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孫中山先生的生平

人物述評 作者:鄒韜奮


一 先生的故鄉(xiāng)

西歷一八六六年,在民國紀元前四十六年,就是清同治五年,陰歷十月初六日,先生生于廣東香山縣的翠亨村,在普通的大城里,往往有一種特殊階級,阻礙兒童平民精神的發(fā)展;先生的誕生地,卻是很有平民精神的鄉(xiāng)村。但是這個翠亨村卻并不是“孤陋寡聞”的地方。說起來倒有兩個理由:(一)因為那個時候,有許多廣州和澳門的富翁看見翠亨有很好的風景,而且離城不遠,交通又便,所以都在這里建筑了別墅,時常來往。因此村中鄉(xiāng)人常有機會和城中市民接近,使他們的心知識見,都得著良好影響。(二)那個時候,滿清不許外國船隨意停泊,指定金星港作為外人停船之所。這港又通廣州,香港,澳門,都是商業(yè)和人口繁盛的地方,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地點。翠亨和這港很近,所以港上的事情,村中有知識的人都有機會知道,有了這兩個原因,所以這個小小的鄉(xiāng)村,對于先生是很有益的:一方面使先生富有平民精神,一方面又使他眼光和識見都能擴大。

據(jù)先生告訴他的老友美國人林百克說,他記得那個時候有一位住在他家的老嬸母,從前所住的地方,可以望見金星港,就把她所見的講給先生聽。據(jù)說外國船停在那里,常有可怕的事情發(fā)生,實在不妥當!這些外國人都很有錢。所穿的衣服都很奇怪,最覺得可異的是他們頭上一條辮子都沒有!卻有不少的胡須!有的胡須竟像火一樣紅!她說聽人談起外國人都是用鋒利的刀子來吃東西的;并說她曾經(jīng)看見有煙從外國人常用的槍里出來;那些洋人十分暴躁。因此她見了那些洋人,心里實在害怕。以為中國的小孩子應(yīng)該遠遠的離開他們。

這位老嬸母這樣說得有聲有色,卻也有趣。倘是別的兒童聽見,不過加一層害怕心理而已,但據(jù)先生說,他當時聽了之后,從村塾課余往田間工作的時候,心里常常想,外國人竟是這種樣子使人不安,其中一定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事情。

先生幼時關(guān)于外國的正確知識,由回國僑民所告訴的也不少。那個時候,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正在發(fā)現(xiàn)金子,因人工缺少,募集華工去開掘,廣東人去了不少,他們發(fā)財回國,便把見聞的事傳了回來,所以先生幼時雖在“村塾”里面讀舊書,對于世界大勢,已曉得不少。

二 先生的家族

先生一生為大多數(shù)的平民幸福而奮斗到底,他的家族卻也是平民的家族。他的父親小的時候,曾經(jīng)到過相去三十英里的澳門,做一個裁縫的學(xué)徒。

當時澳門已是很繁華的地方,也是青年易于墮落的地方。但是他的父親因重視對于家庭的責任,渴念著翠亨,不久便情愿拋棄了繁華的澳門,回去享受勞苦而淡泊的鄉(xiāng)村生活。

孫老先生由澳門回鄉(xiāng),和那些因為花凈了錢而落魄歸家的敗家子不同。他在澳門經(jīng)營縫工業(yè),很勤慎,所以當他回鄉(xiāng)的時候,不但帶了所儲蓄的錢,而且學(xué)得很好的縫紉技術(shù),可以利用來補助耕種所得的不足。

中山先生說他的父親是很和善可親的,所以家人和同他一起的人,都很敬重他。

先生的母親也是一位仁慈的女子,和他父親終身相愛,在家庭中很快樂。

他們家里有兩個寡婦,是孫老先生的兩個弟媳婦。這兩位弟弟是往美國加利福尼亞,相助采金去的。那里曉得一去之后,便音信毫無,傳聞一個死在附近海上的洋面,一個死在加州產(chǎn)金的地方。中山先生的父親既是死者的胞兄,便接了這兩個寡婦到家里來。

