之象輔佐北辰而出入授政也
按晉書天文志抱北極四星曰四輔所以佐北極而
出度授政也
按宋史天文志四輔四星又名四弼在極星側是曰
帝之四鄰所以輔佐北極而出度授政也去極星各
四度
按步天歌抱樞四星是四輔
文昌六星
按星經文昌與三公攝提軒轅共為一體
按晉書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
主集計天道三曰貴相太常理文緒
按步天歌文昌斗上半月形希疏分明六個星
三公三星
按星經三公星三在斗柄東和陰陽齊七政以教天
下人
按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
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按宋史天文志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
西一云在斗柄東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
名三師皆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按步天歌文昌之下曰三師太尊直向三公明天牢
六星太尊邊太陽守在四勢前一個宰相太陽側更
有三公相東邊
相一星
按星經相星在北極斗南總領百司掌邦教以佐帝
王安撫國家集眾事冢宰之位
按晉書天文志相一星在北斗南相者總領百司而
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國集眾事也
按宋史天文志相一星在北斗第四星南總百司集
眾事掌邦典以佐帝王一曰在中斗文昌之南在朝
少師行大宰者
按步天歌一個宰相太陽側
太微垣公
輔諸星圖
圖考
太微垣東西蕃上相次相各一星
按星經闕
按晉書天文志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
侯府也其外蕃九卿也南蕃中二星間曰端門東曰
左執(zhí)法廷尉之象也西曰右執(zhí)法御史大夫之象也
所以舉刺兇奸者也左執(zhí)法之東左掖門也右執(zhí)法
之西右掖門也東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
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
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
也西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將其北西太陽門也第
二星曰次將其北中華西門也第三星曰次相其北
西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相次亦曰四輔也
按步天歌兩面宮垣十星布
不言
將相
三公三星
按星經闕
按晉書天文志左執(zhí)法東北一星曰謁者東北三星
曰三公內坐朝會之所居也
按宋史天文志三公三星在謁者東北內坐朝會之
所居也干象新書在九卿南其占與紫微垣三公同
按步天歌門左皂衣一謁者以次即是為三公
三臺六星
按星經闕
按晉書天文志三臺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
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臺
主開德宣符也
按步天歌北門西外接三臺
天市垣七
公七星圖
圖考
七公七星
按星經七公七星在招搖東氐北為天相主三公七
政善惡
按晉書天文志攝提六星直斗杓之南北三星曰帝
席北三星曰梗河其北一星曰招搖七公七星在招
搖東天之相也三公之象也主七政
按步天歌索口橫者七公形
房宿
四星圖
圖考
按星經房為四表表三道日月五星常道也上第一
星名為右服次將其名陽環(huán)上道二星名右驂上相
其名中道三名左服次將其名下道四名左驂上相
總四輔
按晉書天文志東方房四星為明堂天子布政之宮
也亦四輔也下第一星上將也次次將也次次相也
上星上相也
斗宿
六星圖
圖考
按星經南斗六星主天子壽命亦云宰相爵祿之位
按晉書天文志北方南斗六星天廟也丞相太宰之
位主褒賢進士稟授爵祿
天相
三星圖
圖考
按星經闕
按晉書天文志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旗南三
星曰天相丞相之象也
按步天歌平下三個名天相
軫宿
四星圖
圖考
按星經闕
按晉書天文志軫四星主冢宰輔臣也
公輔部總論
易經
謙卦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程
傳
三以陽剛之德而居下體為眾陰所宗履得其
位為下之上是上為君所任下為眾所從有功勞
而持謙德者也故曰勞謙古之人有當之者周公
是也身當天下之大任上奉幼弱之主謙恭自牧
夔夔如畏然可謂有勞而能謙矣既能勞謙又須
君子行之有終則吉夫樂高喜勝人之常情雖使
知謙之善勉而為之若矜負之心不忘則不能常
久欲其有終不可得也唯君子安履謙順乃其常
行故久而不變乃所謂有終有終則吉也
六四不利撝謙
程
傳
四居上體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謙柔自處
九三又有大功德為上所任眾所宗而己居其上
當恭畏以奉謙德之君卑巽以讓勞謙之臣動作
施為所不利于撝謙也撝施布之象如人手之
撝也動息進退必施其謙蓋居多懼之地又在賢
臣之上故也
象曰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本
義
言不為過
鼎卦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程
傳
四大臣之位任天下之事者也天下之事豈一
人所能獨任必當求天下之賢智與之協(xié)力得其
人則天下之治可不勞而致也用非其人則敗國
家之事貽天下之患四下應于初初陰柔小人不
可用者也而四用之其不勝任而敗事猶鼎之折
足也鼎折足則傾覆公上之餗餗鼎實也居大臣
之位當天下之任而所用非人至于覆敗乃不勝
其任可羞愧之甚也其形渥謂赧汗也其兇可知
本
義
晁氏曰形渥諸本作形剭謂重刑也今從之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程
傳
大臣當天下之任必能成天下之治安則不誤
君上之所倚下民之所望與己致身任道之志不
失所期乃所謂信也故曰信如何也
系辭上傳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
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
恭以存其位者也
系辭下傳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
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賈誼新書
輔佐
大相上承大義而啟治道總百官之要以調天之宜
正身行廣教化修禮樂以美風俗兼領而和一之以
合治安故天下失宜國家不治則大相之任也上執(zhí)
政職大拂秉義立誠以翼上志直議正辭以持上行
批天下之患匡諸侯之過令或郁而不通臣或盭而
不義大拂之任也中執(zhí)政職大輔聞善則以獻知善
則以獻明號令正法則領度量論賢良次官職以時
巡循使百吏敬率其業(yè)故經義不衷賢不肖失序大
輔之任也
抱樸子
臣節(jié)
抱樸子曰昔在唐虞稽古欽明猶俟群后之翼亮用
臻巍巍之成功故能熙帝之載庶績其凝四門穆穆
百揆時序蠻夷無猾夏之變阿閣有鳴鳳之巢喻之
元首方之股肱雖有尊卑之殊邈實若一體之相賴
也君必度能而授者備乎覆餗之敗臣必量才而受
者故無流放之禍夫如影如響俯伏惟命者偷容之
尸素也違令犯顏蹇蹇匪躬者安上之屏翰也先意
承指者佞諂之徒也匡過弼違者社稷之鯁也必將
伏斧锧而正諫據鼎鑊而盡言忠而見疑諍而不得
者待放可也必死無補將增主過者去之可也其動
也匪訓典弗據焉其靜也匪憲章弗循焉請托無所
容申繩不顧私明刑而不濫乎所恨審賞而不加乎
附己不專命以招權不含洿而談潔進思盡言以攻
謬退念推賢而不蔽夙興夜寐戚庶事之不康也儉
躬約志若策奔于薄冰也納謀貢士不宣之于口非
義之利不棲之乎心立朝則以砥矢為操居己則以
羔羊為節(jié)當危值難則忘家而不顧命衡執(zhí)銓則
平懷而無彼此儀蕭公之宇宙羨張陳之畫奇追周
全之盡規(guī)準二鮑之直視蹈嬰弘之節(jié)儉執(zhí)恬毅之
守終甘此離紀炙身之分戒彼韓英失忠之禍出不
辭勞入不數(shù)功歸勛引過讓以先下專誠祗栗恒天
威之在顏也宵夙處竦有如湯鑊之在側也負荷寄
托則以伊周為師表宣力四方則以吉召為軌儀送
往事居則竭忠貞而不回搏噬干紀則若鷹鹯之鷙
鳥雀蕃捍疆場則慕魏絳李牧之高蹤蒞眾撫民則
希文翁信臣之德化夫忠至者無以為國況懷智以
迷上乎義督者滅祀而無憚況黜辱之敢辭乎故能
保勞貴以顯親托良哉于輿歌昆吾彝器能者鐫勛
皋陶后稷亦何人哉
冊府元龜
宰輔總序
夫輔相之職所以左右天子總領庶尹彌綸機務宣
翼統(tǒng)紀燮調元化甄敘流品親附百姓鎮(zhèn)撫四夷裁
決庶政班布王度乃其任也是故公臺之任無所不
總與元首而同體乃謂之股肱秉邦國之會要乃譬
之鈞軸百官承式治本之是系萬邦為憲民瞻之所
在自黃帝得六相而治舜臣于堯舉八元八凱謂之
十六相又逸書所記虞夏商周世皆有四輔三公之
職非其人而不處而六籍之載成湯居亳初置二相
以伊尹仲虺為之有阿衡左相之號洎武丁之得傅
說爰立作相置諸左右成王作周官著之典訓立太
師太傅太保以為三公又立三孤之位皆所以論道
經邦寅亮天地共司宰弼之事春秋之世寰內諸侯
入為卿士皆掌國政秦氏之霸始置左右丞相御史
大夫副之后復有丞相相國中丞之名漢世之興置
一丞相亦有左右丞之名而御史大夫實亞其任兼
置太尉仍用秦制后以蕭何為相國孝惠高后復置
左右丞相亦置太傅之官未幾而罷太尉之職蓋不
常置惟一丞相武帝兼置太尉數(shù)年而廢元狩中置
大司馬以代太尉之職征和二年置左右丞相分長
史以備兩府成帝綏和元年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
并大司馬丞相為三公哀帝復以大司空為御史大
夫復置太傅在三公之上俄改丞相為大司徒御史
大夫復為大司空并大司馬以備三公之位平帝增
置太師王莽居攝又置四輔之官世祖中興但存三
公之號有太傅而不常置建武末改大司馬為太尉
二府并去太字是為宰相總治眾務中平之后事歸
臺閣選舉誅賞一繇尚書機衡所總不在公府蓋有
其名而無其實矣建安之世始罷三公官復置丞相
以曹公居之又有相國之號黃初受禪改為司徒而
中書監(jiān)令專掌機密雖有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官
不預朝政厥后定制大丞相第一品又置相國以司
馬二王相繼為之末年增置太保吳蜀鼎國皆有丞
相而吳氏復有左右之名二邦政事率以尚書總統(tǒng)
而吳有大司馬左右大司馬太尉司徒司空及帝太
傅蜀亦有司徒大司馬之號其平尚書事錄尚書事
領中外諸軍事總統(tǒng)國事皆為宰相之任晉武之初
有太宰太傅太保是為上公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
公復有大司馬大將軍凡八公同時并置而無丞相
之名惠帝復置丞相俄頃而罷后置司徒元帝渡江
罷司徒為丞相以王導居之導卒又罷丞相為司徒
府三公之職雖無所改而司徒丞相兩不并置中書
之署實總機要是為宰相以毗大政宋孝武復置丞
相而司徒之府如故又有相國之官齊氏以丞相相
國著為贈典梁罷相國置丞相兼置司徒又有太保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空開府儀同三司是為諸公
陳以相國列于丞相之上并太宰太保大司馬大將
軍凡六號亦有贈秩然而相國是為尊崇之位非尋
常之秩丞相之任亦廢置靡定魏晉以來多以他官
參掌機密或委知政事毗贊朝政錄尚書事居門下
領中書或總朝權或管朝政或單侍中皆為宰相唯
侍中機密所出不必他名常為宰輔之職元魏以太
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大司馬大將軍為二大又有三
公之名然尤重門下之官多以侍中輔政樞宰之任
歸于省闥北齊初置丞相復分左右而居侍中之職
者皆秉國政宇文建國遠遵周治改三師為三公置
三孤以為之貳分司徒司馬司空以備六官之職而
無復太尉三師之號宣帝復置四輔之官又置左右
丞相既而罷為大丞相隋置三師三公參議國之大
事朝之眾務總于臺閣內史令納言是為宰輔或以
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并為輔弼其后納言
為侍內唐室受命悉仍隋制武德初改內史令為中
書令侍內為侍中并左右仆射是為四輔至貞觀末
除仆射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方為宰相而中書
令侍中之名自龍朔至天寶凡經四易
注
中書令為右相為內史為紫微令復為右相侍
中為左相為納言為黃門監(jiān)復為左相凡四易名
而侍中復舊
而嘗為宰相其單任仆射不復預于機政先天以前
宰相多至十余人開元之后嘗二人至三人天寶之
末勛賢并建備位者眾然秉鈞當國亦不過一二人
由武德貞觀以來但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平章事
知政事參掌機務參預政事平章軍國重事者皆為
宰相
注
唐初宰相嘗于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永淳
中裴炎為中書令以中書就政事遂移在中書省
開元中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政事印為
中書門下之印
其后唯侍中中書令及平章事是為正宰相之任五
代相承未之或改
注
后唐及周亦有同中書門下三品蓋避當時君
父之名非常制也
今之論次由二帝三代以訖于顯德凡居輔弼之任
美惡之跡悉區(qū)別而類例之唐氏中葉有樞密之任
宣傳制命掌以內侍宋梁而降大建官署崇署使號
并分吏局兵戎之政邦國之務多所參掌均于宰府
跡其行事咸用編述
胡傳
僖公九年宰周公會諸侯于葵丘
其曰宰周公者以冢宰兼三公也古者三公無其人
則以六卿之有道者上兼師保之任冢宰或闕亦以
三公下行端揆之職禹自司空進宅百揆又曰作朕
股肱耳目是以宰臣上兼師保之任也周公為師又
曰位冢宰正百工是以三公下行端揆之職所以然
者三公與王坐而論道固難其人而冢宰統(tǒng)百官均
四海亦不易處也夫以冢宰兼三公其職任重矣而
不殊會之何也人臣則有進退之節(jié)出入均勞之義
非王世子貴有常尊之可比也
性理大全
臣道
程子曰人臣身居大位功蓋天下而民懷之則危疑
之地也必也誠積于中動不違理威福不自己出人
惟知君而已然后位極而無逼上之嫌勢重而無專
權之過斯可謂明哲君子矣周公孔明其人也郭子
儀有再造社稷之功威震人主而上不疑之也亦其
次與
臣賢于君則輔君以所不能伊尹之于太甲周公之
于成王孔明之于劉禪是也臣不及君則贊助之而
已
問世傳成王幼周公攝政荀卿亦曰履天下之籍聽
天下之斷周公果踐天子之位行天子之事乎曰非
也周公位冢宰百官總己以聽之而已安得踐天子
之位又問君薨百官聽于冢宰者三年爾周公至于
七年何也曰三年謂嗣王居憂之時也七年為成王
幼故也又問賜周公以天子之禮樂當否曰始亂周
公之法度者是賜也人臣安得用天子之禮樂哉成
王之賜伯禽之受皆不能無過記曰魯郊非禮也其
周公之衰乎圣人嘗譏之矣說者乃云周公有人臣
不能為之功業(yè)因賜以人臣所不得用之禮樂則妄
也人臣豈有不能為之功業(yè)哉借使功業(yè)有大于周
公亦是人臣所當為爾人臣而不當為其誰為之豈
不見孟子言事親若曾子可也曾子之孝亦大矣孟
子纔言可也蓋曰子之事父其孝雖過于曾子畢竟
是以父母之身做出來豈是分外事若曾子者僅可
以免責爾臣之于君猶子之于父也臣之能立功業(yè)
者以君之人民也以君之勢位也假如功業(yè)大于周
公亦是以君之人民勢位做出來而謂人臣所不能
為可乎使人臣恃功而懷怏怏之心者必此言矣
致堂胡氏曰事功出于臣下智謀輸才力及其有
成必曰此君之德非臣所能也君亦安然受之不幾
于偽乎蓋道固當然非偽也在易坤之六三曰含章
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謂有功善則隱晦其美而
歸之于君不敢當其成然后下得恭順之道而上無
忌惡之心也在師之九二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為
眾之主專制其事所以能吉者以受委于君非己無
因而致者也是故智如良平不侍帷幄為謀主則滅
秦梟羽之事何以略如英衛(wèi)不授鈇鉞制閫外則
征伐四克之績何以著故自古有成功而知此道者
必謙虛退讓沖然而若無不然既非所以蓄德又非
所以全身也夫矜伐生于氣盈貪戀生于氣歉所以
然者為利祿耳有大勛勞于天下孰若周公使周公
以勛勞自居既以剪商受賞又以東征受賞又以伐
奄受賞又以滅國五十受賞又以制禮樂頒度量受
賞必見于詩書今可考者為太師位冢宰開國曲阜
以侯伯禽而已不聞賞而又賞也太師冢宰其所當
為也俾侯于東眾建親賢非私于周公也然則周公
有大勛勞而未嘗取賞明矣故曰以周公之才之美
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驕吝者盈而歉之謂歟
五峰胡氏曰守身以仁以守身之道正其君者大臣
也漢唐之盛忠臣烈士攻其君之過禁其君之欲糾
其政之謬彈其人之佞而已求其大正君心引之志
于仁者則吾未之見也惟董生其庶幾乎
朱子曰古之君子居大臣之任者其于天下之事知
之不惑任之有余則汲汲乎其時而勇為之知有所
未明力有所不足則咨訪講求以進其知扳援汲引
以求其助如救火追亡尤不敢以少緩上不敢愚其
君以為不足與言仁義下不敢鄙其民以為不足以
興教化中不敢薄其士大夫以為不足共成事功一
日立乎其位則一日業(yè)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則
不敢一日立乎其位有所愛而不肯為者私也有所
畏而不敢為者亦私也屹然中立無一毫私情之累
而惟知其職之所當為者夫如是是以志足以行道
道足以濟時而于大臣之責可以無愧
誠以天下之事為己任則當自格君心之非始欲格
君心則當自身始
