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惡部總論
書經(jīng)
秦誓
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
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
禮記
曲禮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注
謂凡與人交不可以己心之愛憎誣人之善惡
集
說
藍(lán)田呂氏曰君子之于眾人則有私愛也不敢
蔽其惡有私惡也不敢掩其善臧伯曰孟孫之惡
我藥石也季孫之愛我疾疢也美疢不如惡石此
知其善惡者也 嚴(yán)陵方氏曰愛憎私情也善惡
公義也情之所愛不必皆善故必知其為惡情之
所憎不必皆惡故必知其為善 馬氏曰夫天下
之是非善惡所以不明者蔽于人之憎愛不能徇
理以察物也故曰公生明偏生暗好惡正則天下
之是非了然而不惑矣 永嘉周氏曰天下之蔽
莫大乎私天下之明莫大乎公君子之于人也無
私好無私惡惟能公于好惡故能不以一己之愛
憎而易天下之善惡君子之至公有如此者愛而
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此天理人欲之所以分也大
凡人胸中著一件所愛所憎非特不見其惡不見
其善凡其所見卻被人欲障礙并不見了君子純
乎天理故是是非非兩不相奪 李氏曰無作好
則知其惡無作惡則知其善是以能好人能惡人
也 新安朱氏曰己之愛憎或出私心而人之善
惡自有公論唯賢者存心中正乃能不以此而廢
彼也 廬陵吳氏曰魏征云憎者惟見其惡愛者
止知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謹(jǐn)春秋傳好不廢過
惡不去善
樂記
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
緇衣
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愿
刑不試而民咸服大雅曰儀刑文王萬國作孚
疏
此一節(jié)明好賢惡惡賞罰得中則為民所信
集
說
藍(lán)田呂氏曰子曰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上之所
以示下下之所以從上唯好惡而已雖有好善之
跡而無誠好之心則雖賞不勸雖有惡惡之跡而
無誠惡之心則雖刑不懼蓋誠心不至則好惡不
明好惡不明則民莫知其所從違如此而欲人心
之孚天下向風(fēng)難矣緇衣美鄭武公之詩也父子
并為周司徒善于其職國人宜之緇衣者武公所
為周家卿士之服也武公之為卿士國人宜之其
愛之之深欲武公長為卿士雖衣見其敝我將改
為館之食之唯恐其去好賢之至者也巷伯寺人
傷于讒之詩惡惡之至者也好賢必如緇衣之篤
則人知上之人誠好賢矣不必爵命之?dāng)?shù)勸而民
必起愿心以敬上矣故曰爵不瀆而民作愿惡惡
必如巷伯之深則人知上之人誠惡惡矣不必刑
罰之施而民畏服矣故曰刑不試而民咸服大雅
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蓋文王之德好惡得其正
而一出乎誠心故為天下之所儀刑德之所以孚
于下也 廬陵胡氏曰人莫不有好惡也而好惡
得其正者寡矣緇衣好得其正巷伯惡得其正故
舉大雅儀刑文王為言文王好仁而仁興克明德
慎罰其好惡之正如此
孝經(jīng)
天子章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
注
解
司馬光曰不敢惡慢明出乎此者返乎彼者也
惡慢于人則人亦惡慢之如此辱將及親
管子
樞言
愛人甚而不能利也
注
愛甚不利生其怨心
憎人甚而不能害也
憎甚不害生其賊心
子華子
神氣
子車氏之猳其色粹而黑一產(chǎn)而三豚焉其二則粹
而黑其一則駁而白惡其弗類于己也嚙而殺之決
裂其腎腸糜盡而后止其同于己者字之惟謹(jǐn)而恐
其傷也子華子曰甚矣心術(shù)之善移也夫目眩于異
同而意怵于愛憎雖其所自生殺之而弗悔而況非
其類矣乎今世之人其平居把握附耳呫呫相為然
約而自保其固曾膠漆之不如也及勢利之一接未
有毫澤之差蹴然而變乎己又從而隨之以兵甚矣
心術(shù)之善移也無以異乎子車氏之猳
汲冢周書
度訓(xùn)解
凡民生而有好有惡小得其所好則善大得其所好
則樂小遭其所惡則憂大遭其所惡則哀凡民之所
好惡生物是好死物是惡民至有好而不讓不從其
所好必犯法無以事上民至有惡不讓不去其所惡
必犯法無以事上遍行于此尚有頑民而況曰以可
去其惡而得其所好民能居乎
淮南子
原道訓(xùn)
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誘于外不能
反己而天理滅矣
好憎者心之過也好憎繁多禍乃相隨無所好憎平
之至也
夫性命者與形俱出其宗形備而性命成性命成而
好憎生矣
精神訓(xùn)
嗜欲者使人之氣越好憎者使人之心勞
說山訓(xùn)
天下莫相憎于膠漆而莫相愛于冰炭膠漆相賊冰
炭相息也墻之壞愈其立也冰之泮愈其凝也以其
反宗
揚雄方言
性情雜釋
憮憐牟愛也韓鄭曰憮晉衛(wèi)曰汝潁之間曰憐
宋魯之間曰牟或曰憐憐通語也憮矜悼憐哀也
齊魯之間曰矜陳楚之間曰悼趙魏燕代之間曰
自楚之北郊曰憮秦晉之間或曰矜或曰悼
注
憸多意氣也亦憐耳
亟憐憮愛也東齊海岱之間曰亟自關(guān)而西秦晉
之間凡相敬愛謂之亟陳楚江淮之間曰憐宋衛(wèi)邠
陶之間曰憮或曰
魏劉劭人物志
八觀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
注
志之所欲欲遂己成
故烈士樂奮力之功
遭難而力士奮
善士樂督政之訓(xùn)
政修而善士用
能士樂治亂之事
治亂而求賢能
術(shù)士樂計策之謀
廣筭而求其策
辨士樂陵訊之辭
賓贊而求辨給
貪者樂貨財之積
貨財積則貪者容其求
幸者樂權(quán)勢之尢
權(quán)勢之尢則幸者竊其柄
茍贊其志則莫不欣然是所謂杼其所欲則喜也
所欲之心杼盡復(fù)何怨乎
若不杼其所能則不獲其志不獲其志則戚
憂己才之不展
是故功力不建則烈士奮
奮憤不能盡其材也
德行不訓(xùn)則正人哀
哀不得行其化
政亂不治則能者嘆
嘆不得用其能
敵能未弭則術(shù)人思
思不得運其奇
貨財不積則貪者憂
憂無所收其利
權(quán)勢不尢則幸者悲
悲不得弄其權(quán)
是所謂不杼其能則怨也
所怨不杼其能悅也
人情莫不欲處前故惡人之自伐
皆欲居物先故惡人之自伐也
自伐皆欲勝之類也是故自伐其善則莫不惡也
惡其有勝己之心
是所謂自伐歷之則惡也
自以達(dá)者終不自伐
人情皆欲求勝故悅?cè)酥t謙所以下之下有推與
之意是故人無賢愚接之以謙則無不色懌
不問能否皆欲勝人
是所謂以謙下之則悅也
是以君子終日謙謙
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見其所長
稱其所長則悅稱其所短則慍
是故人駁其所短似若物冒之
情之憤悶有若覆冒
是所謂駁其所乏則婟也
覆冒純?nèi)湫膴?br />人情陵上者也
見人勝己皆欲陵之
陵犯其所惡雖見憎未害也
雖惡我自伐未甚疾害也
若以長駁短是所謂以惡犯婟則妒惡生矣
七繆
夫愛善疾惡人情所常
注
不問賢愚情皆同之也
茍不明質(zhì)或□善善非
非者見善善者見□豈故然哉由意不明
何以論之夫善非者雖非猶有所是
既有百非必有一是
以其所是順己所長
惡人一是與己所長同也
則不自覺情通意親忽忘其惡
以與己同忘其百非謂矯駕為至孝殘?zhí)覟橹林?br />善人雖善猶有所乏
雖有百善或有一短
以其所乏不明己長
善人一短與己所長異也
以其所長輕己所短則不自知志乖氣違忽忘其善
以與己異百善皆棄謂曲杖為匕首葬楯為反具
邪
是惑于愛惡者也
征質(zhì)暗昧者其于接物常以愛惡或異其正
梁劉勰新論
殊好
累榭洞房珠簾玉扆人之所悅也鳥入而憂聳石巉
巖輪菌□結(jié)□狖之所便也人上而栗五
英
音
六
莖
音
咸
池簫韶人之所樂也獸聞而振懸瀨碧潭瀾波洶涌
魚龍之所安也人入而畏飛鼯甘煙走貊美鐵日
嗜□人好芻豢鳥獸與人受性既殊形質(zhì)亦異所居
隔絕嗜好不同未足怪也人之與獸共稟二儀之氣