當兩個冒險者的噩耗傳到了孫家之后,全家的人都一致主張以后不準小孩子再到加州去;所以年青的中山先生,在遠游一方面的雄心,便受了很嚴格的限制了。那里料得到當他們相聚談及這事的時候,站在一旁里有一個將來領(lǐng)導(dǎo)全國的小孩,不受過去的失敗所束縛,終究在外國尋著一種覺悟,使中國脫離數(shù)千年的專制政府,使全國極力奮斗,求國家達到自由平等的地位。

三 幼年所受的刺激

先生幼年時候(不過十二三歲)最初受著刺激的事,恐怕就在翠亨村塾中,處“老學(xué)究”教鞭嚴威之下,逼著他“莫明其土地堂”的硬背《三字經(jīng)》。為什么說“莫明其土地堂”呢?因為中國從前對于兒童的“教學(xué)法”,不教他先懂書中的意義,只強迫他面壁高聲背誦死書!別的兒童受著這種摧殘心智的野蠻方法,都忍氣吞聲的糊里糊涂的敷衍服從罷了;這位中山先生卻大不服起來!他當時的頭腦雖還幼稚,已覺得這種教學(xué)法的不合理,所以過了一個多月缺少興味的死背生活,竟站起來“提出抗議”,說他一點不懂,盡是這樣大聲唱著是沒有意思的,讀他做什么?那個“冬烘學(xué)究”看見許多小學(xué)生都在那里大搖大擺的大聲朗誦,總以為可以安安靜靜的一點不吃力的“坐擁皋比”,忽然聽見這位未來革命領(lǐng)袖的“革命先聲”,不禁大嚇一跳!其先還拿出戒尺,大施其恫嚇手段,豈知終究不能屈伏這位“必求其故”的小孩子,只得暗叫晦氣,視為例外,勉勉強強的把書中意義講給他聽。

其次使他在幼年很受刺激的,便是他目擊翠亨村人遭海盜的劫掠。有一天正在村塾里念書,忽然外面起了極大的喊殺聲,兵器聲,震動了全村。這是海盜對于一個由美國回來的僑商住宅的攻擊。全塾驚惶失措,師生四散找隱身之處。當他們逃避的時候,有一個學(xué)童卻很勇敢的一步步往前走去,毫不遲疑的到海盜搶劫的地方去看看!這位學(xué)童不是別人,就是中山先生!他看見許多海盜呼嘯而逸之后,不一會便聽見失主的怨聲,說他許多年在外得著的心血金錢,想帶回來為家族及鄉(xiāng)村謀利益的,都一劫而空了。倘在外國有法律的保護,何至于此!這位幼小的旁觀者聽了就自己思索道:為什么這位僑商冒了生命的危險用誠實賺來的金錢,外國允許他帶回來的,在中國竟得不到法律的保護?他這樣想,更堅決的要到外國去看看外國的方法。

四 幼時的抱不平

當先生十二三歲的時候,翠亨村上住有三個弟兄,家境本來很窮,后來因為勤儉堅忍,漸成巨富。他們家里有很好的花園,因為他們和孫家很親熱,彼此有來往,又因中山先生天性愛好自然,所以在課余工余的時候,常到這個花園里去玩玩,倒也覺得興趣非常濃厚。

有一天,他正在這個花園里面玩得很有趣味,忽然聽見外面起了一陣吵鬧,從一片喧嘩聲中,闖進幾十個很兇狠的兵,帶著槍刀,和許多衙役,擁著好像強盜一樣的官吏。他們分一部分人把三個弟兄拖出,加上腳鐐手銬,捉了去;又分一部分人占據(jù)了他們的房屋。這種貪官污吏,以莫須有之事,強加之于這三位弟兄,這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的。結(jié)果這三位弟兄,竟有一個照海盜辦法,押往廣州斬決,還有兩個下獄。全村的人都知道官吏的誣陷,目的全在掠奪三人的財產(chǎn),都非常憤恨;但都不過私下憤恨,有那一個敢公然出來抱不平呢?