夫宰相以得士為功下士為難而士之所守乃以不
自失為貴
南軒張氏曰伊尹云予弗克俾厥后惟堯舜其心愧
恥若撻于市一夫不獲時予之辜君不堯舜心便愧
恥民有不獲是為己辜真所謂任天下之重者人須
存伊尹之心方得
畢公以四朝元老方且克勤小物若在吾人則合當
如此也古人未嘗不謙至周公方說謙蓋周公以天
子之叔父而又為宰相猶且自處以謙若在吾人則
亦合當為者也謙之九三伊川專以指周公德言盛
禮言恭德只要盛禮只要恭又曰某于世間無所愛
慕亦無所享用惟有報君愛民之事在所當為耳
象山陸氏曰古人所以不屑屑于間政適人而必務
有以格君心者蓋君心未格則一邪黜一邪登一弊
去一弊興如循環(huán)然何以窮已及君心既格則規(guī)模
趨鄉(xiāng)有若燕越邪正是非有若蒼素大明既升群陰
畢伏是瑣瑣者亦何足污人牙頰間哉
西山真氏曰古今事業(yè)未嘗無所本諸葛武侯平生
所立事業(yè)奇?zhèn)ト磺笃渌詣t開誠心布公道集眾
思廣忠益而已蓋此四者乃武侯事業(yè)之本而誠之
與公又其本也
公輔部名臣列傳一
上古
明由
按群輔錄燧人氏四佐一曰明由曉升級
注
宋均曰級等差政所先后也
必育
按群輔錄燧人氏四佐二曰必育受稅俗
注
宋均曰受賦稅及徭役所宜施為也
成博
按群輔錄燧人氏四佐三曰成博受古諸
注
宋均曰古諸侯職等也
隕丘
按群輔錄燧人氏四佐四曰隕丘受延嬉
注
丘一作立宋均曰延長嬉興也主受此錄也右
燧人四佐燧人出天四佐出洛宋均曰出天天所
生出洛地所生也
金提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一曰金提主化俗
注
一作堤宋均曰為民除災害也
鳥明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二曰鳥明主建福
注
宋均曰利福民也
視默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三曰視默主災惡
注
宋均曰為民除災害也
紀通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四曰紀通為中職
注
宋均曰為田主主內職也
仲起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五曰仲起為海陸
注
宋均曰主平地兼統(tǒng)海也
陽侯
按群輔錄伏羲氏六佐六曰陽侯為江海
注
宋均曰主江海事一本作江湖右伏羲六佐六
佐出世宋均曰宓戲不及燧人故增二佐出世人
所生也
風后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一曰風后受金法
注
宋均曰金法言能決理是非也
按帝王世紀黃帝夢大風吹去天下塵垢嘆曰風為
號令立政者也垢土去而后在天下其有姓風名后
者哉依占求之遇諸海隅
按通鑒前編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風后明天道
按山西通志風后解州人與力牧并舉平蚩尤之亂
得六相而天下治風后其一也按解舊號渤澥之海
所謂海隅即此今解州西南一百六十里蒲州風陵
鄉(xiāng)趙村有風后墓因號風陵渡
力牧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二曰力牧受準斥
注
宋均準斥凡事也力牧或作力墨
按帝王世紀黃帝夢人執(zhí)千鈞之弩驅羊萬群寤而
嘆曰千鈞之弩異力者也驅羊數(shù)萬群能牧民為善
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求之得力牧于大漠
以為將
天老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三曰天老受天箓
注
宋均曰箓天教命也
按竹書紀年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大霧三日三夜晝
昏帝問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聞之
國安其主好文則鳳凰居之國亂其主好武則鳳凰
去之今鳳凰翔于東郊而樂之其鳴音中夷則與天
相副以是觀之天有嚴教以賜帝帝勿犯也召史卜
之龜燋史曰臣不能占也其問之圣人帝曰已問天
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龜不違圣智故燋霧
既降游于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
雨七日七夜魚流于海得圖書焉龍圖出河龜圖出
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接萬神于明庭今塞門谷口
是也
五圣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四曰五圣受道級
注
宋均曰級次序也
知命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五曰知命受糾俗
注
宋均曰糾正也
窺紀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六曰窺紀受變復
注
宋均曰有禍變能補復也
地典
按論語摘輔象黃帝七輔七曰地典受州絡
注
宋均曰絡維絡也
按通鑒前編黃帝立六相
注
外紀曰帝舉風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鴻以治
民又曰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風后明乎
天道故為當時太常察乎地利故為稟者奢龍辨
乎東方故為土師祝融辨乎南方故為司徒大封
辨乎西方故為司馬后土辨乎北方故為李
夏
益
按史記秦本紀曰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生子大
業(yè)大業(yè)取少典之子曰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
成禹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曰咨爾費贊禹功
其賜爾皂游爾后嗣將大出乃妻以姚姓之玉女佐
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伯翳舜賜姓嬴氏
注
索隱曰此秦趙之祖一名伯翳尚書謂之伯益
漢書謂之伯益是也
按前編伯益即伯翳秦聲以入為去故謂益為翳
也
按通鑒前編帝禹二歲帝薦益于天夏后啟二載伯
益歸政就國
商
伊尹
按書經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
奉嗣王祗見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總己以聽冢
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王曰嗚呼古有
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災山川鬼神亦莫不寧暨
鳥獸魚鱉咸若于其子孫弗率皇天降災假手于我
有命造攻自鳴條朕哉自亳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
虐以寬兆民允懷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愛惟親
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海嗚呼先王修人紀
從諫弗咈先民時若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
備檢身若不及以至于有萬邦茲惟艱哉敷求哲人
俾輔于爾后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宮
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敢有殉于貨色恒于游畋時謂
淫風敢有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
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
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訓于蒙士嗚呼嗣王
祗厥身念哉圣謨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
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
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 按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
衡伊尹作書曰先王顧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社稷宗廟罔不祗肅天監(jiān)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
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肆嗣王丕承基緒惟尹躬
先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其后嗣王罔克
有終相亦罔終嗣王戒哉祗爾厥辟辟不辟忝厥祖
王惟庸罔念聞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
旦旁求俊彥啟迪后人無越厥命以自覆慎乃儉德
惟懷永圖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欽厥止率乃
祖攸行惟朕以懌萬世有辭王未克變伊尹曰茲乃
不義習與性成予弗狎于弗順營于桐宮密邇先王
其訓無俾世迷王徂桐宮居憂克終允德 惟三祀
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作書曰民
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皇天眷佑
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之休王拜手稽
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
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
師保之訓弗克于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伊
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協(xié)于下惟明后先王子
惠困窮民服厥命罔有不說并其有邦厥鄰乃曰徯
我后后來無罰王懋乃德視乃烈祖無時豫怠奉先
思孝接下思恭視遠惟明聽德惟聰朕承王之休無
斁 伊尹申誥于王曰嗚呼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民
罔常懷懷于有仁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天位艱哉
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
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后先王惟時懋敬厥德克配上
帝今王嗣有令緒尚監(jiān)茲哉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
必自邇無輕民事惟難無安厥位惟危慎終于始有
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
嗚呼弗慮胡獲弗為胡成一人元良萬邦以貞君罔
以辯言亂舊政臣罔以寵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按咸有一德伊尹既復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于
德曰嗚呼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
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監(jiān)于
萬方啟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湯咸
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
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
民歸于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
吉兇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今嗣王新服厥命
惟新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曰新任官惟賢材左右惟
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德
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xié)于克一俾萬姓咸曰
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綏先王之祿永底烝民
之生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
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
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按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湯而無由乃
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或曰
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從湯言素
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伊尹去湯適夏既丑
有夏復歸于亳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
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
吾遂伐桀桀敗于有娀之墟于鳴條湯既勝夏伊
尹報于是諸侯心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既絀
夏命還亳伊尹作咸有一德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
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
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中壬即位
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湯適長孫
也是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
徂后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
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
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乃
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
以寧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訓三篇褒帝太甲稱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于
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注
索隱曰孫子兵書伊尹名摰阿倚也衡平也言
依倚而取平書亦曰保衡伊尹之官號非名也皇
甫謐云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又呂氏春秋云
有侁氏女采得嬰兒于空桑后居伊水命曰伊尹
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劉向別錄曰九主者有
法君專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國君三歲社
君凡九品圖畫其形索隱曰按素王者太素上皇
其道質素故稱素王九主者三皇五帝及夏禹也
或曰九主謂九皇也然按注劉向所稱九主載之
七錄名稱甚奇法君謂用法嚴急之君若秦孝公
及始皇等也勞君謂勤勞天下若禹稷等也等君
等者平也謂定等威均祿賞若高祖封功臣侯雍
齒也授君謂人君不能自理而政歸其臣若燕王
噲授子之禹授益之比也專君謂專己獨斷不任
