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二)公孫丑篇

宋代理學三書隨扎 作者:錢穆


夫子加齊之卿相章。

論告子與孟子不動心之不同。朱子曰:“孟子乃兼貫物我,舉天下之言所以失者而知之,是以其心正理明而無疑于天下之故。由是以集義而無不慊于心。告子論性皆率然立論,辭窮即止,無復思惟論辯之意。所謂不得于言,不求于心。而所謂勿求者二,一以為無益有損而不可求,一以為理所必無而不必求?!苯癜矗航袢諊硕嘤诠湃怂粤x理,置不再求,概不出此二義。

問:持志養(yǎng)氣。朱子曰:“持志所以持其內。無暴其氣,所以防于外。志正氣自完,氣完志益正。存養(yǎng)之功無一息之不存。孟子之不動心,知言以開其前,故無所疑。養(yǎng)氣以培其后,故無所懾。”問:氣之配義與道。朱子曰:“道,體也。義,用也。二者皆理也。形而上者。氣,器也。形而下者。以本體言之,有是理然后有是氣。而理之所以行,又必因氣以為質。以人言之,則必明道集義然后能生浩然之氣。而義道又因是氣而后得以行。蓋三者雖有上下體用之殊,然其渾合而無間,乃如此。”今按:孔子只言道,莊周始言氣,以為天地之體。孟子言氣,則又與莊周不同?;蛴新動谇f周之說,而取以加之儒道中。朱子以理氣對說,其言理即猶孔孟言道。此處言道體也,氣器也,實合先秦儒道兩家義而合言之。惟其端已啟自易大傳與中庸。宋代理學家承而不辨。體用二字連用,始見于晚漢參同契之書,亦道家言。而朱子亦嘗致力于此書。象山反朱子,專言心即理,更不言氣。后人疑朱子多在此。實則朱子兼采道家義,而更主孔孟,善加發(fā)明,后人亦無以上之。如此段說孟子極佳,當細參。

問:氣配道義。朱子曰:“有理然后有氣,故必明道集義,然后生浩然之氣?!苯癜矗呵f周言氣,理即在氣中?!兑讉鳌费砸魂幰魂栔^道,是氣即道矣。又必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周易》六十四卦中,何嘗有太極,只有乾坤兩儀耳。此乃后增語。濂溪言,無極而太極,則于太極上仍不得不增上一無極字。朱子亦謂理必在氣中,然又謂理生氣。實則朱子用此理字,即從語孟道字轉來。莊周道家重言自然,而孔孟儒義重言人文,惟在人文之上終不得置天地大自然于不問。朱子用心即在此,其思想貢獻亦在此。陸王以下,清初王船山晚年思想頗主橫渠《正蒙》,反程朱,實亦從莊周來。而必尊橫渠,則亦以其尊孔孟,終不得專依莊周為說。

問:程子所謂活潑潑地。朱子曰:“此以形容天理流行自然之妙。蓋無所事而忘,則人欲之私。作正焉而助之長,則用心之過,亦不免于人欲之私。故必絕是二者之累,而后天理自然之妙得以流行發(fā)見于日用之間。若鳶之飛而戾乎天,魚之躍而出乎淵。若曾點之浴沂風雩而詠以歸?;顡軡姷卣?,蓋以俗語明之,取其易知而已。或乃以此語為源于禪學則誤?!苯癜矗嚎酌现谎缘?,重在人文。而朱子以天理流行自然之妙說之,則重在自然。兩者間,語義顯有殊。故于鳶飛魚躍外,只引曾點,而不能引顏淵為例,亦可見其涵義之不能不有殊矣?;顫姖姷厮淖?,用來形容天理流行自然之妙則可,用來形容孔子與顏孟之道則似隔一層,有欠貼切。故程朱理學,有些處可謂直得孔孟傳統(tǒng)之正,有些處則似夾雜老釋,不得不謂是孔孟傳統(tǒng)之一支一派,未臻于孔孟大本大源之所在,觀此段自顯。

問:志至焉,氣次焉。朱子曰:“志最緊要,氣亦不可緩。持志即是養(yǎng)心,無暴其氣只是不縱喜怒哀樂。須事事節(jié)約,莫教過當。”今按:此可見《孟子》此章氣字,與莊老天地自然之氣混言之。