在這種“公道不彰”“暗無天日”的時候,全村的人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其中卻有一位還在“村塾”里面讀《三字經(jīng)》的童子,居然決意起來“仗義執(zhí)言”了!

他仗了一鼓勇氣,挺身而出,再奔進三位弟兄的花園里面去,有一個官吏問他道:“你來干什么?”這位童子很直率的答他:“我到三個弟兄的花園里來。這是他們的花園;他們是我家的朋友;我來玩玩他們的花園?!边@個官吏聽了這幾句話,大怒道:“你說什么話?”這位童子仍毅然的回答說:“我說我來玩玩我的朋友的花園。他們待我家是很好的,這個花園是他們的,他們也當然可以賞玩的。你們?yōu)槭裁窗阉麄冏饺??為什么把他們上鐐加銬?為什么殺了一個弟兄?為什么把他們關(guān)在獄里?”這童子說的時候,真是“怨憤填膺”“聲色俱厲”!那個官吏最初那里把這個童子放在眼里,現(xiàn)在聽了這一番話,更勃然大怒道:“好!我要教導(dǎo)你怎樣賞玩你朋友的花園!”說了這話,就很兇猛的拿刀來刺他,這童子見他有刀,急避出向家里跑。到家之后,他自想對于這樁不公平的事,敢于“提出抗議”,心里很是高興。

我們在此等處,已可窺見中山先生“不畏強御”的“浩然正氣”。就是后來他目擊中國之受人侵掠,毅然起來努力革命,也何嘗不是這種“浩然正氣”的擴充作用?

五 第一次的遠離家鄉(xiāng)

先生與惡勢力抵抗的品性,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已隨處流露,上面所述“幼時的抱不平”,已可想見他“不畏強御”的氣概。此外他在家里,因反對他的母親替他姊姊纏足,一個小孩子便和一個老太太大大的辯論了好幾次,雖然他母親多方的解釋,他總是大不贊成;當時翠亨村里有三家蓄了婢女,被這位“小革命家”知道了,也大膽的對村中的頑固父老大發(fā)其“不平鳴”,使得那般老先生們驚駭?shù)昧瞬坏茫?

現(xiàn)在我們談起反對纏足,談起反對蓄婢,大家當然以為“老生常談”,有什么希奇;不過我們要曉得在四五十年前的中國,纏足是上等婦女的標志,蓄婢是上等人家的排場,都是社會上視為尊榮的事情。在這種無上勢力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一位無知無識的,在村塾里念著“人之初,性本善”的十二三歲的童子,知道提出抗議,真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情。

但是先生的革命性格雖若天成,他此時終究是村塾里的一個學(xué)生,這個村塾是頑固已極,對他簡直沒有什么補益的地方。幸而他十四歲的時候,有了遠離家鄉(xiāng)的機會,使他能和外界的“新空氣”接觸。

他的兩位老叔,因往美國采金而身亡海外,從前已經(jīng)說過,因此家里對于“出洋”這件事,是極力反對。后來先生的老兄(名眉,號德彰)用了不少計劃,排除家庭的阻力,往檀香山經(jīng)商,這是先生出洋的先鋒。后來他老兄回家鄉(xiāng)來看看,先生就很熱烈的要跟他同去,父母總是不許。但是先生的志愿并不因此中廢,后來他老兄有一位同事回鄉(xiāng),他又用全副精神去說動父母,費了許多心計,說了許多話,最后居然得了他們的允許,達到他的乘風破浪的宏愿。這是先生第一次的遠離家鄉(xiāng),跳出了翠亨的頑舊“村塾”。