賢臣若漢宣之比也破君謂輕敵致寇國滅君死
若楚伐吳濞等是也寄君謂人困于下主驕于上
離析可待故孟軻謂之寄君也國君國當為固字
之訛謂完城郭利甲兵而不修德若三苗智伯之
類也三歲社君謂在襁褓而主社稷若周成漢昭
平等是也伊尹作咸有一德在太甲時太史公記
之于成湯之日其言失序帝王世紀伊尹為湯相
號阿衡年百歲卒天霧三日沃丁以天子禮葬之
按大紀成湯薦伊尹于桀為陳素王及九主之事桀
不聽與群臣沈湎于酒伊尹進諫曰君王以酒色之
微雍天命而不理失人心而不圖反是為善善則祥
集習是為不善不善則殃來君王宜留意焉伊尹自
亳凡五適夏告以堯舜之道桀終不聽
按新序桀作瑤臺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
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群臣相持歌曰江水
沛沛兮舟敗兮我王廢兮趣歸薄兮薄亦大兮又
曰樂兮樂兮四牡蹺兮六轡沃兮去不善而從善何
不樂兮伊尹知天命之至舉觴而告桀曰君王不聽
臣之言亡無日矣桀拍然而作啞然而笑曰子何妖
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乃亡
耳于是尹接履而趨遂適商就湯湯立為相故伊尹
去夏歸亳商王而夏亡
按說苑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
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對曰昔者堯見人而知舜任
人然后知禹以成功舉之夫三君之舉賢皆異道而
成功然尚有失者況無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
失矣故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王者何
以選賢夫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后治也雖有堯舜
之明而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
上慎于擇士務于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
官尊其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
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
生潤澤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
治此使能之效也
按水經注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嬰兒于空桑
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濱夢神告之曰臼水出而東
走母明視而見臼水出焉告其鄰居而走顧望其邑
咸為水其母化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獻之
命養(yǎng)于庖而長有賢德殷以為尹曰伊尹也
注
皇甫謐曰伊尹力牧之后路史曰伊炎帝上世
所國今洛之伊陽縣伊川堯之母家伊侯之國又
曰伊尹帝堯之后也前編曰按堯生于伊故為伊
祁氏伊尹恐其后也傳記謂伊尹生于空??丈?br /> 蓋地名非真桑也諸說多妄(
按伊尹事有書經及孟子言為正其他妄
傳之說多不可信)
仲虺
按書經仲虺之誥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慚德曰予
恐來世以臺為口實仲虺乃作誥曰嗚呼惟天生民
有欲無主乃亂惟天生聰明時乂有夏昏德民墜涂
炭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纘禹舊服茲率厥典奉
若天命夏王有罪矯誣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
式商受命用爽厥師簡賢附勢實繁有徒肇我邦于
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小大戰(zhàn)戰(zhàn)罔不懼于
非辜矧予之德言足聽聞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
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克寬克仁
彰信兆民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
北狄怨曰奚獨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慶曰徯予后
后來其蘇民之戴商厥惟舊哉佑賢輔德顯忠遂良
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萬
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
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
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嗚呼慎厥終
惟其始殖有禮覆昏暴欽崇天道永保天命
按左傳奚仲為夏車正封于薛至仲虺為湯右相
伊陟
按書經序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伊陟
贊于咸巫作咸乂四篇 太戊贊于伊陟作伊陟原
命
按史記殷本紀帝太戊立伊陟為相亳有祥桑谷共
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聞妖
不勝德帝之政其有缺與帝其修德太戊從之而祥
??菟酪髲团d諸侯歸之
巫咸
按書經君奭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
巫咸乂王家 按序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榖共生
于朝伊陟贊于巫咸作咸乂四篇
巫賢
按書經君奭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
孔
傳
祖乙殷家亦祖其功時賢臣有如此巫賢賢咸
子巫氏
按通鑒前編祖乙九祀圮于耿徙都于邢巫賢作相
商道復興諸侯賓服
大紀曰王之世遷都于耿為水所圮王懼以巫咸
之子賢為相諸侯賓服天下大和
甘盤
按書經君奭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
按通鑒前編殷王高宗武丁元祀王宅憂甘盤為相
按高宗謂舊學于甘盤周公曰在高宗時則有若
甘盤然則高宗宅憂三年不言百官聽于冢宰以
有甘盤為冢宰也
傅說
按書經說命王宅憂亮陰三祀既免喪其惟弗言群
臣咸諫于王曰嗚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實作則天子
惟君萬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
令王庸作書以誥曰以臺正于四方臺恐德弗類茲
故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審厥
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說筑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
相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臺德若金
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
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
視地厥足用傷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
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嗚呼欽予時命其惟有終
說復于王曰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后克圣臣
不命其承疇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惟說命總百官
乃進于王曰嗚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后王
君公承以大夫師長不惟逸豫惟以亂民惟天聰明
惟圣時憲惟臣欽若惟民從乂惟尚口起羞惟甲胄
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王惟戒茲允茲克
明乃罔不休惟治亂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
罔及惡德惟其賢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有其善喪厥
善矜其能喪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無啟
寵納侮無恥過作非惟厥攸居政事惟醇黷于祭祀
時謂弗欽禮煩則亂事神則難王曰旨哉說乃言惟
服乃不良于言予罔聞于行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
行之惟艱王忱不艱允協(xié)于先王成德惟說不言有
厥咎 王曰來汝說臺小子舊學于甘盤既乃遁于
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終罔顯爾惟訓于朕
志若作酒醴爾惟曲糱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爾交修
予罔予棄予惟克邁乃訓說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
事學于古訓乃有獲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
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允懷于茲道積于厥躬
惟學半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監(jiān)于先王成
憲其永無愆惟說式克欽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王
曰嗚呼說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股肱惟人良
臣惟圣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
惟堯舜其心愧恥若撻于市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
辜佑我烈祖格于皇天爾尚明保予罔俾阿衡專美
有商惟后非賢不乂惟賢非后不食其爾克紹乃辟
于先王永綏民說拜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按史記殷本紀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求得其佐
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
圣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
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
于傅險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圣人
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周
周公旦
按書經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
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
為三壇同墠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
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
虐疾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孫不若旦多
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
爾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嗚呼無墜天之
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
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
與珪乃卜三龜一習吉啟鑰見書乃并是吉公曰體
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干三王惟永終是圖茲攸俟
能念予一人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王翼日乃
瘳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
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
先王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后公乃為詩以
貽王名之曰鴟鸮王亦未敢誚公秋大熟未獲天大
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
弁以啟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
說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zhí)事對曰信噫公命我
勿敢言王執(zhí)書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勞王家惟
予沖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
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
盡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歲則大
熟
按成王啟金縢史記
載于公卒后與書文異
按洛誥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復子明辟王如弗敢及
天基命定命予乃繼保大相東土其基作民明辟予
惟乙卯朝至于洛師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
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伻來以圖
及獻卜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
其作周匹休公既定宅伻來來視予卜休恒吉我二
人共貞公其以予萬億年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誨言
周公曰王肇稱殷禮祀于新邑咸秩無文予齊百工
伻從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今王即命曰記功宗以
功作元祀惟命曰汝受命篤弼丕視功載乃汝其悉
自教工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無若火始焰焰厥
攸灼敘弗其絕厥若彝及撫事如予惟以在周工往
新邑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辭公
曰已汝惟沖子惟終汝其敬識百辟享亦識其有不
享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
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乃惟孺子頒朕不暇聽朕教
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乃時惟不永哉篤敘乃正
父罔不若予不敢廢乃命汝往敬哉茲予其明農哉
彼裕我民無遠用戾王若曰公明保予沖子公稱丕
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
師惇宗將禮稱秩元祀咸秩無文惟公德明光于上
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沖
子夙夜毖祀王曰公功棐迪篤罔不若時王曰公予
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四方迪亂未定于宗禮
亦未克敉公功迪將其后監(jiān)我士師工誕保文武受
民亂為四輔王曰公定予往已公功肅將祇歡公無
