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何達的詩集《我們開會》
多少年來大家常在討論詩的道路,甚至于出路。討論出路,多少是在擔(dān)心詩沒有出路,其實詩何至于沒有出路呢?抗戰(zhàn)以后,詩又像五四時代流行起來了,出路似乎可以不必擔(dān)心了,但是什么道路呢?什么方向呢?大家卻還看不準。抗戰(zhàn)結(jié)束了,開始了一個更其動亂的時代。這時代需要詩,更其需要朗誦詩。三年了,生活越來越尖銳化,詩也越來越尖銳化。不論你傷腦筋與否,你可以看出今天的詩是以朗誦詩為主調(diào)的,作者主要的是青年代。所謂以朗誦詩為主調(diào),不是說只有朗誦詩,或詩都能朗誦,我們不希望詩的道路那么窄。這只是說朗誦以外的詩,除掉不為了朗誦,不適于朗誦之外,態(tài)度和朗誦詩是一致的,這卻也不是說這些詩都是從朗誦詩蛻變的,它們和朗誦詩起先平行發(fā)展,后來就歸到一條路上來了,因為大家的生活漸漸歸到一條路上來了。
聞一多先生在《文學(xué)的歷史動向》里論到“新詩的前途”,說“至少讓它多像點小說戲劇,少像點詩”?,F(xiàn)在的朗誦詩有時候需要化裝,確乎是戲劇化。這種大概是諷刺詩,摹仿口氣也就需要摹仿神氣,所以宜于化裝。但是更多的朗誦詩是在要求行動,指導(dǎo)行動,那就需要散文化,雜文化,說話化,也就不像傳統(tǒng)的詩。根本的不同在于傳統(tǒng)詩的中心是“我”,朗誦詩沒有“我”,有“我們”,沒有中心,有集團。這是詩的革命,也可以說是革命的詩。本集的作者何達同學(xué)指出今天青年代的詩都在發(fā)展這個“我們”而揚棄那個“我”,不管朗誦不朗誦。他的話大概是不錯的。這也可以說是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路。田間先生最先走上這條路。后來像綠原先生《童話》里《這一次》一首里:
我們召喚
…………
我們將有
一次像潮水的集合
像魯藜先生《醒來的時候》里《青春曲》一首里:
春天呀,
你燒灼著太行山,
你燒灼著我們青春的胸部呀!
也都表示著這種進展。
近來青勃先生《號角在哭泣》里有一首《叩》,第二段是:
人民越來越多
緊閉的門外
人民的憤怒
一秒鐘比一秒鐘高揚
人民的力量
一秒鐘比一秒鐘壯大
等他們
在門外爆炸
一片宮殿便會變成曠場
作者是在這“人民”之中的,“人民”其實就等于“我們”了。傳統(tǒng)詩有“我”,所以強調(diào)孤立的個性,強調(diào)獨特的生活,所以有了貴族性的詩人。青年代卻要揚棄這種詩人。何達在《我們不是“詩人”》里說:
“詩人”們啊
你們的靈魂發(fā)酸了
你們玩弄著自己的思想
別人玩弄著你們的語言
閑著兩只手
什么也不做
——滾你們的蛋吧!
詩人做了詩人,就有一個詩人的圈子將他圈在里頭。不論他歌唱的是打倒禮教,人道主義,愛和死,享樂和敏感,或是折磨和信仰,卻總是劃在一道圈子里,躲在一個角落里,不能打開了自己,不能像何達說的“火一樣地公開了自己”(《無題》)。這種詩人的感興和主題往往是從讀書甚至于讀詩來的。讀書或讀詩固然也是生活,但是和衣、食、住的現(xiàn)實生活究竟隔了一層。目下大家得在現(xiàn)實生活里掙扎和戰(zhàn)斗。所以何達說:
我們的詩
只是鐵匠的
“榔頭”
木匠的
“鋸”
農(nóng)人的
“鋤頭”
士兵的
“槍”(《我們不是“詩人”》)
這樣抹掉了“詩人”的圈子,走到人民的隊伍里,用詩做工具和武器去參加那集體的生活的斗爭,是現(xiàn)在的青年代。