朱子又曰:“配義與道,如人能宏道。若無此氣,則道義亦不可見。集義與配義是相向說,初間其氣由集義而生,后來道義卻須那氣相助。論集義所生,則義為主。論配義與道,則氣為主。延平先生說,道義與氣只是一滾發(fā)出來?!苯癜矗阂赖兰已裕灰粴庾直銐?,不須更添道與義。依儒家言,則必分言道與氣。故朱子理氣論, 雖采道家言,終為儒家傳統(tǒng)。今以自然與人文言,道家主自然,少取于人文。儒家則以人文為本,惟謂人文亦出于自然,而又可宏揚自然,但非反抗自然戰(zhàn)勝自然之謂耳。

朱子又曰:“孟子之學,蓋以窮理集義為始,不動心為效。唯窮理為能知言,唯集義為能養(yǎng)浩然之氣。理明而無所疑,氣充而無所懼,故能當大任而不動心。考于本章次第可見矣?!苯癜矗喝绱苏f本章大義,簡當無誤。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朱子曰:“性之德無所不具,總之則惟仁義禮智,而一以包三者仁也。情之所發(fā),無所不通,總之則惟是四端而一以貫三者惻隱也?!庇衷唬骸靶慕y(tǒng)性情,故仁義禮智性也。四端情也。而皆得以心名之。舍心則無以見性,舍性又無以見心。心以性為體。在心曰性,在物曰理。天地以生物為心。天地包得許多氣,別無作為,只知生物。亙古亙今,生生不窮。人物得此生物之心以為心,人便是個小胞,天地便是個大胞。天地生人物須是和氣方生。人自和氣中生,所以有不忍人之心?!敝熳佑衷唬骸疤斓刂皇且粴猓阕苑株庩?。緣有陰陽二氣相感,化生萬物,故事物未嘗無對。天對地,生對死,語默動靜皆然。性是太極渾然之體,其中含具萬理,大者有四,命之曰仁義禮智??组T未嘗備言,至孟子始備言之。茍但曰渾然全體,則恐其如無星之秤,無寸之尺,終不足以曉天下。于是別而言之,四端之說于是而立。四端之未發(fā),性雖寂然不動,而其中自有條理,自有間架,不是儱侗都無一物。外邊才感,中間便應。赤子入井之事感,則仁之理便應,惻隱之心于是乎形。過廟過朝之事感,則禮之理便應,而恭敬之心于是乎形。由其中間眾理渾具,各各分明。故外邊所遇,隨感而應。四端之發(fā),各有面貌之不同。是以孟子析而為四,以示學者,使知渾然全體之中,而粲然有條若此。則性之善可知矣。而是理之可驗,乃依然就他發(fā)處驗得。性之理雖無形,而端緒之發(fā)最可驗。故由其惻隱,所以必知其有仁。由其羞惡,必知其有義。使其本無是理于內,則何以有是四端于外。惟其有是四端于外,所以必知有是理于內。孟子言,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孟子之言性善,亦溯其情而逆知之爾?!庇衷唬骸八亩酥腥柿x是個對立底關鍵。禮則仁之著,智則義之藏。猶春夏秋冬雖為四時,春夏皆陽之屬,秋冬皆陰之屬。故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知天地之道不兩則不能以立。故端雖有四,而立之者則兩耳。仁義雖對立而成兩,然仁實貫通乎四者之中,故仁者本體。禮,仁之節(jié)文。義,仁之斷制。智,仁之分別。猶春夏秋冬雖不同,而同出乎春。春則生也。夏則春之長。秋則春之成。冬則春之藏。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故曰,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是天地之理。仁包四端,而智者四端之末。蓋冬者藏也,所以始萬物而終萬物者也。惻隱羞惡恭敬皆有可為之事,而智則無事可為,但分別其為是為非耳。又三者是一面底道理,而是非則有兩面。別其所是,又別其所非,是終始萬物之象。故仁為四端之首,智則能成始能成終。蓋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fā)散。仁智交際之間,乃萬化之機軸。此理循環(huán)不窮,吻合無間。程子所謂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也。陰陽只一氣,陽方長,陰方消,仁義亦然。如人呼吸。人但言孟子有辟楊墨之功,殊不知其就人心上發(fā)明,大功如此?!?/p>