困哉我惟無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周公
拜手稽首曰王命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
烈考武王弘朕恭孺子來相宅其大惇典殷獻民亂
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曰其自時中乂萬邦咸休惟
王有成績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篤前人成烈答其師
作周孚先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伻來毖殷乃命
寧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
則禋于文王武王惠篤敘無有遘自疾萬年厭于乃
德殷乃引考王伻殷乃承敘萬年其永觀朕子懷德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
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后王賓殺禋咸格王入
太室祼王命周公后作冊逸誥在十有二月惟周公
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按多士惟三月周公初于
新邑洛用告商王士王若曰爾殷遺多士弗吊旻天
大降喪于殷我有周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殷命
終于帝肆爾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
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為
惟天明畏我聞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適逸則惟帝降
格向干時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辭惟時天罔念聞
厥惟廢元命降致罰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俊民甸
四方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
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澤在今后
嗣王誕罔顯于天矧曰其有聽念于先王勤家誕淫
厥泆罔顧于天顯民祗惟時上帝不保降若茲大喪
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于
罰王若曰爾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靈承帝事有命
曰割殷告敕于帝惟我事不貳適惟爾王家我適予
其曰惟爾洪無度我不爾動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
殷大戾肆不正王曰猷告爾多士予惟時其遷居西
爾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時惟天命無違朕不敢有
后無我怨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今
爾又曰夏迪簡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聽用
德肆予敢求爾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爾非予罪時
惟天命王曰多士昔朕來自奄予大降爾四國民命
我乃明致天罰移爾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遜王曰告
爾殷多士今予惟不爾殺予惟時命有申今朕作大
邑于茲洛予惟四方罔攸賓亦惟爾多士攸服奔走
臣我多遜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寧干止爾克敬天
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
罰于爾躬今爾惟時宅爾邑繼爾居爾厥有干有年
于茲洛爾小子乃興從爾遷王曰又曰時予乃或言
爾攸居 按無逸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
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
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
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周公曰嗚呼我聞曰
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
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
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
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
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
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
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后
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
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
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
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
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周公曰嗚呼繼自
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
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
丕則有愆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周公曰
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蓠憬陶d民無
或胥诪張為幻此厥不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
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周
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
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
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聽
人乃或诪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
不永念厥辟不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
是叢于厥身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jiān)于茲
按禮記文王世子成王幼不能阼周公相踐阼而
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君臣父子長幼
之道也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
也 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
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
于君則為之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yōu)為之
注
于音迂言周公迂曲其身之所行以成君之善
也
按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
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
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
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
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
告紂之罪于天及殷民釋箕子之囚封紂子武庚祿
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xù)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都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
封留佐武王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
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
王周公于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
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fā)于是乃即三
王而卜卜人皆曰吉發(fā)書視之信吉周公喜開鑰乃
見書遇吉入賀武王曰王其無害旦新受命三王維
長終是圖茲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
誡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其后武王既崩成王
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
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
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
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
先王大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
后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周公戒
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
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
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管蔡
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
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
叔于衛(wèi)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寧淮夷東土二年而
畢定諸侯咸服宗周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
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饋周公于東土作饋禾周
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東土以集周公歸報
成王乃為詩貽王命之曰鴟鸮王亦未敢訓周公成
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豐使太保召公先
之雒相土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
遂國之成王長能聽政于是周公乃還政于成王成
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侯及七
年后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如畏然初成王少
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
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
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fā)府見周
公禱書乃泣反周公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
乃作多士毋逸以誡成王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
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
便百姓百姓說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
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于畢
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周公卒后秋未
獲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周國大恐成王與大
夫朝服以開金縢書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
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zhí)事史百執(zhí)事曰信有
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執(zhí)書以泣曰自今后其無
繆卜乎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動
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國家禮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
偃盡起而筑之歲則大熟于是成王乃命魯?shù)媒技?br />文王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周公卒子
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
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
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太公亦封于齊五
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
其俗為也及后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后世
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
民必歸之
召公奭
按書經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西旅底貢
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于王曰嗚呼明王慎德四
夷咸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
之致于異姓之邦無替厥服分寶玉于伯叔之國時
庸展親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
罔以盡其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
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
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
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不寶遠物則遠