俱抱五常之性雖賢愚異情善惡殊行至于目見日
月耳聞雷霆近火覺熱履冰知寒此之粗識未宜有
殊也聲色芳味各有正性善惡之分皎然自露不可
以皂為白以羽為角以苦為甘以為香然而嗜好
有殊絕者則偏其反矣非可以類推弗得以情測顛
倒好丑良可怪也□顏玉理眄視巧笑眾目之所悅
也軒皇愛嫫母之魌貌不易落英之麗容陳侯悅敦
洽之丑狀弗賀陽文之婉姿炮羔煎鴻臛蠵臑熊眾
口之所嗛文王嗜菖蒲之葅不易龍肝之味陽春白
雪激楚采菱眾耳之所樂也而漢順聽山鳥之音云
勝絲竹之響魏文侯好捶鑿之聲不貴金石之和郁
金元憺春蘭秋蕙眾鼻之所芳也海人悅至之夫
不愛芬馨之氣若斯人者皆性有所偏也執(zhí)其所好
而與眾相反則倒白為黑變苦成甘移角成羽佩蕕
蒜當(dāng)熏美丑無定形愛憎無正分也
唐羅隱兩同書
愛憎
夫日之明也無幽不燭蓋之以重云則光輝莫□水
之鑒也有來而斯應(yīng)混之以糝土則影象俱滅夫以
水日之明鑒失其常然者豈不以云土之異移其性
乎是則人有神智之察非不靈矣徒以內(nèi)存愛尚之
情外挾憎忿之事則是非得失不能不惑焉何以明
之昔重華孝矣瞽叟病之親行不義寤生賢矣武姜
惡之自構(gòu)其亂鶴乃賤矣衛(wèi)君重之載以華軒馬則
微矣楚王好之衣以文繡夫以骨肉相親固無間矣
而猶憎之禽獸類別誠有分矣而猶愛之況乎明君
信臣不如父母之信子邪士媚于主巧于鶴馬之媚
人而無愛憎之迷者蓋亦寡矣是故汲黯袁盎以忠
諫而屢出籍孺韓嫣以幸而益重孫通諛言而受
賞賈誼切直而見□甚矣哉愛憎之惑人也如此若
夫忠臣之事君也面諍君之惡方欲成君之美而君
反以為憎己也人之事主也面諛主之善方將長
主之過而主反以為愛己也殊不知聞惡而遷善永
為有道之君悅善而忘惡長為不義之主是則致君
于有道者豈得不為大愛乎陷主于不義者豈得不
為大憎乎而主不原忠諂之情輕肆向背之志以為
愛己者己亦愛之則寵光加于三族以為憎己者己
亦憎之則夷滅被于五宗遂使剖心刎頸之誠棄而
莫用舐痔吮癰之類擢以殊級且夫賞以勸善名以
爵賢使天下不肖者有名無功者受賞則何以勸天
下乎法以禁非刑以懲惡使夫懷忠者坐法行直者
遇刑則何以禁天下乎是以漢憎雍齒張良以為可
封隨寵少師伯比以為可伐何則有功者害適為不
祥無德是親
以
下闕
冊府元龜
嫉惡
仲尼有言曰惟君子能好人能惡人蓋有挺勁直之
性□真清之操嫉夫奸形于言色以至當(dāng)官而行
守法無貳抗志靡惑繇衷自信或裂裳裹足以長驁
或操觚著論以申貶周愛陳跡以泄其憤怒激厲薄
俗以扶于名教責(zé)敗田之夫鄙其繇徑譏貝錦之子
斥是讒言惡彼犬羊之質(zhì)奮此鷹鹯之志非剛毅中
立卓然有守者孰能及于是哉其或觀過所從不于
其黨多僻之世疾之已甚良非斯人之徒與
明屠隆鴻苞
愛憎毀譽
愛憎毀譽自古無定論誠憎其人而毀之也坦蕩則
為□誕厚重則為艱深英發(fā)則為狠躁謙退則為巽
耎仁愛則為柔媚高介則為乖戾和光則為穢混簡
靜則為惰弛勤敏則為好事守己則為為我拯物則
為沽名誠愛其人而譽之也□淺則為朗暢深險則
為沈毅躁妄則為剛果萎薾則為沖抑依阿則為仁
厚崖異則為獨行污流則為埋照避事則為恬退妄
作則為立功自為則為養(yǎng)高趨時則為利物君子學(xué)
道修身惟自信于此心此理而已不自信于此心此
理而仆仆焉奔走于愛憎之口不亦勞乎即吾之操
持安所適從也
好惡部藝文一
辯和同論 后漢劉梁
夫事有違而得道有順而失義有愛而為害有惡而
為美其故何乎蓋明智之所得暗偽之所失也是以
君子之于事也無適無莫必考之以義焉得由和興
失由同起故以可濟否謂之和好惡不殊謂之同春
秋傳曰和如羹焉酸苦以劑其味君子食之以平其
心同如水焉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琴瑟之專一誰
能聽之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過
為正以匡惡為忠經(jīng)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則上下
和睦能相親也昔楚恭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谷不
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緒覆楚國之師不谷之罪也
若以宗廟之靈得保首領(lǐng)以歿請為靈若厲大夫許
諸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夫事君者從其善不從其
過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正南海訓(xùn)及諸夏其寵大
矣有是寵也而知其過可不謂恭乎大夫從之此違
而得道者也及靈王驕淫暴虐無度芋尹申亥從王
之欲以殯于干溪殉之二女此順而失義者也鄢陵
之役晉楚對戰(zhàn)陽谷獻(xiàn)酒子反以斃此愛而害之者
也臧武仲曰孟孫之惡我藥石也季孫之愛我美疢
也疢毒滋厚石猶生我此惡而為美者也孔子曰智
之難也有臧武仲之智而不容于魯國抑有由也作
而不順施而不恕也蓋善其知義譏其違道也夫知
而違之偽也不知而失之暗也暗與偽焉其患一也
患之所在非徒在智之不及又在及而違之者矣故
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也夏書曰念
茲在茲庶事恕施忠智之謂矣故君子之行動則思
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進退周旋唯道是務(wù)茍失其
道則兄弟不阿茍得其義雖仇讎不廢故解狐蒙祁
奚之薦二叔被周公之害勃鞮以逆文為成傅瑕以
順利為敗管蘇以憎忤取進申侯以愛從見退考之
以義也故曰不在逆順以義為斷不在憎愛以道為
貴禮記曰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考義之謂也
好惡箴 唐韓愈
無悖而好不觀其道無善而惡不詳其故前之所好
今見其尢從也為比舍也為讎前之所惡今見其臧
從也為愧舍也為狂維讎維比維狂維愧于身不祥
于德不義不義不祥維惡之大幾如是為而不顛沛
齒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謹(jǐn)胡為
南唐書黨與傳序 宋馬令
鳴呼漢以黨錮衰唐以朋黨滅漢唐之亂雖愚者與
知焉迨乎利害相攻則為之而不知其非蓋亦蔽于
好惡之情而已南唐之士亦各有黨智者觀之君子
小人見矣或曰宋齊丘陳覺李征古馮延己延魯魏
岑查文徽為一黨孫晟常夢錫蕭儼韓熙載江文霨
鍾謨李德明為一黨而或列為黨與或各敘于傳者
何哉蓋世衰道喪小人阿附以消君子而君子小人
反類不合故自小人觀之因謂之黨與而君子未嘗
有黨也予之所論一入于黨與則宜無君子而各著
于篇者未必皆小人嗚呼弗可不察也
辯奸辯 明羅虞臣
羅子曰甚哉好惡之不可辟也辟生于私好而私則
辟惡而私則辟辟則昵辟則激吾觀蘇老泉辯奸論
激矣曰何以知其激也曰辯奸為王荊公發(fā)也老蘇
私憾于公之言也自吾觀辯曰今有人口誦孔老之
言身履夷齊之行收用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
造作言語私立名字而陰賊險狠則又異趣其禍豈
可勝言夫誦孔老之言者必知其言之善者也履夷
齊之行者必知其行之高者也而謂足以為禍則孔
老之言夷齊之行其將為禍天下者之術(shù)歟夫人有
陰賊險狠必肆而惡忍而無所惜于其名者也是故
叛其言背其行而陰賊險狠生焉吾聞有之矣未聞
有誦其言履其行而復(fù)為陰賊險狠之術(shù)者也是使
孔老之言夷齊之行其適滋天下為陰賊險狠者乎
天下之人固雜出矣固有小人而飾以君子之行其
中有所求也中有所求故外有所飾及其得也而善
心衰故其情狀終亦敗露若荊公清修之節(jié)聲色貨
利之私無以入其內(nèi)積判官而至相位始終如出一
日無少改焉是未可以言偽也而謂其將有所求者
邪又曰面垢不洗衣垢不澣非人情也況凡事不近
人情鮮不為奸夫天下惡垢而洗面澣衣者眾矣必
以忘垢而不洗不澣為奸則以天下之惡垢者為皆
非奸人矣其何以盡奸者之情噫嘻亦細(xì)甚矣老蘇
之論也曰然則何以知其為私憾之言也曰聞之矣
初老泉至京師以所著權(quán)書衡論上歐陽公一時稱
其文章公獨不喜斥其文縱橫有戰(zhàn)國習(xí)屢詆于眾
故老蘇之惡公甚于讎會張安道為公所貶老蘇遂