今按:以上皆朱子發(fā)明《孟子》四端一章之義。有值注意者,朱子盛贊《孟子》此章就人心上發(fā)明之大功。而朱子畢生功力實亦多在人心上求發(fā)明。而其所謂心統(tǒng)性情,心具眾理,仁包四德,及其論理與事與氣諸端大意,具見于說《孟子》之此章。實可謂朱子未有創(chuàng)說,特于前人陳言作發(fā)明,而備受當時以及后世中國學人之崇仰,歷七八百年之久而勿衰。以此求之西方之學術思想史,殆難覓其例。此其一。惟朱子解《孟子》此章,似乎或有失于孟子之本意。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本意,似說惻隱之心擴而充之斯為仁。端,是其開端義。亦可謂仁道乃本于人之惻隱之心。而朱子則謂仁者心之德,心體中早有仁,其發(fā)露之端倪則為惻隱之心。則仁是本,而惻隱之心成為末。此兩義有大不同。故孟子言盡心知性,盡性知天,而朱子則似乎倒轉說之,要成為盡性知心才是。此處宜可有大分辨。此其二。朱子又分別仁義禮智之先后次第,配合春夏秋冬四時說之。此則《孟子》書中所未見。《論語》多言仁與禮及仁與智,《孟子》始多言仁與義,朱子說《孟子》此章乃多采陰陽家言。先秦陰陽家始于鄒衍,乃本儒家仁義而配合道家言自然。其影響力之大,在西漢時實有勝于孟子。其實《中庸》與《易傳》皆雜陰陽家言,而朱子承之,故朱子雖反道家而實多采道家義。至朱子每言心體,此亦孟子乃及先秦儒所不言。體用之說,亦本于道家,而佛家如天臺與禪,亦善言心體。朱子兼采佛老以說孔孟,而即以反佛老。此見義理研尋無窮,亦隨于時而然,有其不得已與不自覺者。此亦為治中國學術思想史之先后演變所必當辨而不可忽者。此三也??鬃咏填仠Y以博文約禮,朱子博文功夫似勝于孟子,而其尊顏亦尤甚于尊孟。嘗謂顏子細,孟子不免稍粗。于后儒中求博文之功,則朱子當首屈一指。故讀朱子《四書集注章句》,必當兼讀其《文集》《語類》,乃及其他著作,始見朱子博文之細,與其立說之所以然。此其四。又其言天對地,生對死,事物未嘗無對。又言混然全體,生生不息。及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fā)散。諸說皆極具深意,茲不一一詳申。

又按:朱子此處分別仁義禮智,而言“惻隱羞惡恭敬皆有可為之事,而智則無可為,但分別其為是為非耳。又三者是一面底道理,而是非則有兩面。別其所是,又別其所非,是終始萬物之象。故仁為四端之首,智則能成始能成終。仁智交際之間,乃萬化之機軸”。此一條以智與仁分別說,謂如天地之一陰一陽,一動一靜,故孔子以仁智兼言。孟子四德,始以仁,終以智。西方為學專重智,義與禮皆從智起,但不言仁。朱子謂惻隱羞惡恭敬皆有事為,智但分別是非,乃無事為可言。西方人則一以智作事為之本。凡所事為,皆以供人之欲給人之求。宗教信仰,靈魂死后上天堂,為人生最后一大欲。故其教,只教人愛上帝,不教人愛人類。愷撒事愷撒管,愷撒不仁,耶穌也上了十字架。又專尚智,則只見有是非,而常啟爭端。乃亦更無惻隱羞惡恭敬可言。大體言之,中國文化仁智兼重,西方則智而不仁。此實研討人類文化,分別中西雙方異同所在者,一大值注意之大綱大目所在矣。

伯夷非其君不事章。

或問:程張皆以為隘與不恭非夷惠之過,乃其流之弊。子說不然,何也。朱子曰:“諸先生意則厚矣,然以孟子言考之,恐其意未必果然。”又曰:“伯夷自有隘處,柳下惠自有不恭處,雖袒裼裸裎于我側,分明是玩世?!苯癜矗褐熳幼鸪虖?,而為說異程張者何限。如此條,又是朱子是而程張非之尤易見者。朱子之為功于孔孟,即此可見。此亦其博文之細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