六 在檀香山教會學(xué)校的時候

先生十四歲的時候,第一次遠離家鄉(xiāng),孤身隨著他阿兄的一位同事到檀香山去。先在他阿兄在那里開的一爿商店里面學(xué)生意,學(xué)習記帳珠算,很肯刻苦。不久想學(xué)習英文,作為求得新知識的基礎(chǔ),幸而獲得他阿兄的允許,把他送入檀香山一個教會學(xué)校。于是自十四歲至十六歲便是先生在檀香山教會學(xué)校的時期。在這一段時期里面,也有幾件事值得我們注意。

他初進學(xué)校的開始十天里頭,因為英文一點不懂,教師是直接用英文教的,只得叫他坐著觀看了十天。他在這十天里面好像一個啞子。但是他卻十分用心,十天以后,便有很迅速的進步,覺得學(xué)習英文并不困難??梢姛o論什么學(xué)問,最初不懂不要緊,最怕的是不肯學(xué)。

他那個時候雖在學(xué)習方面漸漸的容易起來,但是又有一件事來惱他。當時他還拖著發(fā)辮,有許多同學(xué)便去拉住他的辮子,侮弄他。他其初忍耐了好久,后來忍無可忍,遇著這種侮弄,竟和他們公然開戰(zhàn),侮弄他的同學(xué)都敵不過他,以后對他便不敢無禮。咳!天下講公理,真要有點實力作后盾,現(xiàn)在我們中國受外侮到了這種田地,倘非力求自強,僅僅用公理的空話辦交涉,為效也就有限。

他在校里對于各種學(xué)科都很用功,所以成績很好,尤其是他的英文,他在這個學(xué)校讀了三年畢業(yè),畢業(yè)的時候(時年十六歲),他英文考得第一。夏威夷王特地親手給他獎品,此時先生已替中國爭光榮。

他十六歲在這個學(xué)校畢業(yè)之后,又助他阿兄經(jīng)營商業(yè)半年,然后又入圣路易學(xué)校肄業(yè)一學(xué)期。當時因他阿兄是守舊的人,以為他所受的外國教育,為他自己利益起見,已經(jīng)足夠,再讀下去,怕他“外國化”,反而有害,所以決意送他回到家鄉(xiāng)去。于是先生十七歲的時候,不得不由檀香山回里,但是已經(jīng)成了一個新人物。

七 瀆神被迫離鄉(xiāng)

先生在檀香山求學(xué)到十七歲。他的守舊阿兄怕他受“外國化”的危險,叫他回鄉(xiāng)。他在村塾時候,已覺得前清官吏的腐??;他這次回鄉(xiāng),先到香港,由香港改乘中國沙船往翠亨,途中又目擊前清官吏厘捐勒索的兇狠,更覺痛心于中國政治的黑暗。于是十七歲在家鄉(xiāng)雖家居了一年,卻到處宣傳清廷政治的腐敗情形。他當時的驚人議論和反抗態(tài)度,雖使得翠亨村的人嚇得發(fā)呆;不過這個小村和外界很少聯(lián)絡(luò),在政治上還占不到什么重要位置,否則這位“幼年革命家”已難免有“生命之憂”了!

但是這個小村終究容他不下。所以容他不下的理由,并不在他的改良政治的鼓吹方面,卻在他的破除迷信的舉動。

他深信迷信是愚昧,是使人害怕的惡魔,這種惡魔便是退化的根據(jù)。所以有一天他到一個菩薩廟里去,看見許多人“若崩厥角”的向神像大拜而特拜,他卻當眾把神像的木手拉斷一只,對大眾說,這個菩薩老爺?shù)淖鹗直凰@樣糟蹋,還不能幫助自己,不能反抗,還有什么能力保護全村!許多人都嚇得逃走,于是他的這種行為便震動了全村,全村的人都怒他造了大孽,以為這樣一來,要使他們遭殃,于是都要驅(qū)逐他出村而后安心。先生的父親雖愛子情切,對于這事卻也很覺傷心,而且因為要平村中父老的氣,不得不被迫令先生離鄉(xiāng)。先生因此受迫離鄉(xiāng),決往入香港的皇家學(xué)校。