作是論密獻(xiàn)安道然當(dāng)時此論不出元豐間子繇從
安道辟南京請為老蘇墓表遂全載之而蘇氏亦不
敢上石必有愧乎其言者故曰辯奸之作老蘇私憾
之言也且老蘇以公收用不得志之人今讀其上諸
公書卒卑辭靡語自薦謂宜進用不得志之士使公
當(dāng)時置老蘇于門下彼當(dāng)為知己者頌又何怨其怨
者私也故曰好惡之不可僻也噫嘻好惡亂其中利
害奪其外其老蘇目睫之論也夫
好惡箴 金繼魯
好人之為善其為善者未知好之惡人之不善其不
善者則己惡之是惡之者常什九而好之者常什一
耳孟子所以議鄉(xiāng)愿者是固不可不懲矣朱子所以
贊明道者寧非汝之法程哉
好惡部藝文二
詩
好惡吟 宋邵雍
惡死好生去害就利天下之人其情無異
好惡部紀(jì)事
列子仲尼篇中山公子牟者魏國之賢公子也好與
賢人游不恤國事而悅趙人公孫龍樂正子輿之徒
笑之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悅公孫龍也子輿曰公
孫龍之為人也行無師學(xué)無友給而不中漫衍而
無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與韓檀等
肄之公子牟變?nèi)菰缓巫訝罟珜O龍之過歟請聞其
實子輿曰吾笑龍之紿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后鏃中
前括發(fā)發(fā)相及矢矢相屬前矢造準(zhǔn)而無絕落后矢
之括猶銜弦視之若一焉孔穿駭之龍曰此未其妙
者逢蒙之弟子曰鴻超怒其妻而怖之引烏號之弓
綦衛(wèi)之箭射其目矢來注眸子而眶不睫矢隧地而
塵不揚是豈智者之言歟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
愚者之所曉后鏃中前括鈞后于前矢注眸子而眶
不睫盡矢之勢也子何疑焉樂正子輿曰子龍之徒
焉得不飾其闕吾又言其尢者龍誑魏王曰有意不
心有指不至有物不盡有影不移發(fā)引千鈞白馬非
馬孤犢未嘗有母其負(fù)類反倫不可勝言也公子牟
曰子不諭至言而以為尢也尢其在子矣夫無意則
心同無指則皆至盡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說在改也
發(fā)引千鈞勢至等也白馬非馬形名離也孤犢未嘗
有母非孤犢也樂正子輿曰子以公孫龍之鳴皆條
也設(shè)令發(fā)于余竅子亦將承之公子牟默然良久告
退曰請待余日更謁子論
左傳昭公十年冬十二月宋平公卒初元公惡寺人
柳欲殺之及喪柳熾炭于位將至則去之比葬又有
寵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篇田恒相齊闞止重于簡公二人
相憎而欲相賊也田恒因行私惠以取其國遂殺簡
公而奪之政
韓詩外傳魏文侯問李克曰人有惡乎李克曰有夫
貴者則賤者惡之富者則貧者惡之智者則愚者惡
之文侯曰善行此三者使人弗惡亦可乎李克曰可
臣聞貴而下賤則眾弗惡也富而分貧則窮士弗惡
也智而教愚則童蒙者弗惡也文侯曰善哉言乎堯
舜其猶病諸寡人雖不敏請守斯語矣
漢書袁盎傳盎為中大夫素不好御史大夫錯錯
所居坐盎輒避盎所居坐錯亦避兩人未嘗同堂語
后漢書馬援傳援兄子嚴(yán)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
援還書誡之曰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
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
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shù)
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朱震傳震字伯厚初為州從事奏濟陰太守單康贓
罪并連康兄中常侍車騎將軍超桓帝收康下廷尉
以譴超詣獄謝三府諺曰車如□棲馬如狗疾惡如
風(fēng)朱伯厚
范滂傳滂為汝南太守宗資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職
嚴(yán)整疾惡其有行違孝弟不軌仁義者皆掃跡斥逐
不與共朝
李膺傳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
得御李君矣其見慕如此
黃憲傳憲字叔度世貧賤父為牛醫(yī)潁川荀淑遇憲
于逆旅時年十四淑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
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既而前至袁閎所未及勞問
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閎曰見吾叔度邪是時
同郡戴良才高倨□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罔然
若有失也其母問曰汝復(fù)從牛醫(yī)兒來耶對曰良不
見叔度不自以為不及既□其人則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固難得而測矣同郡陳蕃周舉常相謂曰時月
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fù)存乎心
蓋勛傳獻(xiàn)帝初勛為越騎校尉董卓不欲令典禁兵
出為潁川太守還勛強直不屈而內(nèi)厭于董卓不得
意疽發(fā)背卒遺令勿受卓賻贈
張奐傳奐為太常以黨罪禁錮歸田里奐少立志節(jié)
董卓慕之使其兄遺縑百匹奐惡卓為人絕而不受
魏志袁亮貞固有學(xué)行嫉何晏鄧揚等著論以譏切
之
晉書任愷傳愷為侍中賈充為尚書令愷惡充之為
人也不欲令久執(zhí)朝政每裁抑焉
劉暾傳暾為司隸校尉父毅疾馮紞奸欲奏其罪
未果而卒紞官位日隆暾慨然曰使先人在不令紞
得無患
秦秀傳秀為博士性忌讒疾之如讎素輕鄙賈充
及伐吳之役聞其為大都督謂所親曰充文案小才
乃居伐國大任吾將哭以送師
傅咸傳咸為議郎兼司隸校尉剛簡有大節(jié)識性明
悟疾惡如讎
孔群傳群字敬林有智局志尚不羈蘇峻入石頭時
匡術(shù)有寵于峻賓從甚盛群與從兄愉同行于橫塘
遇之愉止與語而群初不視術(shù)術(shù)怒欲分之愉下車
抱術(shù)曰吾弟發(fā)狂卿為我宥之乃獲免后峻平王導(dǎo)
保存術(shù)嘗因眾坐令術(shù)勸群酒以釋橫塘之憾群答
曰群猶憎其目導(dǎo)有愧色
世說補裴國寶是裴叔則子風(fēng)神高邁特為王萬子
所重每從之游萬子父安豐謂之曰國寶初不來汝
那得數(shù)往萬子曰國寶雖不知綏綏自知國寶
世說新語王丞相拜司空桓廷尉作兩髻葛□策杖
路邊窺之嘆曰人言阿龍超阿龍故自超不覺至臺
門
袁彥道有二妹一適殷淵源一適謝仁祖語桓宣武
云恨不更有一人配卿
晉書范寧傳寧為中書郎儒雅方正其舅王國寶持
威權(quán)寧嫉其阿諛勸孝武帝黜之
南齊書王儉傳儉高帝時為左仆射儀曹郎孔□嘗
謀議幃幕每及選用頗失鄉(xiāng)曲情儉從容啟帝曰臣
有孔□猶陛下之有臣也時人呼孔□何憲王儉為
三公
梁書張纘傳纘武帝時為尚書仆射初與參掌何敬
容意趣不協(xié)敬容居權(quán)軸賓客輻湊有過詣纘纘輒
拒不前曰吾不能對敬容殘客及是遷為讓表曰自
出守股肱入尸衡尺可以仰首伸眉論列是非者矣
而寸襟所滯近蔽耳目深淺清濁豈有能預(yù)加以矯
心飾貌酷非所閑不喜俗人與之共事此言以指敬
容也
北齊書祖珽傳珽拜尚書左仆射加特進封燕郡公
所住宅在義井坊大事修筑陸媼自往案行勢傾朝
野斛律光甚惡之遙見竊罵云多事乞索小人欲行
何計數(shù)嘗謂諸將云邊境消息處分兵馬趙令嘗與
吾等參論之盲人掌機密來全不共我輩語正恐誤
他國家事
世說補仲長子光隱居北渚王無功愛其貞素徙與
相近
蕭穎士有一仆事之十余年每加棰楚輒百余不堪
其苦人或激之使去其仆曰我非不能他從所以遲
留者特愛慕其博奧耳
蘇司業(yè)每謂當(dāng)時名士曰仆不幸生于衰俗所不恥
者識元紫芝
冊府元龜盧杞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德宗建中時詔
