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于此具體的人生之外,必要再找一個人生真相,那真是寧儒所說“騎驢覓驢”了。我說:“人和之真相,即是具體的人生。”所以如要個人人格,不致分裂,社會統(tǒng)一,能以維持,則必須于互相沖突的欲之內,求一個“和”?!昂汀敝康模褪且锌赡艿淖疃鄶抵?,皆得滿足。人生之有詩。正如小孩之有游戲。詩雖常說自己哄自己之話。而仍自認其為自己哄自己,故雖離開現實,憑依幻想,而仍與理智不相沖突。詩是最不科學的,而在人生,卻與科學并行不悖,同有其價值。作者簡介: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19年赴美國留學,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貒?,曾任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后一直任北京大學哲學教授,長期從事哲學教學和研究,在哲學思想和中國哲學史研究方面自成體系,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著有《中國哲學史》、《貞元六書》、《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簡史》等。目錄:一種人生觀第一章引言第二章人生之真相第三章人生之目的第四章活動與欲第五章中和與通第六章性善現性惡第七章理智之地位第八章詩與宗教第九章內有的好與手段的好第十章“無所為而為”與“有所為而為”第十一章人死第十二章余論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