“我們”替代了“我”,“我們”的語言也替代了“我”的語言。傳統(tǒng)的詩人要創(chuàng)造自己的語言,用奇幻的聯(lián)想創(chuàng)造比喻或形象,用復(fù)雜而曲折的組織傳達情意,結(jié)果是了解和欣賞詩的越來越少。所以現(xiàn)在的詩的語言第一是要回到樸素,回到自然。這卻并不是回到傳統(tǒng)的民間形式,那往往是落后的貧乏而浮夸的語言。這只是回到自己口頭的語言,自己的集團里的說話。有時候從生活的接觸里學(xué)習(xí)了熟悉了別的集團的說話,也在適當(dāng)?shù)臋C會里使用著??偠灾?,詩是一種說話,照著嘴里說得出的,至少說起來不太別扭的寫出來,大概沒有錯兒。新鮮的形象還是要的,經(jīng)濟的組織也還是要的,不然就容易成為庸俗的散漫的東西。但是要以自己的說話做標準,要念起來不老是結(jié)結(jié)巴巴的,至少還要自己的集團里的人聽起來一聽就懂。換句話說,詩的語言總要念得上口才成。許多青年人的詩已經(jīng)向著這個方向走。這就是樸素和自然。但是詩既然分了行,到底是詩,自然盡管自然,勻稱還是要勻稱的,不過不可機械化就是了。自然和樸素使得詩行簡短,容易集中些,容易完整些。民間形式里的重疊,若是活潑的變化的應(yīng)用,也有同樣的效果。何達有一首《我們的話》,是簡短而“干脆”的話,同時是簡短而“干脆”的形象化的詩。
我們要說一種話
干脆得
像機關(guān)槍在打靶
一個字一個字
就是那一顆顆
火紅的曳光彈
瞄得好準
今天的詩既然以朗誦詩為主調(diào),歌唱的主題自然是差不多的。朗誦詩的主題可以說有諷刺、控訴和行動三個,而強調(diào)的是第一個第三個。其他的詩卻似乎在強調(diào)著第一個第二個。這也是很自然的。朗誦詩訴諸群眾,控訴和行動是一拍就合的。其他的詩不能如此,所以就偏向前兩個主題上去了。諷刺詩容易夸張而不真切,無論朗誦或默讀,往往會弄到只博得人們的一笑,不給留下回味。要能夠恰如其分的嚴肅就好??卦V詩現(xiàn)在似乎集中在農(nóng)民或農(nóng)村的紀實——這種苦難和迫害的紀實,實在是些控訴的言詞,控訴那幫制造苦難和施行迫害的人,提醒大家對于他們的憎恨。給都市的被壓迫者控訴的詩卻還不多。本集里的《兵士們的家信》、《黃包車夫》、《一個少女的經(jīng)歷》提供了一些例子。聞一多先生要讓詩“多像點小說戲劇”,這種紀實的控訴的詩,不正有點像小說么?他的預(yù)言是不錯的。
行動詩在一兩年來大學(xué)生的各種詩刊里常見,大概都是為了朗誦做的。朗誦詩的作用在諷刺或說教,說服或打氣,它訴諸聽覺,不容人們停下來多想,所以不宜于多用形象,碎用形象,也不宜于比較平靜的紀實。同樣的理由,它要求說盡,要求沉著痛快。可是,假如諷刺流于謾罵,夸張到了過火,一發(fā)無馀,留給聽眾做的工作就未免太少,也許倒會引起懶惰和疲倦來的。朗誦詩以外其他的詩,那些形象詩和紀實詩是供人默讀的,主要的還得訴諸視覺,它們得有新鮮的形象,比朗誦詩更經(jīng)濟的組織,來暗示,讓讀者有機會來運用想像力。本集里的《我們開會》一首行動詩,朗誦起來效果大概不大,因為不夠動的,不夠勁的,可是不失為一首好的形象詩,因為表現(xiàn)出來“團結(jié)就是力量”。
我們開會
我們的視線
像車輻
集中在一個軸心
我們開會
我們的背
都向外
砌成一座堡壘
我們開會
我們的靈魂
緊緊地
擰成一根巨繩
面對著
共同的命運
我們開著會
就變成一個巨人
“團結(jié)就是力量”。何達在《我們不是“詩人”》的結(jié)尾說:
我們
要求著
“工作”
熱愛著
“工作”
需要詩
我們才寫詩
需要生命
就交出
我們的生命
“工作”就是團結(jié),為了團結(jié)“交出”“生命”,青年代是有著這樣自負的。青勃先生說:
要死
死在敵人的槍彈下
把胸膛給兄弟們作橋板(《生死篇》)
魯藜先生也說:
把自己當(dāng)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泥土》,《泥土》第一輯)
本集里的《無題》也許可以綜合的說明今天的詩:
對于這個時代
我
是一個“人證”
我的詩
是“物證”
這個“我”只是“我們”的代言人。的確,詩是跟著時代,又領(lǐng)著時代的。
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