征汾州刺史劉暹暹剛腸嫉惡歷典數(shù)州皆為廉吏
杞畏憚恐暹為御史大夫沮己之所見遽稱薦前河
南尹于頎為御史大夫以其柔易制也又太常卿
韋倫奉使稱旨西蕃敬服朝廷得失上疏言之為杞
所惡改太子少保德宗幸奉天右仆射崔寧流涕論
時事杞聞惡之譖于德宗言寧與朱泚盟誓故至遲
回寧遂見殺又宰相張謚忠正有才德宗所委信杞
頗惡之鎰尋罷相杞專權(quán)忌害又罷顏真卿禮儀使
改太子少師仍諭之曰方面之任何處為使真卿候
杞于中書曰真卿以福性為小人所憎竄逐非一今
已羸老幸相公庇之相公先中丞傳首至平原面上
血真卿不敢衣拂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杞矍
然而拜含怒于心會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顏真
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帝從之朝廷失色
李勉聞之以為失一元老貽朝廷羞密表請留又遣
逆于路不及后真卿為希烈所害
陸贄為中書侍郎平章事素惡于公異于卲既輔政
逐之談?wù)咭嘁詾榘?br />馬令南唐書黃載傳載待人均一無所愛惡雖遇橫
逆亦巽謝焉
宋史趙普傳時樞密副使趙昌言與胡旦陳象輿董
儼梁顥厚善會旦令翟馬周上封事排毀時政普深
嫉之奏流馬周黜昌言等鄭州團練使侯莫陳利用
驕肆僭侈大為不法普廉得之盡以條奏利用坐流
商州普固請誅之其嫉惡強直皆此類
竇儀傳儀弟偁字日章太宗領(lǐng)開封府尹選偁判官
時賈琰為推官偁不樂其為人太宗嘗宴諸王偁琰
與會琰言矯誕偁叱之曰巧言令色心獨不愧乎上
愕然因罷會出偁為彰義軍節(jié)度判官
寇準(zhǔn)傳至道二年祠南郊中外官皆進秩準(zhǔn)素所喜
者多得臺省清要官所惡不及知者退序進之彭惟
節(jié)位素居馮拯下拯轉(zhuǎn)虞部員外郎惟節(jié)轉(zhuǎn)屯田員
外郎章奏列銜惟節(jié)猶處其下
李昉傳昉在位小心循謹(jǐn)無赫赫稱好接賓客雅厚
張洎而薄張佖及昉罷相洎草制深攻詆之而佖朔
望必詣昉或謂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數(shù)詣之佖
曰我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嘗一有請求此吾之
所以重之也
曹彬傳彬子瑋拜宣徽北院使鎮(zhèn)國軍節(jié)度觀察留
后簽書樞密院事宰相丁謂逐寇準(zhǔn)惡瑋不附己指
為準(zhǔn)黨除南院使環(huán)慶路都總管安撫使干興初謫
左衛(wèi)大將軍容州觀察使知萊州瑋以宿將為謂所
忌即日上道從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箙自隨
澠水燕談錄直史館孫公冕文學(xué)政事有聞于時而
賦性剛明以別白賢不肖為事天禧中連守數(shù)郡暇
日接僚吏殊不喜談朝廷除授亦未嘗覽除目每邸
吏報狀則納懷中不復(fù)省視或詰其意曰某人賢而
反沈下位某人不才而驟居顯官見之令人不快爾
或譏其不廣然其好賢嫉惡之心亦可尚也
宋史宋庠傳寶元中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庠為
相儒雅練習(xí)故事自執(zhí)政遇事輒分別是非庠與宰
相呂夷簡論數(shù)不同凡庠與善者夷簡皆指為朋黨
如鄭戩葉清臣等悉出乃以庠知揚州
蔣堂傳堂以樞密直學(xué)士知益州楊日嚴(yán)在蜀有能
名堂素不樂之于是節(jié)游宴減廚傳專尚寬縱頗變
日嚴(yán)之政
張升傳至和二年召兼侍讀拜御史中丞劉沆在相
位以御史范師道趙抃嘗攻其惡陰欲出之升曰天
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上章力爭之沆竟
罷去
儒林公議范仲淹富弼初被進用銳于建謀作事不
顧時之可否時山東人石介方為國子監(jiān)直講撰慶
歷圣德詩以美得人中有惟仲淹弼一夔一契之句
氣類不同者惡之若讎未幾謗訾群興范富皆罷為
郡介詩頗為累焉
聞見前錄王荊公薦呂申公為中丞其辭以謂有八
元八覬之賢未半年所論不同復(fù)謂有歡兜共工之
奸荊公之喜怒如此
剡溪野語王荊公草制詞極丑詆范蜀公笑誦其辭
曰材無任職之能某披襟當(dāng)之內(nèi)有謀利之實則夫
子自道也
宋史孫復(fù)傳復(fù)與胡瑗不合在太學(xué)常相避瑗治經(jīng)
不如復(fù)而教養(yǎng)諸生過之
野老記聞蔡京與陳了翁有筆硯之舊了翁深嫉之
嘗入朝已立班上御殿差晚杲日照耀眾莫敢仰視
京注目久而不瞬謂同省曰此公真大貴人也或曰
公明知其貴胡不少貶而議論之間有不恕何邪了
翁誦老杜詩曰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且此人得
志乃國家之大賊天下之大蜮遂以急速公事請疏
京悖逆奸詐十事
宋史王淮傳淮為丞相朱熹為浙東提舉劾知臺州
唐仲友淮素善仲友不喜熹乃擢陳賈為監(jiān)察御史
俾上疏言近日道學(xué)假名濟偽之弊請詔痛革之鄭
丙為吏部尚書相與協(xié)力攻道學(xué)熹由此得祠其后
慶元偽學(xué)之禁始于此
陳骙傳寧宗即位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趙汝愚
為右丞相骙素所不快未嘗同堂語汝愚擬除劉光
祖侍御史骙奏曰劉光祖舊與臣有隙光祖入臺臣
請避之汝愚愕而止
金史守貞傳趙秉文由外官入翰林遽上書言愿陛
下進君子退小人上問君子小人謂誰秉文對君子
故相完顏守貞小人今參知政事胥持國其為天下
推重如此
元史韓若愚傳若愚參議中書省事鐵木迭兒為右
丞相以憎愛進退百官恨若愚不附己羅織以事帝
知其枉不聽
明外史李默傳默性褊淺用愛憎為軒輊頗私鄉(xiāng)舊
以恩威自歸士論亦不甚附之
宵練匣黃蘿石平生好善惡惡甚嚴(yán)自舉以問陽明
老師曰好字原是好字惡字原是惡字黃于言下躍
然
好惡部雜錄
易經(jīng)謙彖傳人道惡盈而好謙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曰民有好惡喜怒哀樂
生于六氣
疏
好生于陽惡生于陰
喜生于好怒生于惡
范氏之臣王生曰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jīng)也
國語子高曰仁者可好可惡好之不逼惡之不怨不
仁者則不然人好之則逼惡之則怨
管子樞言篇愛者憎之始也
莊子刻意篇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
商子慎法篇夫以法相治以數(shù)相舉者不能相益訾
言者不能相損民見相譽無益相管附惡見訾言無
損習(xí)相憎不相害也夫愛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愛
惡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荀子樂論篇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yīng)則亂
先王惡其亂也故修其行正其樂而天下順焉
韓非子說難篇論其可愛則以為藉資論其所憎則
以為嘗己也
淮南子原道訓(xùn)好憎者心之過也
泛論訓(xùn)好憎理則憂弗近也
古諺心誠憐白發(fā)元情不怡艷色媸
女愛不敝席男歡不盡輪
夢溪筆談范文正常言史稱諸葛亮能用度外人用
人者莫不欲盡天下之才?;冀褐脨憾蛔?br />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
清波雜志詞頭代王言賞功罰罪若風(fēng)雷鼓舞天下
要當(dāng)采公論載于訓(xùn)詞以昭示懲勸其除名官若其
人非素所與者必微寓詆誚于一二字中審其人不
能此除曷不尋繳還之制顧假命令以快我之好惡
其可乎
虎薈虎鏡在當(dāng)心皮里膜外若脆骨然取而佩之則
無憎疾者
朱勉齋集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一身之好惡不欺斯
