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派別甚繁,說法極多,非以思辨謹嚴之態(tài)度治之,未有不混亂也。種子義,《瑜伽師地論》頗采有古義,與后來無著兄弟唯識論之種子說全不相同?!惰べぁ窞轭悤瑹o著所總輯,其中收集材料甚富。然無著編輯此書,其每分之大意,。則自有匠心運其間也。
古種子義,此土無專譯,今不可詳。余著《佛家名相通釋》部甲于種子條下曾采《瑜伽》五十二說“云何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亦非余處?。然即諸行如是種姓、,。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為種子,、、,。亦名為果。,,。果與種子不相雜亂,若望過去諸行,即此名果,,,。若望未來諸行,即此名種子”,,。云云。據此,種子與果均依諸行相上假為之名,非異諸行別有實物可名種子。例如現前一棵樹,自其根言之,此根從其前前剎剎不住。。易言之,即剎剎滅故生新,是其前前恒為后后作生因,故應說其前望后名種,后后恒續(xù)前前而生,故應說其后望前名果。此根一向剎剎前滅后生,而因滅果生恒在一剎頃,不可妄計從因滅至果生中間尚有時分也,如前滅后生之間有時分,則后不續(xù)前而中斷矣,故此云前前與后后,皆不得已而為之名,未容以世俗鐘表計算之時間觀念應用到此,是義宜知。就樹根言,此根前前為后后作生因,假說其前為后之種,已如上述。更就樹根言,義復同上,乃至樹葉及花與實一一皆如上義。是故一棵樹,其根干枝葉花實各各自類等生而安布者,皆非各別有實種子故生,只是各各剎剎續(xù)前而生,現在一剎頃之根為前一剎頃根之果,現在一剎頃之干為前一剎頃干之果,乃至現在一剎頃之實為前一剎頃實之果,,。諸果同時并有,亦可云果俱有。但此與無著兄弟唯識論之種子義決不可并為一談。若見種子及果等名詞,便不管各派異義而混同作解,黑白不分,麥豆莫辨,此之謂大混亂,以此言佛學,未知其可。
上所引據《瑜伽》文,吾名為古義,次說無著兄弟唯識論之種子義。彼等成立賴耶識以含藏種子。賴耶一名藏識,以是種子所藏處故。種子在賴耶中,為賴耶所緣之境。有宗經論,皆有明文。
種子是實有的,是個別的。易言之,即是異諸行別有一一實物名為種子,并有其所藏之處,恰恰與古義相反。輕意菩薩《意業(yè)論》言“無量諸種子,其數如雨滴”,此印度菩薩明文,非吾臆造。八識各各不共種,甚至每一識更分心與心所,而每一心心所且各各不同種,又復每一心與其心所各各析為二分,雖有四分三分之談,此有別義,可略之。二分者,相與見也。如眼識所緣色境,名相分;了色境者,名見分。余可類推。護法諸師說每一心或每一心所,其相見二分,各各不同種。據此可見種子為無量數,輕意菩薩擬之雨滴無量,誠哉然也!
一切種子皆為能生;一切相分見分,皆是種子之所生。
種子既為實物,已如前說;一切相分見分各各從其自種子而生時,即此一切相見各各為實物。如眼識相見二分是實有,乃至賴耶識相見二分亦是實有。故一切相見,通名現行。現者,現前顯著義。行者,遷流義。俗云宇宙萬有者,即此所云現行是。
既明定種現各有自體,,。所以種生現時,現行已另成一個顯著的物事,。而其種子始終潛藏在賴耶識里面,并非舍失其自體而轉變?yōu)楝F行,此時種現兩物同時并有,一隱一顯。無著兄弟唯識論談種子六義中之果俱有義,正謂此現果與其因即種子同時俱有,,。《成論述記》疏釋詳明?!缎抡摗否g其如母生子為兩人,自是的論。種現各有自體,一隱一顯,明明成兩界,豈容曲辨?
此土唯識之學,唐以前真諦所傳,頗多不同于奘師所介,吾常欲董理之而鮮暇。奘師所宏,只是無著、世親一家之學,十師推衍世親學,愈以懸空解析為能,吾《新論》所斥破者,奘師所介之學而已。印度有宗古師各派之說,今難詳征。吾意真諦學比奘師所傳宣者較好,惜乎今之作佛教史者于此無考。
自抗戰(zhàn)結束,國家危機益甚,老夫無心談學,乘便寫此,冀供研治經論之功,如不謂然,即可姑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