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
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
厥居惟乃世王 按君奭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
喪于殷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
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終出于不祥
嗚呼君已曰時我我亦不敢寧于上帝命弗永遠念
天威越我民罔尤違惟人在我后嗣子孫大弗克恭
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難諶乃其
墜命弗克經歷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
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沖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
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公曰君奭我聞
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
時則有若保衡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
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
有若甘盤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
歷年所天惟純佑命則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
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茲惟德稱用乂厥辟故
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公曰君奭天壽
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滅威今汝永念則有固命
厥亂明我新造邦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勸寧王
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
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
南宮括又曰無能往來茲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國
人亦惟純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時昭文王迪見冒
聞于上帝惟時受有殷命哉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
祿后暨武王誕將天威咸劉厥敵惟茲四人昭武王
惟冒丕單稱德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
奭其濟小子同未在位誕無我責收罔勖不及造
德不降我則鳴鳥不聞矧曰其有能格公曰嗚呼君
肆其監(jiān)于茲我受命無疆惟休亦大惟艱告君乃猷
裕我不以后人迷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
民極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茲大命惟文王德丕承
無疆之恤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監(jiān)
于殷喪大否肆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茲誥予惟曰
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時二人天休滋至惟時
二人弗戡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讓后人于丕時
嗚呼篤棐時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
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公曰君予不惠
若茲多誥予惟用閔于天越民公曰嗚呼君惟乃知
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終祗若茲往敬用治
按史記燕召公世家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
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時召公為三公
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成王既幼
周公攝政當國踐阼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說周
公周公乃稱湯時有伊尹假于皇天在太戊時則有
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時則有
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般率維茲有陳保乂有
殷于是召公乃說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
巡行鄉(xiāng)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
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
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
君牙
按書經君牙王若曰嗚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篤忠
貞服勞王家厥有成績紀于太常惟予小子嗣守文
武成康遺緒亦惟先正之臣克左右亂四方心之憂
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今命爾予翼作肱股心膂纘
乃舊服無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則爾身克正罔
敢弗正民心罔中惟爾之中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
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艱哉思其艱以圖其
易民乃寧嗚呼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啟佑
我后人咸以正罔缺爾惟敬明乃訓用奉若于先王
對揚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王若曰君牙乃惟由
先正舊典時式民之治亂在茲率乃祖考之攸行昭
乃辟之有乂 按序穆王命君牙為周大司徒作君
牙
單襄公
按周語定王使單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陳以聘于
楚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也候不在疆司空不視涂
澤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積場功未畢道無列樹墾田
若蓺膳宰不致餼司里不授館國無寄寓縣無施舍
民將筑臺于夏氏及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南冠
以如夏氏留賓弗見單子歸告王曰陳侯不有大咎
國必亡王曰何故對曰夫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
水涸木見而草木節(jié)解駟見而隕霜火見而清風戒
寒故先王之教曰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節(jié)
解而備藏隕霜而冬裘具清風至而修城郭宮室故
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時儆曰收而場功偫
而畚挶營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見期于司里此
先王之所以不用財賄而廣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陳
國火朝覿矣而道路若塞野場若棄澤不陂障川無
舟梁是廢先王之教也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立
鄙食以守路國有郊牧有寓望藪有蒲草囿有林
池所以御災也其余無非谷土民無縣耜野無奧草
不奪民時不蔑民功有優(yōu)無匱有逸無罷國有班事
縣有序民今陳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間功成而不
收民罷于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者也周之秩官有
之曰敵國賓至關尹以告行理以節(jié)逆之候人為導
卿出郊勞門尹除門宗祀執(zhí)祀司里授館司徒具徒
司空視涂司寇詰奸虞人入材甸人積薪火師監(jiān)燎
水師監(jiān)濯膳宰致餐廩人獻餼司馬陳芻工人展車
百官各以物至賓入如歸是故小大莫不懷愛其貴
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使則皆官正
事上卿監(jiān)之若王巡守則君親監(jiān)之今雖朝也不
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為過賓于陳而司事莫至
是蔑先王之官也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賞善而罰
淫故凡我造國無從非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
天休今陳侯不念嗣續(xù)之常棄其伉儷妃嬪而帥其
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瀆姓矣乎陳我大姬之后也
棄袞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
也昔先王之教茂帥其德也猶恐隕越若廢其教而
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將何以守國居大國之間
而無此四者其能久乎六年單子如楚八年陳侯殺
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陳 晉既克楚于鄢使郄至告
慶于周未將事王叔簡公飲之酒交酬好貨皆厚飲
酒宴語相說也明日王叔子譽諸朝郄至見召桓公
與之語召公以告單襄公曰王叔子譽溫季以為必
相晉國相晉國必大得諸侯勸二三君子必先導焉
可以樹今夫子見我以晉國之克也為己實謀之曰
微我晉不戰(zhàn)矣楚有五敗晉不知乘我則強之背宋
之盟一也薄德而以地賂諸侯二也棄壯之良而用
幼弱三也建立卿士而不用其言四也夷鄭從之三
陳而不整五也不由晉晉得其民四軍之帥旅力
方剛卒伍治整諸侯與之是有五勝也有辭一也得
民二也軍帥強御三也行列治整四也諸侯輯睦五
也有一勝猶足用也有五勝以伐五敗而避之者非
人也不可以不戰(zhàn)欒范不欲我則強之戰(zhàn)而勝是吾
力也且夫戰(zhàn)也微謀吾有三伐勇而有禮反之以仁
吾三逐楚君之卒勇也見其君必下而趨禮也能獲
鄭伯而赦之仁也若是而知晉國之政楚越必朝吾
曰子則賢矣抑晉國之舉也不失其次吾懼政之未
及子也謂我曰夫何次之有昔先大夫荀伯自下軍
之佐以政趙宣子未有軍行而以政今欒伯自下軍
往是三子也吾又過于四之無不及若佐新軍而升
為政不亦可乎將必求之是其言也君以為奚若襄
公曰人有言曰兵在其頸其郄至之謂乎君子不自
稱也非以讓也惡其蓋人也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
蓋也求蓋人其抑下滋甚故圣人貴讓且諺曰獸惡
其網民惡其上書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詩曰愷
悌君子求福不回在禮敵必三讓是則圣人知民之
不可加也故王天下者必先諸民然后庇焉則能長
利今郄至在七人之下而欲上之是求蓋七人也其
亦有七怨怨在小丑猶不可堪而況在侈卿乎其何
以待之晉之克也天有惡于楚也故儆之以晉而郄
至佻天以為已力不亦難乎佻天不祥乘人不義不
祥則天棄之不義則民畔之且郄至何三伐之有夫
仁禮勇皆民之為也以義死用謂之勇奉義順則謂
之禮畜義豐功謂之仁奸仁為佻奸禮為羞奸勇為
賊夫戰(zhàn)盡敵為上守龢同順義為上故制戎以果毅
制朝以序成畔戰(zhàn)而擅舍鄭君賊也棄毅行容羞也
畔國即讎佻也有三奸以求替其上遠于得政矣以
吾觀之兵在其頸不可久也雖吾王叔未能違難在
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王叔欲郄至能勿從乎
郄至歸明年死難及伯輿之獄王叔陳生奔晉
公輔部名臣列傳二
漢一
蕭何
按漢書本傳何沛人也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高祖
為布衣時數(shù)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佑之高
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秦御史監(jiān)
郡者與從事辨之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
欲入言征何何固請得毋行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嘗
為丞督事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
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
具知天下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
得秦圖書也初諸侯相與約先入關破秦者王其地
沛公既先定秦項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謝之得解
羽遂屠燒咸陽與范增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民皆
居蜀乃曰蜀漢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而三
分關中地王秦降將以距漢王漢王怒欲謀攻項羽
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
猶愈于死乎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如百
戰(zhàn)百敗不死何為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語曰
天漢其稱甚美夫能詘于一人之下而信于萬乘之
上者湯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漢中養(yǎng)其民以致賢人
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漢王曰善乃遂就
國以何為丞相何進韓信漢王以為大將軍說漢王
令引兵東定三秦語在信傳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
撫諭告使給軍食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
中侍太子治櫟陽為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
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輒以便宜施行上來
以聞計戶轉漕給軍漢王數(shù)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
卒輒補缺上以此剸屬任何關中事漢三年與項羽
相距京索間上數(shù)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何曰今王
暴衣露蓋數(shù)勞苦君者有疑君心為君計莫若遣君
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益信君于是何從
其計漢王大說漢五年已殺項羽即皇帝位論功行
封群臣爭功歲余不決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酇侯
食邑八千戶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zhí)兵多者百余