天下之好惡皆慊無有作好無有作惡知好惡之不
可作益知好惡之不可欺
書經(jīng)
秦誓
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
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
禮記
曲禮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注
謂凡與人交不可以己心之愛憎誣人之善惡
集
說
藍(lán)田呂氏曰君子之于眾人則有私愛也不敢
蔽其惡有私惡也不敢掩其善臧伯曰孟孫之惡
我藥石也季孫之愛我疾疢也美疢不如惡石此
知其善惡者也 嚴(yán)陵方氏曰愛憎私情也善惡
公義也情之所愛不必皆善故必知其為惡情之
所憎不必皆惡故必知其為善 馬氏曰夫天下
之是非善惡所以不明者蔽于人之憎愛不能徇
理以察物也故曰公生明偏生暗好惡正則天下
之是非了然而不惑矣 永嘉周氏曰天下之蔽
莫大乎私天下之明莫大乎公君子之于人也無
私好無私惡惟能公于好惡故能不以一己之愛
憎而易天下之善惡君子之至公有如此者愛而
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此天理人欲之所以分也大
凡人胸中著一件所愛所憎非特不見其惡不見
其善凡其所見卻被人欲障礙并不見了君子純
乎天理故是是非非兩不相奪 李氏曰無作好
則知其惡無作惡則知其善是以能好人能惡人
也 新安朱氏曰己之愛憎或出私心而人之善
惡自有公論唯賢者存心中正乃能不以此而廢
彼也 廬陵吳氏曰魏征云憎者惟見其惡愛者
止知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謹(jǐn)春秋傳好不廢過
惡不去善
樂記
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
緇衣
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愿
刑不試而民咸服大雅曰儀刑文王萬國作孚
疏
此一節(jié)明好賢惡惡賞罰得中則為民所信
集
說
藍(lán)田呂氏曰子曰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上之所
以示下下之所以從上唯好惡而已雖有好善之
跡而無誠好之心則雖賞不勸雖有惡惡之跡而
無誠惡之心則雖刑不懼蓋誠心不至則好惡不
明好惡不明則民莫知其所從違如此而欲人心
之孚天下向風(fēng)難矣緇衣美鄭武公之詩也父子
并為周司徒善于其職國人宜之緇衣者武公所
為周家卿士之服也武公之為卿士國人宜之其
愛之之深欲武公長為卿士雖衣見其敝我將改
為館之食之唯恐其去好賢之至者也巷伯寺人
傷于讒之詩惡惡之至者也好賢必如緇衣之篤
則人知上之人誠好賢矣不必爵命之?dāng)?shù)勸而民
必起愿心以敬上矣故曰爵不瀆而民作愿惡惡
必如巷伯之深則人知上之人誠惡惡矣不必刑
罰之施而民畏服矣故曰刑不試而民咸服大雅
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蓋文王之德好惡得其正
而一出乎誠心故為天下之所儀刑德之所以孚
于下也 廬陵胡氏曰人莫不有好惡也而好惡
得其正者寡矣緇衣好得其正巷伯惡得其正故
舉大雅儀刑文王為言文王好仁而仁興克明德
慎罰其好惡之正如此
孝經(jīng)
天子章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
注
解
司馬光曰不敢惡慢明出乎此者返乎彼者也
惡慢于人則人亦惡慢之如此辱將及親
管子
樞言
愛人甚而不能利也
注
愛甚不利生其怨心
憎人甚而不能害也
憎甚不害生其賊心
子華子
神氣
子車氏之猳其色粹而黑一產(chǎn)而三豚焉其二則粹
而黑其一則駁而白惡其弗類于己也嚙而殺之決
裂其腎腸糜盡而后止其同于己者字之惟謹(jǐn)而恐
其傷也子華子曰甚矣心術(shù)之善移也夫目眩于異
同而意怵于愛憎雖其所自生殺之而弗悔而況非
其類矣乎今世之人其平居把握附耳呫呫相為然
約而自保其固曾膠漆之不如也及勢利之一接未
有毫澤之差蹴然而變乎己又從而隨之以兵甚矣
心術(shù)之善移也無以異乎子車氏之猳
汲冢周書
度訓(xùn)解
凡民生而有好有惡小得其所好則善大得其所好
則樂小遭其所惡則憂大遭其所惡則哀凡民之所
好惡生物是好死物是惡民至有好而不讓不從其
所好必犯法無以事上民至有惡不讓不去其所惡
必犯法無以事上遍行于此尚有頑民而況曰以可
去其惡而得其所好民能居乎
淮南子
原道訓(xùn)
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誘于外不能
反己而天理滅矣
好憎者心之過也好憎繁多禍乃相隨無所好憎平
之至也
夫性命者與形俱出其宗形備而性命成性命成而
好憎生矣
精神訓(xùn)
嗜欲者使人之氣越好憎者使人之心勞
說山訓(xùn)
天下莫相憎于膠漆而莫相愛于冰炭膠漆相賊冰
炭相息也墻之壞愈其立也冰之泮愈其凝也以其
反宗
揚雄方言
性情雜釋
憮憐牟愛也韓鄭曰憮晉衛(wèi)曰汝潁之間曰憐
宋魯之間曰牟或曰憐憐通語也憮矜悼憐哀也
齊魯之間曰矜陳楚之間曰悼趙魏燕代之間曰
自楚之北郊曰憮秦晉之間或曰矜或曰悼
注
憸多意氣也亦憐耳
亟憐憮愛也東齊海岱之間曰亟自關(guān)而西秦晉
之間凡相敬愛謂之亟陳楚江淮之間曰憐宋衛(wèi)邠
陶之間曰憮或曰
魏劉劭人物志
八觀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
注
志之所欲欲遂己成
故烈士樂奮力之功
遭難而力士奮
善士樂督政之訓(xùn)
政修而善士用
能士樂治亂之事
治亂而求賢能
術(shù)士樂計策之謀
廣筭而求其策
辨士樂陵訊之辭
賓贊而求辨給
貪者樂貨財之積
貨財積則貪者容其求
幸者樂權(quán)勢之尢
權(quán)勢之尢則幸者竊其柄
茍贊其志則莫不欣然是所謂杼其所欲則喜也
所欲之心杼盡復(fù)何怨乎
若不杼其所能則不獲其志不獲其志則戚
憂己才之不展
是故功力不建則烈士奮
奮憤不能盡其材也
德行不訓(xùn)則正人哀
哀不得行其化
政亂不治則能者嘆
嘆不得用其能
敵能未弭則術(shù)人思
思不得運其奇
貨財不積則貪者憂
憂無所收其利
權(quán)勢不尢則幸者悲
悲不得弄其權(quán)
是所謂不杼其能則怨也
所怨不杼其能悅也
人情莫不欲處前故惡人之自伐
皆欲居物先故惡人之自伐也
自伐皆欲勝之類也是故自伐其善則莫不惡也
惡其有勝己之心
是所謂自伐歷之則惡也
自以達(dá)者終不自伐
人情皆欲求勝故悅?cè)酥t謙所以下之下有推與
之意是故人無賢愚接之以謙則無不色懌
不問能否皆欲勝人
是所謂以謙下之則悅也
是以君子終日謙謙
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見其所長
稱其所長則悅稱其所短則慍
是故人駁其所短似若物冒之
情之憤悶有若覆冒
是所謂駁其所乏則婟也
覆冒純?nèi)湫膴?br />人情陵上者也
見人勝己皆欲陵之
陵犯其所惡雖見憎未害也
雖惡我自伐未甚疾害也
若以長駁短是所謂以惡犯婟則妒惡生矣
七繆
夫愛善疾惡人情所常
注
不問賢愚情皆同之也
茍不明質(zhì)或□善善非
非者見善善者見□豈故然哉由意不明
何以論之夫善非者雖非猶有所是
既有百非必有一是
以其所是順己所長
惡人一是與己所長同也
則不自覺情通意親忽忘其惡
以與己同忘其百非謂矯駕為至孝殘?zhí)覟橹林?br />善人雖善猶有所乏
雖有百善或有一短
以其所乏不明己長
善人一短與己所長異也
以其所長輕己所短則不自知志乖氣違忽忘其善
以與己異百善皆棄謂曲杖為匕首葬楯為反具
邪
是惑于愛惡者也
征質(zhì)暗昧者其于接物常以愛惡或異其正
梁劉勰新論
殊好
累榭洞房珠簾玉扆人之所悅也鳥入而憂聳石巉
巖輪菌□結(jié)□狖之所便也人上而栗五
英
音
六
莖
音
咸
池簫韶人之所樂也獸聞而振懸瀨碧潭瀾波洶涌
魚龍之所安也人入而畏飛鼯甘煙走貊美鐵日
嗜□人好芻豢鳥獸與人受性既殊形質(zhì)亦異所居
隔絕嗜好不同未足怪也人之與獸共稟二儀之氣
俱抱五常之性雖賢愚異情善惡殊行至于目見日