一個人過著舒服的日子,反而易犯得過且過的“暮氣”生涯;受了利害的刺激,反易向前奮斗。即如這件被迫離鄉(xiāng)的事,在當時孫氏家人和翠亨村中人,那一個不以為不幸,但是我們卻以為這正是使手造民國的領(lǐng)袖跳出頑固環(huán)境而趨入光明之途的無上機會。

八 革命先覺的青年

先生十八歲因瀆神被迫離鄉(xiāng),到香港入英人所立的皇家學(xué)校。他所處的香港環(huán)境,已使他覺悟到英人虎視中國之可危;二十歲在皇家學(xué)校畢業(yè),適遇中法戰(zhàn)敗。清廷與法議和,訂越南新約十條。當時先生已極熱心國事,目擊國事日非,深覺帝國主義之壓迫中國日甚一日,認定欲御外侮,先須自強;欲求自強,先須傾覆腐敗的滿清而建立民國。于是一個方才二十歲的青年學(xué)生,已把解放全中國民族的責任放在自己肩上。

先生既在二十歲時候,決志傾覆清廷,創(chuàng)造民國,便想先定一業(yè)以為將來入世之媒,作長時期從事革命的護身符。最后他決定入廣州博濟醫(yī)學(xué)校。他為革命起見,本想進海軍或陸軍,但當時都苦于沒有機會。又想做法律家,因當時中國還沒有法律學(xué)校而作罷。他所以選定醫(yī)業(yè),也因為當時中國新醫(yī)術(shù)不講究,他可藉此革新中國的醫(yī)術(shù),并藉以暗中進行革命事業(yè)。

人的進德修業(yè),靠有良師益友;至欲發(fā)展抱負以成事業(yè),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決不可少的。先生在廣州博濟醫(yī)學(xué)校雖僅一年,即于同學(xué)中賞識俠士鄭弼臣。先生覺得這個人豪俠尚義,交游很廣,于是稍與相交之后,就和他談革命,弼臣一聞悅服,并說他曾經(jīng)投入會黨,倘他日有事,可羅致會黨以聽指揮。

先生在廣州學(xué)醫(yī)僅一年,聽見香港有英文醫(yī)校,學(xué)課較優(yōu),地方亦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就到香港醫(yī)校肄業(yè)。于是先生從二十二歲到二十七歲的五年間,一面肄業(yè)于這個醫(yī)校,一面于學(xué)課余暇,往來于香港、澳門之間,大鼓吹其革命。當時相信的只有陳少白,尤少紈,楊鶴齡,陸?zhàn)〇|幾個人,其他交游聽見先生的言論,無不視為大逆不道,以為中風病狂,避之若蛇蝎。港澳的戚友交游,呼先生和陳,尤,楊為四寇,沒有敢和他們親近。處在這冷酷的環(huán)境之下,非有十分的毅力膽識沒有不裹足不前的。有了這種奮斗的精神,才配得上“先覺”這兩個字。

九 師生的情誼

我們追想中山先生倫敦被難時候,他的老師英人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ontlie)竭盡心力不辭勞瘁的營救,不由得肅然起敬,以為這位老博士之待其弟子情誼篤厚,也足以表示先生平日對于教師的敬愛,所謂“相得益彰”,很足以振勵目今之澆薄的人心風俗。往往出了校門,師生好像就不相識。

先是一八九五年(民國前十七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先生廣州舉義失?。ù藶榈谝淮蔚氖?,時先生三十歲),往檀香山,一日在市中忽遇他在香港學(xué)校肄業(yè)時的老師康德黎博士和他的夫人,握手言歡,才曉得他們夫婦回國道經(jīng)此地,因舟停而上岸瀏覽風景。先生就陪他們乘車同游,殷勤招待,游畢親自送他們登舟,盡歡而別。當時先生那里料得到他所殷勤招待的老師,就是他次年在倫敦的救命恩人。