戰(zhàn)少者數(shù)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有
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zhàn)顧居臣等上何也上
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獵
追殺獸者狗也而發(fā)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
能走得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fā)縱指示功人也且
諸君獨以身從我多者三兩人蕭何舉宗數(shù)十人皆
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列侯畢已受封
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chuàng)攻城略地功
最多宜第一上已橈功臣多封何至位次未有以復
難之然心欲何第一關內侯鄂千秋時為謁者進曰
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zhàn)略地之功此特一時
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失軍亡眾跳身遁者數(shù)矣
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shù)
萬眾會上乏絕者數(shù)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shù)年軍
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shù)亡山東
蕭何常全關中待陛下此萬世功也今雖無曹參等
百數(shù)何缺于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
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當?shù)谝徊軈⒋沃显?br />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上曰
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
因鄂千秋故所食關內侯邑二千戶封為安平侯是
日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
戶以嘗繇咸陽時何送我獨贏錢二也陳豨反上自
將至邯鄲而韓信謀反關中呂后用何計誅信語在
信傳上已聞誅信使使拜丞相為相國益封五千戶
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wèi)諸君皆賀召平獨吊
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長安城東
瓜美故世謂東陵瓜從召平始也平謂何曰禍自此
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內非被矢石之難而益
君封置衛(wèi)者以今者淮陰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
衛(wèi)衛(wèi)君非以寵君也愿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
軍何從其計上說其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shù)使使
問相國何為曰為上在軍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軍
如陳豨時客又說何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
國功第一不可復加然君初入關本得百姓心十余
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上所謂數(shù)問君畏君
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貣以自污上心
必安于是何從其計上乃大說上罷布軍歸民道遮
行上書言相國強賤買民田宅數(shù)千人上至何謁上
笑曰今相國乃利民民所上書皆以與何曰君自謝
民后何為民請曰長安地上林中多空地棄愿令
民得入田毋收為獸食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
財物為請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數(shù)日王衛(wèi)尉侍
前問曰相國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
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予今相國多受賈豎金
為請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衛(wèi)尉曰夫職事
茍有便于民而請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
國受賈民錢乎且陛下距楚數(shù)歲陳豨黥布反時陛
下自將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關中搖足則關西非
陛下有也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乃利賈人之金乎且
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又何足法哉陛
下何疑宰相之淺也上不懌是日使使持節(jié)赦出何
何年老素恭謹徒跣入謝上曰相國休矣相國為民
請吾苑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
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
親自臨視何疾因問曰君即百歲后誰可代君對曰
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何
死不恨矣何買田宅必居窮辟處為家不治垣屋曰
令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埶家所奪孝惠二年何
薨謚曰文終侯子祿嗣薨無子高后乃封何夫人同
為酇侯小子延為筑陽侯孝文元年罷同更封延為
酇侯薨子遺嗣薨無子文帝復以遺弟則嗣有罪免
景帝二年制詔御史故相國蕭何高皇帝大功臣所
與為天下也今其祀絕朕甚憐之其以武陽縣戶二
千封何孫嘉為列侯嘉則弟也薨子勝嗣后有罪免
武帝元狩中復下詔御史以酇戶二千四百封何曾
孫慶為酇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報蕭相國德也慶
則子也薨子壽成嗣坐為太常犧牲瘦免宣帝時詔
丞相御史求問蕭相國后在者得元孫建世等十二
人復下詔以酇戶二千封建世為酇侯傳子至孫獲
坐使奴殺人減死論成帝時復封何元孫之子南
長喜為酇侯傳子至曾孫王莽敗乃絕 按高祖本
紀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陳涉起蘄至陳自立為楚王
遣武臣張耳陳余略趙地八月武臣自立為趙王郡
縣多殺長吏以應涉九月沛令欲以沛應之掾主吏
蕭何曹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帥沛子弟恐不聽
愿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shù)百人因以眾眾不敢
不聽乃令樊噲召高祖高祖之眾已數(shù)百人矣于是
樊噲從高祖來沛令后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城守欲
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高祖高祖乃書帛射城上與
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
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可立立之以應諸侯
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父老乃帥子弟共
殺沛令開城門迎高祖欲以為沛令高祖曰天下方
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一敗涂地吾非敢自愛恐
能薄不能完父子兄弟此大事愿更立可者蕭曹等
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盡讓高祖諸
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奇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
劉季最吉高祖數(shù)讓眾莫肯為高祖乃立為沛公
按韓信傳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
其疇十三人皆已斬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
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弗
斬與語大說之言于漢王漢王以為治粟都尉上未
之奇也數(shù)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道亡者數(shù)
十人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
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
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
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誰也曰韓
信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數(shù)十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何曰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
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
安決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
計必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終亡耳王曰吾
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
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無禮今拜
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日
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
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又
漢十年信
舍人弟上書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欲召恐其
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帝所來稱豨已破
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
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
曹參
按漢書本傳參沛人也秦時為獄掾而蕭何為主吏
居縣為豪吏矣高祖為沛公也參以中涓從擊胡陵
方與攻秦監(jiān)公軍大破之東下薛擊泗水守軍薛郭
西復攻胡陵取之徙守方與方與反為魏擊之豐反
為魏攻之賜爵七大夫北擊司馬欣軍碭東取狐父
祁善置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秦將章邯車騎攻轅
戚及亢父先登遷為五大夫北救東阿擊章邯軍陷
陳追至濮陽攻定陶取臨濟南救雍丘擊李由軍破
之殺李由虜秦候一人章邯破殺項梁也沛公與項
羽引兵而東楚懷王以沛公為碭郡長將碭郡兵于
是乃封參執(zhí)帛號曰建成君遷為戚公屬碭郡其后
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又攻
杜里大破之追北西至開封擊趙賁軍破之圍趙賁
開封城中西擊秦將楊熊軍于曲遇破之虜秦司馬
及御史各一人遷為執(zhí)珪從西攻陽武下轘轅緱氏
絕河津擊趙賁軍尸北破之從南攻犨與南陽守齮
戰(zhàn)陽城郭東陷陳取宛虜齮定南陽郡從西攻武關
峣關取之前攻秦軍藍田南又夜擊其北軍大破之
遂至咸陽破秦項羽至以沛公為漢王漢王封參為
建成侯從至漢中遷為將軍從還定三秦攻下辨故
道雍擊章平軍于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xiāng)擊
三秦軍壤東及高櫟破之復圍章平平出好畤走因
擊趙賁內史保軍破之東取咸陽更名曰新城參將
兵守景陵二十三日三秦使章邯等攻參參出擊大
破之賜食邑于寧秦以將軍引兵圍章邯廢丘以中
尉從漢王出臨晉關至河內下修武度圍津東擊龍
且項佗定陶破之東取碭蕭彭城擊項籍軍漢軍大
敗走參以中尉圍取雍丘王武反于外黃程處反于
燕往擊盡破之柱天侯反于衍氏進破取衍氏擊羽
嬰于昆陽追至葉還攻武強因至滎陽參自漢中為
將軍中尉從擊諸侯及項王敗還至滎陽漢二年拜
為假左丞相入屯兵關中月余魏王豹反以假左丞
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孫遫軍東張大破之因攻安
邑得魏將王襄擊魏王于曲陽追至東垣生獲魏王
豹取平陽得豹母妻子盡定魏地凡五十二縣賜食
邑平陽因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于鄔東大破之
斬夏說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
君陳余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公于鄔城中戚公出
走追斬之乃引兵詣漢王在所韓信已破趙為相國
東擊齊參以左丞相屬焉攻破齊歷下軍遂取臨淄
還定濟北郡收著漯陰平原鬲盧已而從韓信擊龍
且軍于上假密大破之斬龍且虜亞將周蘭定齊郡
凡得七十縣得故齊王田廣相田光其守相許章及
故將軍田既韓信立為齊王引兵東詣陳與漢王共
破項羽而參留平齊未服者漢王即皇帝位韓信徙
為楚王參歸相印焉高祖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
為齊相國高祖六年與諸侯剖符賜參爵列侯食邑
平陽萬六百三十戶世世勿絕參以齊相國擊陳豨
將張春破之黥布反參從悼惠王將車騎十二萬與
高祖會擊黥布軍大破之南至蘄還定竹邑相蕭留
參功凡下二國縣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
六人大莫囂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孝惠元年除
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參之相齊齊七十城
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參盡召長老諸先生問
所以安集百姓而齊故諸儒以百數(shù)言人人殊參未
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
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
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
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蕭何薨參聞之告
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參去屬
其后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后相曰治無大
于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擾
之奸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始參微時與蕭何善
及為宰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相
國舉事無所變更壹遵何之約束擇郡國吏長大訥
