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讀者》后感
鹽田實驗學校初一(7)班 鄭凱凡
我喜歡看《讀者》,在這本雜志中,收藏著時而讓人流淚,時而讓人微笑,又或是讓人笑中帶淚引人深思的故事。有許多文章讓我印象深刻,如《三思而不行》《時節(jié)須知》《免于貧困的自由》等。
《三思而不行》是我認為比較“怪異”的文章。因為這篇文章完全與老生常談的俗語“三思而后行”背道而馳。在文中,作者的觀點有些是孔子所提倡的,有些是孔子所反對的。其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當今社會,如果你想得多了,你的行動也會變得遲疑,你總是在想,難免會想到這件事的負面。如果不是看到這篇文章,我還真的沒有想到,原來多想也會為行動帶來遲疑。作者為了讓人相信,舉了一個事例: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竊,我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這是犯罪行為,必須制止。但是,第二、第三反應呢,就很可能是這樣:我制止他,我會不會受到傷害?我還是不管了吧。這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這個例子指出了人性不完美的一面。“事貴于剛決,多思轉多私?!本陀辛Φ刂赋隽巳诵圆煌昝赖哪且幻?,人是自私的。人也會不果斷。所以這篇文章,引發(fā)了我的深思,讓我認識到了人以果斷為貴,考慮是必要的,考慮過度就不好了。
《時節(jié)須知》讓我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這篇文章圍繞“美食”二字展開聯想。文章的開頭寫了美食的味道,一字一句,十分精妙,現代所謂的“美食”與它比起來,變得索然無味。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竟然夸張到做番茄時要加白醋,只是因為他早已吃不出記憶中熟悉的番茄的甘酸味道了。這一“夸張”并不是要突出番茄的味道有多么的陌生,而是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記憶中熟悉的味道究竟“去”哪兒了,又被什么取而代之了?在父輩們的記憶中,那種對食物的敬意,那種在田里隨意地摘來,在衣服上隨意地抹一抹就可以吃的隨意,究竟去哪兒了?到現在聽起父母們對于兒時記憶中味道的描述,還帶有一絲的幸福感,就是那種不加修飾的、純粹的幸福感。那我們呢?假如當我們的孩子問起我們兒時熟悉的味道時,我們又將如何回答?是告訴他們那一罐罐調味劑營造的味道嗎?我希望人們能重拾對食物的敬意,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享用到那種只屬于自然的味道!
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免于貧困的自由》這篇文章了,它是對人性以及社交媒體的批評。作者以“羅一笑事件”為例。羅一笑,相信大家都應該了解吧,她是一個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她的父親為她寫了一篇文章,以此來博取手術費用,這也算是賺盡了同情,但是在社交媒體的播報下事情被揭露了真相。社交媒體把這件事真實化,這讓大家為之驚訝,霎時,人性被揭露了,所謂的同情也只不過是建立在當事人最大的痛苦之上罷了。這樣的話,人類的同情心,就終究是廉價的、脆弱的、卑微的。
讀《讀者》不僅讓我看到了人生百態(tài),也讓我知道了更多的道理,使我有了更多的感悟。
(指導老師:朱秀萍)