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例

文心雕龍義證 作者:(南朝梁)劉勰 著;詹锳 義證


  我于四十年代在四川白沙國立女子師范學院為諸生授《文心雕龍》,深感作者劉勰熟讀群經(jīng),博覽子史,于齊梁以前文集無不洞曉,而又深通內(nèi)典,思想綿密。原書大量運用形象語言,說明極其復雜的抽象問題,許多句法都是化用古籍,非反復鉆研難以探其奧義。至于其中所闡述的理論,就更加難以明其究竟。建國以來,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及文藝理論,對于《文心雕龍》始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近二十多年來,又曾先后為中文系教師和研究生講授《文心雕龍》,對原書的理解逐步深入,因而有寫《文心雕龍義證》之意。

  通過幾十年的摸索,我感到《文心雕龍》主要是一部講寫作的書,《序志》篇一開始就說得很清楚:“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边^去有人把《文心雕龍》當作論文章作法的書,也有人把《文心雕龍》當作講修辭學的書,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部書的特點是從文藝理論的角度來講文章作法和修辭學,而作者的文藝理論又是從各體文章的寫作和對各體文章代表作家作品的評論當中總結(jié)出來的。劉勰的批評標準是經(jīng)書,他認為經(jīng)書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是寫作的楷模,所以他主張宗經(jīng)。他提出要向圣人學習,《征圣》篇明確地說:“是以論文必征于圣,征圣必宗于經(jīng)?!比珪_宗明義在《原道》篇里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這個“文”,主要是指經(jīng)書的文辭?!墩暋菲獎t是根據(jù)經(jīng)書來檢驗緯書,發(fā)現(xiàn)緯書有四個方面的偽讬,而加以批判糾正的。至于《辨騷》,也是以經(jīng)書為準繩,來辨別《楚辭》與《風》《雅》的四同四異,發(fā)現(xiàn)《楚辭》對《詩經(jīng)》的《風》《雅》來說是有了變異的。《文心雕龍》中雖然也列了《史傳》和《諸子》兩個專篇,但在劉勰看來,史傳之文和諸子之文,是不能與經(jīng)書相比的。