先生于一八九六年到倫敦,不久便被清廷駐英使館誘拘,欲私送回國受刑,先生賄侍者投書康德黎。康得信的時候,已在十月十七號的夜里十一點鐘。時雖深夜,因恐營救無及,即急起檢查英使館參贊馬凱尼的地址。(按馬系英人,做中國在英使館的參贊,陷拘先生就是他的主謀,康尚不知。)既得地址,即匆匆出門,馳往求見。馬已他避,康即馳車至“梅爾蓬巷”警署,以先生被拘事呈訴于值日警監(jiān)。又至“蘇格蘭場”的警署,呈訴偵探長,請他設(shè)法,無奈當時中國在英使館對此事力守秘密,警署對康氏所訴,頗覺難以置信,竟說此事關(guān)系重大,非他所能主持云云以塞責。所以康氏往返奔走到夜一點半鐘以后,還是毫無頭緒,他的著急情形,可想而知。第二天一清早康氏就奔至“甘星敦”就商于一友,意欲往見當時住在倫敦的中國某稅務(wù)司,乞他以私情晉謁中國公使,告以私捕人犯之事,殊屬非理。他的朋友不以此策為然,他老先生又白跑了一趟。

他又趕緊往訪孟生博士(也是先生在香港醫(yī)校時的教師),共同想法援救。時適接到先生在使館的侍者送來的親筆信,并問知馬凱尼也是陰謀者之一人,覺得這事更難辦。但是他仍舊奮勇進行,不肯放棄。一面拿兩張名片交侍者帶回以安中山先生的心,一面又往警署求偵探長設(shè)法,仍不得要領(lǐng)。兩位老博士既出警署,又熟籌良策,決赴外交部,是日適為星期日,部中人告以下午五點鐘再來,可由值日官吏接見。如期再往,雖蒙接見,初則對于兩老陳訴之辭,疑信參半,既而竟說本日適值星期日,無法可設(shè),當于次日轉(zhuǎn)達上官云云。兩博士無可如何,但想時期已極迫促,倘若是夜中國使館即實行他們計劃,便極可危。于是徑赴中國使館尋人,無效;急赴報館揭破中國使館陰謀,又三番五次尋雇偵探伺察于使館之外,這一夜康博士到兩點鐘才回去就寢。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這幾天,都是他老人家奔走營救的日子,卒賴他的力量,直至星期四各報宣傳,英政府才出而交涉,星期五中山先生聽見有人叫他下樓,他還以為使館中人要把他移藏于地窟!后看見康老博士和英外交部中人同來,才曉得救星已到。于是中山先生便受他的“老師”和“老師母”歡迎到他們家里。

這種不可多得的師生情誼,實在使人敬佩。

一○ 不怕失敗

中山先生幼時求學(xué)經(jīng)過失敗,年青時在家破除迷信經(jīng)過失敗,初倡革命時,相信的只有三四人,大家罵他發(fā)狂,無時無地不在失敗環(huán)境之中。這都是我們已經(jīng)講過的事實。但是他始終不怕失敗,始終往前猛進?,F(xiàn)在人人都知道中山先生的偉大,但我們尤當勿忘的,是他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不怕失敗是一個極大的要素。

據(jù)中山先生自己說,民國未成立以前,他和同志的舉義,竟經(jīng)過十次的大失敗。我想常人失敗一次而不灰心改途的已少,至于二次三次四次乃至九次十次失敗而仍一往直前,毫不退縮的,在中國歷史上,簡直只有先生一人。況且這十次大失敗的前前后后,還有許多小失敗和遭人輕視唾罵的艱苦困惱,在在足以使人心灰意冷。第九次失敗后,“……各同志以新敗之余……為力已窮……住食行動之資,將虞不繼。舉目前途,眾有憂色;詢及將來計劃,莫不唏噓太息,相視無言”。竟有一蹶不振之勢。先生則仍精神百倍,積極進行,慰以失敗何足餒。告訴同志說:“吾曩之失敗幾為舉世所棄,比之今日,其困難實百倍……只慮吾人之無計劃無志氣耳?!边@次失敗之后,先生對于同志之安慰與鼓勵,固已舌敝唇焦,力竭聲嘶。至于他自身,更是困苦。他說:“予本擬偏游南洋英荷各屬,乃荷屬則拒絕不許予往。而英屬及暹邏亦先后逐予出境。如是則東亞大陸之廣,南洋島嶼之多,竟無一寸為予立足之地,予遂不得不遠赴歐美矣……”