月耳聞雷霆近火覺熱履冰知寒此之粗識未宜有
殊也聲色芳味各有正性善惡之分皎然自露不可
以皂為白以羽為角以苦為甘以為香然而嗜好
有殊絕者則偏其反矣非可以類推弗得以情測顛
倒好丑良可怪也□顏玉理眄視巧笑眾目之所悅
也軒皇愛嫫母之魌貌不易落英之麗容陳侯悅敦
洽之丑狀弗賀陽文之婉姿炮羔煎鴻臛蠵臑熊眾
口之所嗛文王嗜菖蒲之葅不易龍肝之味陽春白
雪激楚采菱眾耳之所樂也而漢順聽山鳥之音云
勝絲竹之響魏文侯好捶鑿之聲不貴金石之和郁
金元憺春蘭秋蕙眾鼻之所芳也海人悅至之夫
不愛芬馨之氣若斯人者皆性有所偏也執(zhí)其所好
而與眾相反則倒白為黑變苦成甘移角成羽佩蕕
蒜當(dāng)熏美丑無定形愛憎無正分也
唐羅隱兩同書
愛憎
夫日之明也無幽不燭蓋之以重云則光輝莫□水
之鑒也有來而斯應(yīng)混之以糝土則影象俱滅夫以
水日之明鑒失其常然者豈不以云土之異移其性
乎是則人有神智之察非不靈矣徒以內(nèi)存愛尚之
情外挾憎忿之事則是非得失不能不惑焉何以明
之昔重華孝矣瞽叟病之親行不義寤生賢矣武姜
惡之自構(gòu)其亂鶴乃賤矣衛(wèi)君重之載以華軒馬則
微矣楚王好之衣以文繡夫以骨肉相親固無間矣
而猶憎之禽獸類別誠有分矣而猶愛之況乎明君
信臣不如父母之信子邪士媚于主巧于鶴馬之媚
人而無愛憎之迷者蓋亦寡矣是故汲黯袁盎以忠
諫而屢出籍孺韓嫣以幸而益重孫通諛言而受
賞賈誼切直而見□甚矣哉愛憎之惑人也如此若
夫忠臣之事君也面諍君之惡方欲成君之美而君
反以為憎己也人之事主也面諛主之善方將長
主之過而主反以為愛己也殊不知聞惡而遷善永
為有道之君悅善而忘惡長為不義之主是則致君
于有道者豈得不為大愛乎陷主于不義者豈得不
為大憎乎而主不原忠諂之情輕肆向背之志以為
愛己者己亦愛之則寵光加于三族以為憎己者己
亦憎之則夷滅被于五宗遂使剖心刎頸之誠棄而
莫用舐痔吮癰之類擢以殊級且夫賞以勸善名以
爵賢使天下不肖者有名無功者受賞則何以勸天
下乎法以禁非刑以懲惡使夫懷忠者坐法行直者
遇刑則何以禁天下乎是以漢憎雍齒張良以為可
封隨寵少師伯比以為可伐何則有功者害適為不
祥無德是親
以
下闕
冊府元龜
嫉惡
仲尼有言曰惟君子能好人能惡人蓋有挺勁直之
性□真清之操嫉夫奸形于言色以至當(dāng)官而行
守法無貳抗志靡惑繇衷自信或裂裳裹足以長驁
或操觚著論以申貶周愛陳跡以泄其憤怒激厲薄
俗以扶于名教責(zé)敗田之夫鄙其繇徑譏貝錦之子
斥是讒言惡彼犬羊之質(zhì)奮此鷹鹯之志非剛毅中
立卓然有守者孰能及于是哉其或觀過所從不于
其黨多僻之世疾之已甚良非斯人之徒與
明屠隆鴻苞
愛憎毀譽
愛憎毀譽自古無定論誠憎其人而毀之也坦蕩則
為□誕厚重則為艱深英發(fā)則為狠躁謙退則為巽
耎仁愛則為柔媚高介則為乖戾和光則為穢混簡
靜則為惰弛勤敏則為好事守己則為為我拯物則
為沽名誠愛其人而譽之也□淺則為朗暢深險則
為沈毅躁妄則為剛果萎薾則為沖抑依阿則為仁
厚崖異則為獨行污流則為埋照避事則為恬退妄
作則為立功自為則為養(yǎng)高趨時則為利物君子學(xué)
道修身惟自信于此心此理而已不自信于此心此
理而仆仆焉奔走于愛憎之口不亦勞乎即吾之操
持安所適從也
好惡部藝文一
辯和同論 后漢劉梁
夫事有違而得道有順而失義有愛而為害有惡而
為美其故何乎蓋明智之所得暗偽之所失也是以
君子之于事也無適無莫必考之以義焉得由和興
失由同起故以可濟否謂之和好惡不殊謂之同春
秋傳曰和如羹焉酸苦以劑其味君子食之以平其
心同如水焉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琴瑟之專一誰
能聽之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過
為正以匡惡為忠經(jīng)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則上下
和睦能相親也昔楚恭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谷不
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緒覆楚國之師不谷之罪也
若以宗廟之靈得保首領(lǐng)以歿請為靈若厲大夫許
諸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夫事君者從其善不從其
過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正南海訓(xùn)及諸夏其寵大
矣有是寵也而知其過可不謂恭乎大夫從之此違
而得道者也及靈王驕淫暴虐無度芋尹申亥從王
之欲以殯于干溪殉之二女此順而失義者也鄢陵
之役晉楚對戰(zhàn)陽谷獻(xiàn)酒子反以斃此愛而害之者
也臧武仲曰孟孫之惡我藥石也季孫之愛我美疢
也疢毒滋厚石猶生我此惡而為美者也孔子曰智
之難也有臧武仲之智而不容于魯國抑有由也作
而不順施而不恕也蓋善其知義譏其違道也夫知
而違之偽也不知而失之暗也暗與偽焉其患一也
患之所在非徒在智之不及又在及而違之者矣故
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也夏書曰念
茲在茲庶事恕施忠智之謂矣故君子之行動則思
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進退周旋唯道是務(wù)茍失其
道則兄弟不阿茍得其義雖仇讎不廢故解狐蒙祁
奚之薦二叔被周公之害勃鞮以逆文為成傅瑕以
順利為敗管蘇以憎忤取進申侯以愛從見退考之
以義也故曰不在逆順以義為斷不在憎愛以道為
貴禮記曰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考義之謂也
好惡箴 唐韓愈
無悖而好不觀其道無善而惡不詳其故前之所好
今見其尢從也為比舍也為讎前之所惡今見其臧
從也為愧舍也為狂維讎維比維狂維愧于身不祥
于德不義不義不祥維惡之大幾如是為而不顛沛
齒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謹(jǐn)胡為
南唐書黨與傳序 宋馬令
鳴呼漢以黨錮衰唐以朋黨滅漢唐之亂雖愚者與
知焉迨乎利害相攻則為之而不知其非蓋亦蔽于
好惡之情而已南唐之士亦各有黨智者觀之君子
小人見矣或曰宋齊丘陳覺李征古馮延己延魯魏
岑查文徽為一黨孫晟常夢錫蕭儼韓熙載江文霨
鍾謨李德明為一黨而或列為黨與或各敘于傳者
何哉蓋世衰道喪小人阿附以消君子而君子小人
反類不合故自小人觀之因謂之黨與而君子未嘗
有黨也予之所論一入于黨與則宜無君子而各著
于篇者未必皆小人嗚呼弗可不察也
辯奸辯 明羅虞臣
羅子曰甚哉好惡之不可辟也辟生于私好而私則
辟惡而私則辟辟則昵辟則激吾觀蘇老泉辯奸論
激矣曰何以知其激也曰辯奸為王荊公發(fā)也老蘇
私憾于公之言也自吾觀辯曰今有人口誦孔老之
言身履夷齊之行收用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
造作言語私立名字而陰賊險狠則又異趣其禍豈
可勝言夫誦孔老之言者必知其言之善者也履夷
齊之行者必知其行之高者也而謂足以為禍則孔
老之言夷齊之行其將為禍天下者之術(shù)歟夫人有
陰賊險狠必肆而惡忍而無所惜于其名者也是故
叛其言背其行而陰賊險狠生焉吾聞有之矣未聞
有誦其言履其行而復(fù)為陰賊險狠之術(shù)者也是使
孔老之言夷齊之行其適滋天下為陰賊險狠者乎
天下之人固雜出矣固有小人而飾以君子之行其
中有所求也中有所求故外有所飾及其得也而善
心衰故其情狀終亦敗露若荊公清修之節(jié)聲色貨
利之私無以入其內(nèi)積判官而至相位始終如出一
日無少改焉是未可以言偽也而謂其將有所求者
邪又曰面垢不洗衣垢不澣非人情也況凡事不近
人情鮮不為奸夫天下惡垢而洗面澣衣者眾矣必
以忘垢而不洗不澣為奸則以天下之惡垢者為皆
非奸人矣其何以盡奸者之情噫嘻亦細(xì)甚矣老蘇
之論也曰然則何以知其為私憾之言也曰聞之矣
初老泉至京師以所著權(quán)書衡論上歐陽公一時稱
其文章公獨不喜斥其文縱橫有戰(zhàn)國習(xí)屢詆于眾
故老蘇之惡公甚于讎會張安道為公所貶老蘇遂
作是論密獻(xiàn)安道然當(dāng)時此論不出元豐間子繇從