  如果從文學樣式來說,無論經(jīng)書、史書、子書,都不外乎詩文。不過劉勰并不把經(jīng)書當作某一文體來看,而是尊之為“圣文”,認為經(jīng)書是一切文體的本源。他只對經(jīng)書以后的各種文體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進行評論,所以中國早期的文學評論就是詩文評。中國的目錄學,于集部中特設詩文評一類,《文心雕龍》即是列為詩文評類之首的。如果說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有什么民族特點,它首先是以詩文評為主,其中的文這一大類并不限于文學作品,而是包括了大量的不具形象的應用文字的。中國早期的文學理論是從詩文中總結(jié)出來的,小說戲曲比較后起。從《詩經(jīng)》時代起,詩歌就是和音樂不可分割的。魏晉以來,書法、繪畫比較發(fā)達,表現(xiàn)在《文心雕龍》中不僅有對于音樂的評論,也把書法、繪畫等藝術(shù)理論的概念,運用到文學理論中來?!段男牡颀垺费芯课牟傻拿?,因而以“雕鏤龍文”為喻,從現(xiàn)代的角度看起來,《文心雕龍》中所涉及的理論問題屬于美學范疇。然而以《文心雕龍》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畢竟不同于西方的文藝理論。西方文藝理論的鼻祖是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其中所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史詩和戲劇,因而一開頭就離不開人物形象。羅馬時代講究演說,西方的古典文學理論和修辭學,有一部分是從演說術(shù)中總結(jié)出來的。我們今天從美學的角度來研究《文心雕龍》,不能不和西方的美學對照,卻不能生硬地用西方的文藝理論和名詞概念來套。我們要象清朝的漢學家研究經(jīng)書那樣,對于《文心雕龍》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要利用??睂W、訓詁學的方法,弄清它的含義;對于其中每一個典故都要弄清它的來源,弄清劉勰是怎樣運用自如的;并且根據(jù)六朝的具體環(huán)境和時代思潮,判明它應該指的是什么。這樣對于《文心雕龍》的理解才有比較可靠的基礎。同時,我們不僅從微觀的角度來研究,也要從宏觀的角度來研究,不能僅限于字句的理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近些年來,《文心雕龍》已成顯學,研究論文層見迭出,大量涌現(xiàn),出版的注釋、翻譯、專門論著以及介紹《文心雕龍》的通俗讀物也不在少數(shù)。研究人員各抒己見,真正體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精神。有的意見分歧,已經(jīng)達到了針鋒相對的程度。問題愈辯而愈明,從發(fā)展學術(shù)來說,這自然是好事。但是有些文章和論著,對同一問題的解說,往往各執(zhí)一辭;有的甚至把自己的看法強加在劉勰身上,多空論而少實證。筆者寫這部書的方法,是要把《文心雕龍》的每字每句,以及各篇中引用的出處和典故,都詳細研究,以探索其中句義的來源。上自經(jīng)傳子史,以至漢晉以來文論,凡是有關(guān)的,大都詳加搜考。其次是參照本書各篇,展轉(zhuǎn)互證。再其次是引用劉勰同時人的見解,以比較論點的異同。再就是比附唐宋以后文評詩話,以為參證之資。對于近人和當代學者的解釋,也擇善而從,間有駁正。從已經(jīng)發(fā)表的各家注解和譯文來看,對原文的理解出入很大,有許多地方是值得商榷的,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文心雕龍》現(xiàn)存最早的板刻是元至正刊本,其中錯簡很多,不宜作為底本。原著經(jīng)過明人校訂,到清黃叔琳《文心雕龍輯注》(簡稱“黃注”)出,會粹各家校語和注釋,成為一部最通行的刊本。范文瀾的《文心雕龍注》(簡稱“范注”)就是以黃注本為底本,而又附錄了鈴木虎雄、趙萬里、孫蜀丞諸家校語的??谷諔?zhàn)爭發(fā)生后,楊明照在郭紹虞、張孟劬指導下,于燕京大學研究院寫出畢業(yè)論文《文心雕龍研究》,一九五八年刪訂出版,取名為《文心雕龍校注》。王利器在這部書稿的基礎上,于??狈矫婕右詳U大,寫成《文心雕龍新書》,一九八○年修訂出版,改名《文心雕龍校證》(簡稱“校證”)。楊明照又增訂了原書,取名為《文心雕龍校注拾遺》(簡稱“校注”),于一九八二年出版。楊王二家所校各本,筆者大都進行覆核,寫成《文心雕龍板本敘錄》,列于本書卷首。本書原文即以《校證》為底本。于覆校有異文時,特為標出,間或校改其明顯訛字?!缎WC》、《校注》二書所列各本校語,用詞不盡一致,例如《校注》所稱弘治本,《校證》稱為馮本,因其與馮舒校本(亦稱“馮?!保┮子诨煜?,還是稱弘治本為妥。此外梅本有初刻與第六次校定本之異,《校證》分別稱為“梅本”與“梅六次本”,《校注》則稱為“萬歷梅本”和“天啟梅本”,其實是一樣的?!段男牡颀堄柟省罚缎WC》稱為王惟儉本,《校注》則稱為“訓故本”,也是一樣的。在此特加說明,以資識別。《校證》、《校注》所作校語,本書并未全部羅列,惟在《校證》對黃注本進行校改的地方,則一一引錄。楊王二家間有失校處,則予以補充。二家校語與原本不符時,也予指正。對范、楊、王以及各家校語有不同意見時,則作出自己的判斷,但有時也兩存其說。校語往往牽涉文義,單獨標出,易與注解割裂,故一律列入義證之中,不別出校記。

  本書帶有會注性質(zhì)?!段男牡颀垺纷钤绲乃涡撂幮抛⒁呀?jīng)失傳。王應麟《玉?!?、《困學紀聞》中所引《文心雕龍》原文附有注解。雖然這些注解非常簡略,本書也予以引錄,以征見宋人舊注的面貌。黃叔琳《文心雕龍輯注》,大多采錄明梅慶生《文心雕龍音注》(簡稱“梅注”)、王惟儉《文心雕龍訓故》(簡稱“訓故”)。明人注本目前比較難得,王惟儉《訓故》尤為罕見。茲為保存舊注,凡是梅本和《訓故》征引無誤的注解,大都照錄明人舊注,只有黃本新加的注才稱“黃注”。無論梅注、《訓故》和黃注,原來大都不注篇目,則一一標明篇名或卷數(shù),以便檢索。