民國成立以后,討袁的失敗,護法的波折,陳炯明的叛亂,又是在在足以使人傷心短氣的事。

這樣看來,先生遺囑的第一句話“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不知含有多少辛酸味。

天下事業(yè)的大小,和他的難易,是正比例的。我們要把先生“不怕失敗”的精神,做我們向前奮斗的暗里明燈。

一一 寬恕的德性

常聽人說,做大事的人律己要嚴,對人則不可不有“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態(tài)度。我最初覺得天下最討厭的莫如糊涂的人,最僨事的也莫如糊涂的人,何以說小事便許糊涂?后來閱世略深,看人略多,覺得做大事的人倘若心量褊狹,常在小處較量,往往失人心,誤大事;然后才悟我們做人應(yīng)事,有的地方卻不可不注意寬恕的精神。

中山先生寬恕的德性,只要舉一件小事,就很可以看出。先生在一九○五年時候(時年四十歲),因運動革命至歐洲,組織革命團體。這個時候歐洲留學(xué)生因受革命思潮的陶冶,已有多數(shù)贊成革命。于是先生乃揭橥生平所懷抱的三民主義,五權(quán)憲法,以號召同志。開第一會于比京,加盟的三十余人,開第二會于柏林,加盟的二十余人,開第三會于巴黎,加盟的十余人。在柏林的二十余人中,有一個湖北學(xué)生叫做王發(fā)科的,他加盟于先生所主持的“興中會”后,被一個滿洲學(xué)生聽見,警告他說:“我要寫信到國內(nèi)去,撤你的官費,取你的性命?!边@位老王聽見這話,嚇得魂不附體,趕緊答應(yīng)暗里追躡先生到巴黎去設(shè)法。到了巴黎,他私訪同鄉(xiāng)學(xué)生湯薌銘商量補救的方法。那里曉得這位老湯也是新加盟,聽了這個消息,也就嚇得面無人色。于是這兩位“無獨有偶”的兩位“同志”,偷在先生所住的旅館外面等著,好煩苦的等到先生出門以后,他們托朋友名義,直入先生的臥室,割破皮包,偷出加盟的名冊,飛奔到駐法使館,向當時的公使孫寶琦跪著“涕泣自承”。豈知他們兩位“拍馬屁拍到馬腳上”,老孫當時以開通自命,就大不以他們的行為為然,并恐鬧出倫敦使館同樣的笑話,揮他們起立,申斥一頓,叫他們趕緊把名冊送還先生。這兩位“尷里尷尬”的“同志”,弄得一場沒趣,趕緊抱著名冊飛奔到旅館,向先生“涕泣自承”割破了皮包。先生非但一點不動氣,反用溫語安慰他們。

我們在這副“圖畫”里面,想見兩個“同志”鬼鬼祟祟,患得患失的憨態(tài),真要笑得腰痛;同時更可想見中山先生的寬宏大度,確非常人所及。

一二 終身求學(xué)的精神

我研究中山先生的生活,覺得第一使得我們敬仰而且足以振作我們志氣的,是他意志力的堅強。你看他經(jīng)過多少風波,受過多少困難,而他始終向前奮斗,未嘗挫折。我們做事,往往遇著一點困難,有了一點麻煩,便要悲觀,便要灰心,何不念念先生的這種強毅精神?