于文辭謹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言文刻深欲
務聲名輒斥去之日夜飲酒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
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度
之欲有言復飲酒醉而后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相
舍后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患之無如何乃
請參游后園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乃反
取酒張坐飲大歌呼與相和參見人之有細過掩匿
覆蓋之府中無事參子窋為中大夫惠帝怪相國不
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乃謂窋曰女歸試私從容問乃
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于春秋君為相國日飲無
所請事何以憂天下然無言吾告女也窋既洗沐歸
時閑自從其所諫參參怒而笞之二百曰趣入侍天
下事非乃所當言也至朝時帝讓參曰與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
高皇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參曰陛下觀參孰與
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
皇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參等守
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參為相國
三年薨謚曰懿侯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講若畫一
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窋嗣侯
王陵
按漢書本傳王陵沛人也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
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陽陵亦聚黨數(shù)千人居南陽不
肯從沛公及漢王之還擊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項羽
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鄉(xiāng)坐陵母欲以招陵陵
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為老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
長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
死項王怒烹陵母陵卒從漢王定天下以善雍齒雍
齒高祖之仇陵又本無從漢之意以故后封陵為安
國侯陵為人少文任氣好直言為右丞相二歲惠帝
崩高后欲立諸呂為王問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馬而
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
太后不悅問左丞相平及絳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
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稱制欲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
太后喜罷朝陵讓平勃曰始與高帝唼血而盟諸君
不在耶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呂氏諸君縱欲阿
意背約何面目見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爭
臣不如君全社稷安劉氏后君亦不如臣陵無以應
之于是呂太后欲廢陵乃陽遷陵為帝太傅實奪之
相權陵怒謝病免杜門竟不朝請十年而薨
張蒼
按史記本傳丞相蒼者陽武人也好書律歷秦時為
御史主柱下方書有罪亡歸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
以客從攻南陽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
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遂從
西入武關至咸陽沛公立為漢王入漢中還定三秦
陳余擊走常山王張耳耳歸漢漢乃以張蒼為常山
守從淮陰侯擊趙蒼得陳余趙地已平漢王以蒼為
代相備邊寇已而徙為趙相相趙王耳耳卒相趙王
敖復徙相代王燕王臧荼反高祖往擊之蒼以代相
從攻臧荼有功以六年中封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
戶遷為計相一月更以列侯為主計四歲是時蕭何
為相國而張蒼乃自秦時為柱下史明習天下圖書
計籍蒼又善用算律歷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領主
郡國上計者黥布反漢立皇子長為淮南王而張蒼
相之十四年遷為御史大夫蒼與絳侯等尊立代王
為孝文皇帝四年丞相灌嬰卒張蒼為丞相自漢興
至孝文二十余年會天下初定將相公卿皆軍吏張
蒼為計相時緒正律歷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
秦時本以十月為歲首弗革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
水德之時尚黑如故吹律調樂入之音聲及以比定
律令若百工天下作程品至于為丞相卒就之故漢
家言律歷者本之張蒼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
通而尤善律歷張蒼德王陵王陵者安國侯也及蒼
貴常父事王陵陵死后蒼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
人上食然后敢歸家蒼為丞相十余年魯人公孫臣
上書言漢土德時其符有黃龍當見詔下其議張蒼
張蒼以為非是罷之其后黃龍見成紀于是文帝召
公孫臣以為博士草土德之歷制度更元年張丞相
由此自絀謝病稱老蒼任人為中候大為奸利上以
讓蒼蒼遂病免蒼為丞相十五歲而免孝景前五年
蒼卒謚為文侯子康代侯八年卒子類代為侯八年
坐臨諸侯喪后就位不敬國除初張蒼父長不滿五
尺及生蒼蒼長八尺余為侯丞相蒼子復長及孫類
長六尺余坐法失侯蒼之免相后老口中無齒食乳
女子為乳母妻妾以百數(shù)嘗孕者不復幸蒼年百有
余歲而卒
按漢書任敖傳蒼著書十八篇言陰陽律歷事(
按漢書蒼
傳至為御史大夫止而尊立孝文以后乃附于任敖傳后以蒼繼敖為御史大夫故也史記唯著書
失載故補錄漢書一則于后)
申屠嘉
按漢書本傳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
遷為隊率從擊黥布為都尉孝惠時為淮陽守孝文
元年舉故以二千石從高祖者悉以為關內侯食邑
三十四人而嘉食邑五百戶十六年遷為御史大夫
張蒼免相文帝以皇后弟竇廣國賢有行欲相之曰
恐天下以吾私廣國久念不可而高帝時大臣余見
無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為丞相因故邑封為故安
侯嘉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謁是時大中大夫鄧通方
愛幸賞賜累巨萬文帝常燕飲通家其見寵如是是
時嘉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禮嘉奏事畢因言
曰陛下幸愛群臣則富貴之至于朝廷之禮不可以
不肅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罷朝坐府中嘉為檄召通
詣丞相府不來且斬通通恐入言上上曰汝第往吾
今使人召若通至詣丞相府免冠徒跣頓首謝嘉嘉
坐自如弗為禮責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
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吏今行斬之通頓首首盡
出血不解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節(jié)召通而謝丞
相曰此吾弄臣君其釋之鄧通既至為上泣曰丞相
幾殺臣嘉為丞相五歲文帝崩孝景即位二年錯
為內史貴幸用事諸法令多所請變更議以適罰侵
削諸侯而丞相嘉自絀所言不用疾錯錯為內史門
東出不便更穿一門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廟堧垣也
嘉聞錯穿宗廟垣為奏請誅錯客有語錯錯恐夜入
宮上謁自歸上至朝嘉請誅內史錯上曰錯所穿非
真廟垣乃外堧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為之錯
無罪罷朝嘉謂長史曰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為錯
所賣至舍歐血而死謚曰節(jié)侯傳子至孫臾有罪國
除自嘉死后開封侯陶青桃侯劉舍及武帝時柏至
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武強侯莊青翟商陵侯趙周皆
以列侯繼踵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fā)
明功名著于世者
車千秋
按漢書本傳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齊諸田徙長陵千
秋為高寢郎會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譖敗久之千秋上
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
殺人當何罪哉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是時上
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乃大感寤召見千秋至前千
秋長八尺余體貌甚麗武帝見而說之謂曰父子之
間人所難言也公獨明其不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
我公當遂為吾輔佐立拜千秋為大鴻臚數(shù)月遂代
劉屈牦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無他材能術學又無
伐閱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嘗
有也后漢使者至匈奴單于問曰聞漢新拜丞相何
用得之使者曰以上書言事故單于曰茍如是漢置
丞相非用賢也妄一男子上書即得之矣使者還道
單于語武帝以為辱命欲下之吏良久乃貰之然千
秋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稱逾于前后數(shù)公初千秋
始視事見上連年治太子獄誅罰尤多群下恐懼思
欲寬廣上意尉安眾庶乃與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壽
頌德美勸上施恩惠緩刑罰玩聽音樂養(yǎng)志和神為
天下自虞樂上報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與貳師陰
謀逆亂巫蠱之禍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
何樂之聽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雖然巫蠱始
發(fā)詔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聞九卿廷
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宮人轉至未央椒
房以及敬聲之儔李禹之屬謀入匈奴有司無所發(fā)
今丞相親掘蘭臺蠱驗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頗脫不
止陰賊侵身遠近為蠱朕愧之甚何壽之有敬不舉
君之觴謹謝丞相二千石各就館書曰毋偏毋黨王
道蕩蕩毋有復言后歲余武帝疾立皇子鉤弋夫人
男為太子拜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御史大
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遺詔輔道少主武帝崩
昭帝初即位未任聽政政事壹決大將軍光千秋居
丞相位謹厚有重德每公卿朝會光謂千秋曰始與
君侯俱受先帝遺詔今光治內君侯治外宜有以教
督使光毋負天下千秋曰唯將軍留意即天下幸甚
終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應數(shù)褒賞
丞相訖昭帝世國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實始元六年
詔郡國舉賢良文學士問以民所疾苦于是鹽鐵之
議起焉千秋為相十二年薨謚曰定侯初千秋年老
上優(yōu)之朝見得乘小車入宮殿中故因號曰車丞相
子順嗣侯官至云中太守宣帝時以虎牙將軍擊匈
奴坐盜增鹵獲自殺國除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八年
自以為國家興榷管之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怨
望霍光與上官桀等謀反遂誅滅
霍光
按前漢書本傳光字子孟驃騎將軍去病弟也父中
孺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wèi)
少兒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因絕
不相聞久之少兒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為皇后
去病以皇后姊子貴幸既壯大乃自知父為霍中孺
未及求問會為驃騎將軍擊匈奴道出河東河東太
守郊迎負弩矢先驅至平陽傳舍遣吏迎霍中孺中
孺趨入拜謁將軍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為大
人遺體也中孺扶服叩頭曰老臣得托命將軍此天
力也去病大為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還復過焉乃
將光西至長安時年十余歲任光為郎稍遷諸曹侍
中去病死后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
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
見親信征和二年衛(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而燕王旦廣
陵王胥皆多過失是時上年老寵姬鉤弋趙倢有
男上心欲以為嗣命大臣輔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
可屬社稷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
以賜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宮病篤光涕泣問曰
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
君行周公之事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
曰臣外國人不如光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
為車騎將軍及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
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臥內下受遺詔輔少主明
日武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為孝昭皇帝帝年八歲政
事壹決于光先是后元年侍中仆射莽何羅與弟重
合侯通謀為逆時光與金日磾上官桀等共誅之功
未錄武帝病封璽書曰帝崩發(fā)書以從事遺詔封金
日磾為秺侯上官桀為安陽侯光為博陸侯皆以前
捕反者功封時衛(wèi)尉王莽子男忽侍中揚語曰帝崩
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詔討三子事群兒自相貴耳光
聞之切讓王莽莽鴆殺忽光為人沈靜詳審長財七
尺三寸白疏眉目美須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
常處郎仆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