安道辟南京請為老蘇墓表遂全載之而蘇氏亦不
敢上石必有愧乎其言者故曰辯奸之作老蘇私憾
之言也且老蘇以公收用不得志之人今讀其上諸
公書卒卑辭靡語自薦謂宜進用不得志之士使公
當(dāng)時置老蘇于門下彼當(dāng)為知己者頌又何怨其怨
者私也故曰好惡之不可僻也噫嘻好惡亂其中利
害奪其外其老蘇目睫之論也夫
好惡箴 金繼魯
好人之為善其為善者未知好之惡人之不善其不
善者則己惡之是惡之者常什九而好之者常什一
耳孟子所以議鄉(xiāng)愿者是固不可不懲矣朱子所以
贊明道者寧非汝之法程哉
好惡部藝文二
詩
好惡吟 宋邵雍
惡死好生去害就利天下之人其情無異
好惡部紀(jì)事
列子仲尼篇中山公子牟者魏國之賢公子也好與
賢人游不恤國事而悅趙人公孫龍樂正子輿之徒
笑之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悅公孫龍也子輿曰公
孫龍之為人也行無師學(xué)無友給而不中漫衍而
無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與韓檀等
肄之公子牟變?nèi)菰缓巫訝罟珜O龍之過歟請聞其
實子輿曰吾笑龍之紿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后鏃中
前括發(fā)發(fā)相及矢矢相屬前矢造準(zhǔn)而無絕落后矢
之括猶銜弦視之若一焉孔穿駭之龍曰此未其妙
者逢蒙之弟子曰鴻超怒其妻而怖之引烏號之弓
綦衛(wèi)之箭射其目矢來注眸子而眶不睫矢隧地而
塵不揚是豈智者之言歟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
愚者之所曉后鏃中前括鈞后于前矢注眸子而眶
不睫盡矢之勢也子何疑焉樂正子輿曰子龍之徒
焉得不飾其闕吾又言其尢者龍誑魏王曰有意不
心有指不至有物不盡有影不移發(fā)引千鈞白馬非
馬孤犢未嘗有母其負(fù)類反倫不可勝言也公子牟
曰子不諭至言而以為尢也尢其在子矣夫無意則
心同無指則皆至盡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說在改也
發(fā)引千鈞勢至等也白馬非馬形名離也孤犢未嘗
有母非孤犢也樂正子輿曰子以公孫龍之鳴皆條
也設(shè)令發(fā)于余竅子亦將承之公子牟默然良久告
退曰請待余日更謁子論
左傳昭公十年冬十二月宋平公卒初元公惡寺人
柳欲殺之及喪柳熾炭于位將至則去之比葬又有
寵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篇田恒相齊闞止重于簡公二人
相憎而欲相賊也田恒因行私惠以取其國遂殺簡
公而奪之政
韓詩外傳魏文侯問李克曰人有惡乎李克曰有夫
貴者則賤者惡之富者則貧者惡之智者則愚者惡
之文侯曰善行此三者使人弗惡亦可乎李克曰可
臣聞貴而下賤則眾弗惡也富而分貧則窮士弗惡
也智而教愚則童蒙者弗惡也文侯曰善哉言乎堯
舜其猶病諸寡人雖不敏請守斯語矣
漢書袁盎傳盎為中大夫素不好御史大夫錯錯
所居坐盎輒避盎所居坐錯亦避兩人未嘗同堂語
后漢書馬援傳援兄子嚴(yán)敦并喜譏議而通輕俠客
援還書誡之曰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
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
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shù)
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朱震傳震字伯厚初為州從事奏濟陰太守單康贓
罪并連康兄中常侍車騎將軍超桓帝收康下廷尉
以譴超詣獄謝三府諺曰車如□棲馬如狗疾惡如
風(fēng)朱伯厚
范滂傳滂為汝南太守宗資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職
嚴(yán)整疾惡其有行違孝弟不軌仁義者皆掃跡斥逐
不與共朝
李膺傳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
得御李君矣其見慕如此
黃憲傳憲字叔度世貧賤父為牛醫(yī)潁川荀淑遇憲
于逆旅時年十四淑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
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既而前至袁閎所未及勞問
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閎曰見吾叔度邪是時
同郡戴良才高倨□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罔然
若有失也其母問曰汝復(fù)從牛醫(yī)兒來耶對曰良不
見叔度不自以為不及既□其人則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固難得而測矣同郡陳蕃周舉常相謂曰時月
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fù)存乎心
蓋勛傳獻(xiàn)帝初勛為越騎校尉董卓不欲令典禁兵
出為潁川太守還勛強直不屈而內(nèi)厭于董卓不得
意疽發(fā)背卒遺令勿受卓賻贈
張奐傳奐為太常以黨罪禁錮歸田里奐少立志節(jié)
董卓慕之使其兄遺縑百匹奐惡卓為人絕而不受
魏志袁亮貞固有學(xué)行嫉何晏鄧揚等著論以譏切
之
晉書任愷傳愷為侍中賈充為尚書令愷惡充之為
人也不欲令久執(zhí)朝政每裁抑焉
劉暾傳暾為司隸校尉父毅疾馮紞奸欲奏其罪
未果而卒紞官位日隆暾慨然曰使先人在不令紞
得無患
秦秀傳秀為博士性忌讒疾之如讎素輕鄙賈充
及伐吳之役聞其為大都督謂所親曰充文案小才
乃居伐國大任吾將哭以送師
傅咸傳咸為議郎兼司隸校尉剛簡有大節(jié)識性明
悟疾惡如讎
孔群傳群字敬林有智局志尚不羈蘇峻入石頭時
匡術(shù)有寵于峻賓從甚盛群與從兄愉同行于橫塘
遇之愉止與語而群初不視術(shù)術(shù)怒欲分之愉下車
抱術(shù)曰吾弟發(fā)狂卿為我宥之乃獲免后峻平王導(dǎo)
保存術(shù)嘗因眾坐令術(shù)勸群酒以釋橫塘之憾群答
曰群猶憎其目導(dǎo)有愧色
世說補裴國寶是裴叔則子風(fēng)神高邁特為王萬子
所重每從之游萬子父安豐謂之曰國寶初不來汝
那得數(shù)往萬子曰國寶雖不知綏綏自知國寶
世說新語王丞相拜司空桓廷尉作兩髻葛□策杖
路邊窺之嘆曰人言阿龍超阿龍故自超不覺至臺
門
袁彥道有二妹一適殷淵源一適謝仁祖語桓宣武
云恨不更有一人配卿
晉書范寧傳寧為中書郎儒雅方正其舅王國寶持
威權(quán)寧嫉其阿諛勸孝武帝黜之
南齊書王儉傳儉高帝時為左仆射儀曹郎孔□嘗
謀議幃幕每及選用頗失鄉(xiāng)曲情儉從容啟帝曰臣
有孔□猶陛下之有臣也時人呼孔□何憲王儉為
三公
梁書張纘傳纘武帝時為尚書仆射初與參掌何敬
容意趣不協(xié)敬容居權(quán)軸賓客輻湊有過詣纘纘輒
拒不前曰吾不能對敬容殘客及是遷為讓表曰自
出守股肱入尸衡尺可以仰首伸眉論列是非者矣
而寸襟所滯近蔽耳目深淺清濁豈有能預(yù)加以矯
心飾貌酷非所閑不喜俗人與之共事此言以指敬
容也
北齊書祖珽傳珽拜尚書左仆射加特進封燕郡公
所住宅在義井坊大事修筑陸媼自往案行勢傾朝
野斛律光甚惡之遙見竊罵云多事乞索小人欲行
何計數(shù)嘗謂諸將云邊境消息處分兵馬趙令嘗與
吾等參論之盲人掌機密來全不共我輩語正恐誤
他國家事
世說補仲長子光隱居北渚王無功愛其貞素徙與
相近
蕭穎士有一仆事之十余年每加棰楚輒百余不堪
其苦人或激之使去其仆曰我非不能他從所以遲
留者特愛慕其博奧耳
蘇司業(yè)每謂當(dāng)時名士曰仆不幸生于衰俗所不恥
者識元紫芝
冊府元龜盧杞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德宗建中時詔
征汾州刺史劉暹暹剛腸嫉惡歷典數(shù)州皆為廉吏