除了上面所說的那種強毅精神之外,最足以惕勵我們的,是先生終身求學(xué)的精神。

先生自己曾經(jīng)說過:“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

據(jù)黃昌谷先生說,中山先生一生的生活,無論是在做事,或者是休息,每天除了飲食做事以外,總是手不釋卷。不但是從前在旅行之中,沒有帶什么東西,總帶有幾本關(guān)于革命一方面的最新出版物,時常仔細研究;就是在火線上督戰(zhàn),也帶有許多書籍雜志,軍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書本拿到手里來,從容不迫,一行一字的讀下去。中山先生又曾經(jīng)告訴黃先生說:“我?guī)资陙?,因為革命,居無定所,每年所買的書籍,讀完了之后,便送給朋友去了。至于讀過了的書籍之種類和數(shù)目,記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失敗的時候,每年所花的書籍費,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時候,所花的書籍費便不大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讀者諸君:若在常人,失敗的時候,正是所謂“心緒惡劣”的時候,那個再肯求學(xué)!現(xiàn)在你們所處地方的惡劣,是不是比“失敗的時候”還利害?否則你們藉口心緒不佳而不高興求學(xué),想到中山先生的這種精神,難為情不難為情?

關(guān)于這個地方,還有一點我們要覺悟,就是“求學(xué)”并不限于身在學(xué)校的時候,就是出了學(xué)校做事的時候,隨時都是求學(xué)的時候。學(xué)校的教育不過是在基本知識方面打好一個根基,決不是一旦“畢業(yè)”,就把“求學(xué)”的事也把他“畢”掉。我們不要忘記中山先生四十年革命,也就是四十年終身不倦的求學(xué)。

一三 書與面包

人物愈偉大,好學(xué)愈迫切。中山先生終身求學(xué)的精神,上次已經(jīng)說過。我現(xiàn)在還要引吳稚暉先生所目睹的關(guān)于中山先生“書與面包”的故事,和諸君談?wù)劇?

吳先生說他未曾認識中山先生以前,沿著“傳統(tǒng)的腐敗頭巾習氣”,既以為他是“綠林豪杰”的強盜坯,還疑心他不識字。后來在英國倫敦認識他以后,才知道他是手不釋卷。一九○八年中山先生到倫敦的時候,旅費似乎很窘,吳先生有一位朋友叫做曹亞伯的,在留學(xué)生里面湊集了三四十鎊送給先生。不料三天以后,吳曹諸位到先生寓里來看他,見他已把那些錢買了一大堆緊要書籍,還津津有味的指示他們這個是什么書,那個是什么書……吳老先生當時心里驚駭他這樣好學(xué),那位曹老朋友卻以為他不吃面包,反去買那些不急之物,心里有些不滿意。

我聽了這件很使人感動的故事,深切覺得要求真學(xué)問,便要做到“古之學(xué)者為己”避免“今之學(xué)者為人”那兩句話。什么叫“為己”而非“為人”呢?就是求學(xué)出于本心所欲,不是為著分數(shù),不是為著文憑,也不是為著名利,于是用不著有人督促而后盡心所學(xué)。

我們曉得美國偉人林肯青年的時候,一天到晚要做苦工過活,每晚充其量只有十分鐘的閑空看書,而且還沒有燈,他還要把柴頭劈成小叉,點著火炬勉強看書,這個時候他完全出于求學(xué)的誠意,那里料得他后來居然做總統(tǒng),持筆自草宣言,成為英文文學(xué)中的不朽名著?

反顧中國的中山先生,在當時一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并在亡命海外四周危險的時候,竟那樣好學(xué)!這個時候他也是完全出于求學(xué)的誠意。我們現(xiàn)在敬仰他的博學(xué),要知道他的博學(xué)不是一朝一夕得到的,是這樣在顛沛流離時候仍不輟學(xué)而積成的。

這樣看來,不看書不求學(xué)的人,要把“忙”來推諉,簡直就是“懶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