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殿中嘗有怪
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
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誼之明日
詔增此郎秩二等眾庶莫不多光光與左將軍桀結
婚相親光長女為桀子安妻有女年與帝相配桀因
帝姊鄂邑蓋主內安女后宮為倢數(shù)月立為皇后
父安為票騎將軍封桑樂侯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
光決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長公主公主內行不修
近幸河間丁外人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幸依國家故
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許又為外人求光祿大夫
欲令得召見又不許長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數(shù)為
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自先帝時桀已為九卿位
在光右及父子并為將軍有椒房中宮之重皇后親
安女光乃其外祖而顧專制朝事繇是與光爭權燕
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懷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
造酒榷鹽鐵為國興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亦怨
恨光于是蓋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與燕王旦通謀
詐令人為燕王上書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稱
太官先置又引蘇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還
乃為典屬國而大將軍長史敞亡功為搜粟都尉又
擅調益莫府校尉光專權自恣疑有非常臣旦愿歸
符璽入宿衛(wèi)察奸臣變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從
中下其事桑弘羊當與諸大臣共執(zhí)退光書奏帝不
肯下明旦光聞之止畫室中不入上問大將軍安在
左將軍桀對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詔召大
將軍光入免冠頓首謝上曰將軍冠朕知是書詐也
將軍亡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將軍之廣明都
尉屬耳調校尉以來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
將軍為非不須校尉是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
而上書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懼白上小事不足遂
上不聽后桀黨與有譖光者上輒怒曰大將軍忠臣
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敢有毀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
復言乃謀令長公主置酒請光伏兵格殺之因廢帝
迎立燕王為天子事發(fā)覺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
族燕王蓋主皆自殺光威震海內昭帝既冠遂委任
光訖十三年百姓充實四夷賓服元平元年昭帝崩
亡嗣武帝六男獨有廣陵王胥在群臣議所立咸持
廣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內不自安郎
有上書言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
武王唯在所宜雖廢長立少可也廣陵王不可以承
宗廟言合光意光以其書視丞相敞等擢郎為九江
太守即日承皇太后詔遣行大鴻臚事少府樂成宗
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郎將利漢迎昌邑王賀賀者武
帝孫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亂光憂懣獨以
問所親故吏大司農田延年延年曰將軍為國柱石
審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選賢而立之光曰今
欲如是于古嘗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廢太甲以
安宗廟后世稱其忠將軍若能行此亦漢之伊尹也
光乃引延年給事中陰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圖計遂
召丞相御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
央宮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驚
愕失色莫敢發(fā)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離席按劍
曰先帝屬將軍以幼孤寄將軍以天下以將軍忠賢
能安劉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將傾且漢之傳謚常
為孝者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如令漢家絕祀
將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
旋踵群臣后應者臣請劍斬之光謝曰九卿責光是
也天下匈匈不安光當受難于是議者皆叩頭曰萬
姓之命在于將軍唯大將軍令光即與群臣俱見白
大后具陳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廟狀皇太后乃車駕
幸未央承明殿詔諸禁門毋內昌邑群臣王入朝太
后還乘輦欲歸溫室中黃門宦者各持門扇王入門
閉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為大將軍跪曰有皇太
后詔毋內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乃驚人如是光使
盡驅出昌邑群臣置金馬門外車騎將軍安世將羽
林騎收縛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詔獄令故昭帝侍中
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謹宿衛(wèi)卒有物故自裁令我
負天下有殺主名王尚未自知當廢謂左右我故群
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系之乎頃之有太后詔
召王王聞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
珠襦盛服坐武帳中侍御數(shù)百人皆持兵期門武士
陛戟陳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
光與群臣連名奏王尚書令讀奏曰丞相臣敞大司
馬大將軍臣光車騎將軍臣安世度遼將軍臣明友
前將軍臣增后將軍臣充國御史大夫臣誼宜春侯
臣譚當涂侯臣圣隨桃侯臣昌樂杜侯臣屠耆堂太
仆臣延年太常臣昌大司農臣延年宗正臣德少府
臣樂成廷尉臣光執(zhí)金吾臣延壽大鴻臚臣賢左馮
翊臣廣明右扶風臣德長信少府臣嘉典屬國臣武
京輔都尉臣廣漢司隸校尉臣辟兵諸吏文學光祿
大夫臣遷臣畸臣吉臣賜臣管臣勝臣梁臣長幸臣
夏侯勝大中大夫臣德臣卬昧死言皇太后陛下臣
敞等頓首死罪天子所以永保宗廟總壹海內者以
慈孝禮誼賞罰為本孝昭皇帝早棄天下亡嗣臣敞
等議禮曰為人后者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后遣宗
正大鴻臚光祿大夫奉節(jié)使征昌邑王典喪服斬缞
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不素食使從官略女子
載衣車內所居傳舍始至謁見立為皇太子常私買
豚以食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發(fā)璽不封
從官更持節(jié)引內昌邑從官騶宰官奴二百余人常
與居禁闥內敖戲自之符璽取節(jié)十六朝暮臨令從
官更持節(jié)從為書曰皇帝問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
高昌奉黃金千斤賜君卿取十妻大行在前殿發(fā)樂
府樂器引內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會下還上
前殿擊鐘磬召內泰壹宗廟樂人輦道牟首鼓吹歌
舞悉奏眾樂發(fā)長安廚三太牢具祠閣室中祀已與
從官飲駕法駕皮軒鸞旗驅馳北宮桂宮弄彘斗
虎召皇太后御小馬車使官奴騎乘游戲掖庭中與
孝昭皇帝宮人蒙等淫亂詔掖庭令敢泄言要斬太
后曰止為人臣子當悖亂如是邪王離席伏尚書令
復讀曰取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綬及墨綬黃綬以并
佩昌邑郎官者免奴變易節(jié)上黃旄以赤發(fā)御府金
錢刀劍玉器采繒賞賜所與游戲者與從官官奴夜
飲湛沔于酒詔太官上乘輿食如故食監(jiān)奏未釋服
未可御故食復詔太官趣具無關食監(jiān)太官不敢具
即使從官出買雞豚詔殿門內以為常獨夜設九賓
溫室延見姊夫昌邑關內侯祖宗廟祠未舉為璽書
使使者持節(jié)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園廟稱嗣子皇
帝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jié)詔諸官署征
發(fā)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文學光祿大夫夏侯勝等及
侍中傅嘉數(shù)進諫以過失使人簿責勝縛嘉系獄荒
淫迷惑失帝王禮誼亂漢制度臣敞等數(shù)進諫不變
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臣敞等謹與博士
臣霸臣雋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倉議皆曰高皇帝
建功業(yè)為漢太祖孝文皇帝慈仁節(jié)儉為太宗今陛
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軌詩云藉曰未知亦既
抱子五辟之屬莫大不孝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曰
天王出居于鄭繇不孝出之絕之于天下也宗廟重
于君陛下未見命高廟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
萬姓當廢臣請有司御史大夫臣誼宗正臣德太常
臣昌與太祝以一太牢具告祠高廟臣敞等昧死以
聞皇太后詔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詔王曰聞天子有
爭臣七人雖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詔廢安得
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脫其璽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
出金馬門群臣隨送王西面拜曰愚戇不任漢事起
就乘輿副車大將軍光送至昌邑邸光謝曰王行自
絕于天臣等駑怯不能殺身報德臣寧負王不敢負
社稷愿王自愛臣長不復見左右光涕泣而去群臣
奏言古者廢放之人屏于遠方不及以政請徙王賀
漢中房陵縣太后詔歸賀昌邑賜湯沐邑二千戶昌
邑群臣坐亡輔導之誼陷王于惡光悉誅殺二百余
人出死號呼市中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光坐庭中
會丞相以下議定所立廣陵王已前不用及燕剌王
反誅其子不在議中近親唯有衛(wèi)太子孫號皇曾孫
在民間咸稱述焉光遂復與丞相敞等上奏曰禮曰
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亡嗣擇支子孫
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己武帝時有詔掖庭養(yǎng)
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躬行節(jié)儉慈仁愛
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廟子萬姓臣昧死
以聞皇太后詔曰可光遣宗正劉德至曾孫家尚冠
里洗沐賜御衣太仆以軨獵車迎曾孫就齊宗正府
入未央宮見皇太后封為陽武侯已而光奉上皇帝
璽綬謁于高廟是為孝宣皇帝明年下詔曰夫褒有
德賞元功古今通誼也大司馬大將軍光宿衛(wèi)忠正
宣德明恩守節(jié)秉誼以安宗廟其以河北東武陽益
封光萬七千戶與故所食凡二萬戶賞賜前后黃金
七千斤錢六千萬雜繒三萬匹奴婢百七十人馬二
千匹甲第一區(qū)自昭帝時光子禹及兄孫云皆中郎
將云弟山奉車都尉侍中領胡越兵光兩女為東
西宮衛(wèi)尉昆弟諸外孫皆奉朝請為諸曹大夫騎
都尉給事中黨親連體根據于朝廷光自后元秉持
萬機及上即位乃歸政上謙讓不受諸事皆先關白
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已
甚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節(jié)二年春病篤車駕自臨
問光病上為之涕泣光上書謝恩曰愿分國邑三千
戶以封兄孫奉車都尉山為列侯奉兄票騎將軍去
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為右將軍光薨
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大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
人持節(jié)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
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
湊各一具樅木外臧十五具東園溫明皆如乘輿
制度載光尸柩以辒辌車黃屋左纛發(fā)材官輕車北
軍五校士軍陳至茂陵以送其葬謚曰宣成侯發(fā)三
河卒穿復土起冢祠堂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奉守如
舊法既葬封山為樂平侯以奉車都尉領尚書事天
子思光功德下詔曰故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宿衛(wèi)
孝武皇帝三十有余年輔孝昭皇帝十有余年遭大
難躬秉誼率三公九卿大夫定萬世冊以安社稷天
下蒸庶咸以康寧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復其后世疇
其爵邑世世無有所與功如蕭相國明年夏封太子
外祖父許廣漢為平恩侯復下詔曰宣成侯光宿衛(wèi)
忠正勤勞國家善善及后世其封光兄孫中郎將云
為冠陽侯禹既嗣為博陸侯太夫人顯改光時所自
造塋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闕筑神道北臨昭靈南出
承恩盛飾祠室輦閣通屬永巷而幽良人婢妾守之
廣治第室作乘輿輦加畫繡絪馮黃金涂韋絮薦輪
侍婢以五采絲挽顯游戲第中初光愛幸監(jiān)奴馮子
都常與計事及顯寡居與子都亂而禹山亦并繕治
第宅走馬馳逐平樂館云當朝請數(shù)稱病私出多從
賓客張圍獵黃山苑中使蒼頭奴上朝謁莫敢譴者
而顯及諸女晝夜出入長信宮殿中亡期度宣帝自
在民間聞知霍氏尊盛日久內不能善光薨上始躬
親朝政御史大夫魏相給事中顯謂禹云山女曹不
務奉大將軍余業(yè)今大夫給事中他人一間女能復
自救邪后兩家奴爭道霍氏奴入御史府欲大夫
門御史為叩頭謝乃去人以謂霍氏顯等始知憂會
魏大夫為丞相數(shù)燕見言事平恩侯與侍中金安上
等徑出入省中時霍山自若領尚書上令吏民得奏
封事不關尚書群臣進見獨往來于是霍氏甚惡之
宣帝始立立微時許妃為皇后顯愛小女成君欲貴
之私使乳醫(yī)淳于衍行毒藥殺許后因勸光內成君
代立為后語在外戚傳始許后暴崩吏捕諸醫(yī)劾衍
侍疾亡狀不道下獄吏簿問急顯恐事敗即具以實
語光光大驚欲自發(fā)舉不忍猶與會奏上因署衍勿
論光薨后語稍泄于是上始聞之而未察乃徙光女
度遼將軍未央衛(wèi)尉平陵侯范明友為光祿勛次
諸吏中郎將羽林監(jiān)任勝出為安定太守數(shù)月復
出光姊給事中光祿大夫張朔為蜀郡太守群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