杞畏憚恐暹為御史大夫沮己之所見遽稱薦前河
南尹于頎為御史大夫以其柔易制也又太常卿
韋倫奉使稱旨西蕃敬服朝廷得失上疏言之為杞
所惡改太子少保德宗幸奉天右仆射崔寧流涕論
時事杞聞惡之譖于德宗言寧與朱泚盟誓故至遲
回寧遂見殺又宰相張謚忠正有才德宗所委信杞
頗惡之鎰尋罷相杞專權(quán)忌害又罷顏真卿禮儀使
改太子少師仍諭之曰方面之任何處為使真卿候
杞于中書曰真卿以福性為小人所憎竄逐非一今
已羸老幸相公庇之相公先中丞傳首至平原面上
血真卿不敢衣拂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杞矍
然而拜含怒于心會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顏真
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帝從之朝廷失色
李勉聞之以為失一元老貽朝廷羞密表請留又遣
逆于路不及后真卿為希烈所害
陸贄為中書侍郎平章事素惡于公異于卲既輔政
逐之談?wù)咭嘁詾榘?br />馬令南唐書黃載傳載待人均一無所愛惡雖遇橫
逆亦巽謝焉
宋史趙普傳時樞密副使趙昌言與胡旦陳象輿董
儼梁顥厚善會旦令翟馬周上封事排毀時政普深
嫉之奏流馬周黜昌言等鄭州團練使侯莫陳利用
驕肆僭侈大為不法普廉得之盡以條奏利用坐流
商州普固請誅之其嫉惡強直皆此類
竇儀傳儀弟偁字日章太宗領(lǐng)開封府尹選偁判官
時賈琰為推官偁不樂其為人太宗嘗宴諸王偁琰
與會琰言矯誕偁叱之曰巧言令色心獨不愧乎上
愕然因罷會出偁為彰義軍節(jié)度判官
寇準(zhǔn)傳至道二年祠南郊中外官皆進秩準(zhǔn)素所喜
者多得臺省清要官所惡不及知者退序進之彭惟
節(jié)位素居馮拯下拯轉(zhuǎn)虞部員外郎惟節(jié)轉(zhuǎn)屯田員
外郎章奏列銜惟節(jié)猶處其下
李昉傳昉在位小心循謹(jǐn)無赫赫稱好接賓客雅厚
張洎而薄張佖及昉罷相洎草制深攻詆之而佖朔
望必詣昉或謂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數(shù)詣之佖
曰我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嘗一有請求此吾之
所以重之也
曹彬傳彬子瑋拜宣徽北院使鎮(zhèn)國軍節(jié)度觀察留
后簽書樞密院事宰相丁謂逐寇準(zhǔn)惡瑋不附己指
為準(zhǔn)黨除南院使環(huán)慶路都總管安撫使干興初謫
左衛(wèi)大將軍容州觀察使知萊州瑋以宿將為謂所
忌即日上道從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箙自隨
澠水燕談錄直史館孫公冕文學(xué)政事有聞于時而
賦性剛明以別白賢不肖為事天禧中連守數(shù)郡暇
日接僚吏殊不喜談朝廷除授亦未嘗覽除目每邸
吏報狀則納懷中不復(fù)省視或詰其意曰某人賢而
反沈下位某人不才而驟居顯官見之令人不快爾
或譏其不廣然其好賢嫉惡之心亦可尚也
宋史宋庠傳寶元中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庠為
相儒雅練習(xí)故事自執(zhí)政遇事輒分別是非庠與宰
相呂夷簡論數(shù)不同凡庠與善者夷簡皆指為朋黨
如鄭戩葉清臣等悉出乃以庠知揚州
蔣堂傳堂以樞密直學(xué)士知益州楊日嚴(yán)在蜀有能
名堂素不樂之于是節(jié)游宴減廚傳專尚寬縱頗變
日嚴(yán)之政
張升傳至和二年召兼侍讀拜御史中丞劉沆在相
位以御史范師道趙抃嘗攻其惡陰欲出之升曰天
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上章力爭之沆竟
罷去
儒林公議范仲淹富弼初被進用銳于建謀作事不
顧時之可否時山東人石介方為國子監(jiān)直講撰慶
歷圣德詩以美得人中有惟仲淹弼一夔一契之句
氣類不同者惡之若讎未幾謗訾群興范富皆罷為
郡介詩頗為累焉
聞見前錄王荊公薦呂申公為中丞其辭以謂有八
元八覬之賢未半年所論不同復(fù)謂有歡兜共工之
奸荊公之喜怒如此
剡溪野語王荊公草制詞極丑詆范蜀公笑誦其辭
曰材無任職之能某披襟當(dāng)之內(nèi)有謀利之實則夫
子自道也
宋史孫復(fù)傳復(fù)與胡瑗不合在太學(xué)常相避瑗治經(jīng)
不如復(fù)而教養(yǎng)諸生過之
野老記聞蔡京與陳了翁有筆硯之舊了翁深嫉之
嘗入朝已立班上御殿差晚杲日照耀眾莫敢仰視
京注目久而不瞬謂同省曰此公真大貴人也或曰
公明知其貴胡不少貶而議論之間有不恕何邪了
翁誦老杜詩曰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且此人得
志乃國家之大賊天下之大蜮遂以急速公事請疏
京悖逆奸詐十事
宋史王淮傳淮為丞相朱熹為浙東提舉劾知臺州
唐仲友淮素善仲友不喜熹乃擢陳賈為監(jiān)察御史
俾上疏言近日道學(xué)假名濟偽之弊請詔痛革之鄭
丙為吏部尚書相與協(xié)力攻道學(xué)熹由此得祠其后
慶元偽學(xué)之禁始于此
陳骙傳寧宗即位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趙汝愚
為右丞相骙素所不快未嘗同堂語汝愚擬除劉光
祖侍御史骙奏曰劉光祖舊與臣有隙光祖入臺臣
請避之汝愚愕而止
金史守貞傳趙秉文由外官入翰林遽上書言愿陛
下進君子退小人上問君子小人謂誰秉文對君子
故相完顏守貞小人今參知政事胥持國其為天下
推重如此
元史韓若愚傳若愚參議中書省事鐵木迭兒為右
丞相以憎愛進退百官恨若愚不附己羅織以事帝
知其枉不聽
明外史李默傳默性褊淺用愛憎為軒輊頗私鄉(xiāng)舊
以恩威自歸士論亦不甚附之
宵練匣黃蘿石平生好善惡惡甚嚴(yán)自舉以問陽明
老師曰好字原是好字惡字原是惡字黃于言下躍
然
好惡部雜錄
易經(jīng)謙彖傳人道惡盈而好謙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曰民有好惡喜怒哀樂
生于六氣
疏
好生于陽惡生于陰
喜生于好怒生于惡
范氏之臣王生曰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jīng)也
國語子高曰仁者可好可惡好之不逼惡之不怨不
仁者則不然人好之則逼惡之則怨
管子樞言篇愛者憎之始也
莊子刻意篇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
商子慎法篇夫以法相治以數(shù)相舉者不能相益訾
言者不能相損民見相譽無益相管附惡見訾言無
損習(xí)相憎不相害也夫愛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愛
惡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荀子樂論篇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yīng)則亂
先王惡其亂也故修其行正其樂而天下順焉
韓非子說難篇論其可愛則以為藉資論其所憎則
以為嘗己也
淮南子原道訓(xùn)好憎者心之過也
泛論訓(xùn)好憎理則憂弗近也
古諺心誠憐白發(fā)元情不怡艷色媸
女愛不敝席男歡不盡輪
夢溪筆談范文正常言史稱諸葛亮能用度外人用
人者莫不欲盡天下之才?;冀褐脨憾蛔?br />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后能周大事
清波雜志詞頭代王言賞功罰罪若風(fēng)雷鼓舞天下
要當(dāng)采公論載于訓(xùn)詞以昭示懲勸其除名官若其
人非素所與者必微寓詆誚于一二字中審其人不
能此除曷不尋繳還之制顧假命令以快我之好惡
其可乎
虎薈虎鏡在當(dāng)心皮里膜外若脆骨然取而佩之則
無憎疾者
朱勉齋集如好好色如惡惡臭一身之好惡不欺斯
天下之好惡皆慊無有作好無有作惡知好惡之不
可作益知好惡之不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