  辛亥革命以來,在大學講授《文心雕龍》始于劉師培,黃侃繼之。劉師培未發(fā)講義,當年羅常培先生曾用速記法作了記錄,整理出來,發(fā)表的只有兩篇,取名《左盦文論》,見西南聯(lián)合大學中文系編的《國文月刊》。黃侃在講授過程中寫了《文心雕龍札記》(簡稱《札記》),雖然沒有編完,但是極見工力,本書多加采錄。范文瀾從黃侃受業(yè),先編成《文心雕龍講疏》,后改寫為《文心雕龍注》,成為在注釋方面貢獻最大的一部。五十多年來,《文心雕龍》研究者大都以這部書為依據(jù),來進行探索。范注征引雖博,但有時釋事而忘義。范注引書雖注篇名,而引文與原書每有出入。本書對這些引文都一一核對,引文有誤處按原著校改,刪節(jié)而未加刪節(jié)號處則仍其舊。范注引錄的古代作品達四百多篇,占了全書很大一部分。這些作品如屈原《離騷》、陸機《文賦》之類,篇幅既長,全文引錄也不能說明問題,而且這些資料也不難得,以故本書大都刪削,只征引其中和劉勰論點可以互相印證的段落。為了征實劉勰對某一作家作品的評論,本書有時采錄他人的評語作為參證。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簡稱《校釋》),因所據(jù)板本較少,??狈矫鏌o多創(chuàng)獲,但在釋義方面每有卓見。本書也時有引錄。

  本書取材較廣,對于近代各種資料,無論聽課筆記,殘篇斷簡,已刊未刊,筆者本□片善不遺的精神,多有采擷。對于當代各家注釋、譯文和專著、論文,筆者也廣泛收集,力求吸取新解。臺灣近三十年來,研究《文心雕龍》成果顯著,因此類書籍在大陸不經(jīng)見,故多有引錄。香港所出《文心雕龍》研究著作為數(shù)不多,但有的甚見功力,故亦有所摘錄。施友忠英文譯本第二版第三版,亦曾詳加參照,但征引不多。日本學者的譯著和論文,所引僅以用漢文寫成或有漢語譯文者為限。

  當代著述,筆者認為可資發(fā)明《文心》含義者,多逕錄原文,注明出處。各家所引古書資料,本書注明轉(zhuǎn)引。有時筆者原稿已有引文,而他人已先我發(fā)表,也說明已見某書,以免“干沒”之嫌。各家注釋雷同之處甚多,引證則取其最先發(fā)表者。兩人合著之書,其中某些注解顯出一人之手,則予標出。如本書所引“牟注”,均見陸侃如牟世金合編《文心雕龍譯注》。所以這樣標,是因為這些條注解出現(xiàn)在陸先生故后。但是臺灣著作,如李曰剛《文心雕龍斟詮》與其弟子黃春貴《文心雕龍之創(chuàng)作論》及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fā)微》亦多有雷同處,則不知這些地方是誰最先提出的見解。

  對于那些原文不易理解,注釋非常分歧的地方,筆者認為兩可的,則盡量并存,提供讀者參考。但多數(shù)則擇善而從,間書己見。再就是本書引錄的當代著作,不一定筆者都贊賞,更不一定贊成其作者之為人。本書重在注釋和解說的準確性,本□不以人廢言的精神,偶見確解,雖一鱗半爪,摘錄不遺。臺灣學者的著作,在字句解釋上有些可取處,但由于保守的世界觀和文學觀,加上有人不敢逾黃侃《札記》雷池一步,對《文心雕龍》整體的理解是缺少發(fā)展眼光的。

  本書征引資料紛繁,注解部分如置于篇末或每段之后,因條數(shù)較多,來回翻檢,閱讀不便。故于每段中又分成若干小節(jié),使原文與注解保持在同一或相鄰的頁面上,以省翻檢之勞。又為加深讀者對原文的總的理解,各篇都標明段落大意。對各篇篇目也作了題解。

  全書以論證原著本義為主,也具有集解的性質(zhì),意在兼采眾家之長,而不是突出個人的一得之見,使讀者手此一編,可以看出歷代對《文心雕龍》研究的成果,也可以看出近代和當代對《文心雕龍》的研究有哪些創(chuàng)獲。至于筆者解說《文心雕龍》的態(tài)度,則是大體依照劉勰寫這部書的宗旨:“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茍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與異,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務折衷?!保ā缎蛑尽菲┕P者覺得這樣才能給一般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個謹嚴的讀本,以便讀者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本書編寫的總原則是“無征不信”。筆者希望能比較實事求是地按照《文心雕龍》原書的本來面目,發(fā)現(xiàn)其中有哪些理論是古今中外很少觸及的東西;例如劉勰的風格學,就是具有民族特點的文藝理論,對于促進文學創(chuàng)作的百花齊放,克服創(chuàng)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會起一定的作用。這樣來研究《文心雕龍》,可以幫助建立民族化的中國古代文藝理論體系,以指導今日的寫作和文學創(chuàng)作,并作為當代文學評論的借鑒。

  詹□一九八六年二月于天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